刘邦立谁为太子了:定慧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4:02

定慧之路

致明法师讲述  冬至笔录

 

第一讲

一、定慧基础知识

佛教根据我们禅修时用心的情况,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佛婆那是修观。

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和慧。止是修定,观是修慧。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来。这两种修法,修得好的话,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止)时,佛教讲四禅八定。佛教强调修禅定时要能够进入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其实,四禅八定不仅是佛教的。外道也能够修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为成佛之前,曾经跟外道修定,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在这里,我只是教大家修到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在这四禅八定里,后面的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力太深了,很难修观。前面的四个定是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够修定或修观。

在四个禅定里面,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定。----离五蓋(昏沉、掉悔、放逸、散乱、疑)

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定。——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

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定。——离喜

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离乐(出入息断)

舍念清净定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够达到四禅,当时,你就会升起几种心念。是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没有造作的心,在四禅里面会升起来。

舍受----在四禅里面没有乐受,只有不苦不乐受的舍受。在初禅、二禅和三禅里面,都有乐受,四禅的心比三禅里面少了乐受贪着。

念清净----在四禅里面,正念最强的时候,心中完全没有杂念。所以,四禅也称为念清净。如果一个人打坐修到四禅,得到舍念清净,修观就很容易。如果你修到四禅,你从前学到的佛法就会很容易现前,即是不必经过思考就当下被你观察到。四禅就有这个好处。因此,在我们打坐修行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认识四禅,并且要修到四禅。假如一个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稳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来判定。初禅的心念比较粗。如果静坐达到四禅,心念就会很清净。你可由心念的清净判断修行用功的效率。

如果你明了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别,你就会懂得如何取得微细的心去观察佛法。可能你今天心的能力只能到初禅,如果你不懂初禅的心念比较粗,就直接修观、参话头。今天不论你多拼命修观、拼命参话头,你只是在那里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能够进入四禅,那么,你去参话头也好,去修观也好,你都能用很微细的心去修。功效和只能入初禅的心绝对不一样。因此,认识初禅到四禅对修观是很重要的。

修止和修观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哪里呢?

所谓的修止,是你的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要动。当你专注于这个境界,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依然专注在同一个境界里面,这是修止。

什么是修观呢?修观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让你的心念随着境界去观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所以,当你在修行任何法门时,如果你碰到各种境界来,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是属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来时,你都很专心地去观察,用佛法去观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就是属于修慧。因此,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入定,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作观。只有某些人,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时修。但是这种人很少。所以我们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观。

重复一下,当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一直保持不动,这种行为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它去,但你在当时看清它的真相,不被它迷惑,这就是修观。因此,修止的人,他会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在动。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不管静坐或经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静坐时都要明白自己是修止还是修观。同样地,每次经行时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还是修观。在这里,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往四禅方面修上去。修完禅定之后,就会让你们继续修观。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入息观”。

观呼吸的方法,在佛教里面称观出入息。发展到后来就叫“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称为数息观,因为数息是粗的方法,比较容易修,妄想杂念很多的人需要数息。其实不应该先数息,真正的修法是观呼吸,不是数呼吸。这里,我以观出入息的方法来指导大家。

观出入息的方法,根据经典的记载,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就是从鼻尖这里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来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见到光明显现在鼻尖。

(一)调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很多时候是没有调好身体。

要知道姿势坐正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盘腿,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优婆离尊者在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那次是他在为佛剃头发,剃到半途时入定。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 修禅定时胸部呼吸就会胸焖气短,必须用腹部呼吸。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气时,人肚皮要涨,呼时凹进去。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到最后觉得小腹吃饱饭似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一定放松裤带。如果是是穿松紧裤带,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三寸,头不要设法摆正,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正。然后眼皮垂下来, 眼皮垂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静坐时,眼睛不可向前看,要往地上看。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如果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说过,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要的是全身肌肉放松。因为如果你静坐一小时,身上某个部位就拉紧一小时,那边就要疲劳一小时。那么,有些人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点不要紧,不可以像这样子,犹如大瞌睡,这样子就不行,除非你进入一种定的时候,头就会自然低下来,那是另一回事。

(二)调息方法

业处:即修行用功之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呼吸的动作,从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位置的呼吸动作,对于心念的影响不一样。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的动作。如果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呼吸的动作,是佛家用的方法。观丹田的境界很粗。因为心集中丹田,气会产生运转,会带来很强的气。佛教说心所对的境界有大有小,观肚皮的境界是比较大,比较粗的。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这这个修法的境界很粗,要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鼻前的呼吸,它的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细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念不集中、不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如何观鼻腔外面的呼吸,你不可在鼻孔内来感觉呼吸,而是要在鼻腔外来感觉,就是人中这个位置。当你呼吸的时候,有风在人中这个位置吹过。因此,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绝对不是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较细,所以很多人没有办法感觉到,你们一定要设法知道它。如果你叫一个人观鼻端前的呼吸,你就会发现他现在的心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他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三天都找不到。如果一下子就会观察到的人,他修禅定就会很快入定。

你们现在要注意鼻端前的这里的呼吸,这个呼吸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经书里讲有所谓的八触:

长短的触觉;粗细的触觉;冷热的触觉;还有滑涩的触觉。这八种感觉是观出入息的人要观察的事情。就是说,你在观出入息的当时,你就在观察这八件事情。你要观察它是长的,还是短的。长短以什么来比较呢?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的。不是你和我的比较。就是呼吸的时候,看下一个呼吸比这个长还是短。是呼气长还是吸气比较长呢?如果你的呼吸调得很好,你的呼吸就会越来越长。冷热是观察呼气热还是吸气比较热呢?

滑和涩是什么呢?就是你吸气的时候,比较容易还是比较难。有时候吸的时候比较难,好象有阻塞,这就叫涩。如果容易吸气叫滑。呼出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呼气的时候,呼出来的那个风、很容易呼呢?还是很难呼,这就叫滑跟涩。

粗细是你呼吸的那个风的强度,是粗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风声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风声很弱就是细,一个人的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风要求细。请记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是要求呼吸细。如果一个人,他静坐很久,两三个小时,他呼吸的风最好是长的。但是,入定的深浅,跟呼吸的长短没关系,是跟呼吸的粗细有关系。呼吸越细,心念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我们要注意的是,呼吸会有变化。当你在人中这里注意呼吸的时候,千万要记住,不要去理会那八件事以外的其它事情。

你也不可观想将心抓住,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你必须靠触觉,感觉那风在你的人中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没有风的感觉而硬把心集中在那个位置,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允许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在人中都不可以,只允许集中在呼吸的风上面。

除了八种触觉之外,还会产生气,就是说,身体上的气的运转。练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你的心念集中到那里,气就会跑到那里。我们在人中这里观察呼吸,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当气集中意念。要清楚,观察呼吸时只有对风的触觉集中才是对的,其余都错。要弄明白这三件事,你才不会错用心,才能进入心一境性。

(三)调心方法

保持正念正知。静坐除了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还有就是调心。

什么叫心一境性呢?

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境界。出入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心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心所对的境界是呼吸。你心中的任何感觉都是和呼吸关的,比如长短粗细的感觉。生起的心念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专心数出息等等。如果你作到了这一点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跑去听。那当时,你就离开了所观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短。时间很短很短的也叫心一境性。如果你在集中的时候,在五秒钟内很集中,五秒钟内也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长,就产生定。佛法称为三摩地。就是你的心每一个念头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叫定。

有些人一静坐会有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凡是静坐的时很昏沉,不要硬支撑。就是说,你坐了15分钟以后,觉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个脸。如果,你昨晚没睡够,很疲倦,我会让你去睡觉。为什么呢?睡眠不够的话,静坐时硬撑着,是浪费时间的。不如去睡觉一、两个小时再来坐,那效果会更好。用功静坐的效率是这样的,不是说,我在这里坐一小时,我就是用功一小时,不能相等的。我如果在这里坐一小时,心里老打妄想,我是在这里打妄想一小时。那么,静坐时坐得很昏沉,很掉举,怎么办?就起来经行,经行能克服昏沉和掉举。如果你静坐一小时,前面15分钟都很清醒,过后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静坐15分钟,经行15分钟。再重复静坐15分钟、经行15分钟,那效果会更好。经行也是能修定,所以,我不会强迫你们一定要坐在这里。但是在早上,一定要强迫你们坐两个小时。其他时间,你可以坐了走,走了再来坐都可以。

修定的重点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时候,都要保持正念,就是念念清楚自己的心念。当你在观出入息的时候,你就要清楚,心始终维持在观呼吸的上面;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事情都是错的。也就是说,你观察呼吸到一半,忽然想去念几句咒语都是错的。或者想念佛号,那也是错的。那些都是掉举的烦恼。如果你观呼吸观到一半,忽然间让你看到佛,也是错的,要斩掉它。为什么呢?因为你目前的目的是要完成心一境性。观出入息的境是呼吸,你的心要维持在呼吸里面,离开呼吸的境就是错。

经行是作什么呢?经行是来回地走着修行,经行时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说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

(四)修定时如何经行

目前,我教你们经行是以修定为主。经行的方法就是来回地走,限定在15步到20步之间,不可以兜圈子,只能来回走直线。在这来回走的过程中,如果是要修定,当时要保持正念在哪里呢?心起先在身体的动作上保持正念,身体以外的动作,你去注意的话,就是错的。就是说,你的脚抬起来的时候,心里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点的话,你去观察脚在"上--下--接触,上--下--接触"。如果你走快一点的话你去观察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这样观察,左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时除了左右脚的动作这件事以外,观察其他的事情都是错的,应该专注在脚的动作上。要这样地专注,当你走到尽头的时候,你要停下来,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动作,最好心中要念,随着动作时就念该动作,坐时念“坐--坐--坐--”,走时念“左--右--左--右--”,站时念“站-站-站”,转时念“转-转-转”,你要一面清楚知道动作,一面心中要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是为了加强你的心念专注在脚的动作,不要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间注意有灯,那么就是说你的心念已经离开了脚。这样的时候,你快一点给自己一个警告,你要赶快念"知道--知道--"。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现在跑到这里来了,快点回来观察我的脚。这样就是修定。虽然你在动中,你还是维持你的身体的动作上,是在动中产生定力方法。

当你这样走的过程,心念有粗跟细,我们要设法达到细心。当你的心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当你的心念比较细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脚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声音你都感觉到,能够听到。骨骼里面的响声都能够听到。如果你走到这样微细的时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这时,你必定心无杂念,并且人也会觉得特别轻安,当你心细到很集中的时候,有时会有一种要跌倒的现象!你连走路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非常专注在你的动作上。经行地来回走当时,心是只维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当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杂念,你要快点说:知道!知道!然后快点回来看你的脚。小心看你的脚。

这样经行地走,要走多久?不限多久,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时两小时更好。如果你能够这样很平静地走两小时,是跟静坐两小时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如果你不懂如何经行的话,在那里走两小时,你是在那里打妄想,是在那里散步,那就不是修行。如果经行走累了,你就回来再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行。明白了吗?这样交换地修,你的心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干而烦恼起来就想休息了。身体坐累了就起来走,走累了就打坐。这样的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定修慧。

如果持续一天地修持,在经行和静坐时,只专注所修的法门,其他时间你要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你要保持对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敲钟了,心想去吃饭,如果懂得修经行的人,就不会像其他的人,心想着吃地就走去了。你就会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从心想去吃饭开始,就观察你自己的所有的动作。就跟经行一样观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饭等等。吃饭时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饭碗、正在爵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里只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不会想第二件事情。听懂我说什么了吗?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的动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他的事情。这样子的话,你修定就会很快。关于修定,我就大略介绍到这里。

你们现在开始静坐。其他的下一讲再说。

第二讲

三、 如何入初禅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就是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才能够入定。就是要当时离五盖。所谓五盖就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你的修法正确,你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你就很难入定。但是,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若有一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的身心都很舒适,他的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轻安的现象,就是你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就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这种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轻安的现象过后,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就是入初禅前先有快乐的感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快乐的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了。所以,开始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除了这些之外,他一旦入定,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不知道身上的病痛等不舒服感觉。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他的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他不会呼吸的很粗,很辛苦,就是说他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十分微细。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是有觉、观、喜、乐、定这五件事在发生,称为初禅五支,一般人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但是我们从心念集中了、念头变微细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有非常舒服的感觉,这些现象都可以告诉我们你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他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他入了初禅,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但休息就全身疼痛都跑出来,这表示休息前你是入定了。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这样的入定的经验,但是他不明白自己已经入定了,他还否定自己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讲学的老师误导了。这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的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这是着魔。这些人都是这样的说法,其实四禅八定,外道都会的。不是我们佛教专有的。气功师也会,道教也会。各种外道也会。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的要死呢?因为他们没有去认识它。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他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他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进、怎么进,他不知道。往往这样的人在静坐的时候,他就会坐久久。总之他知道坐久久就一定会入定。很多人有这种说法:要坐很久才能入定了。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要懂得怎么样进去,怎么样出来,这才是懂得怎么修定。不懂入定的人,他也入定了,却不知道有没有入定,就在那里等,在那里呆。很多出家人也打坐,这些人好多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到了四禅都有,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他总是会心想体验回他上一次静坐的那一种情况。然后,就等待时间,等、等、等时间到了,他就入定了,时间到了他就从那个体验出来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体验上一次他静坐的经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为什么说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对于入定的过程他没有去注意,直到他在定里面体验那种很舒服的感觉,从那体验出来的时候他才觉到:哎呀,我在定里面了。就是他没有注意他是怎么进去的。所以,他每次都不知道怎么进入禅定的。

四、入定的技巧

(一)观察三事入定

我们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着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的过程里,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一定是从粗变细、身体一定是从没有快乐的感受变成有快乐的感受。也就是说,你在入定的过程,至少有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变。你要小心观察它是怎么样的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就是说,当你静坐,一旦你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快乐的感受,发觉这些现象的时候,你不要留在里面,就快点退出来。这是为了什么呢?因为当你发现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快点退出来,退时你就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那种快乐的感受在退,退到没有了。退到完全没有的时候,你就快点再度集中,专心地想我要再入定。在当时,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去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去。你回去的当时,你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快乐的感受又产生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那个过程就是你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认识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我要教你自己去认识的道路,观察此三件事的时机是当你静坐到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快乐的感受的时候。

如果你每次一次坐下来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一般上你办不到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快乐的感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这样小心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这样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如果不明白重复这样做,一般人就会很舒服很快乐地在里面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呆呆到定力退了,又出来了。然后,你能入定可是又不懂是怎么入了定。所以,每一个禅定都是如此,它的呼吸一定是比前面的定还要细,心念还要细,快乐还要乐,一层一层地进去。换句话说,任何人修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要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要多久不出来呢?开始时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定里呆的太久,你又把那个入定的心念跟出定的心念分辨不清了。所以,你就慢慢每次加长五分钟,一直重复出入定。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如果你修初禅半小时,在半小时里面出入定六次。这样,你依然完成了半小时的初禅,但是,你懂得出懂得进。当出入定五分钟你做的很熟悉了,很有把握了,你就去作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你在这个定里面很稳固了,然后,你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二)解除修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还有身体的障碍。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面,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有身上的气运转现象,就是说,当你真的精神集中的候,专注在你所观的境,你必然的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也就是说,你说没有练气功。实际上你也在练气功。根据气功说你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很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就不会去理会。你就会放松身体,身上的气运转起来。当它运转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现象。如果哪里有阻塞,哪里就会疼痛。也就是说,当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你要修禅定就修不好。阻塞有前后情形,受寒的阻塞一般都在背后。前面一般都是心理的问题影响的。就是忧郁啊,或者劳心啊,或者嗔心呀等等,他会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上有疼痛,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疼是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它。如果你不去处理它,它就会干扰你。你也可以不处理,但你要坐很久很久,就是说你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把它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是老师教错,或者认为修错。在静坐的时候,如果有惊吓的发生,也要快点检查,一般在静坐时惊吓到,都是前面的部位痛。你要快快检查,否则,以后会慢慢发作出来。一般的做法,就是用导引将它引到丹田。所以,在静坐的时候,发生惊吓,不要立刻就做什么事情。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观呼吸将气引到丹田。

静坐的人的身上,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枢、大椎、玉枕等。会有气要通过这些脉轮穴位,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枢穴。肺枢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疼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头会凉凉的。就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这里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烧烧,气不能通过,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它也会通。有些人不明白痛是好,就会打退堂鼓。出现痛的原因是你身上的气在自动调理病灶,也说明你的静坐有进步了,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但是如果你静坐的时候,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才会生,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静坐的时候,没有注意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几天之后,就会疼痛。这疼痛严重的时候,会嘴唇列,舌头烂,虚火来了。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变成了病气。

每次静坐之后,多数人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以你的方法处理。不然的话,最好循规蹈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撮热手掌,以掌洗脸。按摩脸、按摩头。按摩的时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时,不要立刻将眼睛打开。按摩完了之后,才能打开眼睛。按摩就是让你积在头上的气疏散掉。

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会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有气干扰的问题。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我们在入禅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知道有气的现象。他静坐到了一定时候,他的太阳穴会发涨。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其实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集中到你的心念接近初禅的时候,你的身上的气就会跑来你眉毛的这个水平。这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当你坐得差不多接近二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气在额头这一带。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如果你到了三禅,会有一股气在头顶里面。如果你到四禅,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对这种现象的不了解,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气,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疼。所以,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这些不敏感的人尤其要处理头上的气,就是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你要做一些观想,引导观想那个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向下拉,掌心向自己慢慢慢慢地拉。从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就可以拍打,拍打的时候,不要用手指拍打,要用掌心和手之间整个按住头,就这样拍打。你就会觉得你头上的气会粘在手上,然后将它甩掉。这样,也可以减轻气留在头上。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你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都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快乐的感觉。那是什么现象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是身体有病,他没办法集中心力,他就没办法入定。为什么呢?因为禅定是一个很强的心力的集中。那么,你心力的集中达不到那个强度,你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这个气集中的能量,所以,你身体比较虚弱的人,你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心就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进禅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你有帮助。外来的气场对修行是有帮助的,但是,你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内身的气场,就是多静坐后,你本身也会形成本人周围有气场。那些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对修行会有所帮助。当你在静坐的时候,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坐位坐,你会在同一个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那么,你每次回来坐,你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另外,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他如果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话,你的气干扰了他,他就会烦了。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要学大家一样地坚持坐完一枝香。不要有这种坚持。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没有掉举、没有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那个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的很好,过后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那我就劝你不要坚持。你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把时间缩短。因为你静坐开始地五分钟,你坐的很好,十五分钟以后,你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再出去经行十五分钟。再回来坐十五分钟,再出去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的一小时里你都是正念清楚的。那样,你的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昏沉、掉举都来了,你在那里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没有意思了。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还有其他种种原因,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精神疲劳,不是烦恼。那么,你去睡觉,不如睡饱了再来坐。这些,我们都要弄清楚那么,静坐是不是入定入的越久越好呢?这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要坐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你在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约定一个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己给自己约定一个时间说:我现在要修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就坚持一小时,入了初禅后,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初禅里面十五分钟,我就坚持到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三)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我心想入哪个定,我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就是我要进初禅,我就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进三禅,这叫自在。如何是不自在呢?如果我要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初禅在定不自在,和三禅入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就是要在入定前,告诉自己,我要入二十分钟。然后,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出来,就是你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跟自己说我现在要入多久然后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那个人他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然后,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那才叫真的出定。如果你入了定后,以为一打开眼睛就叫出定了。不完全出定自在,如果你会觉得头发涨,气锁住你,很不舒服,这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一个时间。比如说,我要入定一小时,就在里面坐一小时,超过一小时就是贪,这一点,要弄清楚。

(问:您刚才说,身体有障碍的话,要把它消除掉才能继续坐下去?)

师答:如果你在静坐时,身体上有一些障碍,应该驱除它再来做。

(问:就不能坚持坐下去?)

师答:坚持坐下去是自讨苦吃。你可以坚持,过后,它也会疼。比方说,那脚很疼,你可以坚持不管它,硬忍,忍忍忍,可能你能忍半小时,但是,你不如不要忍,你快点按摩给它松了,然后五分钟……………………………..

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不同的高低就是集中力,就是心的能量,这集中力。你集中到那个集中度,就是说你的念达到禅定之前的能量,那称为未到地。初禅未到地定、二禅未到地定,或叫做近行定。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好象你上楼梯,你没有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如果你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就是进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在安止定不能上了也不能下,就是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你上了初禅,不等于你进入初禅。就是你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你进入初禅,你会有一种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要上下,你就要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上去和下来是不一样的意思。

初禅和二禅的最大差别在哪里呢?

最大的差别是:初禅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他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如果你到了二禅,声音怎么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知道哪去了但是,感觉头还在。全身很快乐,不知道手脚在哪里。一个人到了三禅,他会觉得头还在呼吸。有些人觉得修三禅很困难,他身体有病的话,会造成一些障碍。到了三禅,有些人的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有些人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会在四禅近行定里面,没有进去四禅。你如果深入进去,外面的声音你都听不到,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修四禅只在四禅近行定里面,还一直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是越高的定,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快乐感受越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快乐。所以,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四禅为什么叫舍念,就是没有快乐的感觉。四禅是很平静的心,当时也非常清净。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以后,以后,你再修任何的法门。不管修密宗、禅宗啊,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用一个比喻,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看那刀磨得多利。如果你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后,你说我要修什么大威德进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了,或者修禅宗,修任何法门都好,你应该知道,我今天是以散乱的心来修的。明白吗?如果你今天能进到四禅,不管你修任何法门,你就会知道,我是以清净的心来修的。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你当时用什么样的心来修,你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像四禅这样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为什么说,如果你的心没有静下来就去参禅,你是在那里胡思乱想。他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纠缠不清的禅七。为什么呢?烦恼一大堆,心都不能安定下来,是烦恼在缠,他还说他参禅。因此,就算你修任何法门,要修慧要觉悟,修慧之前要有定力。所以,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佛何法门,是有帮助的,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这一点,他就去修行,你就会知道他根本不懂他用什么心来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把禅定做下来。

第三讲

续禅定差别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修禅定是为了得到清净的正念。不同的定有不同的微细的心和集中力,越高的定,心力就越集中,而且心念越清净、越微细。四禅中的第一个定是初禅,心念比较粗,第四禅比较细,修禅定是为了要争取到微细的清净心。所以,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练习去分别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在我还没有认识这些禅定以前,自己在修行的时搞来搞去,搞到后来我认为,我一天坐上十二小时。一座坐上四小时,然后,休息吃饭,再来坐。天天这样干,干来干去,有时入了定还是搞不懂什么是禅定。这就是对禅定无知地盲修瞎练,真没有意思。我到处问人家,他们也讲不清楚。一直到我碰到一位禅师,我问他:你在教导人修禅定吗?

他说:是。

我又问他:你教人家修禅,你懂不懂你的学生入了什么禅定吗?

他说:当然懂了。不懂的话,不能教啊。

我听了就跟非常欢喜地向他学了。因为我到过好多修行道场,也找了很多人,问了很多人,他们就只教你打坐修,但是都分不清什么是初禅。后来我来到中国,情况更糟糕,法师们多数只会说:哎呀,不要修禅定了,会着魔的,还是念佛吧。当我跟那位禅师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禅定中的初禅到四禅是如此这般。我才知道以前一天坐上十二小时是盲目浪费生命、浪费时间。为什么?原来一座坐四小时,可能你只在初禅,也可能你在二、三四禅,看你那个期间定力多高,你就每次回到一样的定。只知道有入定,却不知道自己定到什么程度,也不懂如何前进。这种情形有如进入深山老林,迷失方向地再也没有作为了。

根据那位禅师的说法,你如果能够入定,五分钟入初禅,也算初禅,一小时入初禅也算初禅。不在于入定时间长了才算入了深的定。如果能入四禅五分钟也算入四禅。为了说服大家,我举一些例子。因为我们被很多人误导了。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子,以为入定是要坐很久才算数。第一个例子就是优婆璃尊者的故事。他在给佛剃头的时候入了定。因为是佛的头,他非常细心地剃着剃着,他不知不觉的入了定,佛就说:你现在是在初禅,过一阵,又说现在是二禅,优婆璃尊者就这样慢慢入定,他当时站着拿着剃刀,眼睛是集中在佛的头发,心里盘算着如何剃好它,耳朵还能听到佛的开示,就这样入定。在这个例子里,我要大家认识几点,优婆璃尊者当时并没有盘腿,没有闭眼,还有念想,还听声音。可是他是一心一意地在佛的头发,这就是入定的关键所在,他作到了心一境性。所以,不要道听途说,以为入定时是什么心念都没有、声音也听不到。

第二个例子是目连尊者的故事。入禅定是可以非常快的,快到怎么样呢?有一次,目连尊者去降伏一条龙。目连尊者用神通将自己变得很小,钻进龙的鼻孔里。这条龙想把尊者赶出来,它就呼气,当那条龙一开始呼的时候目连尊者就立刻入了四禅。然后,龙呼也呼不动,因为尊者在里面入四禅。它怎么呼也呼不动。就是说,他在它呼的那一刹那就入定了。所以出入禅定是可以非常快,我在跟那位禅师学的时候,他就谈起说:在一个呼吸间,吸一口气就入四禅。多数人认为要慢慢、慢慢地,好久好久才能入四禅,他只要吸一口气的时间就能入四禅了。就是说,你懂得修的话,入禅定的速度会非常快,也非常快就出来了。你可以入四禅几秒钟后立刻就出来了,这也算入四禅。但是不懂的人会说,这样哪里可能?入几秒钟就算四禅了吗?他们说禅定不可能是这样啊!其实,看你当时入了什么定,就是什么定,不在于时间长短。另外,很多人会以为入了禅定,不能想东西。这是很错误的。还以为入了禅定后,外面的声音什么也听不到了,这也是极大的错误。其实,优婆离尊者是一面听佛指导一面集中心而入定的。

我再讲一个戒律里的故事。有一次,目连尊者入了无色界的定。根据佛法说,无色界是没有物质的,没有物质,你就不可能看到东西,不能听到声音。但是目连尊者他跟人家说,我入了无色界的定,当时听见很远很远的恒河那里,大象的耳朵在拍水的声音。那些比丘就说他大妄语。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比丘精通佛法,知道无色界里不可能听到声音的。目连尊者坚持说,我进了无色界的定时听到了大象拍恒河水的声音。然后,他们就拉他去见佛,他们说他大妄语。佛就问目连说:你真的入了无色界的定了吗?目连尊者就说是。佛又问他:你真的听到那大象耳朵拍水的声音了吗?他也说:是!结果,佛认同了目连尊者所说的话。佛解释说:目连尊者入了无色界的定,他能很快出来了又立刻进去,出来的时候,他就能听到那个大象拍水的声音。所以,在那短短的时间里面,他出了定就入回去,他没有弄清楚他是出来了一下。明白吗?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在修禅定的过程里面,会有这样的现象,你从定里面出来一下立刻又进去。就在你出来那一下子,可能你脚疼啊,能够听到声音,但进去四禅又没有声音了。明白吗?有这样的可能性发生。所以,千万不要听那些论述的说法,一听到声音就没有入定,然后否定自己。不是!确实是听到。但是,你是暂时出来听到,然后又进去。那样你还是听到了。明白吗?

由于种种见解,造成很多人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有没有入定。为什么呢?比方说,有人胡乱根据《俱舍论》,说到了二禅,你就听不到声音了。但是根据《解脱道论》的说法,不是这样的。《俱舍论》怎么说呢?它说初禅天以上没有吃东西,没有鼻舌的知觉。但是一个四禅天的天人他想要看东西,他是可以看,而且他可以看整个大千世界呢!他要听声音,他也可以听。那是什么回事呢?在《俱舍论释》有这样的解释:四禅天的天人的天眼、天耳,可以从四禅降到用初禅的耳识、眼识,来听、来看初禅天。如果你不明白他用什么心来听,那不重要,总之,《俱舍论》说四禅天的天人有些时候是可以看东西、听声音的。明白吗?也就是说我们在禅定里面有各种的心,并且出出进进,有时快得你分辨不清楚。所以,不要理会各个部派的论典的说法。我们要根据经典怎么说。

还有,在中国佛教有一个很糟糕的说法,这个说法说: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这是极大的错误,误导出家人入定了还认为自己没有入定。他说三禅连脉都停下来,四禅已经是灭尽定了。其实,息住是四禅;虽然有脉停这回事,但是佛经里没有说这点;灭尽定是第九个定,已经超过四禅八定了。那么,经典的说法是如何呢?

初禅离五盖,离昏沉、掉举、嗔心、淫欲心、疑心。有觉有观、有喜、有乐、一心在定。

二禅离觉观,离开初禅的觉观,进入无觉无观,有喜有乐有定。

三禅离喜,离二禅的喜心。

四禅离乐,离三禅的乐心,然后,出入息断。最后声灭

根据经典的说法是这样的,就是说,从禅定里面一步一步切断一些东西。切断是暂时切断,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进入初禅的时候,他的心要在定里面,他不可以有昏沉、掉举,不可以有嗔心,当时有嗔心,他禅定就要掉下来。他当时也不可以升起淫欲心。所以说初禅离五盖。五盖的疑盖是疑些什么?疑就是对自己怀疑,对老师怀疑,对修法怀疑,那么,你也进不了初禅。一般人在修禅定的过程,他不懂初禅是什么。因为初禅是心的觉受,未经验前他也无从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是不是初禅呢?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静坐,坐到一定程度,他都有一种感觉,觉得他定下来了没有杂念了。然后,他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其实,这就是说他当时入了定了。但是入什么定呢?他不知道!要如何知道?我们就假设他入了初禅。他可能入、三禅吗?都有可能。假设他当时入了初禅,根据佛法说,初禅就是喜乐的感受。他当时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受,不可能有疼苦的感受产生。所以,如果你一旦觉得你入了定了,你还觉得身体有疼痛,这证明你没有入定。如果你觉得心很静很定在里面,你出来了,觉得身体疼痛,这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原来静坐的很久,身体疲劳,腿酸、腿痛,但是你入定的当时,你不知道。因为你只有喜乐的感受。所以,你从定中出来时,你才觉得,哎呀,腿很疼痛。

初禅是一个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样呢。佛有一个形容--声音是初禅的刺。一个人他在初禅如果听到外界的声音,心里难受到好象针在刺耳朵一样,很辛苦地他就出来了。换句话说,这禅定经不起声音的嘈杂。可见,初禅是很浅的定。初禅虽然很浅,他还是定在里面的。有声音干扰,他就退出来了。也因为这样,初修禅定的人不可以有声音干扰。声音一干扰,他的心就不安了。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坐到了二禅,任何声音影响他时,他听到就如同没听到。因为他非常专注,知道有声音,但他不知道声音的内容。那些不懂得入二禅的人就无法到处坐禅。

如果你们坐着坐着,觉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初禅,你就先暂时假设这是初禅吗?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总之,你在里面又定又有喜乐吗?既然如此,就是一种定了。那么就这样来修,假设它是最低的定,然后,你就进去了。进去之后怎么办呢?前一讲,我说过了,千万不要在里面呆久久。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人,他入了定就想要呆久久,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开始入定的人,一旦进去,要快点出来。要在出来的那一小段时间注意一切变化,很多人修禅定,他没有注意怎么入定出定。所以,要快点出来,还要注意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然后,你会发现出来之时,心会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退掉了。这三件事,你一定要知道。你心再度集中再进去,你可以动个念头,心想我现在要进入初禅,然后再专注在原来的修法上--看呼吸并注意三件事情。慢慢地呼吸变细,心念变细,快乐感受出来了。这样,你就又入了定了。如果不懂是什么定,就当它是初禅来修。

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几次之后,你越训练越熟悉,以后,你可以在几个呼吸里面就进去了。你们修过的同学就有这些经验。也就是说,懂得修禅定的人,一定要先训练怎么进怎么出。不要想我要定得久久,我要加强定力,对于不懂入了什么定的人这是绝对错误,千万不要想去加强定力。当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后,你才来加强定力,在里面呆久一点。当你有能力再度呆久一点,你就有信心说--我的确进入了某一种定。而且知道,只要我心念如此集中,我要进去,我就进入那个定。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个定。如果你还是分辨不清楚,可以依靠经验过的人告诉你。有时我会在你修定的当时告诉你,现在你在哪个定。

初学的人多数只入初禅,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个方法上的奥妙,就是当你开始入定的时候,不要入太久,五分钟就出来。那么,任何人如果没有修过禅定。他第一次入定时,五分钟内绝对上不了二禅,肯定在初禅。就这在五分钟内,叫他出出进进,那样是没办法爬上二禅。不必问他入什么定。他最多到初禅。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时间限制在五分钟,入定五分钟后,就一定要下来,保证他只在初禅。

但是如果那个人原本就修过一些定,他每一次打坐就入某一些定,这就另当别论了。我就要问他,你每次静坐的时候,坐了多久才觉得定下来?如果他跟你说:我坐了十分钟就觉得入定了。那时,你要跟他说,现在你为了练习初禅,入定一分钟就够了。明白吗?给他不够时间上到他原来能入的定。这样的话,他就会入定不深,最多到初禅。那么,叫他在这一分钟内认识初禅,认识清楚后才叫他加长时间留在初禅。就是说,我们通过时间的限制,能够使得学的人不会进入太深的定。然后,在初禅五分钟出入熟练了,你就叫他做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是加强定力。在这十五分钟里面,他会发现,声音的干扰令他受不了,他不是掉下来,就是想快点入二禅。初禅心就是这样的粗,不想久留,初学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想我要集中上初禅,上不了的,为什么?因为平时的心是散乱的,每次坐下来,你须要花一段时间,让心念平静下来以及调好呼吸。所以初学的人练习初禅的时候,他必须坐下调心调息,不可以想一坐下来就要上初禅。如果他那样做,他就错了,他上不了的。他必须坐下来让心平静,慢慢的就自己进入定后,然后退出禅定,这时才可以想我要上初禅,而且一定可以上初禅。因为,一个人刚刚从初禅出来,他一定有本事进回去。那样,他就有信心--要进就进、要出就出。如果他不明白,今天做到了初禅,明天早上再坐,一坐下来就想我要上初禅,进不了的!他就怀疑了所修的一切了。所以,如果你们以后久没有静坐,定力退了,不可以一坐下来就要进初禅。什么方法都进不了的。你必须坐到心念平静了,觉得入定了,退出去再上去,你就做得到了。这是因为你的心要从散乱状态平静下来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钟头里面,可以入初禅四次,每次十五分钟,那就是说这个人的初禅很稳了。因为这四次加起来是一个小时。如果他以后要坐更长时间,他可以加长时间坐一小时也可以。也就是说他可以入初禅一小时,两小时都可以。但是,当你入初禅很久很久以后,有些人会慢慢地自动到二禅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入二禅的人,当时他是不知不觉自己在哪一个定,他以后对初禅和二禅就分不清了。所以,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不会鼓励你们花一个小时两小去体验初禅。为什么?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的心念从初禅慢慢进入二禅了,因为他慢慢进,看不出变化,结果你出定之前已经是二禅,但是你还以为是在初禅。以后你总搞不清,是初禅还是二禅。初学者入初禅太久会有这种现象。

如果你上了初禅,什么时候才可以想要上二禅?如果有老师指导,老师知道你的初禅定力够了,就叫你继续前进。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你,怎么办?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他的初禅定力不够,然后他又想要上二禅。那么,他不但二禅进不了,连初禅也会失去,就是两头都失了。就是说你初禅定力不够,你想入二禅是入不了的。

所以,你必须初禅坐得很稳了,你才来修二禅。所谓稳就是说你要坐上一小时。但是,在能入二禅之前,千万不要在初禅里面持续一小时以上。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坐在里面,定力会加强,可能不知不觉地到了二禅,然后你分不清初禅二禅了。那么,你最好每十五分钟就下来,下来以后再上去,这样加起来一小时。如果你初禅很稳了,你要上二禅,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每一个禅定的呼吸要比上一个禅定要细,心念要细,快乐要更快乐,这是绝对的道理。越高的禅定比越低的禅定心念越细,呼吸更细、更加快乐。因此,你要上二禅的时候,你就必须远离初禅的觉受,心再度地专注精神于修法上--很集中地去看呼吸,然后心想我要上二禅。为什么必须再度地专注于修法上呢?就是说我们入了定之后,往往有一种现象,就是说在定里面产生的那种喜乐的感受、身体感受到很舒服的感受果,你一直坚持在那舒服的感受里面,你就跳不出那个定。每当你要升更高的定的时候,你要放弃原来的觉受。就是说,你不要执着那禅定的境界、禅定的喜乐,一定要放弃。惟有你放弃了,再度集中你原来的修法,你就可能上二禅。如果你不放弃那些觉受,就是说你不愿意放弃原来的定--初禅;如果你不愿意离开一楼,你怎么会上二楼呢?上不了的。因此,当你要上更高的定的时候,千万不要理会原来的任何觉受。而要更加专注地观察你原来的修法,如果你修观呼吸,就更专注地看呼吸,这样,你慢慢地就能上到二禅,二禅的变化和初禅一样,心念变细、呼吸变细,也更加快乐。这些步骤要一步一步地上去,上三禅也是一样的。

上四禅就有些不一样,四禅是颠倒过来的,怎么讲颠倒呢?就是说更高的禅定是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快乐,但到了四禅,快乐统统消失。也就、是说,你一步一步的上,上到最后快乐消失了,是一种很平静很平静的心。就是说你那个舍念清净地的心升起来了,就是四禅。那么,当这个心念升起来的当时,你的呼吸,就开始要断。有些人对呼吸有些执着,入四禅前他的呼吸要断不断,会有要死不死的感觉,他觉得很辛苦,因为这时会断气一会儿,又呼吸几下。有些人会很辛苦,那样的话,他四禅就不稳了。

前天,我说过,上了一个禅定,不等于进入一个禅定。就是说上禅定好象在爬楼梯,这时是在近行定,可以上上下下地爬,进禅定,好象进那楼的房间,在安止定不上也不下。所以,当你修四禅的时候,修到呼吸要断不断的时候,这个阶段就是上四禅的时候,当你的四禅稳固的时候,呼吸就断。当四禅呼吸断的时候,如果你定力继续加深,就慢慢地连声音也听不见了。一定要进入到声音听不见,才算深入四禅,如果你在四禅里面还能听到声音,就是你还站门口。就是说,你爬上四楼了,但是,你是在四楼的楼梯口,房间还没有进,四禅就是这样的。

我来解释一下近行定。就是每个定的前面有一个近行定,也叫做未到地定。近行定、未到地定就等于你在爬楼梯。那如果你入了定,叫做根本定。比如,四禅有四禅根本定,上去四禅的那个定叫四禅的近行定。三禅有三禅的根本定,上去三禅的那个定叫三禅的近行定,有很多人他只是在四禅的近行定,我就接受他修观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有能力训练到那样微细的心了。如果你要加强定力,以后你就继续加强,那是以后的事。所以四禅近行定后你就开始修观。凡是修完四禅的人,他就会发现,不同粗细的心念变化里,有不同的定力在作用,当你弄清楚这些以后,你就可以修第五个定了。

第五个定叫空无边处。如果一个人在四禅,他要修第五个定,他必须要入定到声音都听不见。如果他还能听见声音,那么他还在四禅近行定,这时想要修第五个定,那是在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空无边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如果你入了那个定,你是绝对听不到声音的。如果你把四个定的心念都分辨的很清楚,你可以心想我要入三禅,你就可以专注于三禅的心念而入三禅,你就专注专注地转进去了。那个时候绝对不是慢慢看呼吸,慢慢地入了,绝对不是,是几个念头在转、转、转,转进去。一旦你能够静下来心一想我要上三禅,我的心就这样转、转、转进三禅,你就有机会观察一个现象,几个心念就入了定。这样的现象在南传佛教的一部《清净道论》里有说,他说你入定的时候,你的心念的转变,一共应该有几个心念。如果,你可以专注于某个禅的心念而入该禅定,以后你可以进一步训练跳跃禅,就是不要按照次第入定,你可以训练我现在一跳跳到三禅,从三禅一跳跳到初禅,初禅一跳跳到四禅,可以这样地跳来跳去。

佛经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狮子奋迅三昧。但是这个狮子奋迅三昧不是在四禅里跳跃,而是指你把四禅八定都修完了,进一步,你要能够进第九个定,就是灭尽定。不是每一个人修完了四禅,都能够进入灭尽定。就是说把九个定都能够修完,然后,你可以从灭尽定里面跳出来那才叫狮子奋迅三昧。如果你只是在四禅里面跳来跳去,还不算数。为什么?原来灭尽定是一个很特别的定,就是说进入灭尽定的人,他就如死人一样,什么知觉都灭掉,什么心念也没有。由于无心所以无法动念从灭尽定跳出来;必须在灭尽定的定力退了才能够出来。在灭尽定的定力刚刚退了,一跳跳出来。就是说灭尽定,也叫灭受想定。没有想的定称为无心定。在无心定当时,你不可能动念头想我要跳到三禅、跳到四禅,不可能。你只能在灭尽定刚一退出来的时候,一跳跳到三禅、跳到四禅。这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很少人能够入灭尽定。在这里,我只教你们修到四禅,不鼓励修无色界的定。

为什么无色界的定不要修呢?因为无色界的定力太强了,太强的定力会妨碍你修观。为什么?在很强的定力时你修观,一观你就入定了,一入定,你就没有观了,没有观就不能发慧。就变成有定没有慧。所以外道修到无色界的定,整天定在那里出不来,叫他修观,他一下又入定了,根本不可能修观。因此,佛法说,你要修观,只要修到四禅的定力就够了。

修禅定会有很多的毛病,你们现在都在发生,还有修禅定会出现许多境界。不管任何的修法,当你在禅定里面,产生任何境界,看到任何东西,那是禅定的副产品。它不能帮你加强禅定,也不能帮你增加智慧。就是说,在禅定里面的任何境界,大不了不过是一种神通,是禅定的副产品。你有兴趣就多看一点,看了就丢掉,千万不要将那些境界当作证悟,当作很了不起。很多人在禅定里面遇到境界以后,他会以为自己的境界比别人高。他在比境界的高低,而不是比禅定的高低。他说我看到佛,你看到什么?他比这些东西,这些是没有用的。曾经在XX寺,有一法师,教他入定。哇---,他看到很多佛菩萨围绕着。他高兴得不得了。跟我说,我觉得太平常了,没什么。就是不要执着这些境界,这是副产品来的,千万要记住这句话。你看到佛会怎么样啊?就算佛在你的面前,你修不了也没有用,不如看自己的心。最重要,你可以把境界当作游戏看、听听,千万不要将它当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将它当作了不起,你就要着魔了,肯定要发生着魔。为什么?魔最容易耍这种把戏给你看。所以,整个修的过程里面是要看心有多清净,有多定,这才是正确的修定的目的。(关于惊吓的话题,前面已经有了。)

还有,你在定中有一些现象,身上的气在运转,如果你不去处理它的话,那些气是不会很强的,如果你去注意它的话,它会因为注意而加强的。有些人静坐时,他任督脉的气会转动。如果你去注意它转动,它会越来越强,强到后来变成在转周天。如果你去搞转周天,我也不反对,但是你要有本事搞。为什么呢?因为转周天转得好,会对身体非常好的,甚至你转好了很多病都没有掉。但是,因为转周天的气很强,如果你没有一些气功的知识和基础,你转到一半你就休息了,那样就要出毛病。就是你在转周天的过程里面,气跑到某个地方停下来,你不理它停在那里,你就休息了,于是你就把气留在那里。那是很强的气留在身上某处,以后要出毛病。这一点,你们要小心。如果你完全不去运转它,不去理它,它不会很强的,就算它停在某个部位,它很容易自己化解掉。另外,任何人静坐一个时候,气都要出现在身上、头上。我们的身上的气是这样的,在清净心时,清净的气是往上生的。淫欲心的气是往下沉的。浊气沉到最底下的男女根。

当你心念很定很清净的时候,气就一直升、升,升到头上去。如果静坐完了,你要去认识是否有气留在头上,有的话要把它处理掉。如果你不懂得,把气留在头上,以后会造成毛病,严重的病就是头疼。你们有些人修到一定的时候,他睡觉时也会入定,就是他睡觉时,心定在一片光明里面,然后就睡觉了。如果是这样,醒来的时候,也要检查一下。为什么?因为你在定中睡觉,在光明里面。你出来的时候,头上有很多气,你必须去处理,不然以后要造成毛病。

另外有些人,定力太强了,心一集中,一看东西,就会要入定。如果是那样,他专心看书的时候,也会定下来。所以,因为心非常集中,外界的东西都不管,那样看经书也会入定,头也会重起来。那个时候,你要小心,要把气拉下来。这是他的集中力太快,太强,可以造成这种毛病。如果你们有些人原本修过禅定,并且可以入定,我也可以接受你们用过去的修法。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用你原来的修法,一步步修上去,如果不懂,最好放弃原来的修法。还有,在禅定里面可以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四禅之后才可以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初禅就可以看到光明。如果你看到光明,要小心,不要理会那光明。要修回原来的修法,如果你跑去看那光明,就是你放弃呼吸的修法。那么,你可以用光明来入定吗?修定后见到光明可以放弃原来的修法吗?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用光明来入定。如果你放弃原来的修法,在光明里又不懂如何修,这样你就很难前进了。

另一个会发生的事情,是喜乐的感受,你如果整天去观察喜乐的感受,就没法升更高的定。你要升更高的定,你就要放弃原来的境界,原来的觉受。继续在修法上用功,你才可以前进。一个人如果他修禅定修得好,他会发现,有时候会有一些古怪的现象。会有什么现象呢?就是一些禅定的副产品。比方说,他动某一个念头,某件事情就要发生。你们可以去观察,但是,不要着迷在里面。就是说,当你经常出进四禅,你的念力会特别强。这时候,你也比较敏感。会敏感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人在想你,你会知道。就是说,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忽然想到某某人,其实,是他在想你,这是忽然跑出来的一个念头,一般人不注意,它就过去了。四禅就有这样的敏感。所以,一个人经常入四禅,经常出出进进,他就有这种能力。他的徒弟发生什么事情,他都知道。听说过吗?徒弟不管在哪里,发生什么事情,师父都知道。就是这位师父感应力特别强,这不过是四禅的功德而已,别以为是成道。

还有,就是念力。念力就是你心中想我少了一样东西,或者想要这样东西。不久就有人拿出样东西给你了,修完四禅的人,你就会发现是有这种现象。或者,你想要找某某人,等等,那个人就会来找你。要认识清楚,这些现象都是禅定的副产品。我们修禅定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很强的正念。明白吗?并不是为了得到神通这些东西。如果你有了这些能力,你可以帮助人家。千万不要整天玩这些玩意。为什么劝你们不要这样呢?因为,你经常去注意这些东西,你身边太多东西给你感应,你会忙得不得了。比如说,你现在在这里静坐,感应他在想什么念头,为何要感应他想说什么呢?太麻烦了。他还敏感到什么程度,就是平时对方想什么和他有关的事情,他就会感应到,其实那不是一件好事。人家会怕你。另外,你修完四禅之后时你可以向我要求,教你怎么知道人家入定。一个人修完了四禅,他具有这个能力,看看某个人现在入什么定,不是眼睛看的。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修完四禅的人,他自然能够发气收气,不用练气功他也会气功了。不只是如此。当你修完四禅了,你还可以帮助别人去治病,但自己会遭殃。告诉你们,心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所以,你修完四禅之后,四禅的念力可以用来治病。不但可以给人治病,你还可以遥控治病。那些气功师能作到的,你也可以作到。这是念力的结果罢了。你可以在这里给人发气,去给某处某人治病。就看你当时的念力有多强。这里没有什么奥妙在里面。如果你想发心去行菩萨道,你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你会越做越忙,因为很多人崇拜你。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要讲修观的。

第 四 讲

六、 如何见道

今天跟大家讲修观。

修观就是修慧的意思。慈悲观并不是修观,慈悲观是一种观想,是一种定,修观能让我们产生智慧。所观的法是哪一种法呢?佛法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修法。有些佛法讲的很深,有些讲的浅。修观是为了要升起智慧,是为了解脱。那么,解脱的次第是如何?按照佛的说法,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见解上的解脱,一个是烦恼行为上的解脱。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很多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断地生死轮回。另一类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的烦恼行为。

思想上的见解与烦恼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思想上的见解就是说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作出许多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其中错误最严重的是“我见”这种见解,如果你放下这种见解,根据佛法说,那是非常快乐的。至于烦恼上的行为,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认为对身体好,也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烦恼中的贪的烦恼行为。见解,如果你放下了,你很快就抛弃了,再也不回顾。再比方说,在清朝时期,中国女人的缠脚,当时人们认为缠脚是漂亮的,那是一种见解。当大家都认为不漂亮的时候,女人也不要缠脚了。所以,见解的烦恼,只要你的看法一转变,你就放下了。但是烦恼上的行为就不一样了。我们心里有各种行为,贪、嗔、痴的行为,那么,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为几个次第。就是所谓的先修资粮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见道,然后修道,然后证道。

资量道--就是你还没懂得修行前,你就开始累积修行所要的资粮。怎么样呢?你就做种种的善法,积种种的福德,亲近善知识。学习一些戒律。这些都是资粮道。

加行道--就是你懂得根据佛法的道理,用功修行。根据某种修法,去用功修行。在用功修行的过程里面,就是修定和修慧为主。这些就是在加行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了。加行道时你很用功修,修到一定的时候你在佛法上的某些见解有所证悟,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见到道路在哪里,不等于他上路了。所以见道以后才修道。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怎么知道修道的。其实,修道是在自己心里面修,是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外面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道路,然后才决定怎么走。一个人,如果他见道了,他就会知道有这件事--这是解脱的道路。佛法是这么说,当一个人见道的时候,他就先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那么,见解上的烦恼主要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我见。关于这个我见,很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对“我”的执着有两方面。一个是行为上的执着有我,一个是见解上的执着有我。如果一个人见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有我”的执着。但他行为上的反映还是执着“有我”。所以,当一个人见道--即证初果,他见解上明知无我,行为上还是贪生怕死的。初果的人还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罗汉。见道了,他思想上知道是没有我了,但是,他的业识上还是有我执跑出来。那么,这在北传佛教将它分为两种。见解上“有我”的执着叫“分别我执”,行为上执着“有我”叫俱生我执。就是说见道了就放下了分别我执,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很多俱生我执还是有的。所以,当一个人道他要修些什么法门呢?一个人要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要先除去贪心。都不是,是除去解上“有我”的烦恼。因此,一个人他见道的时候,依佛法来说,他的贪、嗔、痴统统都在,并没有去掉。所以,一个人他证了初果,他还是会贪吃、贪玩,但他懂得怎么去修行了。贪、嗔、痴的习气不是见道所能断除,见道后要慢慢地靠修道来改习气。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见道是见解上的烦恼处理干净了,见道之前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见道上的条件是需要修一些“能看清楚我见的法门” ,断我见的法门不是断贪嗔的法门。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学佛法的人都听过佛法讲无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还没有见道,一个人虽然知道无我,他还会有怀疑的。他说:啊呀,虽然讲无我,但是,我还是有我。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无我。无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然后说无我,当一个人见道的时候,他并不是找我在哪里,他什么也没找,他必定看清楚佛法讲的因缘、因果现象。他看清楚一切都是一系列的因缘变现的。当这一点他看清楚了,他就知道没有我不可得了。学过佛法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因缘麻”。那个人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嘛,这个人修行,他过去世有佛缘嘛,就这样讲,但这是口说因缘法,他没有看到因缘法。不知道你们听过没听过一个偈语:

若人生百岁 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天 而能得见知

听过这首偈语吗?他说你生一百岁,没有见到生灭法,不如一天里面见到。生灭法到处有嘛为什么一天里面见到?每个人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不是这样子,生灭法就是因缘变化过程,你要看楚生灭变化过程,是当下见到,不是思维。修行要见道,快一点的话,必须修对了方法,其他行为上的烦恼都先不要管,只要管“我见”的烦恼就够了。因此,如果你选择正确,修对了,你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修错了,你去处理嗔心呀,贪心呀,你还是不能见道。为什么呢?因为贪跟嗔要处理很久才能个处理好。甚至一个见道了的人,再修几十年去处理贪跟嗔,他都不一定完成阿罗汉果。就是要证阿罗汉果,先处理贪跟嗔,可能五十年都修不好。但是,他如果要破除我的见解,可以非常个快的,不必要几十年,关键在哪里呢?佛法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众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并不时24小时都统统生起来的,至少你们现在在这里,好多烦恼没生,暂时没有嗔心、也没有贪心,暂时都没有生。在烦恼没有生的时候,你可能生起清净的心。佛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佛法就现前。就是没有烦恼遮盖,心清净了,佛法就现前让你看到。觉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见。见到佛法而觉悟了,并不等于烦恼就处理了。

为了破除我见,我们要观哪一些法呢?就是观因缘。因为我见就是迷惑、执着的见解。如果把因缘观察清楚,你就清楚了应当观身心的因缘,不是观外在的因缘。哪一些因缘不须观察呢?如果你说我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因缘,农夫都会,不用观。那么,我们要观什么因缘。为什么生灭法,一百岁都没有见到?其实,根据佛法说,在我们所认为的世间里,我们以为有真实外在的世间,其实并不如此。根据佛法说世间就是在你六根、六尘、六识里面作用。把六根、六尘、六识拿走了,就没有世间可说。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统统都发生在你身心都现前的当下。意思是说你是用眼睛来认识世间,用耳朵来认识世间,用你的六根来认识世间的境界。你要见道,要从这些地方来看起。从六根当时的境界里面,去观察究竟是什么事情在发生?你在观察的过程里面,不过是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它们之中有种种前因后果。

那这种种前因后果,一个接着一个。这一个接着一个是很快的,快到我们来不及去思考。你如果去观察清楚,你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细。心念微细就是说,你要有相当的定力、相当微细的心。我为什么要你们先修好四禅。当四禅修好,心念微细,就有能力观察微细的心的作用。我们的身心很快无常变化地作用,如果你心念粗,你根本来不及观,你是在境界发生后,在意识那边思考。所以在修观的时候,我跟你们说,不允许思考!

择法

佛法闻思修啊,思考是在思惟的阶段,修的时候是不思考的。为什么在修的时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学来的,在修的时候是观。观察很微细的思惟,很微细的思惟,思惟什么呢?就是思惟一件事情。怎么思惟一件事情呢?好象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如果你观呼吸,你什么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观察呼吸,你在思惟佛法的时候也是一样,什么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们听过一句话:一句佛法就够你证悟了。而且你看经典里面,佛在指导众生证果的时候,都是一句话证果。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一句话是什么?它比什么都值钱啊。在道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你们听过吗?其实真传的那一句话,就在万卷书里面,没有离开万卷书。但是是在刚好你需要的时候,才告诉你真传的那一句话。我们为了破除我执,我们需要的佛法是什么,你就专门观察那些佛法,其他的佛法一概不理。佛跟你说的修不净观,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观,可以嗔心,统统不管。只管你要观察的佛法,这个在佛法里面叫“择法”。就是说当一个人要觉悟的时候,他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称为七觉支,如果你们念阿弥陀经就知道,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嘛。这七觉支里面的第一个觉知就叫做念觉支。如果你想要证悟,要觉悟,你必须要有很强的正念,这叫念觉支。而正念在哪里呢?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并不是正念在做好的事情,我们生起好的念头,做善的事情,这种正念是世间的正念,是不能解脱的,你要证悟、要解脱的正念是在佛法上,正念于某一句佛法上专心地去观察。

有了正念,接下来就是择法,就是七觉支的第二个法叫择法。这个择法就是你要选择所要观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那里想,想一大堆佛法道理。这不叫择法,这叫思惟佛法。择法时专选一句佛法,都不离开它地去观察。比如说,我们在观察无常,对一切都在观察无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这才叫择法。你不能说观察无常太容易:“你看!那里本来没有屋子的。后来,有人要建,建了屋子,这叫无常。”这绝对不是观察无常,也不叫择法。如果这是择法,世间人也会修了。择法是一种很专注、高度集中的心。选择某一个佛法来观察,他观察的那个对象在哪里呢?他观察的对象不是外面的景界,也不是内心的境界。是心和外境发生作用的当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发生。是观察每一念当下究竟什么因缘在生灭。要破我见,不是观察外面有什么事情在发生,也不是在观察的内心有什么烦恼发生,不是的。我们的心迷惑境界,既然如此,就观察心和境界当时是什么事情发生。如果你要见道,你要观察的是什么?是观察因缘,是观察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而这个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就是很短的一刹那的前因后果,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念生起的烦恼,一刹那就过去了。所以,每当你观察择法,都是在观那一刹那里面的一段因缘、因果现象。也就是说你要观察眼睛、耳朵、六根在作用的当时,是什么东西让它生起作用。其实,一切都是因果现象。也就是说,你的择法是观当下的因果现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六根里面观察,身心的因果作用把它看清楚来。

如果你有四禅的定力,清净的心,然后,你再去做择法,你一定有能力去看清楚。当你那样清楚之后,你自己会很肯定,我看到每一个心念和境界的作用,它从哪里来?它怎么发生?我都能够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你身心每一刹那的念头跟境界是怎么发生的。这种时候,你必然会进入很微细的心。因为择法让你进入很微细的心,你越看越清楚。你就会生起轻安、生起欢喜,看到佛法这个喜的心会使你全身兴奋,越看越兴奋,你会觉得头发涨,充满气。择法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心念越看越平静。他内心就会生起念觉支,择法觉支。然后喜、轻安。轻安来了,就会产生定,定来了,心就不想动。最后,他会进入一种心态,叫舍心。就是没有造作的心,就是面对一些境界的时候,他的心都没有反应、没有造作了。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不想反应了。他的七觉支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来。当这些法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来,过后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你还会发现,你越择法清楚烦恼越轻,身心越愉快。如果你修错了,你就会越走越沉重,越走越烦。你修对了,越走越欢喜,越走越快乐。这是修法的欢喜。法喜充满就从这里来。当你在这样的修的过程里面,绝对不允许去思惟任何其他佛法道理。只能够观察所择的法,思惟跟观察无关的,思惟是观察以后的事情。观察是现前看到事情。

如果你很仔细地观察身心的因果变化,你会知道是现前看到,没有加上任何道理。如果你完成这一点,你就会肯定没有我了。而且,你会肯定自己跟自己说:“是我亲自看到我的身心就是这么回事。没有我在里面,他就能够作用。”你会自己确定:“没有我会说话,会走路、会造业、会起烦恼。”一切都没有我在里面,你看到的都是一系列的因果、因缘变化。那样,你就能够见道。

如果你不懂在哪里择法的话,你可能去观察:“我现在有没有起嗔心啊?现在我有没有起贪心啊?”如果观察这些,你是不可能很快见道的。为什么呢?你是在清理嗔心,或者清理贪心,那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就是说见道以后才修道。见道是一刹那,过后就是永远见了。但是,修道是要长久修下去的,没有所谓修道是一刹那。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断烦恼。我的这个解析,是让你认识,在修观的过程中怎么去破除我见的一个简单的解析。在修行的次第里,你必须要有清净的心,才能够去观察佛法。在经典里面有说,必须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能“见清净”。所谓见解清净,就是生起正见,破除我见。当一个人见到、观察到身心的因果作用,自然而然地就知道没有我,自然而然地就知道,戒律是做什么用,他不会随便乱持戒律的。他也自然而然地对他所修的法再也没怀疑了。他也知道这样修下去,我一直用功下去,终归能够解脱的。只是做得到做不到而已。就是他看到了那道路,那条心中朝向的解脱的道路。

一个人见道之后,贪、嗔、痴还是一大堆的,并不是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清理修道所要断的烦恼,修道所要断的烦恼就是贪、痴。见道所要断的烦恼是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因此,要证初果,一点也不难的。难是难在你有没有生起清净的心。你有没有选择正确的择法。如果你的择法是想我怎么去行菩萨道,你不可能见道。为什么?菩萨道是长远的,不是一下做到的,为了菩萨道,整天向外为众生做利益,你并没有去观察自己内心,就难见道了。所以说,菩萨道要修很长久的。但是要见道,不是很长久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我们要有信心,要弄清楚证初果难在什么地方?它的难处是不知道几件事:

1、你认识第四禅的舍念清净地的清净心吗?有没有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2、在修观时有没有放下一切的思惟、一切修法,只选择要修的法来观。

3、所观的法是清理贪嗔还是清理我见?如果是清理贪嗔,难矣!

如果你不懂得怎么去做,你很难见道。当你作到了,人家不相信。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初果。我用数字来使你们生起信心,就是说佛两千五百年前度众生。当时,度了好几万的阿罗汉,身边常随众就一千两百五十人。那么,阿罗汉那么多,四果、三果就更多。二果、初果就更不用说了。你们认为佛在世,初果有多少人?你们可以算,阿罗汉至少上万,初果至少几十万。多少万,我们不清楚,至少几十万啊,依佛法说这几十万人,他还要继续修行的。佛灭后,他们如果只是初果而已,他们还要继续修。继续修不是到天上就回来人间。也就是说这些初果的人要陆陆续续回人间。以两千五百年来除几十万。算二十五万吧,两千五百年每年可得道多少人?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几千几万人来证果。还有那些要证还没证的呢?他也要来嘛。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算是末法,也会有人继续修行,乃至自己证果。他证悟了,也没人知道。我们不要听人家说,现在末法了,不可能的。没那回事。因为你用数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证果是可能的。

谈到证果的问题,我们佛教界有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大家想要解脱,都想要修行,但是不允许人家讲证果。南传佛教修行人讲证果,有很多法师和讲经师听到后,就会说那个疯子。很多人不信,说个时代怎么可能,肯定是个疯子。但是,我们不管。在中国佛教有一个现象,一说到修禅定到四禅哪里可能啊?都说不可能,尤其佛学院的学生都说不可能,修净土的人更不用说,这些都是没有遇明师指点,所以认为是很难的。根据经典里道理学修也就可以。但是,你不懂得哪些是你最需要的。刚才说过那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句话说什么呢?在道家叫火候啊。就是你修到的那个工夫的当时,你就是需要某句佛法。如果当时你需要的话,我一说你就领悟。如果我没给你说,我把万卷书给你,你就被误导了。修行就是这样的。就是说遇到一个老师告诉你说,你目前就需要观这句佛法,就够你受用了。其它的,你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如果没有老师,你就只好背佛经了。背的滚瓜乱熟,认为那样是学佛法,多数人是这样的。所以,我教的这个修法,是在南传佛教中在流传的一些修法,有些人不同意。其实,在很多地方,很多不同的修法都很有很多人不同意。你们有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证悟了,没人信他,认为像他这种人怎么能够证悟。一个人能不能证悟,不能看外表,不能看学问。跟学问绝对无关,是和他的定力、他的智慧和烦恼有关。智慧绝对不是会背书就有智慧,绝对不是。对于能不能证果的疑问,是你能不能修行关键。疑的烦恼很严重,会障碍修行。如果你怀疑这个法门,你就没法修好。如果你怀疑这个法门的老师,你也没办法修好。你怀疑你自己能不能修,你也不能修好。所以,我要叫你们生起信心,再次告诉大家,在这个时候,还是可能证果。我这样讲,就会有人骂我吹牛狂妄,相信能证果的人就会得益。为什么呢?人家会说我这个人狂言惑众,我也很清楚这一点。当你们修了,有所证悟,不要随便跟人说。第一点,人家不信你。第二点,你未必讲得赢他。你讲不赢他,你讲输了,就是你错。所以,不要随便让人家知道。还有,如果,你整天跟人家讲我修得怎么样又怎么样,你又犯上了我慢。好象怕人家不知道你有修行。如果你不是阿罗汉,你一定有我慢。所以说我慢是很正常的,但是,每当你这样讲,你就一直在增加我慢。关于观修行的成就,没有所谓的老师一定比徒弟厉害。没有这回事。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是我先遇到,我先学会,有缘由我告诉你。这样子而已。可能你修得比我好都不一定。不要以为,老师绝对比学生厉害。比方说,你是三地的菩萨来人间投胎,我是一个和尚,你来跟我这个老和尚出家。你当然跟我学嘛,对不对?虽然老和尚是个凡夫,他先学会,徒弟先跟他学了再说。对不对。所以说,修行嘛,三地菩萨的老师不一定是四地菩萨,绝对不是。我用这个比喻告诉你,不要以为你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胜过你。各有因缘,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

在修观的时候,有一个很艰难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定力太强,你会修不好。前面说过,在四禅八定里面,五、六、七、八的定很难修观。如果一个人的定力非常强,他在修观的时候,一下子就入定了。他入定了,他在定里面还以为自己在修观。结果,他在浪费时间。往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那里修啊,修啊,修修修,修到入定了,他还以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观修到入定,你就修错了。

当我教你们修观的时候,我不允许你们入定,但是又不能没有定。因此,在修观的时候,有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就是说,你一定要作到我每天有能力上四禅,而且一下子就上,但是,你不可以每天入四禅久久。如果你每天入四禅久久,你要修观就修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定的力量使你的心不想动。你观了没两下子,心就入了定,那么,你每天都在浪费时间。别人看你是很用功的道人,而且用功的不得了,坐在那里动也不懂,但是,你修错了。所以,当你修完定以后,我不会鼓励你们入定入久久。以后,你们要去学一些神通啊,你们可以入定入久久。如果入定入久久,只能发神通。如果你修观,观到很仔细,很清楚以后,你会觉得入定实在是很无聊的。为什么?进去了,要出来,出来了,要进去。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要训练不同的心力,别忘了修定是为修慧。

你们明白了这些,你们以后修观就懂得怎么做。

重复讲一句重点:修观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净。观的时候跟修定一样,不允许动第二个杂念。我们在定的时候,在观呼吸的时候,不允许动任何杂念头,动了以后,你就要从禅定掉下来。你在修观的时候,在择法的时候,只允许一个时期观察一个佛法,不可以动第二个头。这样来修。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来修,你的七觉知很快就要生起来。如果你修一个时期,就来跟我报告说你有一些佛法觉悟。我会当你是放屁,确实是如此,修观时去玩昧所觉悟的道理是没有用处。为什么这样说,原来你那是在打妄想,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有所领悟。这绝对是错误的。在整个修观的过程里面,你要得到的是什么呢?生起七觉知、生起念觉知、择法觉知、精进觉知、轻安觉知、喜觉知、定觉知、舍觉知。这七种心念让它生起来,就对了。如果你有任何佛法知见生起来,要立刻斩掉它。都是错的。这样修,你就会修得很快的。关于修观,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七、止观常见的问题

今天继续讲一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生的问题。先说关于头上有气。

你们在修禅定的过程里面,很多人都会觉得头上有气,大家都知道了。或许有些人会犯一些样的毛病,就是他以为头上有气是入禅定,这是错误的。入定的确使升到气上头上去,头上有气不等于心念集中到入定。就是说,如果你故意把气引到头上去,是气的集中于头上,那样头上有气不等于入定。这一点要非常小心,不要把气带到头上去,然后以为自己上三禅了,那是无效的。就是说,如果你们找别人带你修禅定,你要小心那个气上头上,不等于你的心念上禅定。

禅定的深浅是靠心念的集中和微细的程度来入深浅的,不是靠那气上上下下。所以,你觉得头上有气,要放松给它下来。然后再度集中看呼吸,要注意是呼吸及心念变细了,才上初禅去,不是把气带上头上去就以为上禅定,因为懂得气功的人就懂得我心念集中,把气带到头顶,那气就上去了。甚至你心想身上的气往头上冲,气就冲上去了。所以,不要犯上这个毛病,以为气在头顶,那样是我上三禅,然后在那里面呆啊呆,没有用的。上禅定要心念杂念少了,集中力够了,轻安来了那时心要上禅定去,就自然上去,那才是对的,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另外就是疼痛的问题,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身上有疼痛,不少人以为疼痛是打坐出了问题,其实不是修错,只是那里的部位有障碍,有暗病发作了。最好将暗病处理掉,如果让它继续保留在那里,你就一直静坐坐不好。比如你静坐的时候,觉得胸闷、咳嗽,你就要处理胸前的毛病。如果你觉得背后大椎以下很热,而且是背后流汗胸前不流,就是你的大椎这里阻塞了,你最好去将它通顺。如果你的颈项这里很热,就是玉枕穴这里阻塞了,不通。简单处理就是这样打拍,也可以找人引导,在你静坐的时候,帮你将气引上去,疏通它。如果你自己懂得做的话,你就在静坐的时候,一直观想背后的气从大椎经过,经过玉枕,一直想它,慢慢地气通了,热就会消掉。大椎和玉枕是很关键的部位,要去注意有无阻塞,如果很热的话,就是有问题了。

还有身体摆动的问题。

有些人因为身上的气脉会有阻塞,他坐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动起来。如果身体要动,不要去阻止它。你越阻止它,你越坐得不好。这个动是这样的,刚开始是气动,然后,它会越动越强。那么,如果心力和念力不够的时候,而气且很强的时候,气就不受控制。如果心力无法控制气,就很危险。当气不受控制而身体大动,一般人就会慌张,尤其是慌张就着魔了。那更要不得。如果你们以后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不要慌忙,只要一心想头上的气慢慢地降回丹田。将所有的气,慢慢收回丹田。一直重复这样地想,如果你的心念足够的话,你可以用手回来从头向丹田拉气,观想手带动气到丹田,最后按住丹田。如果做了气还是在头上的话,其他人可以帮他一下。怎么帮?就是用你的掌心将他的气,慢慢地拉,帮他拉回丹田,他的动就会下来,还有可以用拍打,帮他把身上的气拍打散掉。

是什么原因造成动得很厉害呢?原来气动是在治病。身体越动得久,气场就会越来越强。所以,如果你们以后有这种动,千万不要超过半小时。超过半小时,会有很强的气流,气不受控制。动的很强时,你怎么去处理呢?我们可以象修禅定那样,控制动的时间,就是说,先让他动动几分钟,然后,心念就收回来让身体不动。每次动五分钟,做几次后,你都能把动收回来,你再让他一次动十分钟。这样慢慢地加强,以后,你就会有能力收。不要让它一次动得太厉害,收不了只是你的念力够,这根本不是着魔。会着魔是什么情况呢?当身体动的时候,有时气会冲昏你的头脑,你的头脑不清醒了。在时候身体就会乱动,就会着魔,会发狂会发生精神错乱。你要小心,所以,当动的时候,心念很清楚,你要明白是好事,看着身上的气在运转动。这样的话,你可以放心,继续让它动。那样呢,气会自动调整身体,你身上的一些障碍就会驱除掉,你的静坐就会更有进步。动是因为你身上有气的障碍,气才会发生动。如果你忍住不动,气的障碍依旧,静坐的进度就会很慢。你要找人帮助你调理,找一些气功师帮助你处理那些气阻塞的地方。或者找人按摩等等。如果你忍住不让身体动,但是不动则气不通,你会坐得很辛苦。因为,气阻塞严重才会动,所以,关于气令身动,要小心处理,就是说动的时候,心念要明明了了,很清楚。然后,心中要注意那个气的运转,不要什么也不管。练气功的人喜欢让身体动,心里什么也不管,这个是有危险的。你一定心念要清清楚楚地看着那气动,才不会有危险。我们要防止它动的太厉害。这是静坐的时候,有关动的一些危险的事情。

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我还说过,每次下坐之前,全身都要按摩一下,很多人都没有做。这几天我看到大多数人都没有做,久了要出事。就是说,下坐的时候要观想气收回丹田。然后,手擦热后,眼睛不能立刻打开。要在手擦烧之后,用手掌按摩头,拍打头也可以。然后,就掌心向着自己,观想把那气引导到丹田来。要做一下这个动作。除非说,你对气很敏感,很清楚,知道气都收回了,你可以不用这么做。如果不收回,你一定要做一下气收回丹田的动作。为什么?因为,你不敏感的时候,你每天留一点气,气留在头上几天以后,你就处理不了。从此以后,每次静坐,头就会有重重的感觉。所以,最好坐完后按摩。还有,就是静坐坐久了,身体也会产生疲劳。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最好起身之后,要做一些运动,放松背后跟腿的肌肉,对你继续坐会有帮助。如果,你没有这样做的话。那疲劳就要累积,一段时间之后,你再坐,就会不舒服。以上所说的,是静坐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谈谈修行次第,先修定,再修慧。

对于修禅定,我们不要急。每个人的过去世和今生的修行不一样。有些人已经修好了,今生又来修的,有些人原本什么定力都没有就来修的。那么,不要跟人家去比较,如果你坐来坐去都不是而去念佛了,这是错误的。就是说你原本定力不好,就更要修定。不要因为修不好,那就算了,不修了。那么,你以为去念佛,就解决问题了吗?不是这样的。我们修行要修戒、定、慧。念佛是一个方便法门,很多修念佛的人,念很多年了,他都没有一定把握的。不要以为念佛的人都是有把握的我讲一个例子。在我们那里有一个老和尚,叫云水山人。他满身臭气。去挂单,大家都不喜欢他。他老了之后。大概六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做经忏,他搞了一个房子住,后来他病倒了。没有人照顾,我就找了一些居士照顾他,他就是念佛的,他念佛念了二十年,到老的时候,他更加用功念。但是到他老了、病了,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他就埋怨说:“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这样病重,阿弥陀佛还不来接引我。”你不要以为念佛很容易,每个人都能修,不是的。那位老和尚到后来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说阿弥陀佛根本就没有来接引。其实,这是误的。经典上说,是你死的那一刻阿弥陀佛来接引,不是你活的那一刻,佛不会带你去死亡。另外,在台湾有一个居士,也是修念佛的。他是一个大居士,有两个妻子,他特别疼爱他的第二个妾,他修念佛念到要走的时候,他自己就知道了。然后,他就要大家给他助念,念念,这件事情就传开了,传到了他的妾那里,他的妾很爱他,听到他要走了,就很慌忙,打电话来找他,他听了小妾的话之后,念佛就念不了了,然后,就担心他的妾,想我走了,她可怎么办?哈哈。

就是说,如果念佛的人对世间还有贪爱的东西,临死的时候是走不了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还在贪爱人世间。真正死亡境界来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放不下,然而已经太迟了,比如刚才说的那位居士念佛念到要走时他都知道了。可是后来呢?还好,他还够智慧,干脆就不理他的妾,避而不见,专心念佛,后来才走。你看,念佛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忘了,临终时若无定力者,心乱如麻,如何能往生呢!念佛念到一定程度的话,是要产生定。真正念佛法门,能够进入念佛三昧、入定。念佛、想佛者要是能入定,这样你临终的时候,有定力就能把握往生。如果你只是持名念佛,若没有定力了,就要靠别人来助念。修净土的人贪嗔若很重,会是贪嗔而执著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是往生不了的。

建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佛教导我们修任何法门,就是戒、定、慧都要修。就算是你往生极乐世界,到那边学哪些佛法呢?如果你们有念《阿弥陀佛经》就知道,那边还是听闻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些佛法,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些佛法。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修行的过程,即是建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任何法门都是如此,诸佛皆说此法,但是很多人他不明白。他们说这是小乘。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你修道时心中必须生起的各种各样的法。就以五根来说,五根是信根、念根、清净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对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进是一定要有的。精进不是你一定要努力的意思,不是要很努力地去做事情的意思。并不是很努力地去修的意思。精进是一种心念,称为精进心所。不是说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种事情就有精进心所,不是的,精进心所是修道时才修成,精进的念就会生起来。这个精进的念生起来,你就会很努力地去修。不是说有一件事情会让你很有兴趣,它是对修道有精进的念头,叫做精进根。所以,这些各种的根—信根、念根、慧根、清净根、定根,都是从心念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说,你修行时要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加强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更加加强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圣道。所以,不管你到里,你都要在内心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也称为“道品”。并不是去外面得到什么东西让你不得了。所以,就算你到极乐世界,你也要建立起这些心念--道品。为什么你不要在这里建立?就要在这里训练嘛。到了极乐那里,你就会快一点嘛。所以,我们如今在这里修,就是要训练这些心念。

前面,我讲到七菩提分,其实,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绝对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比如说大圆满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大圆满修法加行有指定要修什么什么,这些加行跟加行道的加行是不同的意思,真正的加行道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进入加行道的状态,就是要建立五根五力。在我们修观的过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如果是根据小乘的佛法说,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从四念处着手,这是有它的道理的。为什么要从四念处着手呢?四念处的第一个念处是身念处,然后是受念处,然后是心念处,然后是法念处。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呢?原来它跟你的心念的粗细有关,就是说身念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观察。法念处是很细的,要心念很微细的人才可以观察。一定要从粗的观察细进去。如果,你身体的行为动作,都没有办法观察清楚,你说你观察好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一个人观心念处很微细的话,他的身念处必然会做得很好。因此,念处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绝对的。就是说从粗到细。当然,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细的不必要做粗的。

在修身念处的观察时,我叫你们经行,注意你的脚。也注意听,还有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属于身念处。就是对你身上的一切动作、行为明明了了,你在做什么。但是,很多人都没有用心修好。修身念处从什么地方开始修起呢?很多人在从站的时候开始修起,那就错了。从你坐禅后,一开始要去站,要去走,起身的时候开始修,不是从你要经行的地方开始修起。所以,从坐禅下坐开始,对于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都是很冷静在那里修。修得好时,你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要和人家谈话的。如果你没有修好呢,就会等到想经行时,摆好姿势才修身念处,你身念处就太差了。你们经行时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说,从你下坐不再盘腿,脚一举一动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话,你也会很快就入定,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你修禅定,就比人家慢。为什么?就是说,你可能静坐一小时休息小时,如果你懂得修的话,你就无时不刻在保持正念,跟静坐的意义是一样的。

我没有让你们修受念处,但是,你们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你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当你在观察感受来的时候,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然后,你要观察,当乐受来的时候,你有没有起贪爱的心,苦受来的时候,有没有起嗔心。如果有,你要将这些贪心和嗔心放下。可是当你在参加一期的修道,你是观受观不成就的。因为当时准备好的环境,没有人来干扰你。你在那里心情愉快地经行,你不会看到苦受和乐受,多是一种不苦不乐受。只有你在平时做事情,在生活中来观察受,才有机会把受之后生起的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这个受念处,如果安排好修行的时间,你是很难有机会修好的,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才有办法修好。其实观心也可以观到苦,不一定要观受是苦。

至于说观心无常,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能够观到,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其实,不止受是苦。如果你懂得观的话,一切无常生灭的法都是苦,观受是苦是受念处的一个修法。但是,不一定都要用这个修法来观苦,在你们修观的任何方法,也能观到苦。如果你修观修到心清净之后,定会观察到苦,没有观到苦,是你智慧还没有生起来。我有说过,当你在修观的时候,一旦七觉支生起来,会越修心情越快乐。虽然如此,但是有一些观法会让你的心很苦的,在你们还没有观到苦的时候,我不会跟你说,因为说了,你就会去模仿。最好不说,等到你修到那里,你自己说了我再告诉你。我有说过,如果你想要证果,证初果。重点是放下我见,不是去除贪、嗔、痴。因此,你要选择容易让你处理我见的观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选择比较久的修法,我用个比喻,如果你嗔心很重,那你就该来修慈心观。如果你的嗔心很重,你去观呼吸,你观来观去,嗔心还是很重,观呼吸并不是帮助你解决嗔心的修法。同样地,观受是苦也不能帮助你放下我见。你越观受是苦,那个苦越大都很难说。所以,要破除我见,是观因缘、观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贪跟嗔,那么,我们贪、嗔的烦恼很多。其中有两个修法,一定要修。一个是慈心观,一个是不净观。这个贪跟嗔不是见解,它是一种业习行为。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见道以后修道。而见道以后修道是为了除掉贪跟嗔。重点在贪跟嗔。所以,当你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心念的时候,然后,我会叫你们尽量地观察内心。同样地是观察内心,跟禅定一样也有境界的粗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粗有细。如果我们说观心这个心无常,无常在生灭。这个心无常的生灭,可以观到很细很细的生灭,也可以观到很粗很粗的。如果在很粗的心里观,你句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观不清楚。所以,我们观心的方法也要从粗的观法进入到微细的观法。因此,在观完因果的时候,我会要你们观五偏行。

观五偏行

五偏行是什么?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念。这五个心念是我们内心接触境界的当前的第一个念,我们的心念没有所谓的第一念。从一出世就在那里转,甚至于你一来投胎就开始转,转到去世,没有所谓的第一念。但是,每一个当下某一个境界现前的那一个境界里面引发的其他念,当时的第一个念就是偏行五。就是触、作意、受、想、失,你们要观心念生灭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偏行五。为什么?你们知道参禅有参话头。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就是心念吗?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动念之前偏行五已经先动了。那么,我们的第一念没办法用第一念来看。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说,你站在第二念一直观察第一念。其实,就是观第一念了。当你能够掌握心念一直保持在第一念的时候,你才来跟我说我要观心无常。如果,你没办法看到第一念,你说观心无常,不可能。为什么?烦恼来后才观,那就差了。所以,如果你放下了我见之后,你要观心无常,你要掌握第一念。偏行五要修好来,任何人他修了一个时期,他去工作了。后来,他要继续观心念。他一样的要再观回遍行五。再度将偏行无作到了。才来观心无常。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到,他很难观心无常。当你的第一念掌握到了之后,我就要你们观五蕴。如果你们有看过我讲的心经,你们就会知道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点在哪里。其实,《心经》里面讲的法,就是佛法的重点。《心经》里面讲的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法。这些是佛法的精华,整个般若的精华在这里。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师就看不到这些精华,他说这是小乘的,我们不学,我们要发大的心,我们要发无量广大的心,我们要象观音菩萨那样,总是那样的讲法。其实,所谓你跟你的世界就是五蕴身心。不要以为,你的世界是一回事,五蕴身心是一回事,绝对不是,你的世界就是五蕴身心,你的世间就是十八界。你是在十八界里面过生活,但是你以为我在世间过生活。这怎么说呢?你说我在看东西。其实不是。是眼根接处色尘生起眼识,是这三样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说我看到东西了。佛法说绝对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不同的眼根看同一个境界是不同的东西。你们听说过,众生不同的业道,不同的眼根,大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同样的东西看得都不一样。所以,你的视觉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个外面的东西。那是十八界告诉你的,绝对是十八界告诉你的。所以,你说我要观,什么东西可以给你观?外面?内心?都是十八界。那么,你说观身心,身心?五蕴嘛。所以,其实,你就是在观五蕴十八界。你要观察到里面的苦、空、无常、无我。那么,去放下烦恼、执著,这才是修行所要面对所要观察的法。所以,《心经》里面讲的一些精华,般若的精华就是在这些法里面证悟空性。并不是说外面有这个闹钟,这个闹钟本身没有自性,本身是空的。绝对不是。为什么?你认为外面有一个闹钟,你已经完蛋了,你还在那里说他是空的。为什么你已经完蛋了,你不知道那不过是眼跟色尘而已。你还说我知道任何东西是性空的,然后你在那里观空,那已经错了。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后观都要归回自己的五蕴十八界。没有什么外在的佛法,绝对是没有的。因为你本身就生活在五蕴十八界里面,你还以为有外在的。所以,在修观的过程里面,我要你们观五蕴十八界,把它看清楚。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你的身心五蕴活动一直在那推你前进。推你前进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够做主,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绝对要看到这回事。你才会道哪有什么外在的东西,统统都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你才懂得怎么样去放下贪、嗔、痴。那么,你就再也不会想要这些东西。不再想被它迷惑,你这个出离的心就会殷重起来。然后,你的出离并不是出离这个世间,而是出五蕴十八界,离这个五蕴十八界。不要被他迷惑。不懂的人以为有这个世间,我要跳出三界,三界就在五蕴十八界里面。

观心念的生灭

如果你们继续看下去的话,接下来,我要教你们看这个心念的生灭。那个时候,你就会进入很微细的心念。任何修法,越修心念越细,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确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细,越修好象得到越多的利益,那都是错的。世间有什么东西给你利益啊?世间就是五蕴十八界嘛,有什么东西给你利益。不懂的人会以为会得到什么好处,什么利益。所以,你去慢慢去观心念的生灭,会越观越心念越来越微细。

以前说过,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有修观和修定。一个人修定的时候,因为心念的凝聚,会把能量集中在身上。你会发现头上累积了一股气,这是一个人在修观的时候会有一股能量发射出去。我跟你们说过,一个人修观,他头顶的气就会往上冒,如果他修定的时候,会有一股气包住头。这个头顶的气往上冒,就是冒的越高,就是你修的心越细,因为心念微细会造成很高的定。那很高的定,他的气就要升得更高。所以,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发现头上痒痒,有人形容是头上在喷泉一样喷水,有些人说好象头上在冒烟,那就是修观造成的。那如果你们有些人眼睛会看,你会看到的,修观的人头上有一束亮光上去。当他的心念不稳定的时候,他头上的亮光会摆来摆去,骗不了人的。当他心念很定的时候,那个光柱冲上天去,会有这样的现象。所以,为什么说,你如果认真修行,会被有神通的人看到,你骗不了他,你修行的状况,他一看就看到了,那是鬼神也会知道,也会引鬼神来,这些现象的发生,定和慧的气两个正好颠倒,就是禅定的气因为集中凝聚,就会在头上,修观的气是冒上去,结果呢?修定很强的人,他没有办法修观,修观太强的人没有办法修定,这两股气是相反的。所以,定力太强的人修观时,他修观就没办法修得好了。为什么?因为那股气带他入定,定力太强,观不了,他只好入定了别人还认为他不得了呢!

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观还是修定。你就在那里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么。要弄清楚啊,修定会收集能量。修观会消耗能量,越观他会越没有体力,会有这种现象。所以,修观,你很精进的时候,你肯定会累、会疲倦,疲倦了,你精进的心还在。你很矛盾。其实,你要多休息睡觉,修定的人睡少少,修观的人应该睡多多。如果你两方面配合,你就不会受影响。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办法。他不是观太强,就是定太强。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会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就是说,当你修观的时候,千万不要修太多定,会障碍你修观。为什么,因为你没两下就不想观就定了。当这种现象很严重。观观,他就入定了,不明白的人会说这个人很用功在修行。你会看见他整天坐在那里,外表看这个人修的很好。在我看来,他一点进步都没有。为什么?他在修观,可是一点没修又跑去定。定力越加强,他就会发神通,不能开智慧,知道吗?在我看来他没进步,别人看他是有的,神通出来了。不明白关键在哪里。所以,他修行,慢慢的神通越来越多,智慧就没有进展了,尤其是禅宗祖师最害怕人入定,他说你入定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不要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没有定力,修观又不能修好,怎么办?你每天一定要上四禅,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就是说,坐下来,上一次禅定。五分钟内就上,超过时间就是不行。你们的禅定训练好之后,都会有这个经验。两三个呼吸就进去了,快点的人,一个呼吸就进四禅了。那么,千万不要在修观的时候,一个呼吸就进四禅了。那就表示你定力太强了,一个呼吸就进四禅了,修观时不小心,一念就进四禅,就会没有观,只在定而已。这些现象要明白了,你就修得快。不明白的,在那边拖延时间,所以你必须每天检查一次,可不可以再上四禅。如果可以,就是我今天还有足够定力修观。如果今天我五分钟内都上不了四禅,那就暂停修观。再把定力找回来,定力足够了,再来修观,这样,你用功就用对了。否则,你就在浪费时间。

记住,每天早晚一定要检验一次。上了四禅就下来,便可以修观了。就可以不再理会禅定,一旦你的定力退了一些,你再修回定力,要这样来修观。定慧都很强的人,他可以一起修,他可在定里面修观。这种人,如果他定慧都很厉害,如果他修对了,他就能够进入灭尽定,但这种人很少。如果你不是的话,最好不要太强的定力。如果你没有太强的定力,只要能进入四禅就行了。你每天观都消耗能量,所以,要多一点休息,这是修观的情形。

修观修到身体都没有知觉的时候,会有一些现象出现。这些现象,我在这里先不说,说了之后,障碍你的修行。只有你自己修到那里的好似后,才会发现是真的。就是说,当你们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的时候,你头上的气会越冒越高,你会觉得冲上天顶去了。这个气高到一定时候,就会有一些很古怪的事情发生。你会进入一种无念的状态,而那些无念的状态在身心里面又会发生一些古怪的事情,这个就不说出来了。

当你达到无念的状态时,你会发现你打开眼睛看东西,或者作什么事情,你的头都是空空的。什么叫头上空空的,就是说,我们的心念是这样的:你每天醒来的时候,你的身体的能量就会跑到头上来。睡觉时,头上的能量就会统统退掉。当一个人他观到无念的时候,他的头上就会空空的。如果他的心念很微细的话,他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发现有一股能量冲上头。就是说,当你修到心念很细到不动的时候,你的头脑就会空空的,一点能量都没有。然后,当时,如果你动一个念头,想一件事情,你就会发现一股能量跑上头来。会有这种现象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表示你可以做到无心道人的状况了。什么叫无心道人呢?面对任何境界,你都没有心念起来。所谓没有心念,五遍行还在的,但是,你不会想任何东西,看东西也好象只是一面镜子,你才知道,你跟四禅的状况一模一样。就是说,你在四禅时,没有任何念头。那现在,你在平时打开眼睛,也可以不动任何念头,会进入这样的状况。

当一个人进入这样的状况以后,就会有一些事情使他很辛苦,很心痛。会有一阵子一阵子的心疼。从此以后,他不可以起嗔心,只要他的嗔心一起来,他的心就要疼,很辛苦的。因为他已经非常敏感。嗔心一来,他就要心疼,他受不了,他必须立刻舍掉。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去除贪嗔就比较快。

第六讲

八、修慧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是完成初果了。但是,修行的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他还没有修到那里,他自己以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说:我修到这样子了,佛法把未证谓证的习气称为增上慢。在诵戒里面讲到大妄语戒的增上慢,增上慢本身不是妄语。他本人不知道,自以为修到那里了,当他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时,他必须承认是增上慢,不然就是到大妄语。那么,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会这样的,如果你以为你完成初果了,到底有没有完成呢?初果是放下我见。在《清净道论》的最后一品,讲到修慧的功德说,如果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可以的得到一种定,叫果定。果定本身不是一种定。果定在经典里面称为现法乐住。一个人如果他完成了初果之后,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证果的快乐,就是现法乐住。这个享受证果的快乐比四禅还要舒服。如果你们完成了四禅之后,你就会知道果定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乐,还要舒服。这个乐不是世间的快乐,不是三禅那样的快乐,是一种很平静很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会觉得全身很轻安,人很宁静。当时世间的一切你都没有兴趣了,你就静静地定在里面。一旦你说你完成了初果,我会让你去做现法乐住,如果你的现法乐住能够生出来,我就相信你完成了。如果你现法乐住做完了,你自己也会很有信心证果了,的确是有所谓证果的快乐可以享受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修行过,而他很肯定他已完成了初果,我也会叫他做现法乐住。他如果真的完成了初果,一定要出现现法乐住,就是说他一定有资格享受证果的快乐。如果他没完成那个果位,就没有办法了。现法乐住会随着你的禅定退而退。就是说,如果你的禅定退,你的现法乐助也退。有六种阿罗汉,所谓的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持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阿罗汉。为什么有这几种阿罗汉呢?退法阿罗汉,就是因为禅定退而退了现法乐住。如果你们没有完成四禅,你对现法乐住的乐就不清楚。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禅就会知道,由智慧得到的快乐比修定得来的快乐还要舒服。那么,在经典里面有说,四禅也有现法乐住。是怎么回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从四禅里出来,他会非常舒服,心念很清净,遇到任何境界,他都会心如止水。那么,他四禅的定力如果没了,这个感受也就没了,要重新修回四禅才会有。所以,有些经里面说四禅也有现法乐住,只要你完成四禅,你就随时享受从四禅出定给你带来的快乐。当一个人他在做现法乐住的时候,有时他会弄错跑去入定,这一点你们要分别清楚;现法乐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错了,而去集中心念而入定了。当有人在做现法乐住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看到的话,可以看到他头上会有光向上空冒,那光会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乐,他的光就出现了。这个是骗不了人的。他就会法喜充满地很高兴,他就法喜在里面享受哪个乐。

如果你们完成了初果之后,不可以跟人家说是我印证你的,绝对不是!是你自己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如果你要继续修下去,就不是要修破除我见了,证初果后所要修的法,就是要克服贪、嗔、痴和其他烦恼。在经典里把烦恼分为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论里面讲的是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再把三界烦恼个别细分。根据经典所说,烦恼分为上、下分。就是欲界里面的其中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其中五个烦恼叫五上分结。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只断了五下分结中的三个结而已。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我们的贪心可以以三界来分,欲界贪、色界贪和无色界贪。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断除欲界的贪和嗔。所以,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有欲界贪必定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破我见没有断其他烦恼,你还以为我已经破除了我见,我为什么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通佛法,以为放下我见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初果只是放下我见,其他贪嗔的烦恼都没有断,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没有弄清楚,你就怀疑初果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实,所有的果位里,初果是最容易的,一刹那就放下了。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修。你们在这里修的时候,我会鼓励并教导你们,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如果你去跟人家讲说:我说初果很容易,人家就会骂我。他们说很难的。其实在佛教里面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自己还不相信。他觉得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证悟,但他不敢自信是不是初果。因为他没办法分辨,他不知道初果断什么烦恼,他就觉得我没有断,其实他是完成了。但是因为听人家讲这样是不算数,他就以为不是了。这种人,你让他做现法乐住,他的现法乐住会出来的。

如果完成初果以后,你如果继续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见了,就要放下欲界贪跟嗔,就是五下分结里面的另外两个结。除了五下分结,还有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重点就是色界的贪和无色结的贪,还有掉举、我慢和痴,这就是五上分结。就是说,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烦恼。你们会说,修完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在所有的禅定里面都可以有掉举。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修了禅定就没有掉举。进了初禅没有掉悔,但是还有, 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他心中的后悔、良心责备他作错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因为他整天想我是一个罪人,我很恶,我这种人怎么修行?这样,他就没办法入初禅了,所以,掉悔很障碍修初禅。如果一个人整天很后悔,认为自己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掉举是整天回忆一件事情,回忆一境界。比如说你修完初禅要上二禅时,专心看呼吸、专心观所修的境界,如果你的掉举心很重,没两下子你就又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就是说你修了初禅以后执着初禅,你就整天回忆初禅的境界,这就是掉举。所以,修禅定时掉举很严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但是,他不明白因为掉举而留在原来的定;他反而会说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呢?他不知道掉举是五上分结,是色界和无色界里面有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修禅定以后,你会发现进某一个定而不要愿意出来;叫你出来修下一个定,你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这个叫做色界的贪。这个贪就让你掉举。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人会发现我慢是很严重的烦恼。你修的越深入,你会发觉别人修行不如你,这就是我慢的烦恼。心念看得越清楚,你就越我慢,没注意会越来越严重。除非你完成阿罗汉果。不然,你一定有我慢。五上分结就是你证完初果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快。更快的就是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当烦恼一升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所以说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为见道的人开始能够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如何观察及处理烦恼。当我们在观察心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所以,你要训练让你觉知心跑到你的的烦恼的前头。如果你要完成这一点,要先训练看到第一念。心没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据境界来说的。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我们的心念不断随境界的变化而生起,在境界的变化中都有第一念,就是偏行心所,一共有五个心所,又叫做偏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所以,观心念生灭的修行者,把心念生灭看清楚以后。

因为工作忙碌而失去正念,必须先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偏行五。不要以为偏行五我已经观过了,何必再观。不是的,观偏行五是重新把你的微细的心建立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开始观心念生灭。如果你对第一念偏行心所还没有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欺欺人。欺不了人,都是欺自己。所以,练习观察偏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看得到偏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观心念的生灭。那么,如何观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种,心念太多了。其实这些不是观心要观的,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分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称为心所,能知的称为心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跟法尘。所谓的观心无常,并不是观法尘无常。并不是观想东想西的这个心无常,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心无常,这样你就修错了,这不叫观心无常。观心无常绝对不是心里面有一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无常。观心无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心识在里面跳动,这才是观心无常。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当你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很平静的心在念佛,你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心在想。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想。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心。当你在念佛号其实是想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一个想,有六个想。六字有六个想,每一个想,你的心都知道它。知道每一个想的心,是每一念心识。也就是说,你心中念南的时候,你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念南的时候意识,所知道的是南的念头,即法尘。你念无的时候,知道念无,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识。这一念一念的意识随着法尘生起来。观心无常不是观法尘,观心不是观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尘,是观那些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心无常,其实你是不懂什么叫观心无常。你是观法尘无常而已,这一点要弄得清清楚楚。比方一个人他在参话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你的心就要远离外境,只观自己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微细,最后到无念。禅宗说一个人参禅参到一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桶底脱落就是进入一个状态,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空空洞洞地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们在观心念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了了,一个念头也不动。无念并不是一刹完成,是可以慢慢进入,然后要有办法保持。无心是不能解脱的。在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重关;就是无心不能解脱。当你能够作到无心的时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点,要快一点解脱,就必须要经常保持无心的状态。修行到这种程度,就要平时对境修,于任何贪、嗔痴生起来,心一觉察到它就把它丢了。因为心已经站在烦恼的前面,烦恼一动心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这样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而且有时候,你没有面对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作到无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来修,你要去面对境界了。为什么?因为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生起烦恼的机会。你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所以,一旦你作到无心的时候,你可以躲起来修一阵子,训练保持它。但是,你必须出来面对境界,然后去掌握这个心时时保持在无心状态,这样地来把烦恼放下。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不同道行,需要不同修行场所,开始时在修行道场里,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烦乱,这样的修行是温室里面栽培出来的花朵。修行人还是要去面对暴风雨考验,如果你受不了暴风雨,你还是须要在温室里努力修一阵子的,最后还是要去面对暴风雨。如果你逃避,那么,你依然会面临起烦恼的一天。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院不太可能,因为阿罗汉明天死都无所谓了。有的吃没的吃都无所谓了。所以,阿罗汉不会去理会他的生活,但是他要过八正道的生活。当今的寺院道场符合八正道的生活环境就很难看到,在寺庙里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作;寺庙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有很多干扰修行的生活。为什么我这样说?大多数人修到这个时候,他要的是远离繁琐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寺庙里很难的,寺庙里只适合不懂修行的人一起共修。为什么?因为寺院安排的时间、那种生活、做事情,很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课。比方说,在早课前入了定,三小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嘿,你这懒惰鬼,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你修观修到很投入的时候,有人来打杈了。所以,我说寺庙生活只适合大家一起共修的那种生活,可是修行的快慢是不共的,寺庙共修不适合个别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练你的心念,你要做无心道人,在寺庙里可以磨练。但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庙就很难。寺庙里很多事情令你无法完成阿罗汉果。比方说,寺庙里有抽签,阿罗汉不可以做这种事情,他认为这是骗人的事情,不可以做。还有,寺庙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饭来吃,阿罗汉是不吃出家人煮的食物,阿罗汉只会应供,凡夫认为他是白吃的懒人。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成了讲寺庙的坏话。

就是说寺庙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寺庙生活是不适合的。但是,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的寺庙,就适合,在大陆一些持戒的道场也比较适合。也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行堂,出家人不可以行堂。出家人行堂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使到阿罗汉要离开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罗汉果,你要过八正道生活,你只能独居,只能住山。但住山还是有问题,阿罗汉不可以自己煮饭。山上谁供养你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会被公安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如果继续修下去,还有一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要达到,就是你会进入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很难分辨,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人在初禅就看到光明了。初、二、三禅都有不同的光明,你在观心念生灭的当时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这个经典有讲到,你要证阿罗汉果,你就要入金刚喻定,在南传佛教里面叫做入空定,就是要证空性。入空定的时候,会见到一种光明。他是怎么进入这个光明的呢?不允许以修定来进入,必须用修观来进入,要以智慧观心念来进入,不可以修四禅八定来进金刚喻定。进这个定的前面有一个现象,在入这个定之前,会有一种情况。我在这里不说。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一些人的死亡记录。你就会明白了。就是说很多人死了又回来,他会跟你说他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你要入的那个定也跟死亡的经历类似那样的经历。然后,会出现光明,在南传佛教里面说就是你证了空定。如果,你们看过早期禅宗祖师讲过的一些人怎么样进入涅磐,你们可以去查。也会讲到。换句话说,涅磐就是要懂怎么去死亡,其实入涅磐就是身体死时心不生也不死。也就是密宗里面讲到的,死亡的阶段里面,可以进入一个法性光明里面。你在当时可以证悟空性,但死时能修的人太少,很难的。如果你们继续修下去的话,你们可以去体验这种事情。

问:进入那种状况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师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有一种感觉,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好修。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他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他没有下一生。如果他以为没得好修时就是所作已办,这样的道人还没很清楚自己有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呢。

问:但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师答:根据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是在讨论,证果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证果,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说不会退的部派的理由是说初果是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是属于见道时断的烦恼,智慧所断的烦恼,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但是有些人说初果也会退。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其中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南传佛教说不退,有些说有不同等次退的阿罗汉。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止,因为他们说初果绝对没得退。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也没有了。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他退了,但是他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他们说阿罗汉退的是现法乐住;他因为病、因为种种因缘,定力退了,那些烦恼又生起来,但是他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定力不够,那烦恼浮现而已。各种说法都有。

问:初果还会轮回吗?

师答:还要呀。至少七次呀。

问:他还会不会去做畜生呀?

师答:不会了。绝对不会了。

问: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答:根据初果的因缘,他一定会继续修行,一定会遇到佛法。如果你害怕轮回,证了初果后发愿快点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什么品知道吗?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证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萨。。

问:那罗汉呢?

师答:罗汉如果发心成为阿罗汉,称为大阿罗汉,他还是要再来这个世间,是有的。但是有几种说法。一种说大阿罗汉他再来这个世间,他是以神通化身来,不是以应化身来。但是中国人相信,阿罗汉还会继续以应化身来。比如说济公活佛就是这样的,还再来投胎,又来渡众生。继续行他的菩萨道。

问:他还会迷吗?

师答:他当然还会迷了。虽然有隔阴之迷,但他还会继续去修行。一个人完成初果以后,甚至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他自己也会修行。因为业习的力量的推动,他会去修行。碰到外道,就修外道。

问:如果他已经证到了一种果位,他再来的时候,一定还会证到这个果位吧?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说:一定会遇到佛法的,证果就说明此人与佛有缘。

问:入定和中阴身看到光一样吗?

师说:在入定也有看到光,中阴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样的。大家看见的都是光,没有办法分辨。所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话,你就必须把四禅八定都修完。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别清楚。而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时候会看到不同的光明。

问:如何修灭尽定?

师说:你们达到无心过后,你们可以进一步修五、六、七、八的定。看你的能力,如果你有很好的能力,你可以修五、六、七、八,最后你可以进入灭尽定。能进入灭尽定肯定至少是三果。一个人他进入灭尽定的时候,会有一种现象--他的头会低下来。你们在观心念,观到无心的时候,有时头也会低下来。因为他高度无心的时候,心就不会控制他的身体,颈项失去控制了,头就会掉下来。所以,有时候遇到入无心定的道人,当他的头会低下来,你还以为他在打瞌睡。懂得的人一靠近就知道了,一个人进入灭尽定,他的周围会产生很强的磁场,靠近他时就会有想入定的感觉。四禅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有心;灭尽定是无心定,无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无心。你可以一开始上坐的时候,心想我现在要设法进入灭尽定,入到四禅八定以后,你再不可以有进入灭尽定这个念头。因为是无心定,不可以象四禅八定那样心想进就进。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脱的圣人,到四禅八定以后自然地进入灭尽定。另外,灭尽定是无心定,他出来的时候也是无心出定。

(全部录音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