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百法例讲:钱眼里的历史 《读者》2009年第8期[华文读者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42:38
钱眼里的历史 《读者》2009年第8期 作者:王新文  来源:华文读者  录入:苏小  更新时间:2009-4-4 8:48:00
【字体: 文章来自华文读者
    四出五铢
  汉灵帝刘宏爱财如命,生财有道,聚钱有法,竟靠卖官爵大发横财。“赚”来的钱实在太多,他就在西园建造了一个专门贮钱的仓库。有诗吟道——
  莫怨灵帝无庸才,
  只怪老天错安排。
  天生一副商贾料,
  缘何派他秉政来。
  公元186年,灵帝铸造新的五铢钱。钱背面的方孔四角有四条直纹线与钱轮廓连在一起,故称“四出五铢”。这种钱币刚刚投入流通,便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传言天下四方已大乱,京师将破,政权不久就会灭亡。果然不久就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随后发生了军阀混战。汉灵帝的钱财像“四出” 那样流散四处了。
  
  常平五铢
  文宣钱号署常平,
  旧史都传制造精。
  不解当年官铸例,
  五辰罗列七星横。
  诗中吟咏的常平五铢钱,铸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制作相当精美,币值比较稳定。面文“常平”二字是平安常在的意思,源于历史上的一种义举。
  历史上有天灾人祸,也就有扶危济困的义举。《韩非子》中就有“发廪粟以赋众贫,散府余财以赐孤寡”的记载。汉代宣帝时,由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倡议,开始在边郡设筑常平粮仓,谷*时高价收进,谷贵时低价卖出。这种做法使平民百姓得到很大的实惠。
  北齐的时候又开创了征收义租,各州县设立专门备荒的粮仓。以后历代政府设立“义仓”,即源于此。
  
  凶钱
  隋初时币制比较混乱,隋文帝开皇元年铸造了一种精良的五铢钱,当作标准货币,称为“置样五铢”;同时将不合格的古钱、旧钱毁铸新钱,经济逐渐复兴,百姓都乐于使用。
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隋炀帝杨广在位,五铢钱里掺了锡鑞,钱色泛白,重量减轻。因为当时五铢钱穿孔有一竖划在篆书“五”字处,如果倒转过来看,竟成了一个“凶”字。这本是一种巧合,人们却借此传说杨广是万古凶人之首,此钱因而贬值。由于它的铸成,使心怀不满的人纷纷铸造私钱,甚至出现了剪铁叶、裁皮、糊纸作钱的现象,农民起义也因此爆发。凶钱以嫁祸于民始,以嫁祸于官终。
  
  铁钱回春
  北宋的时候,铜钱、铁钱并用,川陕地区使用铁钱的风气更盛。但是铁钱的价值不高,一旦风吹草动,就会人心惊惶。
  至和年间,有官员上书朝廷,建议废除陕西路用的铁钱。朝廷里讨论时并没有通过,但消息传了出去。陕西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用铁钱购物,卖主却怕吃亏,根本不要铁钱,只收铜钱。一时闹得长安城里满城风雨,人心不定,许多店铺干脆关门大吉。
  因此,许多幕僚都请名声很大的要臣文彦博下一个命令,禁止这种不用铁钱的做法。文彦博对他们说:“不可,这样做,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他想了一个妙手回春的办法:召来一些丝绢行业的人,拿出家中缣帛数百匹卖给他们,说付费只要铁钱,不要铜钱。
  真是事实胜于雄辩,事情传开后,陕西人知道铁钱不会废止,人心遂平定,店家重新开门营业。
  
  双面卜钱
  狄青是北宋名将。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少数民族侬智高反叛宋朝。朝廷派兵征伐败归,士气低落。次年,仁宗皇帝派狄青率兵征伐侬智高。狄青率军南进的途中,在桂林见到一座大庙,便取出一百枚铜钱祈祷神灵说:“这次若打胜仗,钱币文字就都是面文。”说完,把铜钱一抛。将士们见铜钱全是面文,欢呼雀跃,士气高昂。他叫人把百枚铜钱钉在板上,并用青纱蒙盖,准备得胜回来后谢神。狄青屡用计谋,于上元节三更时大败侬智高于昆仑关。侬智高全军覆灭,自己狼狈逃到云南大理去了。
  狄青胜利回朝后,将士们才知道显“神灵”的钱是狄青事先铸好的。狄青摸透了将士们迷信的心理,为鼓舞士气,特地铸了双面钱文。
  
  钱的逸闻
  
  一钱太守
  汉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刘宠为民作主,清正廉洁,调往朝廷做大臣时,人们纷纷为他送行。山阴县的几位老人听说后,特意赶来,每人要送给刘宠一百枚钱作赠礼。刘宠执意不肯,老人们再三要他收下,刘宠只好选取了每人的一个大钱。因此当地人尊称刘宠为“一钱太守”。刘宠走出会稽辖区,就把大钱投进江中。后人称此江为钱清江。
  会稽人为了纪念刘太守,在绍兴钱江镇建了一钱太守庙,供奉这个为百姓着想的贤明人物。
  元朝参政王叔能路过太守庙时,题诗缅怀述志——
  刘宠清名天下传,
  至今遗庙在江边。
  近来任路多能者,
  也学先生捡大钱。
  
  一笔万金
  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郊的凤凰台修建瓦棺寺。寺院和尚到城里来化缘,士大夫中最多的捐了十万钱,而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化缘册上写明捐一百万钱。和尚大惊,心想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  顾恺之看透了他的心思,郑重地说:“你们把寺中的一片墙粉刷白净,我在墙上画一幅像就可以了!”
  和尚照他的吩咐,把寺中的一面墙粉刷白净。顾恺之到了瓦棺寺,精心绘了一个多月,将壁画完成。和尚们看到画中人物有眼而无珠,感到很奇怪。顾恺之解释了一番,出了一个计策。开庙的那一天,和尚按照顾恺之的吩咐,凡进庙里的人须交一定数量的铜钱。不久那幅画前围满了人。顾恺之见时机已到,手拿画笔,从容地在人像的眼眶里添描了几下,壁画人物像立刻活灵活现,光彩照人。围观看像的人越来越多,个个赞叹不绝。此事轰动一时。人们所捐的钱远远超过了一百万。
  当时战乱频仍,社会极不安定,劳苦大众对前途感到茫然,信佛成风。顾恺之画的是《维摩诘像》,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宣传了佛教。尽管百姓生活普遍困苦,但不吝金钱欣赏壁画,可见宗教与艺术的魅力。
  
  横财
  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 南唐文人徐铉的《稽神录》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横财的故事——
  建安(今福建建瓯)有个村民乘小船过河的时候,看见几枚铜钱从山上流下河来。他连忙跟踪寻找,在半山腰上,发现树下有一个很大的瓮缸,装满了钱币。因为瓮缸有点倾斜,所以钱币流了出来。这个村民把瓮推正,用石头压住,只取了五百个铜钱回家。后来又率领家人前往,把瓮缸里的钱都取尽了,还徘徊了几天,久久不肯离去。一天晚上,这个村民睡觉时梦见一位神仙对他说:“钱是有主的,不可再取了,你拿了五百个钱,是照顾你推正了瓮缸啊!”
  神仙故事本是虚构的,然而,这个故事却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有劳作,才有报酬,而人不可为一点点事索取太多的报酬。
  
  钱作联
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当地许多人都拜他为师。柳宗元的同乡薛存义在永州做官,很有才气,只是为人十分自傲,见别人拜柳宗元为师,心中不快。
  一次,柳宗元生日,文人学士纷纷前往庆贺,他亲自到门口迎接。薛存义来了,叫随从呈上礼盒,里面放有三个铜钱和半副对联——
  三个铜钱恭喜,嫌少莫收,收则爱财。
  柳宗元见了铜钱和半副对联,清楚薛存义的用心,微微一笑,当场念出了下联——
  两间寒舍待客,厌穷别进,进则好吃。
  薛存义也不得不心折。宾客们拍手叫绝。
  
  钻钱眼
  南宋绍兴年间,张俊因立战功,被封为循王。他善于理财治家,是浙中聚敛钱财最多的人。
  一次,皇宫布设了宴会,皇帝有心捉弄他,就命令一个伶人装扮成一个善观天相的星相学家依计而行。那艺人登台演说:“世上显贵的人,必定要跟天象相应,如果用浑天仪看他呢,只见星,看不见人。现在就用一个铜钱来代替浑天仪吧!”说完,那艺人拿来一根竹竿,把一枚方孔钱币装在竹子的一端来代替浑天仪。
  皇帝让他先看皇帝自己,“星相家”透过钱眼看了看说是“帝王星”;看秦师垣时,说是“丞相星”;再看韩世忠时,说是“将军星”;最后用铜钱观看张俊,“星相家”摇摇头说:“看不见星相。”
  大家听了非常惊诧,要求他再仔细察看。那“星相家”拿起铜钱又看了看,叹了一口气说:“始终见不到星星,只见张循王端端正正坐在钱眼里。”皇帝、大臣一起哄然大笑起来,张俊却哭笑不得。
  
  人为财死
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的《广笑府》记录了一个吝啬鬼的笑话——
  有个极其鄙吝的人,一次路过涨水的小河。他舍不得渡河费,于是拚命蹚水过河。河中间的急流冲倒了他,漂流了半里路远。他的儿子在岸旁发现后,赶紧找小船想救父亲。船夫索要一钱银子,落水者的儿子只肯出五分银子,两人为此讨价还价了老半天。落水者临死的时候,在水里一沉一浮,还回头对儿子大声呼喊:“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不救。” 话音刚落,随即沉入水底了。
  自古有“人为财死”的成语,这则笑话可谓这个成语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