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纹身图片英文: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4)——亲情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44:03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4)——亲情篇  

 

游子吟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手中钱,浪子大把挥。

临行紧紧塞,意恐迟迟归。

谁知不肖子,变成小赌鬼。

[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很短的小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是双关语,又意指子女的孝心。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5.htm

 

 

晨起缝破衣

 

[]  郑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棉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注释]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忆:想念。

3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 .异乡:他乡、外乡。

5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 .逢:遇。

7 .倍:格外。

8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 .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思

 

[]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水调歌头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中秋佳节,把酒赏月之时,苏轼因被贬谪而心情郁闷,但其对月怀人,忽发奇想间,却奏出了一支人生畅想曲。全词语言优美凝练,感情丰富,但作者新奇的想象所创造出的壮阔意境则更令人叹为观止。

上阕作者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起句问天,体现了词人醉后狂放之态。看似无理,实则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于是词人由此展开联想,渴望去 琼楼玉宇 ,却又恐 高处不胜寒 。可见词人在去留之间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其实,这去留之间的矛盾即为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 高处不胜寒 则实指词人对朝廷中政治斗争的厌恶与畏惧之情。

下阕依旧以月开始,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词人由当空之月,想到绮户之月,想到照见不眠人之月,这实际上是词人离情一步步外显的过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则进一步将词人自己的心情推及明月。词人想象人间天上的不同,又圆又亮使人更加忧愁。此处再度问月,与前者有所区别,若说前者有凌空飞举的幻想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的话,则此处更是痛苦而无奈的长叹。但词人的情绪却在此有了转折,他想象月的阴晴圆缺正如人的悲欢离合,天上人间都不会十全十美。只要人能长健明月长存,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心意相牵,这样就无须挂牵更不用忧愁了。如此处理,也使词情于低徊出振作起来,表现了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的愿望。

纵观全篇,词人以明月为契机,驰骋想象,若天马行空,去留无迹,境界浑成,融想象与现实感情于遗体,既有飘逸洒脱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哲理,真可谓是词中的经典之作!

 

江城子

 

[]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鉴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寥寥数字,怎能表达他十年来的相思之情、之苦、之久远。然而,纵是千种情思,万般哀愁,却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他这种 剪不断,理还乱 的感情。用柳永的话说就是: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于是,面对亡妻的 千里孤坟 ,他 无语话凄凉 了。回忆妻子的知书达理,伉俪情深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词人感慨万千,旧日的默契温馨何在?昨宵的欢笑,只让今朝更添相思与痛苦。

往事已矣,繁华一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纵使久别重逢,妻恐怕一时也认不出他了,风尘仆仆,鬓如秋霜,呈现在她面前的已不是以前的自己,他有种对现实不满的郁郁不得志的深沉,那颗孤独沧桑的心何时能找到一丝慰藉,只有在幽梦中才能找回往日的一丝温馨,来抵御这凄凉的现实。 小轩窗,正梳妆 ,往日闺中生活小景历历在目、在心。亲情的悲凉,无言的相知相惜,使得他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情未必真英雄 ,男儿有泪,男儿也有情,豪放的苏轼心中又怎能没有柔情?只是痴情太多人易老啊。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以悲物写哀情,情景交融。多情的伤心人只能面对一轮孤月,泪洒千行。 一种相思,两处闲悉,此情无计可消除。 还是不消的好,这是心灵荒原上的一片绿洲,唯有如此,苍白的生活中才有一丝诗意、活力, 才上眉头,却上心头 的情绪萦绕在诗人的心间,挥之不去。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望江南

 

[]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子夜四时歌

 

南朝民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不复道,努力加餐饭。

 

   邪

 

[汉]  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悠哉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导读】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 《关雎》,后妃之德也 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 四始 说(即《关雎》为 之始,《鹿鸣》为 小雅 之始,《文王》为 大雅 之始,《清庙》为 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 窈窕淑女 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 寤寐思服 ,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 剧中人立言,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 好逑 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 jiā) :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伊人:那人。方:旁一方,即一旁。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阻:险阻; 崎岖。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凄凄:同萋萋,茂盛状。Б :干。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跻(jí) :高起、登上高处。坻(chí) :水中小沙洲。采采:众多的样子。已:停止。В(sì) :水边。右:向右转,道路弯曲。Г(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