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极灵芝皇多少钱:曾经很火的三家书店 如今都在苦苦寻找新方向·都市快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53:09
曾经很火的三家书店 如今都在苦苦寻找新方向 2011-06-09   枫林晚的老板说,他的梦想还是做一家自己心目中的好书店。

  晓风书屋 枫林晚 杭州书林

  曾经很火的三家书店

  如今都在苦苦寻找新方向

  (上)

  本版文字/戴维 摄/徐璞

  

  1996年,晓风书屋在杭州保俶路和省府路交叉口开出第一家店。

  1997年,枫林晚在文一路教工路口开店。

  同年,杭州书林在文三路开店。

  它们是杭州民营书店中规模较大、很有名气的三家,十多年来,他们的命运随着杭州书市的起伏而起伏,在眼下的民营书店经营困境中,三家书店都在苦苦地寻找着生路……

  杭州书林:

  光吃老本撑不住

  怎么把网店搞大 心里还没谱

  

  店址:杭大路54号

  1

  2006年,杭大路上的三联书店清盘,王海松带着杭州书林进场。一晃5年过去,这家开了十多年的老店有点撑不住了。

  1997年,杭州书林和晓风书屋、枫林晚书店差不多同时开店。老板王海松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类书籍成为杭州书林的最大特色。

  “我们是全国最大的教育类书籍专营店,当时书买不到,又没有网络,我们就做了一个邮购目录,这样全国的中小学教师都跑来邮购图书。”

  在杭州的书店老板中间,王海松最低调,他不愿意透露每天的营业额。但他是唯一开宝马的,不过并不是开书店赚的钱,而是他在亲戚的说服下贷款投资房地产赚的。幸亏有那点钱垫底,这家门庭一天比一天冷落的书店还能像样地维持下去。

  

  2

  现在的杭州书林依旧是个淘书的好去处,上下两层楼共有7万多个品种的图书,很多是外面买不到的陈年老版。书架上的书按照作家精心排列,在鲁迅的架子上,可以找到所有和鲁迅有关的作品和评论。《杨绛文集》《钱钟书文集》等大部头,王海松一直舍不得减价,这些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陈列品。而杭州书林,也更像是这座城市的“编外”图书馆。

  在王海松印象里,杭州书林已经是杭州民营书店的第三波浪潮。最老的一拨如当年开在西湖边的现代书店、三联书店、文史书店。1996、1997年,杭州大学前有书海,后有百通,那时真是民营书店的盛世。再后来,在文三路百通书店的对面,王海松开起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杭州书林。

  

  3

  没想到灰飞烟灭,以上列举的那些书店都不在了,当时的小角色“杭州书林”还一直撑着。王海松也已经是书店“老人”,对杭城书店的往事可谓如数家珍。他举例,不少人的第一桶金都是开书店获得的,像门耳茶坊的老板倪闻以前是开现代书店的,甚至江南驿和卜家野鱼馆的老板也是开书店和音像店起家的。“只是他们上岸早。”

  说话间,已经没有当年的豪气,禁不住流露出一种羡慕。现今,杭州书林也开网店,一天能接30多个单子。网上的那条腿要变粗,但怎么变粗,他心里也没谱。

  “网上开书店都是要运费的,不像当当、卓越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是搞资本运作,拿了风投的钱。我们学不来。”

  两鬓微白的王海松反问:“不开店了,书怎么办?当废纸卖?”他缓缓地摇摇头。

  枫林晚:

  光靠零售没法活下去

  试着给大企业当文化管家

  

  店址:紫荆花路399号

  1

  白天的枫林晚书店,几乎看不到一个顾客。两名客服人员倒没闲着,忙着敲打键盘。开在淘宝商城的枫林晚网上书店一天要卖出1万元的书,是门店营业额的好几倍。为了扩大生意,书店的客服还会主动帮顾客找书,只要出版社有库存。

  从成立至今,枫林晚一共搬了四次。朱升华说,搬家搬怕了,搬一次,流失掉一批客源。

  2007年,他从文三路搬到紫荆花路,因为地方偏僻,一下子客源锐减。有个香港来的客座教授,特地慕名来枫林晚买书,因为路况不熟,打的花了几百元才找到。

  朱升华说,白天人少,晚上店里人多一些,“住在附近的人都会逛过来”。但靠区区的零售,已经无法养活这家拥有20名员工、800多平方米店面的书店。

  

  2

  1997年杭州有1000多家书店,作为后来者的朱升华从“学术”二字切入,创办了枫林晚书店。朱升华说,站在当时文一路的枫林晚店里,一眼能看到7家书店。这么多年过去,那几个书店的老板,有车祸去世的,有改行做字画商的。这个行业凋零了。

  至今店里还有很多专业的学术书,“十多年没卖掉,留着,都是好书”,他举例,比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那套“精品文库”,就常年备着。

  从文一路69号那个24个平方米的小天地开始,朱升华就在不断地尝试,折腾。2000年,他搬到文三路54号,租约10年,他用了7年,后来因为房东收回作罢。“边上人都很奇怪,那个地方你能开7年书店。这个位置很多店都开不下去,别的店面是凸出来,它是凹进去,的确不好开。”

  那是给枫林晚打下基础的黄金7年。

  

  3

  “我们最多开过12家店,后来发觉这条路走不通。当时我们的思路是,有大学的地方就开分店,结果变得很难。一个是房租涨得太厉害,第二,高校阅读受网络冲击很厉害,和2002年之前完全不一样。”

  朱升华回忆,2007年那次搬家,他幻想书店这个行业还能撑个5年10年,但没想到很多书店还没等到五年就已经没落了。“近半年,民营书店是越来越紧迫,直接面临生死存亡。而且这波生存危机已经波及新华书店了。”

  枫林晚书店现在的房租是50多万元一年,对800平方米的场地来说并不算贵。一开始,朱升华雄心勃勃,“书立方”做得很有气势。后来实在吃不消,就把房租分担点出去,一块和别人合资开了茶馆,又新辟了200平方米做儿童美术馆。

  饶是如此,枫林晚目前仍有20多名员工,每年至少50万元的人工费成了最大一笔支出。这是一点都不甜蜜的“现实的压力”。

  

  4

  “2007年搬到这里,我就想过这个问题,房租伤不起。所以,我们也在转型,网络代替不了的东西,可能就是书店的见面会,和作者本人交流。”

  每个月,枫林晚的学术沙龙都会请各界的学者、名人过来和读者交流。“读者来是免费的,很多名人请来也不用花钱,比如梁文道来,就啥也不要。还有经济学家汪丁丁也一再和我说:你一定要坚持书店的公益讲座,一定要坚持这个定位。此外,我们也和中央戏剧学院联系好,以后要把他们的小剧场引入书店二楼。书店不能只是做一个生意。”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京东的价格风暴。京东商城反过来给作者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图书价格都是出版社说了算,书店的利润很薄,京东这个举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图书的价格体系。国外很多书是不定价的,出版社给个底价,最后由书店标价。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

  “和网络购书相比,电纸书的冲击会更大,传统的书可能要卖20块钱一本,电纸书2块钱就搞定了。书店怎么办?我认为今后书店的发展有几条路可走,一是将书店和咖啡店捆绑,书作为道具存在,采取多元化的经营。另一种是更专业,比如建筑书店,法律书店,专业性强,仍有生存的空间。特别害怕不大不小,没有特色的书店,那是开不下去的。”

  

  5

  “我的梦想还是做一家我心目中的好书店。只是这个梦想要晚一点实现。”即使形势不妙,朱升华仍不讳言他的终极目标。至今,他仍觉得2007年的那次搬家“思路没有错,只是实力不够,没有准备好”。

  对此,枫林晚的突围之路在于跨界式发展。开在阿里巴巴总部的枫林晚分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举动。“很多企业老总都喜欢买书,以前老板买的书放在办公室,很多员工没机会看。所以我们就可以设一个小型书坊,既是企业图书馆,一部分也零售,还可以不定期请专家来做讲座。”

  “我们的赢利模式不再是卖书,而是做文化服务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管家’。企业请我们去,不但免房租,还要付服务费。我们不仅提供书,还提供其他文化服务,比如刚刚过去的六一节,我们就帮阿里巴巴做了一场亲子活动。”

  朱升华透露,接下去枫林晚还会跟网易、万科、腾讯等大企业合作,“今年预计开10家企业图书馆,三年要开100家,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中国500强企业’的文化管家。这将是枫林晚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