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迪兰是好人吗:“何陋之有?”——例谈逆推解读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3:12:55

“何陋之有?”——例谈逆推解读教学法

 

“何陋之有?”刘禹锡借孔子的这句话,自嘲自得地发出了这么一个感叹。

教学中,我从文章的末句切入,用逆推法来展开文本,撬开解读的门。颇为得意。

“何陋之有?”我先从句式上做了一番讲解。宾语前置句式,为什么要前置,那是因为对宾语有所强调。陋在哪儿呢?到前文中去寻找“陋”之所在吧。可是,寻寻觅觅,也不见“陋”啊。不论是居住的环境,往来的朋友,生活的内容,都不能说是“陋”。“诸葛庐”,“子云亭”,那也许确乎是“陋”的,可是禹锡先生的屋子就不一定陋了。那为什么他还要说是“陋室”呢?

“何陋之有?”用陈述句来说,就是没有什么陋。刘禹锡在引用孔子的话时省去了后半句“君子居之”。为什么省去呢?这可就意味深长了。我引导学生去读刘禹锡的言外之意,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到:君子住在陋室里,再陋的房子也不能称其为“陋”了,他自然就会感叹:哪还有什么“陋”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乃是因为“德馨”啊!学生这下恍然大悟了。

为什么写陋室,却先写山水呢?在简介了起兴手法之后,我引导学生模仿前两句,把第三句改成同样的格式来表达。孩子们一下子脱口而出“室不在陋,有德则馨。”说着说着,却觉得不对劲了,越说越别扭,于是,再回头看看前两句,这下师生都乐了,难怪我们感到不能自圆其说了,应该是“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才是啊。然后,扣住“不华”,很顺利地证明了“何陋之有?君子居之。”就像文章本身一样,结构圆润,我的这节课也是首尾呼应,圆圆润润。

用逆推法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如教学《蜡烛》时,我就是运用了逆推法。从文章的末段切入,由后向前,滚动前行,串起全篇,牵起人物、情节、环境多个要素,去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可以这样逆推:“这一点火焰”的来历?这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全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串起来了。“母亲的眼泪”?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文章从头至尾都称她为“老妇人”,怎么就是“母亲”了呢?改变称呼有何深意?“儿子”,会是一个怎样的儿子?这是一对亲母子关系吗?不是的话,为何作者要这样来表达?“永垂不朽”的是“火焰”?“眼泪”?“英勇”?还是有其他什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到文本里找寻答案。所有的教学环节就被这一个段落拎起来了。教学时行云流水的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文本解读的角度很多,一旦找准抓手,切入文本,保准让你拥有快乐课堂!许多文章都“卒章显旨”,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老王》《核舟记》等文章,那就从这个“旨”切进去,做“前滚翻”,试试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美妙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