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平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9:13:12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深谙美国大学录取之道。

  哈佛要的是有潜力的人

  “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

  有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姓杨,他在北京见到马振翼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小杨长相普通,但给人的印象很阳光,善于表达,“聊他的经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兴奋”。他是从农村出来的,7岁之前,都生活在一处沙漠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天空常常是黄色的。

  跟绝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

  “我很看不惯地方上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做法。他们把公益当成生意做,挂羊头、卖狗肉,以慈善的名义捞钱,践踏人们的爱心。”接着,他讲了不少让马振翼大开眼界的故事。

  “可贵的是,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但他并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想着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在中国,谁想注册一家NGO,可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还是个高中生。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落后、贫穷。

  “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最想读的是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

  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

  “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潜力。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的人,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

  “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

  小杨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

  哈佛对小杨的面试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SAT成绩,不能决定成败

  一天, 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孩子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特无聊,很无奈。

  “No,我做不到!”他告诉孩子妈。

  “为什么?”她跳起来问,“我儿子的分数,接近满分。他要进不去,简直没天理了!”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

  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据马振翼了解,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只有2050~2300分。

  “SAT满分是2400,谁可以告诉我,2300的学生,一定会比2250的学生,在未来成功率更高?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用学生的SAT成绩,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第二学期的就估不出来,完全没有因果了。美国的‘高考’,都没办法测出一个学生进大学6个月后是什么样的,你怎么指望这个‘高考’,可以预测人10年、20年后的样子?”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

  马振翼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大致看三大块: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美国一流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甚至在你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强调,大学考察课外活动,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能突出你能力的活动,就是好的活动。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是担任了主席职位,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是,要有突出表现为好。美国的高中有各种社团,自己也可以申请组建新的社团,所以,参加了并不说明问题,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重要。

  “如果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我们会通过咨询和测验,了解学生的内心。你想要什么?想干什么?梦是什么?找到他的兴趣点,引导、鼓励他去尝试。”

  这招还挺管用。连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父母都不知道的隐私,也让马振翼给刨出来了。

  有回,他问一个学生啥时哭过,回答说是几个月前。为啥哭?说是朋友背叛了他。怎么个背叛法?造成什么伤害?一路追根问底,才发现事情不简单,这个男孩是同性恋。在后来写的大学申请信里,男孩坦陈了一切,反被录取了。

  马振翼还给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学生做过咨询。聊着聊着,他发现这个男孩很喜欢玩电子游戏,那就聊电玩吧。“一谈到这,那家伙滔滔不绝。”哪家公司设计的游戏最棒、玩家们现在都玩哪款游戏、去什么网站玩、如何操作、武器系统怎样,等等。

  “你简直就是个专家嘛!”马振翼夸他。

  “嘿嘿,还行吧。”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开发一款游戏?”

  男孩愣了一下,说从没想过。

  马振翼鼓动他试试,又说服孩子爸,给他投了几千块钱。接下来,男孩自己动手写出剧本,又跑到一所艺术院校找大学生帮他绘画。虽然他的游戏没有全部完成,但他把企划案,成功地卖给了一家游戏公司,获利两万。整个过程,历时8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如何跟人谈判,如何组织团队。他要管别人,给人发工资,要做企划,要掌管财务……经过这8个月,男孩说自己一下子长大,有了责任感。后来,他被美国排名15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录取。

  申请信不一定离奇,但一定要真实感人

  在美国,到了申请大学最后阶段,学生能下功夫的,只有自己写的申请信了。其他都木已成舟,只有这个,可以努力写得更好。

  像哈佛,每年的申请者有2~3万人,录取的只有2000多人。面对成千上万封申请信,一所名校的录取官,读一封信的时间很有限。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你的信上多停留一分钟?能否让他们对你留下深刻的、超越刻板分数的印象,关乎申请者的命运。

  “关键就是要写出个性、写出彩儿。要一下子吸引住录取官,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强烈地呈现出你的形象和人生理念。”马振翼强调说。

  “你的故事不一定很离奇,但一定要让人感动,要与众不同。”这是马振翼坚持的标准。

  有个华裔女孩,父母是开餐馆的,没什么文化,家族中也没有人上过大学。她自己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课余时间都在餐馆里帮父母的忙。她的大学申请信,就写她在餐馆里干活儿、在家照顾弟弟的事儿,写得很生动、很具体。结果,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哈佛录取官。

  有记者曾问哈佛大学录取部主任威廉,在年复一年的录取工作中,什么最令他难以忘怀?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阅读申请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在这里,你每年能看到两万多个申请者的真实生活。他们的高中、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国、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还有这些人,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所取得的成就。任何一个做这份工作的人,都是个幸运儿。因为你有机会看到未来。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中国青年报》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