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ppt:『闲闲书话』当海明威遇到菲茨杰拉德(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3:23
闲闲书话』当海明威遇到菲茨杰拉德(转载)
作者:不眠之叶 提交日期:2006-11-23 9:14:00 当海明威遇到菲茨杰拉德
  
    文学史上总爱把福克纳与海明威比较,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两人关系不好,几度交恶,论战了多年。但我以为,海明威其实应该和菲茨杰拉德作一番比较的。
  
    我从前就很喜欢菲茨杰拉德,曾经买过五本不同版本的中文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一本英文版, 还有他的传记.以前看时,只是觉得好看,说不出的味道,由于不是英美文学科班出身,对其作品的分析与品位只是业余的罢了,再度跨进学校大门,便觉得应该读一下原版的了,前一阵子看完之后,又生出诸多感想,其中一点就是与海明威的比较。
  
    实际上,菲茨杰拉德是个无动机创作者,正如爱尔兰伟大诗人Yeats(叶芝)一样,一生追求解放运动女英雄毛冈未果,但相应的留下了流传后世的诗篇。但是不能简单的从创作动机来阐述菲茨杰拉德的实际作品,和海明威不一样,菲茨杰拉德正是缺乏某种内涵和洞察力而使其作品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海明威和福克纳一样,视文学创作为己任,二人各因展现了人类社会与人本身不同的精神隐喻世界而获得诺贝尔奖,菲茨杰拉德则不一样,就是为了生活而写作,为了实现他的American Dream,考虑到他永远缺乏个人安全感和社会安全感(从他的传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他永远也不可能写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这样的作品;同样,考虑到海明威特有的人文忧患意识,他也永远不可能写出"The Great gatsby"这样的作品。
  
    菲茨杰拉德一生追求黄梁一梦,从某种角度看,与海明威一样,都不能摆脱某种特有的永不磨灭的少年时代的特征.正是这种特有的个人魅力,使得二人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传奇。
  
    从菲茨杰拉德的传记还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来自于一个中上层阶层,代表了道德伦理一方的美国主流社会,而父亲则是典型的小暴发户,其实一生中并无建树,在菲茨杰拉德的一生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这就造成了菲茨杰拉德极其矛盾的个性。反映到文学创作来,最明显的就是The Great Gatsby,一方面追求金钱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内心深处有着传统的道德理念。
  
    海明威曾说过,Rich people are poor people with money。海明威一生做人和创作的特点在于坚持化复杂艰深为简单明了,而菲茨杰拉德却看法不同,其作品力求证明Rich People是决不等同于你我的,菲茨杰拉德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money确实是美国本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或许这正是他作品成败的深层原因,又或许正是他一生做人成败的根本原因。
  
    从文学风格看,海明威用词简练,好用头韵和尾韵的双短句修辞手法,讲究言外之意,而菲茨杰拉德善用华丽的辞藻,善于堆砌气势恢宏的场景,The Great gatsby中的Gatsby家的盛宴描写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场面。
  
    海明威一生离异数次,生活经历绚丽多姿,充满英雄主义悲剧色彩,最后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菲茨杰拉德却一生只守着他心中的"玉女",生活道路也是坎坷不平,大起大落,最后心脏病发作,静静的死去.也算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了.菲茨杰拉德死后七年,他一生心目中的"玉女"——Zelda Fitzgerald在疯人院中被火烧死……
  
    至此,一段金色的传奇就这样结束了,但那个狂乱喧嚣的年代却被菲茨杰拉德用自己的一支妙笔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悱恻的哀婉,蓬勃的朝气,绚丽的辉煌,非凡的想象力,缺乏理智控制的烂漫情怀,代表了一类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曾经推荐一个同学看The Great Gatsby,他看完后留下的评价是"痴心女子负心汉",没啥好看的。我当时差点分特,这本书虽然短小,但从中可以触摸到美国社会的脉搏,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幅绚丽多彩的文艺画卷,感受到强烈的爵士时代气息.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叙事手法都非常讲究,时而后退三步,描绘中夹着若隐若现的讽刺和淡淡的幽默;时而又置身其中,激昂动情;时而又诗意盎然,浪漫气质自然流露。
  
    读完英文版之后,掩卷沉思,回味那美丽奇特的印象式描写手法,热烈而冷静,欢乐喧嚣的传奇后面隐藏着一股淡淡哀伤的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