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pro2 续航能力:鉴定出土古玉切不可以点代面,以偏盖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3:01

鉴定出土古玉切不可以点代面,以偏盖全

 

    在和玩玉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有朋友拿着一件东西来一起探讨,当评价他的东西有疑问时,他会很不高兴。比如他会说,你看这沁色过度多自然啊,是出土的啊。或是:你看这工是老的啊,怎么就不对啊?殊不知这些朋友把出土古玉的某一点特征认为老,就把整件东西看老了。

    甚至还会有朋友把我讲的某一个观点在某一件古玉上对应不上,或是有偏差,就拿这一个点进行批驳。可是,我所讲的现象并非是在某一件出土古玉上都会同时出现。比如沁色:中原一带由于土质和坑内环境的原因,出土的玉器大多沁色较重,也比较丰富,而陕西陕西一带黄土高原出土的玉器,沁色大多相对单一。在实际鉴定过程中,还会遇见几乎没有沁色的玉器,我曾说过,出土古玉几乎都有沁色,难道没有沁色的玉器就不对吗?我说沁色过度自然,老料中也有存在沁色的现象,它的沁色形成原理和出土古玉原理是一样的,表象也是过渡自然;再者,如果玉器的某一部分过度不自然,难道我的观点就站不住脚吗?

     仅仅从玉器的某一个点或是某人鉴定的一个观点和您的认知存在分歧,就一棍子打倒,这是不可取的。不可断章取义,要就事论事,就物论物。

    同样道理,钙化、包桨、灰皮等现象也是如此,它与环境,玉质本身特性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不同玉器,一定要结合坑口环境、不同年代不同工具的加工特征、玉质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科学、辩证地分析。这是我始终强调的,也是必须要做的。这个观点不必强加给任何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检验。

    我所说的“鉴定古玉四部曲”,就是讲:先从大的面上开始,判断它的新老;再逐步到点上,比如工艺,进一步确定它的新老;最后再聚焦到每一个细小的点上,从更小的细节进一步佐证,以达到万无一失。

    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特征,在出土古玉鉴定过程中,是本源的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您反过来,先聚焦到一个细小的点上,您可能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小溪不见大海。比如拿玉器表面的“次生变化”现象来说,经常听到朋友讲它的重要性,有“唯它才能断玉”的架势。殊不知,不同坑口,不同玉质的玉器次生变化的现象会一致吗?拿某一种玉质的次生变化和其它玉质的次生变化类比,有可比性吗?如果首先注重次生变化而忽略其他特征,您说能鉴定正确吗?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当然,我不反对从微观方面或某一点上入手鉴定,这是很必要的,这也是我下一步着重入手的方向,且我们已经开始入手。不但是微观,还要运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寻找科学的突破。

    然而,这些仅仅是鉴定古玉很必要的一种辅助手段,过度关注就会偏颇。如果一件玉器各种入土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工艺特征也一清二楚,我们非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微观上佐证它老,您觉得意义大吗?!

    所以,鉴定古玉没有捷径可走,它不在于您读了多少本古玉著作,也不在于参观了多少个古玉博物馆,更不在于您拜访了多少位玩玉高手!虽然这些手段也是提高水平的因素,但是只有自己大量地实践,多上手古玉的实物,科学地进行研究,认真地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知识,您才能找到一定的规律,鉴定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活到老,学到老,古玉面前玩玉的每个人皆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