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tagline停产:良質米栽培管理小秘訣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3:30

良質米栽培管理小秘訣  

張素貞、張銘文

良質米推廣輔導計畫自 80 年 代開始推展來,農政單位一直鼓勵稻農在栽培管理上應拋開以往高產觀念,努力往高品質栽培管理技術上下功夫。在稻農立場其期望是稻穀價格可反應高稻米品質生 產成本,因為注重品質栽培管理技術,常常所生產稻穀產量偏低。在苗栗地區農民栽培方法常發現施重肥或施肥不適期及分蘗數過多等缺點。改善分蘗數過多現象, 減少無效分蘗,或下位小穗數量,減少青米粒,可相對提高稻米品質。茲提供改善分蘗數、避免倒伏及適期施用穗肥的秘訣如下:

改善分蘗數過多

水稻自莖基部分生長出分生莖,此種叢生的莖,農業上通稱分蘗。稻莖基部不定芽之生長極為旺盛如將長出分蘗移除,一株稻可生長數百分蘗。一般單本植秧苗在 30*15cm 種植密度下,分蘗數可高達 30 支 分蘗。水稻分蘗數雖與品種有關,但受環境因素之影響頗大,如土壤、日照、溫度等均會影響之,栽培方法如育苗、栽培期、栽培密度、施肥等亦會影響分蘗數。分 蘗長出結實稻穗者稱「有效分蘗」,分蘗不能長出穗或出穗不良者稱「無效分蘗」。有效分蘗數最後會抽出稻穗,成為產量構成因素之一,單穗重 1.5~2.5 g ,每叢稻株穗數若有 11~20 支,即可達到生產 6.5 公噸稻穀產量,所以每叢分蘗數 25 支即可達到穩定產量。一般稻田分蘗數在水稻生長最旺盛時常約在 30~40 支,如何改善分蘗數過多的現象,首先氮素用量不可過多,除此之外,可利用曬田技術掌控自己期望的穗數,曬田是將稻田中水排乾外,持續數日不供給水分,至土壤產生 2~3cm 裂痕為止。曬田是水稻栽培技術中讓土壤由還原狀態轉為氧化狀態手段,另可藉由土壤表面曬乾時發生裂痕同時切斷土壤表面根,促進深層新根生成。最重要的是阻斷莖繼續分蘗,所以當田間每叢分蘗數在 20~25 支時,即可開始曬田。

避免倒伏

水 稻倒伏是良質米的致命傷,倒伏性雖是水稻品種特性之一,但亦受栽培技術影響,尤其氮肥過量和不適期最甚。莖基部節間長短是影響水稻倒伏因素之一,而此部分 節間在分蘗盛期後,會快速伸長。若在此時施用氮肥容易由於節間過份伸長而導致倒伏,所以在幼穗形成期及分蘗盛期之間約三週時間儘量避免施用氮素肥料。若遇 雨季則勤於排水,排除雨水帶來肥份的困擾,且可避免間節過長引起倒伏的問題。插秧時淺 插,係提高根部向下生長機會,根生長愈旺,水稻愈不易倒伏。另配合以曬田徹底作業,達到根部向下生長的目的,同時減少倒伏情形。

適期施用穗肥

稻米品質可由稻穀碾米特性、稻米外觀、稻米物理及化學特性、及食味特性等表現。稻穀碾米特性包括糙米率、白米率、完整米率,一般秈稻白米率較低,但其主要與榖粒飽滿與否相關性較大。榖粒飽滿與栽培穗肥施用量及時期密切相關,一般以幼穗形成期施用 20~30 %氮素(硫銨每分地約 10~15 公斤)及 40 %鉀肥(氯化鉀每分地約 4 公斤)。水稻整個生育過程大致可分分蘗期、幼穗形成期、孕穗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幼穗形成期第一期作約在插秧後 55~60 天,第二期約在 40~45 天,或由田間取最大分蘗剝開觀察,在最上位節處發現約 1~2mm 白毛毛發育中幼穗即可施用穗肥。心腹白形成除受品種因素影響外,水分管理與成熟期間氣溫高低,尤其日夜溫差等因素影響之。在栽培上應注意成熟期水分管理,若遇高溫以流灌方式保持田中水分並具降溫效果;在收穫前不可過早斷水,約收穫前 7 天斷水,但其先決條件曬田作業要徹底,否則會影響水稻聯合收穫機在田間作業效率。

結語

生產良質米第一要素適地適種的選擇品種,第二是栽培技術,改善分蘗數過多,穗肥適期適量與避免倒伏,是現階段許多稻農最易忽視的技術,在此特別提出說明,期許台灣米在專業農戶栽培之下都是屬於良質米。提升品質,就是提昇競爭力,期此觀念能漸漸深根到稻米生產者理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