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发动机品牌:中药材大典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34:30
山茱萸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秋末冬初时采收。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稍烫后,及时挤出果核,干燥,生用或酒制用。

别名:山萸肉。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用法与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弱。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干山药12g,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方中山茱萸滋补肝肾,秘涩精气。为臣药。
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面色恍白,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白术30g,生黄芪18g,龙骨24g,牡蛎24g,萸肉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边炭16g,五倍子1.5g。水煎服。方中山茱萸和白芍为伍补益肝肾,调补冲任,敛阴摄血,为臣药。
3. 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各120g。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方中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为佐药。
马钱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别名:番木鳖、大方八、苦实、火失刻把都。
药性类别:活血疗伤药
性味与归经: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
用法与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不宜生用、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生马钱子适量,温水中浸泡7天,取出后每枚切成6薄片,按面瘫范围大小,一片片摆满在氧化锌贴膏上,敷在患者口角处,向左(右)歪斜敷则在右(左)侧,每月换帖1次,治面瘫(面神经麻痹)。
2.舒筋丸(《正骨经验汇萃》)治腰痛,闪腰岔气:马钱子(水浸去毛,切片晾干,油炸成酱色)。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0.3-0.6g,每日2次,用杜仲3g,煎水送下。
3.马钱子散(《药物与方剂》)治坐骨神经痛、风湿病肌肉、关节痉挛疼痛,半身不遂,肌肉瘫痪,疮疡,外伤肿痛:马钱子1份,穿山甲、僵蚕10份。每次2.4克,每日2次。
山楂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本品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major N.E.Br.、山楂C. pinnatifida Bge.或野山楂C.cuneata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实。前二种习称“北山楂,,后一种习称”南山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北山楂切片、干燥,南山楂直接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应用】
1.用于肉食积滞证。本品有消积化滞之功,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单用煎服有效,或配莱菔子、神曲等同用。若治食积气滞腹胀满痛较甚者,宜与青皮、枳实、莪术等同用。
2.用于泻痢腹痛,疝气痛。能行气止痛。治泻痢腹痛,可用焦山楂水煎服,亦可与木香、槟榔、枳壳等同用。治疝气作痛,可与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用于瘀阻胸腹痛、痛经。本品性温能通行气息,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瘀阻痛经,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应用。若治瘀滞胸胁痛,可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80g。生山楂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用于止泻止痢。
【备述】
1.《新修本草》:”汁服止痢,洗头及身差疮旁“《本草衍义补遗》:”健胃,行结气,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砂糖,服之立效。“《本草纫目》:”化饮食,消向积,廉践疾饮,感满吞酸,滞血缔胀。”
2.北山楂含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黄酮类、内酯、糖类及甙类等。野山楂含柠檬酸、山楂酸、鞣质、皂甙、果糖、维生素C等。山楂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所含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所含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山楂有收缩子宫、强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对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川贝母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形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
【成分】含生物碱,主要为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贝母新碱等。
【药理】1、镇咳作用 2、兴奋子宫。
【用法用量】3-10g;研细末冲服,每次1-1.5g。
    【注意事项】反乌头。
土茯苓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夏秋季采挖,晒干。切薄片,生用。

别名:白余粮、刺猪苓、草禹余粮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利关节。用于梅毒,汞中毒,火毒痈疔,热淋,尿赤涩痛,钓端螺旋体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调敷。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茯苓汤(《万病回春》)治杨梅疮,不拘初起溃烂:土茯苓120g,桔梗30g,防风30g,乳香1.5g,没药1.5g。水5碗煎至3碗,温服1日服尽。方中土茯苓解毒,为君药。
2.换肌消毒散(《外科枢要》)治时疮,不拘初起溃烂:土茯苓15g,当归、白皂角刺各3g,木瓜2.1g,薏苡仁3g,白鲜皮、木通、金银花各2.1g,炙甘草1.5g。水煎,每日一剂,日服2次。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湿,为君药。
3.(《赤石玄珠》)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3斤,川椒6g,甘草9g,黑铅1斤,青藤9g。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为君药。
土荆皮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松科落叶乔木金钱松Pseudolarix kame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夏季剥取,晒干。生用。

别名: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止痒。用于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证。
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研末醋调敷患处。或制成酊剂涂擦患处。孕妇忌用。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药材资料汇编》):“治癣疥”。
2.本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杀灭作用,醇提取物有止血、抗生育、抗肿瘤作用。
山药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别名:山薯,淮山药,山芋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与用量:15~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为臣药。
2.六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山药补益脾阴,为臣药。
3.单味研粉,加适量白糖,调糊服用,治小儿轻症脾虚泄泻。
川乌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别名:川乌头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用法与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临床应用:
1.本药(《喉症全科紫珍集》)治咽喉诸症,需用刀针刺割者。川乌、草乌、何首乌、乌头、煅龙骨、象牙、青黛、硼砂、儿茶各3g,血竭、珍珠、制乳香、制没药、青鱼胆、冰片各1.5g,金银花3g,麝香0.15g。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方中川乌温经止痛,为君药。
2.华佗外敷麻醉方(《华佗神医秘传》)用于施刀时的局部麻醉。川乌尖、草乌尖、生天南星、生半夏、荜拨各15g,胡椒30g,蟾蜍、细辛各12g。上为细末,烧酒调服。
3.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扑损伤折,骨碎筋断,疼痛痹冷,内外俱损,淤血留滞,外肿内痛。煨川乌710g,何首乌、天南星、芍药、骨碎补各1斤,土当归、牛膝(酒浸)各300g,细辛240g,赤小豆2升,煅自然钢120g,青桑皮(醋淬)5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温酒或醋汤送下。方中川乌祛风止痛,为君药。
川芎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别名:抚芎。
药性类别:活血止痛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淡薄白,脉浮。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甘草6g,细辛3g,防风4.5g,薄荷12g。上为细末。每服2钱,食后茶青调下。方中川芎性味辛温,辛香走窜,上达头目,长于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阴、厥阴二经头痛,为君药。
2.温经汤(《金匮要略》)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漏下日久,月经提前推后,或一月数行,成经停不至,或痛经,小便冷痛,唇口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亦治女子就不受孕。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方中川芎活血祛淤,以除阻滞之淤血,为臣药。
3.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治产后淤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黄酒、童便各半煎服。方中川芎活血行气,为臣药。
木贼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的全草。夏季采收,除去啊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断段。生用。

别名:木贼草、锉草、节骨草、无心草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甘、苦,平。归肺、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疏风热、退目翳。用于头痛目赤,多泪,血痢,障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气虚、血虚目疾者应慎用。
贮藏:置干燥处。
临床应用:
1.木贼散(《证治准绳》)治目赤医翳:木贼、蝉蜕、谷精草、甘草、苍术、蛇蜕、黄芩。水煎服。方中木贼疏风热、退目翳,为君药。
2.木贼散(《仁斋直指方》)治肠风下血:木贼(去节,炒)30g,木馍(炒),枳壳(制)、槐角(炒)、茯苓、荆芥各15g,上为末,每服6g,浓煎枣汤调下。方中木贼疏风热,为君药。
3.(《圣济总录》)治胎动不安:木贼(去节)、川芎等分。为末、每服9g,水1盏,入金银花3g煎服。方中木贼疏风热,为君药。
木瓜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和木瓜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皱皮木瓜”,后者习称“光皮木瓜”。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能】平肝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成分】含皂甙、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丙种维生素和鞣质等。

【药理】1、祛湿、舒筋 2、抗利尿作用。
【用法用量】6-12g.
巴戟天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别名:巴戟,兔子肠,鸡肠风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临床应用:
1.巴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90g,良姜180g,紫金藤1斤,青盐60g,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120g。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20丸,温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1服。方中巴戟天与诸药配伍有治子宫虚冷的功效。
2.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45g,牛膝(去苗)90g,羌活、桂心、五加皮各45g,杜仲(去粗皮,炙微黄)60g,干姜45g。上药捣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温酒饮下。方中巴戟天配伍诸药有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
3.巴戟汤(《奇效良方》)治冷痹,脚膝疼痛,行履艰难。巴戟天(去心)90g,附子(炮,去皮脐)、五加皮各60g,牛膝(酒浸,焙)、石斛(去根)、甘草(炙)、萆薢各45g,白茯苓(去皮)、防风(去叉)各31g。上剉如麻豆大,每服15g,生姜3片,水1.5盏,煎至1盏,去渣,空心温服(一方无生姜)。方中巴戟天配伍诸药有治腰膝疼痛等功效。
五倍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 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 (Diels) 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别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能与主治: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用法与用量:3~6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临床应用:
1、治倒睫毛(《中草药外治验方选》):五倍子15克,大白及9克。上2药分别碾成极细末再和匀,用糯米粉或炼蜂蜜少许调成糊状,涂敷于眼皮上,待干。
2、独珍膏(《普济方》):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五倍子,炒焦为末,油调,纸花贴。一方水调涂,仍入麻油数点。
3、治手脚皲裂(《福建中医药》):五倍子10克,紫草5克,共研为细粉,撒于皲裂周围肤上,外用胶布贴住。
4、治消渴饮水(《世臣得效方》):五倍子为末,水服2~3克,日二服。
五加皮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 的干燥根皮。夏、秋两季采挖根部,洗净,拨取根皮,晒干。

别名:南五加皮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用法与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临床应用:
1.五加酒(《备急千金要方》)治产后癖瘦,玉门冷。五加皮、枸杞子各32g,干地黄、丹参各60g,杜仲1斤,干姜90g,天门冬120g,蛇床子16g。以绢袋子盛,酒3斤,渍3宿,一服20ml,日再,稍加至40ml佳。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体困倦,喘满虚烦,呼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去芦)各30g。上为末,每服3g,水1盏,将青铜钱1文,蘸油入药,煎至七分,温服,每日三服。
3.五加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气停滞,风湿客博,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坊饮食,以及上工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9g,水煎,不拘时热服。
五味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1.5 ~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临床应用:
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治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生白芍18g,阿胶9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个,鳖甲12g。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分三次服。方中五味子味酸善收,与诸滋阴药相伍,为臣药。
2.生脉散(《医学启源》)。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长流水煎,不拘时服。方中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3.九仙散(《卫生宝鉴》)。治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10g,贝母、罂粟壳各15g。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点服,咳住止后服。方中五味子收敛肺气,加强敛肺止咳之效,为臣药。
牛蒡子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概述: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别名:牛子、大力子、熟粘子、黑风子。
药性类别:发散风热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临床应用:
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炒牛蒡子90 g,大黄45 g,防风、薄荷(去老梗)各90 g,荆芥(去老梗)120 g,甘草34.5g。上为粗末,每服6 g,水煎服。
2.牛蒡子散(《普济本事方》)治风热成历节,手指赤肿麻木,甚者肩背两膝肿痛,遇暑热及大便秘即作:炒牛蒡子90g,炒豆豉、羌活各30g,干地黄75g,黄芪(蜜炙)45g。上为细末,每服6 g,空腹食前白开水送下,每日3次。
3.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川芎、赤芍药、甘草、苏木各3 g。水煎,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