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高清地图:名医刘绍武的脉象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0:16

名医刘绍武的脉象观

1楼发表于 2008-1-3 14:5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看帖| 打印 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 脉象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 作者:刘绍武
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
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 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 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 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
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
1.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
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
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 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 序言所说: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需要医者沉下心宋,认真体会。
二、复合脉
复 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 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
1.洪脉
洪脉是浮脉、巨脉、实脉复合而成。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波’之势,主热盛。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2.滑脉
滑脉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主热。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3.紧脉
紧脉由弦脉、实脉复合而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见之。
4.牢脉
牢脉由弦脉、沉脉、实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5.芤脉
芤脉由浮脉、虚脉复合而组成。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6. 革脉
革脉由弦脉、浮脉、虚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7.微脉
微脉由细脉、涩脉复合组成。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8.结脉
结脉由迟脉、涩脉复合而成。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9.促脉
促脉由数脉、涩脉组成。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0.濡脉
濡脉由浮脉、细脉、迟脉组成。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11.弱脉
弱脉由软脉、细脉、虚脉复合组成。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12.大脉
大脉由长脉、巨脉复合组成。长为长度,巨为宽度。主气盛。
13.小脉
小脉由短脉、细脉复合组成。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三、奇形脉
奇 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 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局部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脉:
1.双管脉
凭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有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神门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脉,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 反关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六阴脉
凭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病理性奇形脉
1. 上鱼际脉
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此脉又命名为“溢脉”。
2.聚关脉
凭脉时,寸口部,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迷走神经偏盛)所致。
3.长弦脉
尺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续数寸。脉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常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 晃脉
凭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之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其脉呈晃动不安之状。我们称为“晃脉”。多年经验提示这类病者曾受到大的惊吓,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脉”也可称为“动脉”。
临床根据病理性脉象,可帮助医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隐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见其脉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这也是临证时舍证从脉的依据。
病案举例
一军区某司令,感到心烦不宁,脉见涩脉,脉形聚关,在几个医院均诊断不出其病变,我们则根据其脉象诊断为心脏病变,令其作进一步检查,后经二阶梯试验,诊断为“隐性冠心病”,处以调心汤合调胃汤,服二十付,症状大减,嘱其回部队认真用药,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来门诊就医时,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负担沉重。凭脉时,见聚关脉与上鱼际脉并见,提示情绪不佳,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以调神汤合调胃汤,令其服用八十付,脉恢复正常而愈。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同时,也应明白,脉象学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脉 辨                        佚名
脉浮紧,恶寒,谓之伤寒;脉数,寒少热多,谓之温病;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不可不辨。
凡温病,脉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右手反盛于左手,总由怫热郁滞,脉结于中故也。若左手脉盛,或浮而紧,自是感冒风寒,非温病也。凡温病脉,怫热在中,多见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热郁少阴,则脉沉伏欲绝,非阴脉也,阳邪闭也。
凡伤寒自外之内,从气分入,始病恶寒发热,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三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
凡浮诊[1]中诊,浮大而力,浮长有力,伤寒得此脉,自当发汗,麻黄桂枝证也。温病始发,虽有此脉,切不可发汗,乃白虎泻心证也。生死关头,全于此分。
凡温病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断不可误为虚寒。若以辛温药治之,是益其热也。所以伤寒多从脉,温病多从症。盖伤寒,风寒外入,循经传也;温病,怫热内炽,郁于经也。
凡伤寒始本太阳, 发热,头痛而脉反沉者,虽曰太阳,实见少阴之脉,故用四逆汤温之。若温病始发,未尝不发热头痛,而见脉沉涩而小急,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发出阳分,所 以身大热而四肢不热者,此名厥。正杂气怫郁,火邪闭脉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泻之,断不可误为伤寒太阳始病反见少阴脉沉,而用四逆汤温之,温之 则坏事矣;又不可误为伤寒阳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则病甚矣。盖热邪亢闭,阳气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脉沉而涩,甚至六脉俱绝,此脉厥也;手足逆 冷,甚至通身冰凉,此体厥也,即仲景所谓阳厥,厥浅热浅、厥深热深是也。下之断不可迟,非见真守定通变达权者,不足语此。
璜按:王士雄说, 谓沉细之脉,亦有因热邪闭塞使然。形症实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阴脉见,而断其必死。凡热邪壅遏,脉多细实迟涩,按证清解, 自形滑数,不比内伤病,服凉药而脉加数为虚也。又马元仪谓: 三阳证亦有脉微弱不起者, 以邪热抑遏,不得外达,待清其热,则脉自起,勿谓阳衰脉微也。二公论脉,与栗山前说均合,乃经验日久,确切不易之理解, 为医者当切记之。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与伤寒脉浮脉沉异治之要诀也。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
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
凡温病,脉沉涩而绝,状若屋漏者,死。
凡温病,脉浮大而散,状若釜沸者,死。
[1]诊:似为“脉”字之误。

深入脉诊心法的处女地 脉诊进阶 作者:张锡钝    文献来源:本站商集    点击数: 573    更新时间:2004-7-14
一 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 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 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强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
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 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 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
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
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
主气虚、气陷。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
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气血两亏,噎膈。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
主心肺阳虚,常见:
(1)左脉沉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
主寒饮,大气下陷。常见:
(1)左右脉迟。寒饮,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
主热。常见:
(1)右脉洪长有力。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热迫胃气不降,吐衄。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或实热痢。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
主痰热及气血虚。常见:
(1)右脉滑实。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 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 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 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阳热实证。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二)三部二候
1.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又浮数者,经虚热。沉者,实热郁于下焦。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 脉之“有力”,当辨真假。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 滑润,累累如贯珠。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
脉 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的。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 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TOP

李小荣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2-1-15 
威望
74  
魅力
398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2楼发表于 2008-1-3 15: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四脉定证”
宿明良
“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一、        四脉定证的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二、        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TOP

李小荣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2-1-15 
威望
74  
魅力
398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3楼发表于 2008-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三部六病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
    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
    1.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
    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
    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序言所说: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需要医者沉下心宋,认真体会。
    二、复合脉
    复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
    1.洪脉
    洪脉是浮脉、巨脉、实脉复合而成。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波’之势,主热盛。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2.滑脉
    滑脉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主热。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3.紧脉
    紧脉由弦脉、实脉复合而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见之。
    4.牢脉
    牢脉由弦脉、沉脉、实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5.芤脉
    芤脉由浮脉、虚脉复合而组成。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6. 革脉
    革脉由弦脉、浮脉、虚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7.微脉
    微脉由细脉、涩脉复合组成。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8.结脉
    结脉由迟脉、涩脉复合而成。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9.促脉
    促脉由数脉、涩脉组成。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0.濡脉
    濡脉由浮脉、细脉、迟脉组成。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11.弱脉
    弱脉由软脉、细脉、虚脉复合组成。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12.大脉
    大脉由长脉、巨脉复合组成。长为长度,巨为宽度。主气盛。
    13.小脉
    小脉由短脉、细脉复合组成。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三、奇形脉
    奇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局部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生理性奇形脉:
    1.双管脉
    凭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有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神门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脉,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 反关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六阴脉
    凭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病理性奇形脉
    1. 上鱼际脉
    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此脉又命名为“溢脉”。
    2.聚关脉
    凭脉时,寸口部,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迷走神经偏盛)所致。
    3.长弦脉
    尺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续数寸。脉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常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 晃脉
    凭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之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其脉呈晃动不安之状。我们称为“晃脉”。多年经验提示这类病者曾受到大的惊吓,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脉”也可称为“动脉”。
    临床根据病理性脉象,可帮助医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隐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见其脉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这也是临证时舍证从脉的依据。
    病案举例
    一军区某司令,感到心烦不宁,脉见涩脉,脉形聚关,在几个医院均诊断不出其病变,我们则根据其脉象诊断为心脏病变,令其作进一步检查,后经二阶梯试验,诊断为“隐性冠心病”,处以调心汤合调胃汤,服二十付,症状大减,嘱其回部队认真用药,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来门诊就医时,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负担沉重。凭脉时,见聚关脉与上鱼际脉并见,提示情绪不佳,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以调神汤合调胃汤,令其服用八十付,脉恢复正常而愈。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同时,也应明白,脉象学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TOP

李小荣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2-1-15 
威望
74  
魅力
398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4楼发表于 2008-1-3 15:02 | 只看该作者 三部六病脉象仪


“中医专家脉象系统”简介
1、        研究概况
“中医专家脉象系统”的早期产品为“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 1986年开始研制,该设备主要根据国家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老先生近80年积累的医疗经验理论,经北京军区282医院等多家单位、多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参加,历经10余年的科研历程,先后完成了早期3代产品的样机研制。在此基础上,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综合运用了现代高精度传感器、计算机、高速数据同步采集,分析处理等技术,结合北京军区总医院宿明良中医主任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于2006年研制成功了第4代工程化样机-“中医专家脉象系统”,该产品已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1项软件版权保护,北京药监局已正式批准了“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现正在通过国家药检部门的产品型式试验。
1986年 作为北京军区、总后勤部的科研课题先后开展了研究;
1990年 专家系统获全军科技成果2等奖;
1992年 第一代脉象仪样机完成;
1993年 第二代脉象仪样机完成;
1994年 脉象仪通过专家鉴定、多个医院的临床试验,取得试生产许可证;
1995年 完成了第三代脉象仪样机研制,并获全军科技成果3等奖;
2004年《脉象图形的数学方法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6年 完成了第四代商品化样机“中医专家脉象系统”研制。
2、        技术特点
1)、具有中医“整体、系统、局部”三大诊疗专家系统
①、整体诊疗—— “脉诊辨证”专家系统   
整体诊断以脉象为主,由五路高精度采脉传感器对“寸上、寸、关、尺、尺下” 五路脉象进行实时同步采集,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判断,以“溢、聚、紊、韧”四种病理脉象辨识 “寒、热、虚、实”病理四性,并根据病理脉象的简变、传变、激变、互变原理,确定出具有代表性的15种病理脉象,根据病理脉象的表现特征,出具协调治疗参考处方。
②、系统诊疗——“证候辨证”专家系统
根据人体“表部、中部、里部”三部的划分,依据对立统一法则分别列出六类不同性质的症候群,谓之“六病”。再根据各部的病理复合变化分别列出阳性病、阴性病、部证、合病、合证、兼证和局部病,其类性质不同的症候辨证群(菜单)。供临床辨证选用,形成系统的望、闻、问诊的综合辨证体系。应用纠偏疗法为主,具体实施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辨证施治。
③、 局部诊疗——“疾病选方”专家系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高、精、尖的检查手段和检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望、闻、问、切的视野,精确地提示了组织结构的具体变化,科学的做出了明确的诊断。根据现代医学分类,列出15个科系,296种局部病证,实现了按部定证、据证定性、依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局部辨证体系。依据局部病局部治疗、局部病整体治疗、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治疗的原则,实现了一病一方,为临床十五个科系的局部病提供了治疗参考处方。
以上三个专家诊疗系统的实施,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要求和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采取脉诊辨证诊疗、证候辨证诊疗、局部辨病诊疗和脉证合参、脉病合参、证病合参、脉证病综合诊疗七种辨证诊疗模式,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
2)、用药、处方特点
① 品种少,涵盖证状、病种广
专家系统共提供参考治疗验方207个方剂,用药品种仅174种,但全面涵盖了中医内科217种证候(群)和西医15个科系296种病种的参考治疗。
② 安全性好
专家系统采用的174种药品中,药典中明确指出有毒的品种仅为“附子”、 “苍耳子”、“朱砂”;有小毒的品种为“杏仁”、“半夏”其中半夏虽然有毒但制半夏无毒;因使用不当会引起明显副作用的品种仅为“大黄”、“细辛”。  
可见,参考处方使用的中药中有毒副作用的品种很少,且在配伍时采取了措施将毒副作用减至最低,整体用药的方剂中全部采用无毒品种。例如大黄的使用,采取措施使其双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既避免了量大易引起泄泻的副作用又能适于长期服用。
③成本低廉
在174个中药品种中,只有救急用的成药《安宫牛黄丸》和部分方剂中采用的人参比较贵重外,其余均为价廉的常用药材。特别是整体治疗配方中的小柴胡汤用的“人参”用“党参”替代,既降低了用药成本又避免了服用人参易上火的副作用,利于长期用药。
④方剂成熟,便于组织批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的
    经刘绍武先生六十多年的医疗实践,千锤百炼,形成的方剂,成熟稳定,疗效显著。特别是整体协调治疗方剂,适应性强、无毒、无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基本上是一次诊断,守方治疗到底。因此,常用方剂可以预先组织批量生产,分散治疗使用,为中药方剂药品的集中生产供给,提供了从原料采购、制备到储藏、配送、使用、实施统一质量管理标准的便利条件,从而提高了中药制剂的生产、供药、销售、管理质量水平。
3、 临床应用情况
仪器样机研制完成后,从1993年至1995年3月先后分别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分别对1019名临床患者进行诊疗,经有关专家进行客观观察与评判,其诊断符合情况如下:
应用单位        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合计        符合率
广安门中医院        23        6        1        30        96.7%
解放军总医院        172        79        8        259        96.9%
空军总医院        101        56        5        162        96.9%
海军总医院        314        72        16        402        96.0%
北京军区总医院        98        63        5        156        96.8%
总  计        708        276        35        1019        96.53%
运行诊疗期间分别对289名患者进行了疗效跟踪随访,通过大量细致的观察经有关专家根据诊疗服药一月后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了疗效评定,其疗效评定如下:
单   位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 数        总有效率
北京军区总医院        11        35        10        2        58        97.6%
空军总医院        19        58        7        2        86        98.1%
海军总医院        25        20        3        2        39        95%
解放军总医院        21        34        19        2        76        97%
广安门中医院        1        17        10        2        30        93.3%
总   计        66        164        49        10        289        96.2%
百分比        22.8%        56.7%        17%        3.5%                96.5%
从1997年开始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中医脉象仪”门诊部,正式对外开展诊疗,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对30426例患者的诊疗。为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选择了“中医专家脉象系统”, 作为自然医学与中医药工程分会推荐的中医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运用于“绿色健康扶贫公益活动”,于2006年4月至2006年9月,正式在山西五寨县中医院展开试点工作。统计截至到2006年9月30日,共接诊各类患者1772人次,患者共服微粉中药6057付,汤剂310付,其中对由乡镇、村二级推荐的108名因家庭贫困,长期得不到医治,以致丧失或无法劳作的患者,给与了免费诊断、免费中药治疗,接受诊疗的各类患者疗效显著,受到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其中对11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跟踪统计汇总如下表:

      

病种



疗效
        冠心病、心律失常        高血压        心肌梗塞        脑梗塞、脑血管        肺癌晚期        颈腰骨质增生        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        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        慢性前列腺炎        肾病综合证        肠胃炎、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        腹痛、便秘        焦虑、抑郁证、更年期        痛经        面神经麻痹、浮肿        杂病
治愈   14        12.1%        2                                        1                1        1        1                        2                1                5
显    效
68        58.5%        4        7                3        2        8        4        4                1        7        5        5        3                2        13
有 效  25        21.6%        2        2                                1        1                3                1                2        1                1        11
无  效  9        7.8%                1        1                        1                                                        4                                2
“中医专家脉象系统”的研制成功,特别是仪器工程化的实现,标志着我们开展针对中医四诊信息,中医四诊和人体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变化信息的规范化、客观化采集方法的研究;开展中医诊断信息的量化技术和设备研究;以及基于名老中医专家的诊疗经验,总结其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建立名老中医专家独特诊疗信息数据库和诊断方法的专家系统的研究取的了实用性的成果,其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社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迫切社会问题,建立“简、便、廉、验”的合作医疗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新途径;对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事业,使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人人享有健康”和“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远大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TOP

伯宇先生

贵宾

金币
393  
最后登录
2011-12-26 
威望
11  
魅力
21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12-7 
阅读权限
90 
帖子
495 
积分
393 
5楼发表于 2008-1-3 22: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呵呵!不错!

TOP

luoyu520

中级会员

金币
2068  
最后登录
2011-12-23 
威望
3  
魅力
46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11-2 
阅读权限
30 
帖子
364 
积分
2068 
6#发表于 2008-2-5 22:37 | 只看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