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战士敢达ol武器:先秦:古人走路的规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1:25

老祖宗行走的规矩!

 

以前的讲解中我最常提到的就是西汉贾谊提到的站姿和坐姿,其实站、坐、行应该是一体的,比如基本的站姿:经立(固颐平视,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足整股,体不摇肘)就应该是坐姿中上半身的形象了,同时也应该是行走中上半身的形象了。

 

还记得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汉初礼制初定,经文景,至汉武时已相当深入人心了,所有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会迈着小碎步很急促的往前走,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开始以为是导演的特别处理,以体现当时的一种集权统治思想,后来才了解到这就是古人对于行走礼仪的一个重要体现。《释名》和《尔雅》中给了两种不同的解释:《释名》从行走的速度来讲: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尔雅》从行走的地点来讲: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我们首先来看《释名》的解释,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一些,从我们平时的口语当中也能找到一些影子,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步行,其实是可以拆开来理解的,比如经常听到的成语亦步亦趋中的“趋”原来是一种走路的方式。两脚慢慢行进,叫做行,应该是中等的一个速度,但是标准到底如何,我们无从考证了,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了。如果稍微走的慢一点,就是步了,如果稍微走得快一点,就是趋,如果比趋还要快的话,那就是走了,现在的意思就是跑。因此亦步亦趋,我们倒是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人走得快了,我也走得快,他要是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这样理解起来似乎更容易一些了。看来有些古文中文字的历史含义如果能弄清楚一些的话,几千年前的场景是很容易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勾勒出来的。

 

比较难理解的是后面《尔雅》中的解释了,因为这里牵扯到了古人住宅的结构,中国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礼仪的含义在里面的,因此理解起来确实要费劲一些。古人住宅首先得有门,门对面有一个屏,这个屏就是我们现在成语“祸起萧墙”中的萧墙,这个屏内就算是古人的住宅了。入门后首先看到的是堂,堂是三面的,正面没有墙,因此堂边被暴露在视线之下,这个堂边就叫做廉,所以后世有了一个词语叫做廉正(哈哈,很有意思的中国古代文化)。堂的主要功能行礼待客之地,因此地上会铺满筵,在堂上的走动不能太大,因此叫做行,而在堂下就不一样了,堂下空间比较开阔,步子就可以迈的大一点,所以叫做堂下谓之步。堂的后面是中庭,一般都比较开阔,因此才可以大步走起来,也就是跑动起来。这里最难理解的是那个室内谓之时,中庭后面为室,空间更为狭小,因此适合来回走动,有点类似现在词语中常用的踌躇,踟蹰。

 

简单的类别介绍完了之后,我们分享一下规矩:

 

三不趋: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上面已经解释了疾行叫做趋,因此在帷帐之外看不到里面的人,在重要礼仪场合的堂上以及手里握着玉的时候不能快步走动。

 

其他趋:在前辈和尊者的面前,尤其是在王的面前一定要趋,这样才能显示出来尊敬感,因此这才有了开篇和大家分享的《汉武大帝》里在朝堂上,各位大臣之所以碎步快行,是因为礼仪中要求他们在王的面前一定要趋的做法。《后汉书·儒林传》中记载了一个叫做孙堪的,就曾经因为在上司面前没有趋而被免官挂印的事情。

 

如果有人被恩准才皇帝面前不用趋的话,就相当于后世可以佩剑上朝,骑马进宫的待遇一样,是一项天大的恩宠。

 

在所有的行走方式中,唯有“奔”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在大路上就可以甩开胳膊大力前行了,因此我们现在就知道了,奔走相告,奔和走就是古人形容跑的两种姿势,因此用来形容热情和快速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