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星朗读:观察与综合的智慧,营建宜居的指南(学习与思考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37:02

观察与综合的智慧,营建宜居的指南

风水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之二

 

 

关于风水的书浩如烟海,无法穷及,对它的认识也是云山雾罩,犹如瞎子摸象,各种说法都有。不如略去细节,看其概要,就像风水先生“觅龙”那样,站在高处观察山脉、河川的走势、脉络,来了解风水理论的总体态势,或许可以看得清楚一些,说得明白一些。我用此法边学、边想,觉得:

首先,风水是一门观察周围和理解世界的学问;

其次风水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的学问;

再次,风水是门有点神秘、艺术、哲学色彩的学问;

当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也是在科学的主体上必然也沾上需要擦去迷信污浊的学问。

(一)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所谓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这棵大树主干上的两个大的分枝,呈现着不同的特色。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中国人,观察周围的世界侧重从总体上认识,归纳、理解。而西方人则侧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的深化了解、分析。由于这种区别,反映在处理问题时就有了很大差异。比如,中国和欧洲地方差不多大,但独立的国家数量是一与几十个的不同,同样是各个国家、氏族之间通过战争打的死去活来,中国几千年来始终要大一统,而欧洲现在才在搞“欧盟”;再如文字,都从远古的象形文字出发,中国形成具有形、声、义的方块字,欧洲形成字母组成的拼音字;反映在医学上,西医寻找细菌、病毒,认为他们是致病因子,采取消灭的战术,或者干脆把染病的肢体、器官一刀切掉。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疾病”;中医是观察病人的整体,了解的是人所处的环境,认为病因是内外的不平衡,采取的是调理、适应、和谐共存的战术,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生病的人。

在2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一些学者,总结了中国先民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归纳、思考的成果,形成了史称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激辩、争鸣其激烈程度应当不比现代逊色,其思想成果水平之高、状态之繁荣,虽不能叫绝后,肯定是空前的。

这其中,一些重要思想形成了风水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择其要者有:

阴阳五行说。中国先民认为世上万物的整体属性是阴与阳的矛盾统一体,而且不断向对方转化,可用阴、阳、变三字概括。太极图中黑白鱼的关系是极为形象的表现,千万变化离不开此消彼长的转化,又始终统一在整体圆形之内。世上万物在形态上表现为金、木、火、水、土的五种相生相克形态。不断地变化和不断的平衡,造就了五光十色的世界。阴阳五行说是观察研究客观事物、天地万象存在与变化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天人合一说。著名的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很形象地阐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说天地与盘古原为象一个鸡蛋状的混沌球体,经过一万八千年盘古长大,大球内的清者上升为天,日高一丈,浊者下降为地,日厚一丈。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而人即盘古也极高,挺立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为一个互不可分的整体,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

道法自然观。道就是规律,世上万物均遵循道在运行和发展。中国先民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最大的道。

中庸和谐观。中庸和谐不是均分,而是各得其所,是最适合的“度”,是最高明的境界。中庸和谐犹如交响乐,是一种共存共生态,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融合。

伦理等级观。世上万物大小、高低、先后、。。。。是最自然的结构组合,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合理的结构,就是有伦理的等级。

祖先与图腾崇拜。先祖列宗、英雄侠客、三皇五帝、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基础的基础。龙是中国人的图腾,龙的形象的形成非常生动的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和综合、归纳的整体意识。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找不到哪一种野兽像我们心中的龙,他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综合的神兽。他有些像蛇,又有些象鱼,有鱼的鳞片俯身,有象鱼的背鳍和尾鳍,所以有“鱼龙混杂”一说,还有鱼跳龙门的故事。他有走兽的四肢和利爪,但不靠它行走或搏斗,而是腾云驾雾,无翅而飞行;他有巨眼、浓眉、隆鼻、大口、鹿角、像雄狮般的巨头发须,威武雄壮口吐水火为天下广布雨露和火种。身居大洋海底,翱翔于天际云端,时有呼风唤雨之威势,也见二龙戏珠之逸情,龙凤呈祥之瑞丽;虽被西方人冠以“恶龙”之名,实则为天下广布恩泽的行为受到东方人民的尊重。首先是做皇帝的,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大殿的柱子上、天花藻井里都是龙的浮雕。其次是被称为士的知识分子,画龙、写龙、房间里到处挂龙,以至于那位姓叶的先生成就了一句“叶公好龙”的成语。就是老百姓也是过年过节,重大喜庆的日子要大舞特舞一阵子龙,划龙船、舞龙灯,高兴地唱一声龙的传人。不管是皇帝老子还是平头百姓盖房子、找墓地都要寻找龙脉,名曰风水宝地。

历史上和民间故事里广为流传着刘伯温为了剪除朱元璋做皇帝的竞争者,到各处寻找“龙脉”,不是筑塔就是掘井,将那些可能的“竞争者”的“龙脉”,扼杀在摇篮里,可见这种风水魔咒是多么地具有影响力。就连朝鲜的历史传说中都有日本浪人在朝鲜皇宫后方的小山上,打下极长的钢钎。在皇宫的前方,盖上屋面上做好“日”字图案的“督府”大楼,希图利用风水的力量,“扼杀”朝鲜的国运,以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

在中国先民的典籍中,不仅有哲学的思辨,也有大量“纯技术”的记载,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山川、矿产、机械、营造、几何、声学、。。。。中国的四大发明被世界公认,东方文化中的科学和哲理,不仅滋养着人类直到今天的进步与发展,有些在现代还无法企及或解释。

2000多年前中国先民的思想光辉,在风水的理论和实践中,在那些发黄的风水书籍中,在风水先生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活动中,时常闪现着光芒。

(二)

人类是靠群居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鲁宾逊们”只能短暂存活,最终还是要归队才能活下去。故而,宜居就是人类追求的重大目标。人类一切建筑营造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宜居的条件。诸如建房造屋、村落城池、劈山挖河、公路隧道、植树绿化、上天入地,甚至建长城、筑工事,无不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发展。简化为两个字就是寻找和创造“宜居”。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早就步入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自然非常喜爱阳光雨露、和风细雨。所以在村落城池的选址中,上观天象,下察地理,更注意观察山脉河流的大势,靠山临水成为第一指导原则。

居高临下的观察,看到的是婉若游龙的山势和水形,积累的是堪舆、风水学的心得与体会,因此寻找“龙脉”成为风水学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古之典籍多见记录,如《管子》中就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弓山左右,经水若泽”;关于记录皇家陵墓、民间阴宅选址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典型的《葬书》中有“山之气运随水而行”、“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言彰远,形言浅近。然有大山大势大地大形,则当大作规模高台。”

由于中华大地位于北半球,因此“坐北向南”成为建房的优先选择。“天人合一”、“中庸和谐”、“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等理念不仅是指导城市、村落的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的重要原因。在房屋布局、左右上下方位处理、与周围环境之协调关系、乃至堆土为山、开河引水、植树绿化、建筑虚实相衬、内外结合、功能处理等诸多方面,以及营造法式无不有所遵循。其代表就有元大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安徽歙县村落、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福建环形土楼、皇家宫殿、陵墓、各地风景名楼等生动的实例。

故宫博物院姜舜源先生所著《风水与北京都城建设》详尽地阐明北京城(元大都)规划建设前选址的过程,“城西,巍巍太行山山脉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腾而来,城北,浩浩燕山山脉罗列簇拥,拱卫着京师。两股山脉交会、聚结,形成风水上所谓‘龙脉’。。。。桑干河和洋河会合为永定河。。。。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水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海、淀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符合‘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

在规划皇宫建设时更是按照风水理论的要求选址、开河、凿井、堆山,营造最佳环境。采取“经地上地下两条脉络”将“玉泉山的泉水引入北京和皇宫”的办法。地上开凿金水河,并联通大运河;地下寻找水脉,在皇宫内开凿“大庖井”等数十口水井,“大庖井至今仍泉水充足不升不降”。这些水井满足整个皇宫系统用水的需要,可见其勘察之准确与细致。

皇宫众多建筑的排列组合颇具匠心,“把天文地理学上的中央子午线与京城规划上的中线合而为一,是元大都城的一大特点。在这条中央子午线上安置了大内正殿大明殿,殿内安设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器——七宝灯漏。在这条线上的城市中点,建造了钟鼓楼”准确报告‘大都时间’。明清两朝继承这一科学设计,在这条线上前朝办公的太和殿、后寝的乾清宫两座主座宫殿,都安置了日晷、在‘联系天地的’交泰殿放置了自鸣钟与铜壶滴漏。清代规定,钦天监官员严核时间”,交泰殿、神武门、钟鼓楼同时向全城报告准确的“北京时间”。

紫禁城是元明清三大朝代的皇家居住和办公场所,历经700多年,大小各类建筑     按照阴阳五行理论、伦理等级和宗法观念有序排列,无论办公和日常生活管理井然有序,蔚为壮观。从纵向看“前朝后寝,前(南)按阴阳五行说从火、主大,故作施政场所”;从横向看,“凡属文治方面的建筑多在东侧,属于武备方面的建筑多在西面。如文华殿在东,武英殿在西,文东武西拱卫中央三大殿。在太和殿两侧的体仁阁与弘义阁在明代就分别称为文楼和武楼。御花园内万春亭、千秋亭分列中轴东西两侧。乾清宫院内东庑端凝殿,为贮藏皇帝朝珠冠服、国家礼品的场所,西庑懋勤殿是每年秋审处死囚犯由皇帝御笔“勾到”的地方。宫中祭孔的地方如传心殿,在文华殿东,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就在乾清宫内南庑东侧。与此同理,北京孔庙和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在东城,全国举人进京会考也由北京前方东侧的崇文门入城,而军队出征,则由京城前方西侧的宣武门出城。”

按照“主山-基址-案山-朝山”的中轴线格局,明国都在明成祖朱棣移至北京后,又在紫禁城北门外堆筑景山,呈东西延展,两端略向南拢抱形的五峰笔架山状,以求营造靠山。

《风水与北京都城建设》还用阴阳理论观察故宫建筑物的属相安排,很能说明风水理论对房屋营建的具体指导意义。“明清紫禁城成功地运用了阴阳理论,在前朝后寝、东六与西六宫、宁寿宫区与慈宁宫区以及其他各组建筑中形成了对比错落、抑扬得致、明暗结合、强弱得当的效果,使阴阳调和得十分和谐”。前朝为阳,后寝为阴,殿堂尺度前大后小,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巍峨壮观的气势表现出阳刚之美,突出皇权神圣、威严,至高无上;后寝为紫禁城之阴,各殿体量小于相对应的前朝各殿,更加适宜生活起居,舒适安宁,表现出阴柔之美。“中路两侧的东西六宫体现两两相对、对称和谐、完整统一的审美思想。御花园绛雪轩与养性斋,一凸一凹,一高一低,东西相对,体现阴阳配合。堆秀山与延晖阁,一山一阁,一为石质,一为木构,刚柔相济,统一中体现变化。”

风水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的学问这一命题,在中华大地的众多建筑实例得以证明,是毋庸置疑的。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