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立冬要吃什么:苏州城里的古迹(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0:27
【吴都典汇】苏州城里的古迹(下)2010-12-13 13:42

作者不详

接前文

五、其他古迹

 (01)文星阁——俗称钟楼,在葑门内钟楼头江苏师范学院内。位于旧长洲、元和县学东南,也称方塔。砖结构,高四层,平面正方形,立于三级青石高台基之上,上复四角攒尖顶,内架横梁悬大铁钟。

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创建,四十年(公元1612年) 重建,崇祯、康熙、乾隆、同治间几度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清初时,葑门内彭氏,只因子孙不出特别人材,去问看风水的,据看风水的说:“苏州有笔没有墨,如有文人情愿建造一座墨形的塔,后代必然发迹!”还有一种传说,以为苏州是一个文具盘,方基是砚(本是宋公祠基),玄妙观里的石水盂是水盂,双塔是笔,塔前的三间房屋是笔架(因夕阳西下时塔影恰好斜倒在屋上),青天是纸,就是没有一锭墨。彭氏信他,造了一座文星阁当墨,后来子孙中果然英俊辈出,竞有祖孙状元及第的荣誉。

(02)准提庵——在桃花坞廖家巷内,明代解元、大画家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有书诗画三绝)晚年筑室读书处,原称桃花庵。天启时,杨大溁奉准提像于此,故改为准提庵。浚池并掘得唐寅桃花庵歌石刻:“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桃花一开十万八千年”。还有祝允明题的庵额,便奉他们二人和文征明的像在庵中。清嘉庆元年(公元1801年)吴县知县唐仲冕于庵东建唐解元祠,署名“桃花仙馆”。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倾圯,同治中重修。现在庵内保存有唐寅书画碑刻、杨延枢画像石刻等文物。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3)鸳鸯楼——在因果巷,是戚子卿的藏书室,后门近息园,相传是闾邱孝终的住宅故址,后来为长洲顾侠君所得,改造为秀野草堂,屋后梅树茂盛,正月开花,人都叫它小香雪海,相传是戚氏旧物。戚子卿,就是盲祠双金锭内代王小姐写告状呈词的恶讼师。俞曲园茶香室丛钞也记:他是明朝吴县的秀才。

(04)周瑜故宅——周瑜有文武的筹略,甘四岁便为建成中郎将,在赤壁大败曹操。他的故宅,就是现在的府城隍庙,有三十三亩广,方丈前有周瑜手植的古柏,高约数丈,还有一口井,题着“寒泉”两字,也是当时的古迹。

(05)尤西堂住宅——名侗,字同人,更字展成,别字悔庵,晚号艮斋,长洲县人,少时曾作游戏文,顺治帝看了竟亲加批点,连声叹为“真才子”。他日,帝又见他集中的讨虱檄示,更以为奇文,便有召用之意,不久却升遐了,他于是自伤数奇。康熙戊午年,召试博学鸿儒,帝亲擢五十人入翰林,修篡明史。尤侗授了检讨,年龄最高,进院时,四十九人都坐在他下边。他在史局内三年,分撰志传三百篇,曾偕诸儒臣进平蜀诗文,帝见了他的名字便说:“这是老名士”。于是他便自撰一付堂楹道:“‘真才子’章皇天语,‘志名士’今上玉音”,悬在堂上,至今尚存。他的住宅在滚绣坊内,进去就能看见那付堂楹。康熙南巡时,曾两度到此拜访。相传:西堂老人仅请他吃些菜花头干、马兰头干,帝却很愉快道:“不图民间有些清香物!”都吃光了,至今尚有御书赐的“鹤栖堂”匾额。后面有园,叫作亦园。相传太平天国时,这宅为打破苏州的腊大王所占。腊大王能书善画,至今围墙上尚隐约存他自绘的小像和寐兰数枝。

(06)要离墓——要离是为吴王阖闾派去刺死庆忌的勇士。他的坟墓相传在胥门内梵门桥西城脚下的马婆墩。那里本有炮座,清道光七年,在城脚下水潭边,发现石碣一方,上刻“古要离墓”四字。

(07)梁鸿墓——一字伯莺,东汉平陵人,家虽赤贫,却尚节气,读书文博览无不通,后来和他妻子孟光一同来吴,依附皋伯通,住在芜下。夫妇二人相敬如宾,孟光具食,必要“举案齐眉”,伯通很是惊异,于是便请他们住在闾门内学士街。现在财帛司堂内,有一间屋子,额上叙出是“伯莺先生旧住所”。至于他的坟墓,是在要离墓旁,是他病革时请主人葬他在那里的。

(08)妙崴士墓——在因果巷息园内,是梁武帝的女儿妙崴公主的坟墓。墓墩很大,四周有沟,南边有碑,刻着“妙崴墓”三字。当时,有人谣传妙崴公主显灵,愚夫愚妇都去烧香祝祷,一时热闹异常,拥挤不堪,连树皮草根、泥水都当作仙丹拿去。官府因为有关风化,而且损坏古迹,于是筑栅围住,出示禁止愚民前往膜拜。

妙崴是下嫁给郡人孙踢的,孙赐死后,她便皈依佛教,天天念经。梁朝亡后,陈高祖因她是先朝公主,赐宫女十人优待她,到八十多岁才死。现在因果巷禅兴寺内,阁上有妙崴像:戴着昆卢帽,双手合十,盘膝而坐,两旁还侍立着十个宫女。

(09)五人墓和葛贤墓——在虎丘东侧山塘街青山桥畔。五人墓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的墓葬。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四月,权奸宦官魏忠贤及其爪牙巡抚毛一鹭,无故逮捕苏州进士周顺昌,激起民愤。五人为伸张正义,在同恶势力的斗争中,慷慨就义。一年后,魏忠贤失势自尽,苏州人民将魏的“普惠生祠”平毁,在废基上公葬了五位义士的遗骨,赞为“奋乎百姓”题作“五人之墓”。

葛贤原名葛成(公元1568—1630年)。明末苏州丝织工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六月,苏州掀起抗税斗争,葛成被公推为带头人,与税监孙隆及其爪牙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后官兵镇压,葛成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被关押十三年,后又参加“五人义”斗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葛成病死,苏州人民因他爱五人之义,便为他在五人墓西侧修墓立碑。尊称为葛贤和葛将军。两墓前为“义风千古”石坊和享堂,有张浦《五人墓碑记》、文震孟《五人墓记》和陈继儒《葛将军墓碑》等重要碑刻。现两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唐寅墓——唐寅,字伯虎,(公元1470—1523年),明代苏州名画家,吴门画派“明四家”之一。殁后初葬城北桃花坞,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迁葬横塘王家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前原有二柱出头无楼石牌坊、四方石碑亭各一座,牌坊正面书“唐伯虎墓”,背面书“名传万世”;亭内立碑,镌刻“明唐解元之墓”。

(11)申时行墓——申时行(公元1535—1614),明代苏州状元,万历时官至吏部尚书兼大学士,晚年退职闲居,殁后称申文定公。墓在市郊吴山东麓罗家浜西南,俗称申家坟,墓的规模宏伟,原来墓道两旁对列着墓表、牌坊、狮、虎、羊、碑亭、武士、马、侍臣等石刻,居中建有神道碑亭和享堂,神道碑亭内树丰碑,上书“明太师申文定公神道”;享堂五间,为明代建筑,内立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巨碑8块,此墓堪称明代高官显宦墓葬的典型。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琼姬墩——位于斜塘镇墩村东。相传为春秋吴王夫差之    女琼姬墓地,或传为末吴王张士诚之女葬地。墩高5米,占地160平方米。1984年在墩东南发掘出砖石结构双室墓一座,出土墓志、铜镜、发簪和粉盒等,均为宋代遗物。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3)真山古墓群——真山位于浒墅关与通安镇交界处。其地有土墩57个,前人或以为烽火墩,多年来一直是吴文化不解之谜。近年对1、2、3、6、16号墩进行考古发掘,初步断定真山群墩为春秋至汉代之古墓群。据封土规模及出土玉片分析,墓室规格应为王室。墓主身份及时代、性质尚待进一步考证。

(14)顾野王墓——位于横塘石湖西岸下舟村。墓冢面积约5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墓”石碑一座。墓旁斜卧巨石一块,长约6米,另陈大石数块,据传为陨石。故当地农民称该墓为落星坟。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5)范氏祖坟——位于城西天平山。坟有两处。一在山右,包括范仲淹曾祖太师徐国公范梦龄、祖父太师唐国公范赞时、父太师周国公范墉墓葬,俗称三太师坟,已在“文革”中被破坏,坊表、碑碣等均无存,封土亦被夷平。另一处在天平山左,为高祖范隋墓,现保存完好。墓门立双柱冲天石牌坊,额题“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神道”,阴面镌“祥发中吴”四字。坊侧墙面嵌有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6)魏了翁墓——位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原墓规模宏大,有墓道、神道碑、石碑等。现立有花岗石标志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学者,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

(17)张士诚墓——位于斜塘镇盛墩村,俗称“张王坟”。原有墓碑“张吴王墓”,西部原有张王庙,均不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诚(公元1321—1367年),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人,以驾船运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2月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后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7月,明将徐达攻占平江,张士诚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缢身亡。

(18)章焕墓——位于枫桥章家山。墓已毁,神道旁之翁仲尚完好,另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均为青石雕刻,手法简练,是苏州现存明代墓茔神道石刻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章焕,字懋宪,吴县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

(19)钱处士墓——位于虎丘西麓。墓碑题“钱处士墓”四字,清江苏按察使汪志伊书。墓主钱近仁,清乾隆时人,父母早丧,寄食皮匠家,遂习其业。业余读遍经史子集、九流百家,尤致力于《孝经》、《论语》,人称“补履先生”。年七十六而殁,无子。吴中士大夫尊为“处士”,葬于虎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陈去病墓——位于虎丘山南麓断梁殿西侧柏树林中。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社同人于此为之举行公葬。墓呈圆包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碑刻“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去病(公元1874—1933年),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吴江人。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

(21)伍子胥墓——位于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墓地面积约二分,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立碑,镌“吴相国伍公之墓”。东走廊亦有一碑,镌“吴相国伍公鸱夷藏处”。祠之殿内又有一碑,镌“重建伍子胥祠”六字。

伍子胥(?一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王听信谗言,将其父兄杀害,并派人捕捉子胥,子胥逃至吴国,投公子光(即阖闾)门下。后帮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又为阖闾筑大城(今苏州城),整军经武,使国势日盛。吴王夫差时,因劝国君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夫差不纳,赐剑自刎,投尸江中。

(22)诸稽郢墓——位于西山石公乡。据王维德《林屋民风》载:当地消夏湾陆家河秦存古营造别墅,开凿池塘时掘得石碣一块,刻有“越大夫诸稽郢之墓”字样,字体古朴苍健,似秦汉时所书。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甪头洲巡检暴式昭重修,并请俞曲园重书墓碣,今墓与碣均在。

诸稽郢,春秋时越国大夫。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陪同越王勾践来吴,求为质。

(23)陆龟蒙墓——位于甪直镇保圣寺西院。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墓前方池称斗鸭池,池边有长方形石槽两只,相传为陆龟蒙饲鸭遗物。池中清风亭和垂虹桥均已重修。墓旁原有白莲寺,又称天隋寺,即陆龟蒙故祠,仅存石础。

陆龟蒙(?一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人。举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两郡从事。后退隐甫里(今甪直镇)。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咏闲适隐居生活。

(24)钱元璙墓——位于木渎镇七子山九龙坞。该地系钱氏家族墓地,元璙及其妻杨氏、子文奉等皆葬于此。墓现存封土,原有石兽、翁仲、碑碣,已毁。

钱元璙(公元886—942年),字德辉,五代时吴越王钱缪第六子(或称第四子),杭州临安人。授中吴建武军节度使,封广陵郡王。死后由其子钱文奉继任。钱氏父子治苏六十余年,颇有政绩,《吴郡志》称:“俭约镇靖,郡政循理”。

(25)韩世忠墓——位于木渎灵岩山西南麓。墓区由墓、碑、祠三部分组成。墓向东南,规模宏大,四周有石砌罗城,系韩世忠及其夫人白氏、梁氏、郑氏、周氏合葬墓。神道长约50米,立有丰碑,镌南宋孝宗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墓南公路旁有韩蕲王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世忠(公元1089—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省)人。十八岁应募入伍,转战大江南北。曾与岳飞联合作战。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亦被解除兵权,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忧郁而死。孝宗既位后,追封为蕲王,并亲为题碑、修墓、建祠,葬于今址。后人李根云先生云:“绍兴名将,以韩岳为最,一葬西湖,一葬灵岩,苏杭山水为之生色不少。”

(26)秦仪墓——位于西山秦家堡飞仙山下。墓地约十亩,现多为农田。冢墓封土尚完整。有碑半埋土中,露出部分碑文。据方志载:秦仪之祖秦宗迈为北宋词人秦观六世孙,乃秦氏迁吴始祖。当地秦氏后裔称此墓为“王坟”。

(27)蒯祥墓——位于胥口乡渔帆村西南。墓右前方立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英宗朱祁镇赐蒯祥祖父明思、祖母顾氏之“奉天诰命”碑,额雕二龙戏珠,正反面均有文字。墓左前方立碑文日“蒯祥之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蒯祥(公元1398—1481年),字廷瑞,明代吴县香山(今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参加北京宫殿设计、建筑,“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有《明宫城图》,画其像,记其功。

(28)沈周墓——位于湘城乡宅里村牒字圩。占地约5亩,有小河环绕四周。原墓志铭石存苏州博物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湘城(今吴县)人,承祖辈以画事为业。画名甚著,为“吴门画派”领袖。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钞》、《石田文钞》、《客座新闻》等。

(29)王鏊墓——位于东山陆巷村,面对太湖石公山。规模原颇宏大,神道上原有翁仲、石兽、牌坊、碑亭。原坊柱刻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联,款署“门人唐寅拜撰”。碑亭内有明嘉靖帝所书祭谕。皆于“文革”中被毁,今仅剩部分石构件。

王鏊(公元1450一1524年),字济之,东山陆巷人。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进士。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入内阁,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30)文徵明墓——位于陆墓镇西两里文陵村李家浜。墓前有月牙形照池,故墓地平面呈端砚状。原有神道及墓碑、华表、石兽、翁仲等,现石构件均已不存。后从别处移来青石马、青石狮各一对。墓碑正面刻楷书“文徵明墓”,背面刻隶书碑文共183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徵明(公元1470一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吴县)人,少时学文章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五十四岁以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旋辞归。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文坛领袖。

(31)董其昌墓—一位于胥口镇渔洋里。传有两处,一处在阳家场,规模甚小,现已平为桑地,墓木前原有吴荫培书“明董文敏公墓”碑;一在渔洋山湾里,规模较大,石翁仲高3.40米,墓前有石龟、石狮、石马及石碑等。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考定后者为真墓。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授编修,与编《神宗实录》,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溢号文敏。

(32)皇废基—一俗称王府基,是张士诚王府的废基。考这地方,正在阖闾所造的子城(亦作小城)内,吴王宫殿都在这里,后来春申君改造为桃夏宫。秦时,守宫官吏把火去照视燕窟,不慎失火,宫殿都化为灰烬,但子城尚存。汉朝,在子城内建“太子舍”,朱买臣领他的故妻到“太子舍”住在园中,给她饮食,就是此地。唐时为“刺史署”,宋时为“平江军府署”。绍兴间曾为高宗的行宫。到元末,张士诚的“太尉府”就在这里,因他自称吴王(他的母亲曹氏便称为太妃,现在吴门桥南半里,尚有太妃墓俗称娘娘墓。她的女婿潘元绍便为驸马,政策大都听他调度。城破后,殉难而死。万民感戴,建祠塑像,供奉徂豆,就叫驸马府堂)这里便是“王府”了。至于他的宫却在承天寺里,现在西海岛一家纸作坊内,有三间屋子,地面如铜浇铁铸,非常结实,相传就是他的寝宫。后来,常遇春打破苏城时,张士诚把王府焚烧,子城才从此夷圯。从乘鱼桥到金姆桥有高岗子一带的高墩,便是它的遗迹。前清时,皇废基尚很荒凉,便作为参将校场,有时就在这里斩犯(有时在北寺塔旁的大教场内)。至今,虽改为公共体育场,但旧时的演武厅尚没有破坏。俗传皇废基地中,张士诚曾埋藏着九缸六十一甏珠宝,但没有人能知道在哪里,除非出了一个“有须苏阿姨”   (有胡须的妇人)才能去掘到。

(33)藏君洞一—在盘门窥塔桥旁,相传明兵围困张士诚九年另六十天,绝了粮草,才被常遇春将城打破,士诚便逃在这洞中躲避,被明兵获捉去。但又有人说,承天寺里本有一条地道,通到官渎里,破城时,张士诚是从这地道里逃走的。这两种传说互相矛盾。考据历史,张士诚是被捕后解到南京去,在舟中绝食而死。似乎前说较为可信,但也不很正确。

(34)石马——在双林巷西头石马庵里。佛龛前面有石马一匹,和寻常家狗大小相同,雕琢精致,但日夕熏染香烟,色泽幼黑而且光润了,相传是张士诚爱婿潘元绍的爱妾的墓上物。又有人说是从妙巌墓上移来的。

(35)鸡心石一—在娄门城门洞中,相传是刘伯温筑城时按的风水。前清光绪二年,城中居民脚上患湿气的很多,忽然有人传说,只要刮些鸡心石粉,敷了就好,有许多人试的有效,于是刮的人便多了。后来胥门外洋桥附近花烟间的兴盛,人都以为是鸡心石上的风水破了。

(36)太平天国忠王府——在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6月2日)李秀成率军攻克苏州。同年十月起,就吴姓拙政园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将其东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倂收入,扩入王府范围,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地,“绵亘里许”的宏伟建筑群。如今,忠王府的中心部分基本上还保持着原貌,主要建筑有大门、仪门、两庑、正殿、后轩、两厢、后殿等。而且保存下来400多方苏式梁枋彩绘和9幅壁画,为现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建筑,是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全晋会馆—一在中张家巷,清末旅苏山西同人所建。苏州原有会馆、公所一百数十处,此为现存较完整的一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8)范义庄—一在人民路范庄前。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苏州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以天下为己任,曾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殁后称范文正公。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为救济范氏宗教内的贫苦人家,买良田数千亩,创立范氏义庄,为一族之公产,是历史上最早的义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9)况公祠——在西美巷。况钟(公元1383—1442年),江西靖安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前后十三年,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百姓爱戴,时称“况青天”,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1 2月况钟六十二岁时病故于苏州任上,苏州人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始移建于西美巷大觉庵基,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0)驿亭——在市郊横塘胥江彩云桥畔,亦称邮亭驿站,为古代传递公文邮件中途歇宿之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平面方形,歇山卷棚顶,四角石柱,石柱上刻有一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是本省仅存的古驿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1)纱帽厅——在钮家巷3号清代潘氏住宅内。形如古代官帽,两旁披厢犹如飘带,故名。相传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住过,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2)织造署旧址——织造署又称织染局、织造局、织造衙门、总织局。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苏州带城桥下塘明末贵戚周奎故宅(今苏州十中内)建织造局,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署、织造府。规模宏伟,占地甚广。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全部毁于兵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建,但未能恢复旧观,现存头门、仪门等建筑均为当时重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3)白马涧生态园一白马涧生态园面积7平方公里,位于苏州高新区西南群山怀抱之中,四周有花山、皇宫岭、贺九岭等名峰。

白马涧生态园古代遗迹遍布,人文景观丰富,据《吴门表隐》载:“白马涧,越王养马处,今尚有青石大马槽一具。又有支遁养马处,马迹石存焉”。可见白马涧在春秋战国时期业已兴起。以后历代名士文豪,相继去过那里登游观光,吟诗作词,留下了娓娓动听的趣闻轶事和珍稀墨宝。据史载和民间传说,除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去那里游览和养马外,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况钟、赵宦光、李时珍、唐伯虎、祝枝山、叶天士、李秀成等都先后去过白马涧。

白马涧生态园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景色秀丽。三山相间的龙池为白马涧的源头。2002年8月惊现了有5.5亿年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引得世人竞相观瞻。江南仅剩的道教石关,建筑结构独特,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在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之处。

令人惊奇的是白马涧的顽石到处可见,遍地皆是,而在龙池旁边有一块巨石,形似寿星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