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x第四季在线观看:中国反包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30:32
?  查看文章
中国反包围:突破战略瓶颈的“和”机密
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56) |评论(0) 2010-12-07 20:12
标签:心兵法:“和”机密;战略
有一幅对联,曾经引起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赞赏和深思。它蕴含着什么战略与策略玄机?有一个字,成为毛泽东打破两面受敌的困境和邓小平化解外交困局的策略“机密”,它如何才能成为连核武器都能制服的秘密武器?
中国反包围
——突破战略瓶颈的“和”机密
心放
继宋晓军先生等人的《中国不高兴》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戴旭先生的《C形包围》也石破天惊,引起网友热议。中国真的已经被美国实施了C形包围了吗?中国如何突破包围圈?
显然,上个世纪70年代毛泽东突破前苏联和美国的包围,打破中国两面受敌的困局,盘活了中国的战略主动地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以静制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7国联合制裁中国的外交困境,都是突破战略瓶颈的大智慧大手笔,在今天仍然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其秘密武器就是和。那么,和的玄机和秘密究竟是什么?
今天中国在南海、钓鱼岛、朝鲜半岛等面临的棘手问题,以及台湾问题都与美国息息相关,中美是否会再次交手?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屡屡对中国发难,屡屡挑起贸易战,货币战争以及经济战、文化战的阴影时隐时现,最终的结果将是什么呢?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孙子兵法》和《老子》,研读《心经》、《金刚经》、《论语》等古老智慧典籍,渴望从中发现破解难题的密码。

朝鲜战争有着很多争议,中国、美国、朝鲜的历史记载和评价中多有相左之处,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就是这场战争,中国以微弱的国力,以相差悬殊的武器装备,将十七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打到了谈判桌上,最终以和谈结束了战争。美国承认,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而中国则是以战止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最终的归宿是和平。但是还不止于此,斗争最终的归宿是和谐。中美两国交恶20年,于1972年以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访华而打开了冰封的大门。和解与合作为邓小平时代的中美建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一个过程,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汉字——武。
什么是武?止戈为武。戈是兵器,也可以代指争斗和战争。武的先天内涵恰恰不是喜好动武,不是武力征服,武力消灭,而是放下兵器,制止纷争,达成和解,创造和平。战争的目的是和平,斗争的归宿是和谐,以战止战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武。这就是中华智慧中的尚武精神。
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一部国家外文局特制的《孙子兵法》作为国礼赠给了布什总统。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这里面究竟有着什么含义呢?
一个“武”字透露出了其中的天机。孙子兵法固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的兵书战册中,孙子的全胜思想、姜太公的文伐思想等无不集中反应出了一种大智慧——止戈为武。这就是武的真正内涵。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

其实,中国威胁论实在是不堪一击的论调。即使是炮制这一命题的美国人也不是不知道中国文化与智慧中的尚武精神的真正内涵。因为美国是孙子兵法的忠实信徒,也是老子智慧的积极借鉴者。美国的新军事理论震慑理论、空地一体化作战理论等都汲取了孙子的智慧。而其软实力和巧实力外交理论则汲取了老子的智慧。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全字,其终极的目标是全胜,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不战而胜。
既要取胜,还要不战。这不正是“止戈为武”的内涵吗?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不战而胜》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在与前苏联的较量中,苏联的目标是不战而胜,而美国的目标也是不战而胜。最终的结果是美国赢了,而苏联输了。但是,不战而胜却都是他们共同使用的策略和战略。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巨大威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经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范畴。”(《老子他说》第2页)这是对孙子兵法的中肯评价。
尽管兵圣孙子本人没有说明自己的兵书的要旨就是全胜,但是后人还是一致认为,全胜思想乃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什么是全?
全是天。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源于道。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而来,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老子他说》第2页)
而得道者,以道莅天下者,必定是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必定是善于以和制争,不战而胜的。这样的王者是顶天立地,与道并立的大智大勇,大智大慧者。
全是圆。什么是胜利?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破胜不是胜利。而“兵不顿而利可全”,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效果的用兵才是真正的胜利,即全胜。这是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公式,努力争取的全面、圆满、圆融的结果。而吴如嵩将军将孙子兵法称为美玉兵法,实在是意味隽永。
全是剑。是王者之剑,圣王之剑。剑锋所指,望风而降,不战而胜。例如,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不战而胜的千古绝唱。能够拥有全这一王者之剑的,乃是贵人,大贵之人!

何者为贵?和为贵。10月“和”字在《中华遗产》杂志组织的活动中被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整个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石。
“止戈为武”是尚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尚和;“全胜不斗,大兵无创”是尚和……这是战争辩证法的极致。
和气生财是商战中的法则。
家和万事兴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法则。
协和万邦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则。
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推崇的法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逐鹿天下,大获全胜的法则。
中华文化与中华智慧,无论是兵家还是儒家、道家等都是尚和的。这种尚和体现的高度智慧是“不争而善胜”、“胜之不武”。
不争是为了达到比争更好的效果;不战是为了达到比战更好的结局。这就是和之妙,和之道。这种对于和与斗、和与争的出神入化的运用,将中华智慧推向了一个峰巅。它是21世纪人类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所说的和,乃是道的结果,道的境界。而道的力量是无边无际,无所不能,无往而不利的。
和是“和而不同。”
和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最现代的说法,和是和谐。所谓谐,就是言+皆。也就是人人有话说。“谐”离不开“和”,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天天为生计东奔西跑,焦头乱额,他还会有心思对国家大事,对社会上种种流行的事情发表看法吗?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主动发表对国事和社会事务的看法,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是,社会总体上处于“和”的状态。从字面上讲,“和”=禾+口,就是人人张口有饭吃。这不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物质基础吗?
于是,我们看这个“和谐”,的确是大有学问。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文化理念,它本身的内涵就包含着物质基础和经济因素。离开了物质,就压根没有和谐。
这样理解和谐固然不错,但是它离我们的老祖宗发现的和思想还差十万八千里。远在3000年前,和谐是以一个和字出现在中华文化与中华智慧之中的。要研究和谐,就要追根溯源,探究“和”的思想。
……
和的来历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智慧树、传家宝。
和的演绎是变化无穷,循环无端的大智慧、大谋略。
在中华文化中,和与斗是一对孪生兄弟;和不离斗,斗不离和;以和求和没有和,以打促和成正果。
于是,在我们崇尚和谐、和平中,一个古老的兵字便腾空而起,它具有武器、士兵、用兵、战争的所有含义,而要体现“止戈为武”、“不战而胜”的精神,和与兵的联姻便势在必行。于是一个新的概念横空出世了——
和兵。

有一副对联,曾经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此联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写作此联的作者,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成都的武侯祠,那里有副在诸葛亮殿前大柱子上悬挂的清朝人赵藩的“攻心”联,其中心思想之一就是来自于《孙子兵法》。“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曾引起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文革初期,毛泽东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并且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过此对联。
“攻心”一语出于诸葛亮的参谋马谡。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时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反侧”,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令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后来遂以“反侧”指怀有二心而疑虑不安的小人。对其字面可译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
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诸葛亮平南中后,大量起用当地土著民族首领,“皆即其渠率而用之”。诸葛亮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这里充分展示了诸葛亮通过“知兵非好战”的智慧,达到了征服南中、稳定南中、统治南中的目的。其实,在现实世界里,完全不与人斗是不可能的,但是依靠斗赢的结果往往都是有代价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止戈为武到攻心为上,从全胜为本到不战而胜,万变不离其宗——和。这是在“枪杆子”基础上运筹帷幄的结果。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中国在21世纪的头二三十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上半叶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来努力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来不折不扣地实现邓小平所规划的三步走战略。来坚定不移地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所持续积累的国力和优势发挥到极致,努力实现中国人的强国梦。
然而,和平不等于没有矛盾,和平不等于没有冲突,和平不等于矛盾和冲突就没有了激化和升级的可能了。怎么办?历史到了今天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即:在21世纪的竞争中我们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武器?是核武器?是枪杆子?还是什么其它的武器?
历史也给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个广阔宏大的舞台,一个继承前人而又必定超越前人的重大课题。就是运用和平发展的方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如此神圣的伟大使命,面对如此严峻的课题?我们究竟运用什么方法?
胡锦涛强调,“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呼声。”
当美国一再在朝鲜半岛炫耀武力,整个东北亚地区剑拔弩张,胡锦涛主席应约与奥巴马总统通电话,再次申明了中国坚定不移捍卫和平的一贯立场。
毛泽东突破两面受敌的战略瓶颈;邓小平化解7国制裁的天大难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高度赞赏的攻心联,其中所蕴含的玄机,与“三要三不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有了大胆迈出脚步的先行者、创新者,就有了路。
世界上没有任何困境,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大巧若拙的智慧,就会化困境为坦途。(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朝鲜半岛三要三不要凤凰网2010年12月7日
2、         张树德著《国际风云变幻中的毛泽东》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         姜国柱著 黄祖安改编 《和平兵略》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         心放著《心兵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版
上一篇:理想万岁!    下一篇:美国如何发动“世界大战”?(一)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姓  名:
网  址: (选填)
内  容:*
验证码:*看不清?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