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助旅游攻略:谈谈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5:00
谈谈信仰王建振

  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真实的信仰?一直以来,中西思想家们都试图给信仰一个客观的界定,但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首先指出,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他对信仰下了一个定义:“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他说:“宇宙是一切可见的东西中最大的,上帝是一切不可见的东西中最大的;有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自己可以看见和能够知道的;上帝存在,是我们信仰的。”“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也许,在每一代中……没有一个人超越它。”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跋》,转引自《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这说明任何人都需要有信仰,它是人们生存的一种精神需求。“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者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苏联百科全书》第8卷 这种解释充分说明了信仰中具有一种非理性的主观因素。《哲学大辞典》中将信仰定义为“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弗洛姆在他的《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把信看作是人的一种性格特征、一个人的基本态度。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写道: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这两部权威词典对信仰的阐释都着重在极度信服和尊重上,可见信仰不是一般的相信和尊重,而是超出外物上升到一个已经无法超越的高度,指引着人的意志和行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张曙光教授这样阐述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贺麟在《文化与人生》中,将信仰定义为“使个性坚强、行为持久,态度真诚、意志集中的一种知识形态。”张锡金在《人生哲语:信仰说》中将信仰定义为:“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人等的信服和崇拜,是带有倾向特征的心理状态。简言之,信仰=理性+情感。”魏长领在《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中将信仰定义为“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万俊人在《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则将信仰定义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目标期待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

  上述几种典型界说有的将信仰与信念放在同等互换的地位上;有的虽然注意了信仰的主体情感性特征,但偏重于宗教信仰,未能揭示信仰的合理性、效用性的一面;有的信仰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理智与情感的辩证统一,但仍然过多地侧重于信仰的心理层面;有的虽然指出了信仰的理性基础,外延也较为周全,但对信仰的非理性方面未能涉及;有的较好地解决了信仰的社会本质,但信仰的情感特征未能显现,使信仰与共同理想成了同义语。其共同点则是都将信仰理解为一种以“信”为核心的心理状态,其合理之处在于从现象层面揭示了信仰的表征,但仅以此为依据,我们无法将信仰与信念和信奉等概念真正地区分开来。那么,信仰就是该如何定义,或者说如何理解才更接近于自身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信仰属于意识范畴,信仰是人类意识全面活动的产物,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

  南京师范大学赵志毅、蔡卫东《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他们从人所具有的意识类型为切入点定义信仰可为简单明了。文章指出:反思以往的信仰观,参照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观点,笔者认为,人的完整的精神状态可分为潜意识、显意识和超意识三个层面.用浮于水中的冰山来形容,潜意识相当于沉入水中的冰山底部,显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而信仰则是存在于超意识之中的隐入云霄之中的冰山的顶部。他们谈到了信仰的结构:信仰以一种立体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从纵向看,它分为三个高低有序的层面,从横向看,它由四个维度、二对矛盾所组成。三层次:从低到高形成以“可信”为第一层次,“确信”为第二层次,“坚信”(即“信念”)为第三层次的锥形结构。四维度:从锥尖向下幅射形成四个平面组成的锥体结构,四个平面分别为理性,非理性、相信、怀疑。其中理性与非理性构成一对矛盾,相信与怀疑构成另一对矛盾。文章也很是清晰的指出了信仰的形成机制:信仰是可信、确信、坚信的统一。所谓可信就是信仰的对象能够在理论上为主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对于信仰的对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分析和逻辑论证。可信是显意识中理性因素的升华。但如果仅仅是知而没有由此进一步上升为对于对象的理论上的“确信”并再进一步凝结于“坚信”之中的话,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还不能最终确立。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在意志品质上的提升,它是一种从思想上的相信,发展到必然在行动上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状态,它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蒸馏的色彩,已经升腾于意识之上,向信仰的顶峰--信念迈进。虽然可信和确信之阃具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信仰形成的关键和标志不是“可信”,也不是“确信”,而是“坚信”即“信念”。只有主体对于某种根本观念的拳拳服膺、孜孜以求的态度内化并升华为坚定的信念,才能使关于这种观念的精神状态呈现为信仰。

  概括之,信仰,是在潜意识基础之上的显意识中的“自我”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中修炼、提升形成的高度简约化了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深深地凝聚于意识顶端的“超我”之中,实实在在地驾驭着主体的意识,按照理想原则统治着人的精神,使人为他所“坚信”的事业去践行、去牺牲。信仰是精神领域中最高的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或现象的真诚信服。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这种心态以信念为核心,将知、情、意组织起来,成为统一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