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开机8秒:<不生病凭什么——健康生活的N种方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0:57

  <不生病凭什么——健康生活的N种方法>

 

  当然作为一本畅谈医学的健康书,把有趣竖在旁边当标尺,似乎就有些蹊跷,因为医学是关乎生命的,是亲临痛苦的,如果缺乏严谨,信任何来?

  我不幸走上了从医这条路,所谓不幸是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除了让无趣甚至痛苦的医学书占据我宝贵的黄金时代外,我别无选择。而你不用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了不用值夜班、不用走出抢救室去向病人家属解释你已经尽力(我觉得这是个人工作中最艰难的时刻)、不用看无趣的书就已经足够的幸运了!——所以我的想法是:如果你不靠从医吃饭,而仅仅是希望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你应该有权利要求得到一本有趣的书!

  而我有写一些医学常识的想法始于2006年底,那一年因SARS而闪耀在医务人员白大褂外的英雄光环已散去;那一年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被患者劈开了脑袋;也是那一年,同样是这所医院的两个外科主任因回扣问题被免职;那一年还爆发了如火如荼的中西医大争辩;那一年,官方对中国进行了近2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公开评论其“基本不成功”……

  当然,我可以和全国的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一样大喊:吵什么吵!我还是埋头做我的技术,该挣的钱要挣,该值的班还得值,工作小心点别出医疗纠纷,管它太平洋冒火、珠峰爆发山洪——管你世道怎么变,我总有饭吃——当医生就是有这点好!

  但那一年刚好我在外学习,不用参加临床工作,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挤出时间来做一些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让大家了解现代医学概貌的事。我参加临床工作的很多时间是用在陪各种各样的亲朋就诊,向我身边的朋友解释病情,而他们认为我有一种可以把很深奥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的“小伎俩”,他们认为我应该站出来把这些“小伎俩”发挥一下。

  然后,我就在天涯社区上天马行空地发表了一些小帖子,讲了一些医学常识,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自己也在与众多朋友的交流中深入地思索了一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平时并不是一个沉闷无趣之人,但我却发现市面上能找到的医学科普书都将有趣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当然你如果也因为我希望这本书有趣而对书中所含信息的科学性有所质疑,我建议你应该去翻《希氏内科学》,或其他专业之作。而如果你能在有趣之余又得到有用的信息,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点了解的话,我会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或许有些人希望在我的文章里找到“爆料”或“黑幕”,但这不是我愿意做的!我知道这是个追求眼球和话语权的时代,语出惊人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目标,而我却只有坦诚,我希望我只是真诚地向大家讲述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真诚地思考应该怎样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当个聪明的就医者,真诚地讲述大家应该了解的一些医学常识。真诚——这是我最想带给大家的感受!

  我仅希望的是我有足够的真诚,更希望以下的文章充满通俗的趣味!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1)

  我们平时会注意了解很多八卦,但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所在的城市目前急诊水平最高的是哪所医院,怎么走?你问过自己吗?希望这些信息你一辈子都用不着,但万一有天不幸的你需要用到这些信息,你肯定会抓瞎、会哭、会急得团团转!而对于你,该怎样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危急状态呢?牢牢记住这六个字:神志、呼吸、循环!

  一、学会判断病情

  1.遇到急病时该如何保命

  我干过近三年的急诊,见识过横进抢救室的砍刀、惊叹过怀孕的小小小姑娘、双手抱过两条大腿一路狂奔……很多医生经历过医疗环境的险恶,我可能遭受得更多点,但在心中还是留有很多感人的场景。对我而言,干急诊最难的是试图回避抢救室外的家属的眼神(我真无法形容这种眼神),然后向他们表示我们已经尽力,但是……

  呀,怎么写得这么沉重,但急救确实异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它特地放在篇首的原因,那些曾经与死亡战斗的时光委实叫人难忘。

  我顺道讲一下我国急诊的状况吧,我所知道的现状是:很糟糕!

  急救事业其实是现代医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外国,急救中心的设备是最精良的,急诊医生一般要求是技术全面、行动果断迅速、沟通能力极强的精英。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医院,急诊科的地位其实就是一个转诊处,一般只处理一些小毛病,危重情况只能请求会诊或紧急转往住院部处理。这样做,一是误诊率高,二是抢救很多时候不及时。而许多危重的病人,抢救的黄金时间就是在请会诊、送病人的那一时半会。容我提点建议吧:如果真正危重的情况,一个原则是就近,第二个原则是选综合实力强的大医院!在中国当前的这种急救水准下,有时候后者甚至更重要。你到小医院就诊,搬上搬下,很多时候因技术或设备的原因无法处理,只得再次叫车转院,这更浪费时间。

  我们平时会注意了解很多八卦,但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所在的城市目前急诊水平最高的是哪所医院,怎么走?你问过自己吗?希望这些信息你一辈子都用不着,但万一有天不幸的你需要用到这些信息,你肯定会抓瞎、会哭、会急得团团转!

  2.急救争的就是一口气

  好吧,如何初步判断一个人只是小病小痛还是身处危重关头呢?

  在急诊的那段岁月(在大医院,一般的医生都要在各科室轮转,这样知识才会全面),我反复地要求自己带的学生,一定要形成急诊思维,那就是:来一个病人,你脑里第一个要想的问题不是他得了什么病,而是他现在有没有生命危险?如果有,你最先做的不是对症下药,而是我可暂不管你什么病,我首先要做的是把呼吸、循环系统维持住。“急救争的就是一口气”——这说的就是呼吸!只有把呼吸、循环系统稳定住,一切的抢救才有意义!

  对于你,该怎样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危急关头呢?牢牢记住这六个字:神志、呼吸、循环!

  (1)判断患者的神志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若你到正规的大医院里就诊,大喊“救命”,想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但你知道吗?假若你碰上我,我心里一般有点底,不会慌!倒是那种一来不说话,不哼不哈,叫了也不应的患者是我最关心的,也是我最急于处理的,因为神志不清,不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一般是危重患者!

  所以,面对急诊患者,你首先得判断他的神志,喊他的名字,摇摇他的身体,扇他耳光也行,他不哼不哈,没有反应,或反应很迟钝,Comeon!这不是你可以慢慢来的时候了!除非你能肯定病人是醉酒或是服用了安眠药,如果一个人不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那一般就是危重病人,至少你先得把他当成危重病人来对待。

  (2)观察患者的呼吸

  现在你马上回头看一下周围的人,他们正常呼吸时是什么样子,记住了吗?好吧,如果一个人大口急促地喘气(像跑完5000米一样),或呼吸很弱、很慢(那叫气若游丝),全身发紫(或口唇、手脚发紫),就表明危急时刻来了,它就在你身边!

  在所有的抢救措施中,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最首要的,如果你身边出现了危重的病人,你一定不要被血肉模糊的可怕场景吸引所有的注意力,你首要做的是查看病人的呼吸,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清空病人口腔里的痰或呕吐出来的食物(用手指抠出来),然后将病人的头侧枕向一边。

  (3)看患者的循环状况

  血压计你一般不会有,有也一般不会用,即便用了也不一定准——是这样的,来一个危重病人,护士会向我报告其血压值和氧饱合度,但我还要亲眼看一下病人,观察他皮肤颜色如何?摸一下手或脚,如果他全身苍白、冰凉、发冷汗——不管护士报的数值怎样,你一定要先把他当成是循环系统有问题的危重病人来对待!

  总结一下,你试着当一下医生,可以这样判断身边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险:

  步骤1:看神志(喊名字,摇身体,扇耳光);

  步骤2:看呼吸是否急促、全身是否发紫(或口唇、手脚是否发紫);

  步骤3:看循环,是否全身苍白、冰凉、出冷汗。

  如果你把握不准,那对方一定是危重病人,不管是不是,你先当危重病人处理,因为——你不是医生。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2)

  二、心肺复苏术

  1.无论如何得坚信奇迹

  我在医学院算不得是好学生,甚至连教诲我的老师的姓氏也没能记好,但有些课还是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关于药物过敏的课。

  教授在课上讲了一个他亲历的病例,大致是他在中山医附一院读博时,科里收了一个青霉素过敏的女大学生。之前她感冒发烧了,她的父亲——一个世上最悔恨走上行医这条路的乡村医生(我认为是这样的),从他众多的棕色广口瓶中掏出了几片青霉素类药片,让她服下了。等这位可怜的父亲抱着心爱的女儿出现在重症室时,她已停止了呼吸,当医生向这位父亲表示已尽力时,他撞破了重症室的玻璃门,推倒了几个试图阻止他的护士,坚信奇迹的他亲自对女儿行心肺复苏。一个多小时后,他也昏迷在病房。在这期间,他呼唤着女儿的小名,在泪水中努力地坚持着尽量准确地行心肺复苏。所有的医护人员(包括我的老师)都含着泪在他旁边等待奇迹。可惜的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奇迹没有这么多,这是真的,但心肺复苏却给了人类很多奇迹(尽管没有给那位最痛不欲生的父亲)!相信我,学会它并不是很难,尽管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用上,但你应该要懂!因为当心爱的人闭着眼躺在你怀中,你不能只是紧握着他(她)的手、热泪盈眶!在泪水中垂首一吻或挣扎着挪过去双手交织在一起,这些是三流的言情电影才干的事。相信奇迹,相信可能,正基于此,才有了人类现在的医学成就!

  PeterSafer于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William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而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心肺复苏就可具体归结为“ABC”: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

  2.危急关头你应该这样干

  假若很不幸,你的亲人突发地在你身边没了呼吸、没了心跳(我也希望这事不要发生在你的身上),那请你赶快行动!奇迹不会等你表达完了悲痛和爱意后才从容降临。

  你要做的是马上检查下病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超过10秒),大声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他一耳光),看病人有没有反应。假若没有,趴下来听一下病人有没有呼吸,也没有的话,这时你应该一方面声嘶力竭地喊出“来人呀!救命啊!”另一方面指挥他人打急救电话。打电话的人要镇静,不要慌张,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1)简洁地描述病人所处的位置,以便让医护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

  (2)事故发生地的电话(手机)号码;

  (3)发生了什么事,是病人心脏病发作还是交通事故;

  (4)病人的人数和一般状况;

  (5)已给病人进行何种急救措施;另一方面,马上使病人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立即行心肺复苏(CPR)。

  3.心肺复苏术的三大手段

  (1)开放气道(Airway)

  昏迷时,人的舌头会下坠,容易把自己的气道堵死(你看,“长舌”的人连自己也害)。可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病人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方法是一手放于病人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另一手的掌心放在病人下颏骨处,使其牙关紧咬,下颏向上抬(复杂吗?好吧!记得电视里的某某衙内是怎么调戏良家姑娘的吗?捏住人家下巴向上抬,对了,你只需同时用手掌把病人额头往下压)。

  (2)口对口做人工呼吸(Breathing)

  我看过不止三部愚蠢的喜剧讲述男主人公幻想着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危险情形下,得到对心爱的姑娘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机会。不过请相信我,即使是急救医师,他得到这样浪漫的机会也不多。对于病人而言,这绝对是极其严肃且性命攸关的大事。如果你已经对病人做了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那么紧接着趴下去听一下病人的鼻里有无气息。如果没有,就捏住病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你的嘴完全罩住他的口,缓慢吹气,要确实看到他的胸部有随着你的吹气而起伏,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然后把手和嘴移开,让病人自己完成呼气动作,频率约10~12次/分钟。

  (3)心胸按压(Circulation)

  在行口对口呼吸的同时,你还要观察病人的反应,他醒了吗?在挣扎吗?当然你能够专业到可以判断病人颈动脉是否搏动或是否有心跳最好,但这并不容易,即使医生也做不好,而且要命的是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已经不再把检查颈动脉搏动当成一个诊断步骤。

  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你需要通过检查病人是否有正常呼吸以及运动反应来决定是否行心胸按压,但评价时间也不要超过10秒,如果你拿不准,那还是开始干吧!首先记得病人要平卧于坚实的平(地)面上,再找按压的位置,沿着肚子中线向上摸,可以摸到一个剑尖似的骨头端,这就是叫剑突的地方,向上一拳头左右,就是你要按压的地方了。将一只手掌放在这上面,另一手掌重叠在这只手的手背上,无论你的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记住不要离开胸壁。此外还得双肘伸直,上肢成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要求每次按压的用力都垂直于胸骨,使胸壁下陷4~5cm,按压频率大约是100次/分,不管你按压的同时有没有人帮你向患者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你所做的是保持必须保证能有15次胸外按压,配以2次人工呼吸(15∶2)。

  当然,还有更多的工作,更多复杂的技术要求(包括体外电击除颤),但还是把它们留给正在赶来的医护人员吧,你所做的是不放弃地重复以上的动作,等待医护人员,等待奇迹,存着希望,存着祝福!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允许你在不愿(或不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那有可能使你染上传染病,但这几率极小),仅行心胸按压术,但不能什么都不做!

  注:《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对《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稍有改动,主要是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提高到30∶2,另有一些改动可能对专业人士会有帮助。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医学的历史(1)

  我冒着被同行说成门外汉的风险琢磨出来的结果是:医学是门减少痛苦的学问!减少痛苦是人类的本能,而抵御痛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中国不再有这么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再有回扣,不再有医闹,不再有大处方,也不再有偷偷对准医生的摄像机……

  1.医学是减少痛苦的学问

  医学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琢磨了挺长一段时间,当然这种琢磨有点无聊,就像哲学上琢磨人是什么一样有点不正经,当然,我床头的大部头医学书还不少(半夜歹徒闯进我家,它们可能会成为我家里最危险的武器),我替你翻出一大段定义也不难,但我还是愿意让别人来对我说:你错了,你的定义显得你像个医学的门外汉!

  我冒着被同行说成门外汉的风险琢磨出来的结果是:医学是门减少痛苦的学问!

  这定义,肯定是有失精准。没中靶心,但应该还上得了靶。而我的意思其实是:猫呀狗呀也是有自己的医学的。事实确是如此,当人类在16世纪用沸油和烙铁来处理枪伤的创口时,猫在几亿年前就知道自己轻舔伤口疗伤了——猫的这种处理方法比人类的更接近医学原理。

  人类这个物种能生存下去肯定不是某种医学的功劳,而是进化的功劳,甚至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医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是好是坏还待探讨,但它的发展能让人类减少痛苦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医学还远不能完全让人类无忧无愁、无灾无病地过一生,但人类对付痛苦却有了更多的利器。

  2.抵御痛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减少痛苦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肯定积累了很多减轻痛苦的方法,如从树上掉下来,脚摔坏了,躲到窝里躺几天就会舒服点,现代医学给了它一个名称:制动。而对早期的人类而言,这只是本能的反应,比如吃坏东西了,食用某一种树叶能舒服点,这种经验会代代相传。

  而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最初可能来自于对动物的解剖和对族人的死亡仪式的安排上。对猎取的动物的肢解或许让人类获得了一些解剖知识;而他们对死者的恐惧或敬畏使他们精心安排各种死亡的仪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尸体的处理,有时某些器官(如脑)可能会被取出来吃掉,或者会被想办法保存、涂上防腐剂,于是人类渐渐积累了更多的解剖知识。另外对患者或是临终的族人的照料让人类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生理知识,并积累了一些减轻病痛的方法。人类就从这一丁点的知识起家,一点一滴地搭建起医学这座大厦。

  有些病痛来源很明显,比如掏鸟窝摔下来只能怪自己不小心,怨不了别人。但早期的人类对于绝大多数疾病无法解释,比如瘟疫,早上起来发现死了好多人,一个昨天还一起围着篝火起舞的人今天却死掉了,他们当然想不通,所以觉得肯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了这一切。世界上各个种族将神秘力量的控制者想象得五花八门,有太阳、月亮、山、水、祖先,还有上帝、菩萨、玉皇大帝、阎罗……所以那时巫和医是不分家的,治疗的一个最主要方法是向神秘力量的控制者请求帮助或宽恕。

  这种状况在文艺复兴前的欧洲非常盛行,生病是上帝的惩罚,治疗就是请示上帝宽恕,其办法是把病人放到教堂内忏悔,神父和修女充当医护人员(围在身边大念经文)。中国历史上也好不到哪去,甚至到现在,在很多人眼里,得了癌症是因果轮回,是报应,或是祖宗的风水不好。人类医学的发展史可谓巫、医不分家的混沌史,那时治疗者的角色通常由巫师或宗教人士扮演,因为他们起着向神秘力量请求帮助的媒介作用,同时巫师(宗教人士)也是掌握自然知识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靠自己掌握的一点医学知识(大多为植物药用知识)为族人减少了许多痛苦。

  3.中西方的医学进化史

  后来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先哲终于肯低头看看自己,开始思考人类痛苦的来源。当然我们对先人不能苛求,在他们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要观测人体内部的奥妙几乎不可能,认识的直观性和模糊性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整体多于微观,推测多于实证,哲学思索多于客观观察。

  根据几种自然元素组成万物的哲学思辨贯穿于整个中西医学史,中医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印度医学是三体液学说(气、黏液、胆汁),希腊医学是四体液学说(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他们都认为阴阳或体液平衡和谐就构成健康,不平衡或偏胜则产生疾病,治疗就是纠正偏胜,恢复平衡。这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五行看做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消亡的物质本源,并以此来概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一切方面,如诊断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同时还用五行生克制化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还将道家的“精”、“气”、“神”的基本概念引进了医学,认为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精、气、神的存在形式。

  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学派中,“整体”观念是其主要的特点,它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体内各器官间互有联系,一种疾病可累及全身,而人体与外界密不可分,外界的气候、地区、水、空间等对健康和疾病都有影响。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了四元素说,他认为万物(包括生命)皆由地、水、火、风四元素组成,这四元素是否平衡,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这些解释现在听起来是有点不靠谱,但它们却促使医学脱离了宗教迷信的桎梏。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医学的历史(2)

  4.马有几颗牙齿与被裤子穿直了的大腿骨

  人类医学史的大部分岁月是被几个医学家、几本医学书牢牢统治。在西方,被祭在神坛上的人是盖仑(公元129~200年前后),他的威望强盛了近1500年,以至于当他的解剖书描述与实际情况不一样时,人们就解释为是因为现在的人长得与盖仑那个时代的不一样了,并非盖仑有错,如他在书中说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可后人尸体解剖时却发现是直的,于是人们解释为是后人穿裤子把大腿骨给穿直了。那时的医学教授最常干的事是把盖仑的书抠到海枯石烂、山穷水尽,那时的医学毕业生只要会背他的书就可以直接去当医生;最经典的故事是两个著名的教授分别在学术刊物上大打论战,引用盖仑的话来证明马有几颗牙——却没人想要去找一匹马来亲自验证一下!

  中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这风气也没改变多少,“心主神志”、“肾藏精”等被现代人解释成:中医意义上的器官和解剖上的器官不是一回事,这和“穿裤子把大腿骨穿直了”的解释异曲同工,只是更“死鸭子硬嘴巴”!现在中医学生在写论文时,首先想到的一点肯定是先在《黄帝内经》或其他经典古书中找几句话(比如刚才我就干了这么一票),大为引用一番,如果一篇论文没几行古文,你看他怎么发表!

  中国人最信的是老祖宗怎么说,最讲究的是祖传秘方,这种思潮在现在还普遍地存在。而中世纪末叶的欧洲,曾爆发过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它首先在意大利兴起,随即传遍整个欧洲。这个时代的思想是:管你盖仑怎么说,我要亲自去看马有几颗牙,人的大腿骨是直是弯,我也得亲自去求证、去实验,你盖仑错了,我不替你遮羞,我还要骂你傻!

  当时,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强调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反动的教会封建统治,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号召人们“寻找真理”,培根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笛卡儿则提倡人类理性解放,主张发展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使其得以进一步解放,“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古代的经验医学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应用科学实验方法,进入了实验医学的新阶段。

  5.打开人体这本“天书”

  哈维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循环运动,发表了著名的《心血运动论》,这标志着现代医学走出了娘胎,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研究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从中可以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知识,成为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再加上自然科学发展到较高水平,观测工具如显微镜、X光、心电图等相继出现,人体“黑箱”被一步步地打开,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逐步建立,其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整体-分析-系统”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上述时代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之后16世纪的解剖学,17世纪的生理学,18世纪的病理解剖学,19世纪的细胞学、细菌学,以及20世纪的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汇总,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医学科学。

  在上个世纪,医学与现代科技一起组装成了捆绑火箭,已不能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器官水平进入了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并于1999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解开了人体构成的“天书”。诊断上,X光机、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相继问世,人体对医生而言似乎已没有任何隐藏得了的秘密。

  治疗上人工呼吸机、肾透析机、人工肝、ICU系统监测设备使医生似乎可以把死神推到路边的臭水沟里;人类运用疫苗彻底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运用抗生素治愈了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疾病谱;输血、麻醉、无菌技术让外科医生几乎无所不能,可以移植掉几乎身上的所有器官,工程技术的发展更让外科手术进入了微创时代,人类正试图以最小的创伤最完美地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但现代医学自鸣得意时,人类却渐渐对其有了更多的非难,人们发现它也不是万能的,在艾滋病、SARS、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面前似乎是花拳绣腿的时候多,许下的诺言比花花公子的还遥遥无期;医疗卫生系统似乎是条吞钱的大鲸鱼,吃起“虾米”来永不满足;医生呢,则似乎不再有所谓的人文关怀,他们浑身闪烁着冰冷的金属仪器光泽,威严却无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纪,医学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在中国不再有这么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再有回扣,不再有医闹,不再有大处方,也不再有偷偷对准医生的摄像机……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医院的历史和结构(1)

  绝大多数人比我远更有理由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抱怨:在自己痛苦焦虑的时候,没有可信赖的眼神,没有温情的言语,只有永远搞不清楚躲在哪个老鼠洞的检验室,只有比组装一台电脑还复杂的就医程序,只有在挤满各种怪味的候诊大厅的无穷等候,只有刚吐出“请问”就被“下一位”塞回去的几分钟“临幸时间”……

  1.让人抱怨恼怒的医院

  我跟你说吧,我对医院并没多大好感——当然,对自己每天必须待上近十小时的固定工作场所,能喜爱的绝不会太多——身处仙界的七仙女还老下凡偷着洗澡呢!何况,我每天还要面对生离死别,还要接触一个个憋着满腔怒火的病人呢。

  而绝大多数人比我远更有理由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抱怨:在自己痛苦焦虑的时候,没有可信赖的眼神,没有温情的言语,只有永远搞不清楚躲在哪个老鼠洞的检验室,只有复杂得比组装一台电脑还费劲的就医程序,只有在挤满各种怪味的候诊大厅的无穷等候,只有刚吐出“请问”就被“下一位”塞回去的几分钟“临幸时间”……

  发发怨火是不是很爽?就像端着把AK冲进你的领导办公室一样带劲。现代医学浑身闪烁着锃亮的仪器光泽,冰冷而遥远;它从人文关怀、慈祥长者、嘘寒问暖身旁飞驰而过,想开罚单都追不上。

  2.医院其实曾是膳宿之家

  医院自诞生初始就一直跟慈善、关怀联系在一起,它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作为贫民院;作为临终者之家以及作为医学技术的中心。只有医院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时才似乎在高效率、高科技的白色光环下渐渐失去人文关怀,这也够让它饱受骂名的了!

  医学的发展一直和宗教、战争脱离不了干系,医院也是如此,尽管罗马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被称为医院的医疗机构,但今天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医院的起源是与基督教的兴起紧密相连的。

  基督教义强调人类有责任向病人和穷人提供帮助。天主教鼓励教士建医院,把医院建在教堂附近以形成统一的宗教势力。十字军东征时期,天主教军队在向圣地巴勒斯坦进发的过程中,就建了很多的医院。非宗教界捐助者例如皇帝、皇后、贵族、富有的商人、手工艺人和行会,以及市政当局也都建有医院。但这时的医院并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医院,因为慈善和温情有余,但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足,这里提供最多的是神父虔诚的祷告和修女温柔的安慰,而且这时的治疗方式一般掌握在修女手中,她们最大喜好是把病人包在洗得雪白的叠得棱角分明的被子里,整洁而大方,但病人的生死就不是她们的事了——是上帝的事!

  中世纪末,穷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极度恶化,多数医院再度开放,但是它们不论患病与否都向穷人提供食品和住宿,所以很快就具有了膳宿之家的特征。

  而我国史上最早的医院雏形,一直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书-五会篇》记载,在周成王执政时,就在成周大会的会场旁设立过病坊,所谓:“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到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建立了“养病院”,专门收容聋、盲、跛、蹩等残疾人到此集中疗养。隋代还曾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病院——“疠人坊”。宋代由政府兴办的慈善机构甚多,诸如福田院、广惠坊、安养坊、安乐坊等,这些机构亦具有医疗功能。

  后代的绝大多数中国医院本质上仍为慈善机构,有官办,也有富人或官员个人兴办的为贫民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贫民院。

  3.中国医院进化论

  18世纪及以前的低级医疗水平很难治愈疾病,极少有病人能够通过治疗存活下来,医院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要死的穷人待的地方。高死亡率与病人恶劣的生活条件有关,医院的典型特征是肮脏的、不通风的、拥挤的。也许你不相信,那时的医院一般是六个病人共挤一张大床,半夜时,不断会有病人死去,最可怕的是一个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和五具尸体同眠了一宿,这种事时有发生。

  19世纪末,医院的新形象树立了,医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医生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精确的医学知识并且研究出许多能够稳定应用的新技术,此外通过大规模的规范的医学教育也培养了一大批质量可靠的医师,最重要的是培训出了合格的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这时的医院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医院。

  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传教士将现代医学的带入,各大城市和通商口岸纷纷成立了教会医院,目前中国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医院都出身于那个时代,如“北协和,南湘雅”。而且教会医院也成立了医学院小规模地培训医学人才,如今中国几乎最好的医学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教会血统(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卫生保健体系,几乎各省及大城市都建立了医学院和中医学院,各省、市、县也都建立了医院和中医院,各乡镇、街道都有了卫生院,村则有卫生所,而解放军系统则在各军区、各大中城市建有自己的驻军医院。这样中国复杂而完备的医院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医院似乎逐渐脱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慈善外套,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位重量级拳王。尽管这饱受骂名,但中国医院却是在成为“拳王”后才迅速壮大起来的。

  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力量上几乎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这些大医院集中在各医科大学或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各省的人民医院,解放军的军区总医院上。而基层的卫生院和卫生所则大多数慢慢萎缩,现在中国形成了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不平衡医疗体系,特别是基层医院没有发挥它们的初级医疗保障作用,大多数患者都往大医院跑,这才有了看个病得排一天队的尴尬现状。

  难受归难受,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在大医院排上一天队难受死也总比在小医院被误诊来得舒心。而事实也大多如此,大医院汇聚了中国大多数的医疗资源,而且管理上也较规范。但这些医院总像迷宫一样考验我们的方向感和办事耐性。

  4.逛逛医院这个大迷宫

  一般而言,一个医院主要由3大系统组成:门诊部(包括急诊)、住院部、辅临系统(如检验科、放射科等等辅助科室)。这3个系统由一个医院机关统一领导。

  我们接触最早和最多的是门诊部,一般而言,门诊部都是由各科室派出的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坐诊。在这里,门诊医师需要明确患者病情如何,如果严重则安排住院,如果不严重,则明确诊断后门诊治疗,也就是开点药回家治疗去。

  一般门诊的工作程序是:

  (1)先挂号排队

  这个挂号过程其实是非常必须的,主要是分诊,那么多的人,谁需要看什么科由挂号先分门别类。

  (2)与门诊医师会面,向他表达自己的痛苦

  这个表达是有技巧的,我常常被答非所问的患者烦得半死。一般来说,你得准备回答以下问题:你哪里不舒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表现是怎样、有没有在哪里看过病、那里的医生怎么说、以前的治疗效果如何……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医院的历史和结构(2)

  上面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门诊问答流程,我建议所有的就诊者在就诊前先自己把这些问题理一下,而且一定要记住:每个家庭应该备个文件夹,专门用来存放医疗资料,每次就诊后都把病历、化验单、拍片资料保存好,并按日期排序。我总以为每个人都懂得这个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似乎并不多。每一个化验都需要钱呀,但似乎把化验结果到处扔的人占绝大多数,而且这还让就诊医生对患者以往的病史一点头绪也没有。

  (3)如果需要做检查,则先由医生开单,交钱之后再去

  这里有个小讲究,一般而言,如果决定去医院体检,则当天早上最好不要吃东西,因为很多检查要求空腹,如抽血检查、腹部B超。而膀胱及妇科B超则要求憋尿,所以有准备做以上检查的朋友,一早就应该多喝水,尽量不上厕所,然后等检查完拿到结果再回门诊医师那里。

  (4)明确诊断,开药、交钱、取药

  如果病情较为危重,或门诊医生觉得让病人回家可能有风险,则会安排住院。

  5.等级森严的三级检诊制度

  很多人会被复杂的主任、主任医师、主治、主治医师搞得找不着北,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究竟是谁对他负责,有事要首先找哪一位?那好,我们就先把程序搞清楚,不要一点小事就天天追着主任跑,既把主任恼火得半死,又让住院医师心生厌恨。

  (1)中国医师的三六九等

  中国医师一般按资历分为四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上是按职称由小到大排序,住院医师是初级职称,如果按高校的级别套,那相当于助教;主治医师是中级职称,相当于高校的讲师;副主任医师是副高职称,相当于副教授;主任医师是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在很多承担教学任务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也都是这样套。

  这个职称评定一般是按资历,当然如果你有好朋友在从医,就能知道这个职称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它永远是大多数医生心口的痛,不说也罢。但一般而言,职称越高,意味着越多的经验积累,意味着越高的权威,当然也意味着越大的年纪、越多的白发。

  或许有读者会问,科室又有主任、副主任是什么意思?这是个行政职务,科室主任相当于一个科的行政负责人,当然它一般由这个科室资历最高的人担任,但也不一定,有些年轻人有很高的领导能力或“别的”(这个别的因素就复杂了)优势,他资历不高,却可以领导一个科室(如主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也就是说,主任和主任医师不是一回事,主任医师是一种资历,而主任是一种行政职务,比如你今年是主任,明年可能就不是了,但如果你是主任医师,不出意外的话,你一辈子都可以顶着这个名号。

  (2)出了事先找住院医师

  中国的一般中大规模的医院施行的是三级检诊制度。何谓三级检诊制度呢?举个例子比把嘴皮子磨破管用,比如某个医院的普外科,这个科室有一个主任医师,几个主治医师,十来个住院医师。一个住院医师负责四五个病人,住院医师将直接面对病人,他要负责这个病人的病历书写、每天的查房、一般医疗操作的执行,反正一句话,你有什么事首先得找他办。这个住院医师是直接负责人(一般是年轻的医生),他为你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他的职责,他解决不了的自己会去找上级医师。

  在以前的教会医院,住院医师必须24小时住在医院里,随叫随到,更绝的是,以前有的教会医院还规定住院医师不能结婚,因为你一结婚就有家庭拖累,不能24小时任人差遣。

  中国妇产科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林巧稚,她是中国妇产科界的先驱者,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士。她一生未婚,为什么呢?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协和医院是个教会医院,如果她一结婚就不能在协和当住院医生了。她是个非常让人尊敬的大夫,一生将自己奉献给病人和中国的医疗事业。我们现在说这种话时老觉得有点别扭,但对于那一代的学者,这种表达一点都不过分,中国医学界现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权威,大多数还是原来的教会医院培养出来的。

  回到刚才的话题,这个住院医师的培养阶段是一个医生一辈子最暗无天日的时期,一句话:做牛做马!当然,他们也就是这样苦熬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了行医的经验。

  (3)定治疗方案找主治医师

  等住院医师终于熬到当上主治医师,他的日子就好过了。这时他不用每天做牛做马了,他一般领导三四个住院医师,这些住院医师将病人的病情向他汇报,他负责拿个主意,定个治疗方案,具体的活就让住院医师去干,如果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会将复杂的病人情况向主任医师汇报,请更高一级的人拿主意。

  当然,这时的主治医师相当于是住院医师的师傅,他要手把手地带教住院医师,简单的操作让“徒弟”去干,稍复杂点的活还是得“师傅”出马。

  (4)作为领头羊的主任医师

  而熬到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一个医生就算功成名就了,他终于可以享受做牛做马所带来的回报,他将会以一个权威的面目出现,光环万丈,在病房里带着十几二十个医生查房,派头绝不会弱于省领导下乡时的排场。他可能三四天才查一次房,查房时下级医师向他汇报病情,他当即拍板,或是向下级医师探问细节,如果他喜欢,把住院医生骂得立马想割脉也行。

  (5)“熬”出升天的行医生涯

  对于绝大多数的医生,他一生的行医生涯,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挨骂、委屈、战战兢兢、暗无天日中度过的。如果我告诉你,医生不是个好职业,大多数人不会相信,但我并没有骗你,特别是在中国,我所认识的绝大多数同行都曾说过儿子再学医就把他腿给打断的“狠话”了。

  好了,再绕回上头的问题,什么叫三级检诊呢?就是住院医师直接向患者负责,主治医师领导住院医师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主任医师领导主治医师行使诊疗活动,三个级别成金字塔状,等级森严。有个说法是中国目前等级最森严的三个机构是:军队、医院、寺庙,这的确是事实。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1)

  我看过很多专家写的忠告,归纳得像规章制度!在中国,规章制度是一种让大家厌恶的事物。还好,我是一位医生,我愿意坦诚地告诉你,我会喜欢和厌恶什么样的病人,我会对什么样的病人提供我十足的真诚、最好的耐性,而且我还会告诉你:我或者我的同行们是怎样思考的、有时会采取哪些小伎俩,而病人又该如何扮演好患者的角色。

  一、选对医院找对药

  现在的医疗广告已成为一种公害。前一阵子到洛阳去看牡丹,牡丹具体长啥样,我已忘得差不多了,就只记得洛阳市区的公交车每到一个站就冒出一段医疗广告,内容当然大伙都有数,不是不孕不育,就是性病梅毒。看到所谓的同行这般糟践大伙的耳朵,我当时也觉得无地自容。

  对于做广告,我并没意见,但长得丑没关系,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只对把医疗广告做得这么丑陋、这么无耻有意见而已。我觉得医疗广告现在已成为一害,最该打屁股的是电视台和医疗监管部门(用狼牙棒),但一般老百姓也似乎要轻轻打几下,你们也太容易受骗了吧?!如果大伙儿用点心了解一下医疗常识,我们也不用每晚看电视被烦得要死!

  好吧,我们就来讲讲怎样才能选对医院选对药。这有点像找对象,谁都想娶个家财万贯又貌胜西子、既贤良又淑德的女孩,但如果每个小伙都非此不娶,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估计就可以不用做了,所以这就有个叫“凑合”的法子。

  找医院得有个适度原则,不是非得什么病都要往大医院跑,队排了一天挂不上号就大骂“看病难”,绝大多数常见病在当地医院就可解决,既省钱又节约时间,但复杂危重病、疑难病症就要讲究一下找对医院了。当然在一个城市,哪家医院怎么样,治疗哪一方面比较在行,这些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个数,但如果病情复杂到本地无法处理,或我就一心想要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最好医院,该怎么办呢?我们又如何判断一家医院的实力呢?

  1.怎么才能找对医院

  (1)在中国哪些医院是最好的

  好的医院大家肯定也知道一点,如北京协和呀、解放军总医院呀,不过你可能会说,我又不在北京,不可能跑那么远去看病。

  那么如何判断附近的哪所医院好一点呢?简单一点,首先看医院的级别,在中国,医院的级别是这样评定的:

  ①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②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共三级十等。目前中国医院的最高级别是三级甲等,并没有三级特等。这里边还有个小插曲,小道消息是说:当时评定时,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大医院都在争这个名额,谁也不服谁,结果老大哥北京协和放话了:协和不三特谁三特!但大家还是不服气,吵个没完,那干脆就不评三特省事,结果大家都是三级甲等,三级特等的缺就这样一缺至今!

  一般而言,处在中国医院顶端的都是各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及各省人民医院,还有解放军的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和各大军区总医院。而在中小城市,普遍来看是该市的人民医院(或者中医院)及驻军的解放军医院技术较为全面。

  (2)选对医院的不二法门

  是,有的医院是很好,但一般医院都有个特色专科,都有些强项,一个医院再怎样强大也不可能任何一个科室都技术出众(否则这让别的医院怎么活),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却能力拔头筹。所以选对医院最根本的是选对科室,这个医院再怎么好没用,只有治疗你的那个科室、那个医生好才是关键。

  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不会有可能参加各医学专业组的年会,这有点遗憾!在这些年会上,小医生们会觉得自己像站在风和日丽的北冰洋上晒太阳,企鹅都不会有半只,谁知道冰层下各大学术巨头正操纵着潜水艇各轰水雷呢!几个回合后,会有一些闪亮的胜利者走出水面——那就是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分会的委员们。最风光的当然是该专业的主任委员!但有朋友会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水花都不会溅到我一点!是,但每天“这种病看哪个医院最好”的问题却可以从水雷后的正轰轰烈烈浮出水面的潜水艇那里找到!

  中国有个中华医学会,这是全国各专业医生的组织,那是相当的庞大,而且分专业组分得很细。就这么说吧,全国的医生联合会是中华医学会,其中全国所有的消化内科医生的联合会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而骨科医生的联合会则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以此类推,几乎各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对应分会——这还只是全国的。中华医学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又有分会,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这个分会又按学科分出很多专业组,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消化病组。总之一句话,那是相当的组织庞大,分支复杂——尽管我还没发现这个组织干了什么替全国医生争取权益的事(我恰好也是会员之一,这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只要你是医生,且又愿意交会费,都很容易入会)。

  相对于中华医学会,美国的医学协会则是力量超级强大,尽管它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似乎很不正面,因为只要是美国政府有一点想削弱医学的权威、特权或想减少医生收入的想法,美国的医学协会就会站出来反对,而且绝大多数情况是此协会取得胜利——这个协会的辉煌战绩是:在约40年的时间里,它成功地阻止了任何一项危及按服务收费的联邦政府卫生保健立法或者国家健康保险的通过。

  我写这些是作为一位会员想对中华医学会发发牢骚——学会不替我们说话,不替我们争取利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中华医学会对医生的作用尚且如此,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则更是可有可无。不过老百姓想问哪个医院治疗哪种病比较在行,却可以从利用一下中华医学会这个庞大的组织入手。

  容我调侃一下中华医学会:这个学会的最大作用(对我而言)是像超女似的选出一些医学明星,这些明星在各自专业的医生心中那是像卫星似的悬在高空,而且他们就真像卫星似的在全国飞来飞去,开开会、讲讲课。对于中国的平凡小医生而言,能和自己专业的主任委员握个手,就可以回科室跟小护士吹上几个月的牛了!

  好吧,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全国的骨科医师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分会每隔几年都会选出这个分会的学术领导,也就是委员们及主任委员,一般而言,被选出的人士在全国的骨科界会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比如你想知道中国哪些医院的骨科好(说最好肯定不合适,没有绝对的标准),上网搜索一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邱贵兴教授,副主任委员有解放军304医院骨科的侯树勋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骨科的杨庆铭教授等。当然还别忘了各专业的巨头——院士级人物,比如同样是骨科,就有解放军总医院的卢世璧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王澍寰院士、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的顾玉东院士、解放军兰州总院的葛宝丰院士等,这些巨头所在的医院不能说哪个最好,但肯定代表我国骨科诊疗的较高水准。

  对于每个省,都有中华医学会各省分会各专业组,只要会用搜索引擎,查一下谁是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就可以大概知道哪个医院代表了该省、该地区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2)

  当然在中国没有绝对的事——包括医学会的选举,并不一定是被选中的就是最好的,但做技术的有一个毛病,你的技术比我好,我就服你,你的技术没我好但地位比我高,我就不认可。所以能挤进各专业组的委员之列,不能说他最好,但可以保证差不到哪里去!

  2.什么样的药品最适合你

  一想到要写关于药品的情况,一句话,想得头比范伟还大。但我又绕不过这个话题,否则这篇文章会比思想汇报还肉麻及干涩。在中国,其实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但医疗行业却不一样。对于政府机关的潜规则,我爱国爱家爱老婆,不跟你打交道总可以吧?但对于医疗行业的潜规则,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跟他们打交道又不行,所以有时人们宁愿选择跳楼也不敢轻易生病。在中国,说到药品,又绕不开中药——或许“热爱国货”及“爱传统”这些口号又要拱进来了!我想,不管别人怎么想,我的想法是:我生病了,又穷又难受,我只想把病治好,可能跟爱老婆有关系,跟爱传统那是绝对没任何关系!

  (1)国产的“高档”药和普通药有差别吗

  当然有差别,你傻呀,你掏了那么多钱,却不知有差别——价格摆着呢!不是啦,我是说疗效有差别吗?或许有吧——医生当然要这样回答你!但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却在想:这问题你问药厂去!

  我所知道的情况是这样:一般的疾病,现有的最普通的最便宜的医保药物大都可以解决,那些“高档药”让你多掏的钱,绝大多数与它带来的疗效差别不成正比!

  (2)进口药与国产药有差别吗

  首先我回答这个问题与我是否爱国无关!还是那句话:当然有差别,价钱高好多,疗效也可能有差别!对于我们普通人,一般小灾小病当然要首选国货,而且国产的普通药效果就不错,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这要归功于国际上有个仿制药的制度,一个新药,研发厂家大赚几年后,过了专利期,别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仿制,我国现行的几乎大多数西药品种均属于仿制药,可能生产工艺与国外厂家相比是有点差距,但从疗效上讲还是足够用——重点是非常便宜!

  但对于特别危重病用进口药可能要比用国产药慢慢拖还省钱,也不用那么活受罪!真的是省钱,要不算个账给你看:严重感染,直接上进口药,比如一天400块钱,三天能控制下来;上国产药,一天100块,一周不见动静,换一种,一天200块,过了一周还不见动静,转而上进口,这可能一周也依然下不来,很简单,病已经拖得不轻了嘛!

  用进口药当然跟是否爱国无关,像辉瑞(就是那个歪打正着研制出伟哥的国际医药巨头)一年用于药品研发的费用比整个中国用于药品研发的经费还多得多,它一年可能没研制出几个新药来(现在一个新药的研制费用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注意单位是美元);而中国呢,一年可以研制出上万种“新药”,而绝大多数“新药”是拿人家过了专利期的老药,添添这个,加加那个,改改剂型,然后拿到国家上骗政府、下骗百姓,这样折腾一下,价格翻得比孙悟空还快。所以我的态度是,你要叫我们的患者支持国货,你怎么不叫药厂多努把力,少生产些垃圾,多出些好东西!总之一句话:不要迷信进口药,但更不要迷信国产“新药”、“高档药”,对于绝大多数疾病,常规药就可以解决问题。

  (3)中药跟西药有差别吗

  这个话题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它的确比较复杂,有个民族感情在这里,有些人动不动就拿出爱国的大旗来,为讲个实话成了崇洋媚外我也消受不了,不过我当然得好好注意说话的语气。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的中医中药是有许多珍宝,有一些中药制剂效果还非常不错。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医药有很深的感情,但现在的中药市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乱!不仅让医生眼花缭乱,更让老百姓两眼迷蒙、雾里看花。我用一个词,不知会不会有人来找我算账——“大多”,大多中药制剂生产者利用了老百姓对中药的深厚感情,大量地生产一些骗钱药、昧良心药,大多数市面上的中药制剂有一定疗效,但它的疗效跟价格不成正比。而且目前我国的中医药管理市场是医疗市场中最混乱的,在中药制剂上虚假广告特别多。

  我想,公允的说法是:在创伤、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病或现代医学已证实且取得良好疗效的疾病种类上,还是优先考虑西药;至于那些现代医学没有肯定疗效的,或目前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的,可以考虑用中医中药治疗,但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医院去。

  至于广告嘛,大伙目前还是不信为妙。大家都不去信,我们的耳朵、眼睛也能过上一段时间的好日子,那些药品生产企业也才会用点心去提高药品质量,而不是老一心琢磨着怎样骗一把就溜!

  (4)别让虚假医药广告害了你

  ①只要在广播、电视里轰炸上甘岭似的插播广告的药品和保健品,能不买就不买,买了至少你对不起它们强暴你眼球的那份可恶。

  ②只要是各中小城市“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和各省卫星台里出现的那些个天天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专家、教授”,你能不落在他们手里就尽量躲远些,即使被他们绑架也要亡命天涯。他们能有个医师执照,那可是相当的对得起那身笔挺的白大褂(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么笔挺的白大褂,我的那个口水呀……)

  ③任何媒体上只要出现“根治”这个词,不管它根治的是乙肝还是肿瘤,不管它根治的是感冒还是头皮屑,尽量躲得远远的!不管谁说这个词,都不要信!

  二、真诚的大实话

  1.我们的医生是好的医生吗

  医学是一门让人类减少痛苦的学问;而医生呢?我的看法是:让人类减少痛苦的一群专业人员!

  所以好医生当然是能很好地让病人减少痛苦的医生,坏医生则是不能、甚至会加重病人痛苦的医生!我这个定义是很简单,而且幼稚,会让绝大多数专家摇头,但对于一般病人: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按这个定义,目前中国的多数医生并不能算得上好医生,当然他们用技术解决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但内心上的痛苦呢,当一个病人,走进庞大的医院,怀着陌生而恐惧的心情,在候诊大厅紧张地盯着叫号牌,在一个个极端官僚的程序中被推来挡去,没有安慰和鼓励,也没有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只有云端上的权威,只有冰冷的机器,只有一张寥寥数语的报告单……

  那么我们来反思,我们的医学是好的医学吗?我们的医生是好的医生吗?我们可以用药物、用手术来减少病人身体上的痛苦,但我们似乎忘记了:病人还有内心的痛苦。当他被推进这个庞大的白色机器中,本身这个过程就给他带来了难言的痛苦!

  而更可怜的是:在中国的医疗现状下,似乎病人还要有很高的智慧来应对就医过程中的一切。这是个很专业的领域,病人本来因为疾病的困扰,很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他累了,他只想有个专业人士来为他打理一切,没想到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与医生交流很困难,发现有太多让他不能完全信任医生的理由,还发现自己必须学着当一名聪明的病人。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3)

  当一名聪明的病人!这很无奈,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一个反讽!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能最终解决这些难题——但不知那将是猴年马月的事!

  2.怎样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呢

  我看过很多专家写的忠告,归纳得像规章制度!在中国,规章制度是一种让大家厌恶的事物。还好,我是一位医生,我愿意坦诚地告诉你,我会喜欢和厌恶什么样的病人,我会对什么样的病人提供我十足的真诚、最好的耐性,而且我还会告诉你:我或者我的同行们有时会采取哪些小伎俩。

  (1)结交一个好的医生朋友

  首先,如果是我的亲戚、朋友、或本院同事介绍的患者,我一般会非常用心、而且真诚地为他考虑一切。这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有所疑问吧?我们都知道生病了赶快去找当医生的熟人,有这个熟人会让你的就医程序变得方便,且不容易受欺骗。好了,你看到这里,现在自己假设一下: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是否马上可以找到一个愿意帮忙的医生朋友。这个医生朋友无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一个同行的交际圈子,关键是:他会用心帮助你!有吗?现在你就回想一下,有吗?如果有,那么这一章你就完全可以跳过,有事直接向你的医生朋友咨询即可。如果没有,那你是不是要检讨一下:为什么你没有这样的朋友?

  结交一个好的医生朋友,这在目前中国是最实用的手段,尽管没有一篇正规的文章会像我这样口无掩拦地告诉你事实——虽然这使得文章显得很庸俗、很不上层次,但相信我,有一个好的医生朋友比任何一个专家写的就医指南还管用十倍!为什么你没有,不是因为你就那么不幸,周围的医生都和你八字不合,而是你根本就没有那根弦——你只想临时抱佛脚!你或许可以不用去结交政府部门的朋友(有那就更好),如果你确定自己会是一个好公民的话!但你必须得有一个好的医生朋友,为什么呢?疾病肯定会在你或你的家人身上发生,你会在某一天需要医生朋友的帮助。

  我让大家这么有目的性的结交朋友,是不是很庸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美好的人生需要很多不同的朋友共同分享。你的同学圈中肯定有当医生的,找机会联系一下;或者你在某个饭局上认识了一个医生朋友,不要饭吃完了就算,想办法再联系一下,去他家串一下门,约几个朋友再聚一下……总之一句话:不是你办不到,只是你缺乏那个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2)多学一点医学常识

  我当医生,对有医学常识的人会很用心、且不敢欺骗,当然态度可能不一定会那么热情,总之一句话:医生对有医学常识的人总会更努力地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法。原因呢?太简单了:病人也懂一点门道呀,万一哪个地方做错了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蒙蒙别人还可以,蒙懂行的那不是自找苦头吗?

  对于你而言,多懂一些医学常识,在与医生交流时就有了用武之地!比如我去别的城市别的医院看病,我一般不好意思直接说自己也是医生,但我会在医生面前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他当然不是傻子呀,马上知道我也是懂行的,态度立马大转弯,说话也不再大大咧咧的了,生怕犯点错让我知道,而我呢,一般能得到较好的服务。

  3.医生是这样保持他们的权威的

  医生的权威来源于他对医学知识的垄断。垄断的程度越高,医生的权威就越高,医生的利益就越有保证,医学史上的一切阶段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郎中总倾向于用很神秘的语言来描述病情,如“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棂-百病始生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开的处方也倾向于神秘化,如让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原配的蟋蟀、经霜的芦苇、人血馒头等等。

  而西方也是如此,他们更绝,早期的西方医学的医疗文书是用拉丁文来写的,这种文字其实很少人能看懂(在上个十年,中国的一些教会医院培养出来的老教授还是用拉丁文来写病历和处方,这是真的,我亲眼所见),开的处方也尽量的复杂化,处方中的很多药物根本不大可能配齐。如西方早期的医生会开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毛发来入药,这些动物可能一年都难以逮到一只(这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你自己无法配齐药方所要求的全部成分,如果不能治愈不是我的责任)。而现在的医生则倾向于把病历写得龙飞凤舞,在向病人解释病情时专挑高深的专业术语,其实这一切最根本的目的是将医学神秘化和保持对医学知识的垄断。

  现在整个医学界很担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生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保持知识上的绝对垄断,他们发现很多病人也掌握了医学知识,不再可以随便解释就打发。病人现在很容易就会发现治疗上的过失,所以医生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个有医学知识的病人,尽量不让他们逮到小辫子。医生发现自己的权威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在慢慢地下降,待遇也在慢慢下滑。

  在美国历史上,医师和律师向来都是收入最高的职业,现在医师的平均收入已滑到IT从业者、金融业者之后。而医学知识的普及则是病人权益得到保障的最根本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病人的权益越来越容易得到维护,病人似乎也越来越有力量。

  所以,如果你没有好的医生朋友,你就应该要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平时多收集一下资讯,还有就是利用好现在的网络工具,互联网可以给你提供的东西太多了(虽然难免鱼龙混杂,这要有一个识别的过程)。

  4.患者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不好意思,我写到这里,才醒悟过来,我们的医学誓言是:不论患者身份如何,我将一视同仁……但告诉你吧,这点绝大多数医生都做不到,我承认我有时也不能免俗,但这相当的正常!如果我足够的诚实,换句难听点的话就是:如果我不装×,我还要真诚地告诉你,这个社会上有权势、有社会地位的患者一般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你可以很愤世嫉俗地骂我势利,但对不起,你应该有足够的理智来承认这是个事实!

  当然与医生还有更多的沟通技巧,但最主要的方法肯定在以上几条里面,而其他的一些专家忠告看起来冠冕堂皇,但不一定适用。当一个聪明的病人,永远能奏效的办法是:有一个愿意帮助你的医生朋友;你自己掌握些医学常识;你是这个社会有权势、有地位的人。你看我是多么愿意讲大实话的人呀!

  三、医患交流、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博奕游戏

  要写这篇时一直在想:如果以我(医生)的角度,我喜欢什么样的病人呢?当然,做个医生喜欢的病人,可能会得到对方更多的微笑、更耐心的解释,甚至更多的帮助。但我前一阵子醒悟过来:病人凭什么要讨医生的欢心?而且讨医生喜欢的病人就一定能得到最多的帮助吗?不一定!

  1.医生也是有欲求的人

  我们来看中国医生这一群体,官方的评论是:绝大多数医德很好,有一小部分人很混蛋!就像领导口头上经常挂的:绝大部分……(啰唆一大堆后,该你竖起耳朵听的话来了)但是,极少部分……然后我即时的想法是:这个“极少部分”肯定大到一定的份,总之绝对不会少。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4)

  当然,医生这行也符合“二八定律”。虽然我深信,我认识的绝大多数同行在治病救人上还是称得上尽心尽力的,但在利益问题的考量上,他们并不那么可圈可点,有些甚至是想方设法来为自己谋利。

  不知我的同行是否同意以上看法,但这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我也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我的种种经历让我有这样的判断——尽管医生与钱十指相扣听起来就像孔老夫子和钢管舞女郎共进晚餐一样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我想对于我和我的同行而言,钱并没什么难以启齿的,如果这个社会愿意因为我们的职业特殊,吃饭只收一半的钱,房子一平方米1000块钱卖给我们,我就愿意把我们的职业特殊到底。但如果让我们往口袋外掏钱时不和我们特殊,我们往口袋内装钱时叫嚷着得特殊——要特殊你自己特殊去,我才不干!

  当然医生得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它的准则应该是:尽心尽力地为患者解决痛苦,而后得到合理的职业报偿。如果你非得认为当医生拼尽其所有为患者解决痛苦,是他分内的事,不应考虑太多的回报——我觉得你简直是火星来的!但如果医生先把职业回报放在首位,把为患者解决痛苦摆在后头,这就有问题了——这才叫不专业、才叫没有职业操守。

  2.医生喜欢什么样的病人

  一句话:医生喜欢顺从、尊重医生权威的病人;如果加上病人有钱而且舍得花钱,那么绝大多数医生会更喜欢。

  来看医生是怎样努力塑造他们所喜欢的病人的(有些“伎俩”或许并非他们有意为之)。有很多医生患病后成了病人,躺在熟悉的环境而面对陌生的内心体验,常常会思索出很深刻的人文关怀出来。

  (1)被剥夺掉社会身份

  首先,当一个病人走进病房,换上统一的病号服后,他将被剥夺掉自己的社会身份,他在病房里的名称变为××床,而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是他自信的基础,走进了病房,他突然要扮演一个××患者的角色,会内心茫然,不知所措。

  (2)没有自主思考的权利

  再者,病人会被剥夺自主思考的权利,在病房里,面对的是很高深的医学术语,病房何时熄灯,护士何时来抽血、输液,医生何时来换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你:你不要思考,不要问为什么,你只需等待和遵从。

  (3)没有行动权

  最后,病人将会被剥夺行动的权利,他将被告知最好躺在病床上,出病房要请假,否则一切后果自负等等。总之,大多数病人会丧失社会身份,无法自由思考,没有行动自由,一切只剩下服从。

  3.医患交流困难重重

  我相信我的很多医生朋友一定会站出来说:放P,我们就从没有想过要这样干,这是病情需要,为患者好!如果大家都不遵从病房管理,如果病情危重还想到处走,出了事算谁的?至于自由思考,那是因为医学本来就是很专业的学问,患者没有专业知识怎么能自由思考?我们也很想跟患者沟通,但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我们讲了他们也听不明白。再说了,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我们为何这样干!

  虽然医生的以上想法不无道理,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确实是这样:他被剥夺了社会身份,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由行动的权利!这是患者“角色”的本质和内涵!

  而医生角色呢?他是站在主导这一方的,而这种主导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垄断赋予的,几乎我认识的医生都不希望自己的病人太过“主动”,所以病人试图挑战医生的权威时,总会受到他们的抵制,这种抵制是与生俱来的,从骨子里涌出来、从脚板底蹿上来的。

  4.病人如何扮演好患者的角色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没有一个患者有义务去讨好医生,聪明的病人不一定是医生喜欢的病人,而应该是:能从医院那里得到最多帮助、最有效治疗的病人!什么叫聪明?能最好、最划算地把病治好了才叫聪明!

  其次,尽量地不要直接挑战医生的权威,我的意思是:你当然可以挑战啦,只要你掌握了足够的医学常识,但——私下里挑战就是啦!

  (1)善于搜集信息

  我和我的很多同行越来越感叹医生难当,病人越来越挑剔,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医生渐渐失去了对医学知识的垄断,随着患者获得医学知识途径的增多,医生的权威日渐受到挑战。

  一个聪明的病人,很容易能利用现有的各种渠道来获取有用的信息。我得了什么病,这个病大概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哪个医院在治疗这一块比较在行,这个医院哪个医生比较优秀、比较有责任心……获得这些知识难吗?其实不难!你可以问你的医生朋友、上网查、到医院周围转转、在墙上找找各专家的简介、甚至可以问问医院附近的居民、问问医院内的护士……如果现在社会已经提供了这些信息,而你不会去利用,换句话说:你心甘情愿地让医生继续保持他们的垄断,当然就不能算一个聪明的病人!

  (2)学会尊重医生

  作为医生,最厌恶那种趾高气扬、什么都不懂还指手画脚的患者。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和我有同感:一个社会上的小领导,权力不大,脾气却不小,来了病房,总炫耀他有多大的能耐,对医生吆来喝去,或是根本不把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放在眼里,一点小事就直接找主任解决去,对这种人,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是表面上笑容可掬,好好好,是是是,不知、不知我不知,你爱找谁找谁去。

  而我也碰到过不少这个社会上级别比较高的领导,他们反而很懂得尊重别人,对护士、低年资医生的帮助总报以感激,因此我们很愿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聪明的病人不一定是医生喜欢的病人,但聪明的病人一定是会尊重医生的病人。其实这道理不仅是就医上,在为人处事上亦是如此,你到医院是来寻求帮助的,而且这些帮助是掌握在拥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手中,你为什么不尊重他们,却一开始就要采用对抗、不合作的态度呢?那是笨人的做法!我所听过的最精彩的人生哲言是这样的:别人一直认为他们强大到可以挑战绝大多数人,而我一直认为我强大到可以和绝大多数人合作!

  (3)知道怀疑并敢于提建议

  尽管医生从不喜欢这样的病人,但并非所有的医生都值得你托付全部的信任,他们会出错,甚至有些不良医生会故意欺骗患者,这些并不少见,我确实碰上过我的同行利用他那一身白大褂的权威,使出浑身解数来谋求经济利益,夸大病情,恐吓、误导无所不用其极,尽管这种人并不多。而这个怀疑是在你掌握一定的相关信息,在尊重医生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怀疑,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5.医生、护士之间的博弈游戏

  我来讲一个很微妙好玩的游戏,叫医生、护士之间的博弈游戏。在我所从事的这一行业里,护士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的,护士直接挑战医生的医嘱是很严重的失职行为,但现在我们的护士姐妹们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医学知识,甚至一个老护士比一个新手医生在治疗上还更老道。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5)

  我刚毕业时上手术台做阑尾炎切除术,一是紧张二是不熟练,当你还在思索做什么时,老护士却已先行一步,早已把最合适的器械递到你手里。一看递来把剪刀,剪吧;一看递来根线,就赶紧打结吧!但即便如此,聪明的护士也一直避免直接向医生提建议,所以就要玩一种所谓的医生、护士之间的博弈游戏。这种游戏的本质是不能使“意见不一致”公开化,护士向医生提建议要把言语进行修饰,修得让旁人听起来是护士在向医生寻求指导。

  而医生向护士询问意见也要“男扮女装”一下,扮得像是在了解各种细节。比如:医生下了医嘱,某一病人从明天起用哪一种药,护士一看到医嘱,就犯嘀咕,这个病人一直使用另外一种药,且效果很好,是不是医生没认真询问病史啊?她不能在公开场合质疑,就私底下跑去问医生:这个病人以前一直用那个药,效果据说不错,您开这个药,是不是他还有别的问题呀?

  其实医生、护士之间的博弈游戏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在玩,聪明的下级、聪明的领导都深知这游戏的精髓。

  6.聪明患者对医生的疑问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首先他会有疑问:

  ①就医生目前掌握的证据,足以确诊我的病吗?

  ②医生对我的病情判断准确吗?

  ③医生是否有足够的经验,他们的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吗?

  ④治疗方案与我的经济能力相匹配吗?

  聪明的病人当然知道医学是很专业的,由于专业,所以他得依赖医生;但他还是会怀疑,这不仅是信不信任医生的问题,而是对自己生命态度的问题——我的身体我当然希望得到最好的尊重、最专业的对待。

  而聪明的病人也要领会医生和护士之间博弈游戏的精华,向医生提出疑问或建议前要先“整容”一下,先割个“双眼皮”,让医生觉得是向他寻求帮助,而不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比如你经济能力有限,你希望医生开便宜点的药,你的想法割了“双眼皮”后应该是这样:医生,你看,我是个学生,经济上确实很困难,要不,您再帮我定个治疗方案吧?

  四、了解医生是怎样思维的

  1.鱼龙混杂的医学界

  (1)为什么有的医院只招中专生

  声明一下,这里的医生指的是绝大多数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还算合格的医生。我一个同事的爱人在一所民营医院当护士长,她说起所在医院发生的事时,把我惊得嘴巴张得像河马。这所医院招人时只要一听对方是本科毕业,就坚决不要!人家要什么?只要中专生,且年纪看起来大一点的非应届中专生。原因是什么:学历太高的人,干不了医院要求的事。

  想成为那所医院的医生,都得有些绝招:比如来一个病人,先把你吓得月光光心慌慌,不管你哪里不舒服,他们总能得出你最不想让人谈及的那些部位发炎了的结论,这中间还有个一唱一和的过程(据说,那所民营医院所聘的医生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专门讲授患者心理学、排演说话技巧),然后医生就努力地让患者相信他们现在的病情到了难以用一般方法治疗的地步——当然最终的落脚点肯定是他们医院刚好最新引进了一批医疗设备或最好的进口药,然后就是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一起上,最要命的是大剂量激素也得加上。

  上面的事,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人干不出来,因为不符合他们的思维,也怕副作用杀人,但没受过正规医学教育或心术不正的人却干得出来。这就是差别!

  (2)医学史上的几位大人物

  先歇口气,让我们来聊上一段医学史:

  医学史上有几位光芒万丈的人物,以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的盖仑最为闻名,以至现代很多医学科普文章想绕过他们都不行。盖仑甚至伟大到统治欧洲1500多年,当时的医生开口必称“盖仑曾曰××”,给患者治疗时他若说:盖仑就是这么干的!谁也不会去置疑。当时医学生只要能背下盖仑的文章,就可以毕业,而当时的医学论文最热衷的就是颠来倒去地去注释盖仑的几本书。一把老米就这样一炒1500多年,这就是现代医学在未成形前的黑暗时代。

  这个时代各个民族都有伟大的医学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基于经验及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传统医学,而且很多时候还将宗教及魔法掺杂到医学治疗中,在现代医学成形前,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治疗预后多是基于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哲学思索而成,可能会有少数人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总体而言参差不齐,而且以庸医居多。因为当时无法形成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遇上不同的医生,也会提出不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改革家巴拉塞尔萨斯(1493~1541),他攻击盖仑的思想并拒绝用拉丁文讲课,以致被迫离职,他宣称:没有科学的经验,谁也不能做医生,他号召全体医生不要“终生在炉边坐拥书城,乘坐在一只愚蠢的船上”,而是应该聚集在病人身边,注重观察、实践。巴拉塞尔萨斯在医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从绝顶天才到江湖骗子(他号称可以从一只葫芦中生出一个侏儒来),从医学化学的奠基人到科学史上古怪的小角色,各种评价不一而足,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吹响了医学进入实证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号角。

  现代医学的诞生日很多医学史家都定位于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而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则告示着现代诊断学的开始。医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发展的:从“盖仑曾曰××”到注重实践、观察,从坐拥书城到坐在患者床边倾听诊疗,从注重外部观察、主观臆想到寻找切实可行的证据。

  (3)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医生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现代医学其实是大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一大特征是标准化:产品设计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现代医学教育也是这样,医学生的培养尽量的标准化,用统一的教材、毕业标准,医生的准入制度也尽量的标准化(尽管不同国家的医师资格证书的取得难度不一),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标准化,有一套完整的医疗常规应该遵守,否则致使患者受伤害则要追究医生的法律责任。

  现代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希望培育出医学大师,而是质量可以大致保证的医务人员。就像现代化汽车工业的目标并不是要精心打磨出几十辆顶端的劳斯莱斯,而是要生产出几千万辆质量尚可保证的交通工具。尽管现在可能难以再出现声名显赫的医学大师,但通过“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医生却保证了现在医学诊疗较高的水准。

  2.如何保证自己不被庸医伤害

  在一个大范围内保证起码的医疗质量的最好办法是:一切标准化!尽量地限制医生的主观判断,让医生的每一个诊断、每一项处理措施都要有依据,尽量的依靠标准,尽量地让客观证据说话——这是每一个医生在学生时代被塑造起的思维方式。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6)

  现在患者意见最大的一个方面是药贵(这在中国特别的明显),另一个是各种检查多(这倒是在全世界都差不多)!比如说,医生尽管凭经验初步判断你可能只是症状较重的感冒,但还是会让你抽血或拍胸片;或者尽管从各种检查来观察,再加上医生的经验,他认为一个人(这回不好意思说你)得的是癌,但他没有得到病理检查结果,他就是不下定论,所有治疗也要等病理活检结果出来后才能定——或许你会说,这也太机械了吧?而且也太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了吧?

  但就是这种机械保证了现在正规医院较低的误诊率,也保证了现代医学的成就。

  3.现代医生的思维方式

  再举个例子说明现代医生的思维方式吧。

  委屈一下你的父亲吧(当然只是假设)!假设你的父亲上腹部偶尔有点痛,别的没什么问题,你带他去看医生,想开点胃药,但医生说:不行,要做一下胃镜才好!你大概会想:又要做大检查,又想赚我的钱!当然,大多人都会这么想,特别是当检查结果出来发现没什么大毛病时更是如此。

  但医生是“对的”——他经受的一切教育都要求他这样做!他是这样思维的:排除,证实,再排除,再证实。

  上腹痛有好多种可能,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胃的毛病,还有肝、心脏、肺都有可能出问题。首先,心肺听诊一下,大概没问题,再肝脏叩诊一下,一切都正常,那可能是胃的问题。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最要命的就是胃癌,那我怎样去排除呢——胃镜!上腹部痛最大的可能是胃炎或十二指肠炎,那我怎样证实呢——还是做胃镜!所以作为医生一般会让中老年患者行胃镜检查,如果结果正常,就初步排除了胃的问题,他就会想办法再去找证据,进行B超、心电图等,尽量地找出有问题的器官,最终合理地解释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一个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是:运用他的所学及工作中的经验,列举出能导致患者所诉症状的最常见的几种疾病,以及最致命的可能。

  首先想办法排除“最致命的可能”,然后凭经验列出能解释患者该症状的最常见的疾病,通过一定的查体及检查证实这种疾病的存在;如果查体、检查与所判断的疾病症状不相符,那么还要找寻能导致患者种种症状的另一种可能,必要时再做进一步检查来证实,直到找到一种能完全解释患者症状的疾病为止。

  当然每一种检查都有适应症,那种漫无目的地大范围撒网绝对是庸医的做法,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很善于收集患者的病史,很注意细致地查体,而不是病人还没开口说两句,就埋头狠开检查单。很多疑问从病史、查体都可以得到证实或排除。检查除了证实疑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了解病情轻重以及病变范围。当然一个好的医生可以从症状、查体中能有个大概的判断,但他一般还是会努力用检查结果说话,一是避免判断失误,二是结论可以更为精准。

  当然他可能只是个小医生,没有那么多的自信,就需要反复推敲;那如果是一个专家呢?他可能临床经验很丰富,对确诊的把握性也很高。但相信我,他即使有100%的把握,他还是会让你去做检查的,因为:人是会犯错的,可能从症状、体征上看,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有99%的把握断定病人只是普通的胃炎,不是胃癌,但万一这个病人就是那1%呢,把胃癌当胃炎处理了,这是要出人命的!

  虽然机器也难免犯错,但比起人的主观臆断而言,可靠性要强得多,而且如果不强调客观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我们如何约束医生的行为,我们如何保障自己不受庸医的伤害?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但这种浪费是必需的,正是这种思维保证了现代的医疗水平。所以为什么我们一直建议危重病一定要到一定规模的医院去就诊,是因为小诊所的医生没有必要的设备是很容易误诊的。我们甚至建议没有确诊前尽量不要到中医处就诊(当然现在的中医院也大多已配备全套的现代诊断设备,这另当别论)。

  4.疾病诊断都得讲证据

  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专家教授没有明确的证据(当然一般感冒头晕可能不需要这么严格),他说凭自己一百年的行医经验给你打保票,你信吗?我想,你最好还是告诉他:我当然信,我尊敬您,但您可不可以拿出诊断的证据来。医生是这么想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切做法都要有依据!比如一个法官,明知嫌疑犯铁定有罪(比如这位法官从法几十年,经验丰富,有一万个人说他包公再世),但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也不能定罪,因为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呀!

  我为什么写这些,这好像是写给医学在校生看的,当然,他们能看最好,但重要的是,我想让普通人知道医生是怎样思维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也才能学到怎样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病情。现代的医学已渐渐地指标化、数字化,再也不是以前仅仅医生说了算的时代了,患者应该有这种思维:医生跟我说什么、做什么,必须要列出相应的证据,否则你医生没有权力轻举妄动,再怎么好的专家也不行。这是我的身体,没有一定的把握你别来,没有确切的证据你别瞎做试验。

  其实现代医学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叫循证医学,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医学的一个大发展,它要求医生做任何决断时最好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得有证据,不能随心所欲,经验很重要,但证据更重要。这可能很机械,但除此之外,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保证我们的医疗质量,保证每个患者被伤害的可能降至最小。

  五、识破过度医疗的把戏

  1.该不该向手术医生送红包

  我经常听到亲朋向我表达他们的担忧:听说,如果不给麻醉师塞红包,他们会故意把麻药打不够量,让你手术痛得要死;听说如果不给手术医生送红包,他们会故意把手术做不好,让你反复数次才彻底解决问题……有这回事吗?

  我承认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才不拍胸脯替天底下所有的医生打包票。但上述行为,对我和我身边的同行而言——简直就不可思议!有句话我敢说:在中国正规的医院里,故意伤害病人的医生行为是极少的——这应该是事实。

  当然,与医生有私交或通过金钱建立私交(送红包),或许可以得到更耐心的解释、更周到的服务,医生也可能会更在乎你的个人要求(如经济承受能力、个人特殊情况),但如果不送医生红包,或许你会得到些冷脸,以及命令式的指导,个人要求也可能比较不受重视,但治疗的效果应该不会有很大差别——躺到手术台上,什么人都是一样的,这绝对是大多数外科医生的心里话。

  几乎全部的医生都希望能用他的所学为病人解决病痛(当然,如果你是他老婆的初恋情人,又落到他手里,这有可能另当别论了),倒不是因为他拿了你多少钱,也跟他有多高尚扯不上关系(其实,医生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品行不端的人,而且还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同行间无形的压力,你做得怎么样或许病人难以评估,但同行们都放在眼里,他们的评价是一个医生最在乎的。

  我想任何一个医院里,都有大多数护士、医生眼中的明星人物,他们的漂亮手术经常会博得满堂彩;自然也难免会有庸医,他们犯下的错误,会在医院里传上几十年,直到他退休离开,也还会有人提及他,让刚毕业的小护士或实习的小医生整天把他挂在嘴边当笑料——他恨不得割上几万条盲肠并成一根绳子上吊算了!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7)

  2.中国医院为何会看病贵

  (1)压垮病人的医疗费

  或许,我有点“夸夸其谈”:医生从不会刻意伤害病人!但如果懂行的人,就会立马反驳:那医生通过过度医疗,把一位病人弄得负债累累,尽管帮他治好了病,但却让其一家过上几年的苦日子——这算不算刻意伤害呢?这话真是直击要害,我只能哑口无言!

  中国目前是“看病难,看病贵”,而最核心的还是后者,“看病难”其实不能成为一个对中国现在医疗现状过分责难的理由,大家都向大医院挤,当然看病难了,还有那么多卫生所、社区医院一天等不到几个病人呢!当然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平衡医疗资源是一回事,但永远也不可能把每家卫生所、乡镇医院建得比肩北京协和、解放军总医院一样的设备条件!

  “看病贵”是目前根本的矛盾所在,一方面政府投入少,老百姓自己掏钱多;另一方面医疗费用已不是水涨船高,而是水面上升热气球了,水涨它飘得更高。这个难题其实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中国还有更为特殊的原因罢了。

  (2)迫不得已的过度医疗

  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病人,最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医疗”。什么是过度医疗?举个例子,你感冒了,其实只要5块钱就能解决问题,医生却给你开了50块钱的药,这就是过度医疗。

  那如果我发烧又咳嗽,医生让我又抽血又拍片,最后发现什么都正常,只是小小的感冒,这算不算过度医疗?这或许也是,但现代医学是种实证医学,医生会尽量地找客观证据说话,诊断什么、排除什么都要有根有据,这是现代医学的标准化要求所致。现在医疗体制其实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大工业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一切力求标准化,所以诊断有标准,治疗更要有标准。

  诊断标准化之一就是要求尽量用客观的检查指标说话,这就造成了医生轻视主观查体、重视客观检查的趋势,于是乎病人身体稍有不适,医生就大开化验单。这一方面确实加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但一方面,却也使整体的医疗质量得到了保障。

  好吧,可以这么说,对于就诊的发烧、咳嗽病人,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问病史、肺部听诊就可以大致诊断出来,但如果碰上新医生呢,或者碰上老医生心不在焉呢?所以医疗上对于怀疑有肺炎可能的患者都要求行肺部X光检查,对于最终诊断只是感冒的患者而言,拍X光片似乎是过度医疗,但如果真是肺部感染呢?不做检查的话,就极有可能误诊!

  (3)举证倒置是把双刃剑

  过度医疗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医疗纠纷中要求“举证倒置”,就是说发生医疗纠纷时,病人不用举什么证据,只要大喊:医生你错了!我不用证明你为何错,倒是医生你要找证据证明自己为何没错,如果你无法为自己辩护就得败诉,这就是所谓的“举证倒置”。

  给你讲一个实例,我曾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患者双大腿被卡车碾压得几乎全断了,只剩一点皮肤粘连,如果不立即截肢止血就有生命危险,但主刀医生则坚持要行X光平片检查才肯手术,“拍什么X片,断成这样不是很明显吗,拍X片对治疗根本没有什么指导作用,反而耽误病情”——我当时是这么想。

  但那位主刀医生是对的,他需要当时的客观证据来证明他行截肢手术的合理性,这张X光片他可能看都不会看就存起来,只是以防万一患者把他告上法庭:你当时为何要截掉我的两条腿?如果没有这张X光片,医生就得败诉,他一生的职业生涯就得终结,因为他没有任何证据来替自己辩护。

  “举证倒置”的结果是医生会进行很多检查来保护自己,我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得到的第一句告诫便是:学会保护自己,因为医生是一只脚跨在法院中的。当然,我们可以大声地指责医生为保护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但同时也要检讨自己,正是目前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才造成这种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是否过度医疗有时很难界定,只有一种情况是肯定的:医生为了拿回扣,不根据病情开大处方就必定是过度医疗!

  (4)遇上坏医生,玩你没商量

  对于一个普通病人,要去识破医生过度医疗的把戏无疑很难,很多时候贵的药物确实疗效好,贵的进口器械确实在治疗上与国产器械有较大差别,而且有时候还非用某种药物不可(如严重感染后经检查发现致病素对大多数抗菌素耐药,就只能选用万古霉素,这种药是目前已知的耐药菌最少的抗生素)。

  即使同是医疗行业的人,不同专业有时都很难界定一个医生是否刻意在玩过度医疗的把戏。当然,对于有钱人,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多花点钱这也无可厚非,就像你一件一百块的衣服珍惜得跟命似的,人家一身行头一万块,脏了就扔!

  3.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对于一个聪明的病人:以最适度的费用最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个适度是相对的,你比较宽裕,当然可以接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你经济上比较拮据,有些好的治疗方法你就无法享用。

  而怎样让医生根据我的经济状况和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呢——这可最需要大智慧,也是一个聪明的病人最需要考虑的。

  (1)根据病情找对“适度”的医院

  首先,你得有点医学常识,对自己的病情大概有所了解。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一类常见病,你不一定非得挤大医院,非得挂专家号,非得难受半天后大骂“看病难”,只要找个技术力量比较过硬的社区医院就可以解决问题。而病危患者直接往有实力的大医院送反而更省钱,而且还不耽搁病情。在很多情况下,危重病人送到中小医院,又是检查又是四处请会诊,最后得到结论:我们处理不了,你往上级医院送吧!好了,到了上级医院又是一番检查(上级医院一般不会全盘信任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仅花的钱更多,而且严重耽误了病情!

  (2)找你信任的医生看病

  其实这又回到当聪明的病人的第一秘诀:有个愿意帮助你的医生朋友。如果你的医生朋友并不是你所患疾病的专业医生,他也会有自己的同行交际圈,他能给你提供谁技术最好、谁比较让人信得过的有效信息,如果有可能,他还会帮你打个招呼(不管你承不承认,招呼这个玩意儿在中国还是能量巨大的)。可我没有医生朋友呀,我和所有医生都割袍断义啦!那怎么办呢?只能学会善于收集信息了,一般哪个医院哪个医生怎么样,技术如何、医德又如何,在医院中都会有个公论,你只要向护士或工作人员了解一下,这些信息你都能搜集到。那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就只能碰运气了!不过,满口称赞某种药如何如何神效的医生一般比较不值得信任——这是经验之谈!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8)

  (3)不要过度迷信“新药”和高档检查设备

  就医时不要一听到新药就觉得效果会好,特别是国内药厂制造的所谓“新药”以及“高档药”。当然,外国骗子也不少,但中国医药企业中的骗子,似乎明显更多一些。当然你很爱国,我很尊敬你;但如果你非得跟口袋中的钞票过意不去,我只能送给你冷笑两声,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再加一点——冷笑三声。

  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X光、CT、核磁共振确实把医学带到一个全新的天地,在诊断、治疗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切也得遵循适度原则。我所知道的情况是,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医院,医生开高档检查一般会根据病情而定,开单收回扣的有,但并不似开大处方收回扣的情况那么严重。一般而言,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的检查仪器就已足够。

  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病人提出头晕,希望能做个CT。这当然可以,只要你有钱!不过,还是把决定权交给医生吧,这点应该给医生更多的信任。

  (4)让医生明确你的经济承受能力

  最后一点,聪明的病人会和医生有良好的沟通,让医生明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我想,绝大多数医生都会适当考虑患者的意愿的。

  其实,解决过度医疗的最根本方法是国家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能否彻底解决回扣问题,并不是你我所能左右的,这牵涉到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当然,我从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只希望国家能适当提高医生的待遇。说教、树立模范典型、生硬地要求医生讲奉献……其实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或者对一部分人有用,但对一个群体,这些是最偷懒的办法!

  六、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人体王国概述

  1.医生看待身体的另类方式

  讲个故事(哈,我真喜欢以讲有趣的故事来开头):有个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娶了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我是说身体如花似玉——当然这是对普通人而言的!我们那位伟大的外科医生在结婚的前几年也和普通人一样,欣赏的是如玉的姣颜,但经过几年的同床共枕后,他对自己老婆每一平方厘米的肌肤都了如指掌,他就开始犯职业病了。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他是如此迫切地想了解他老婆肌肤下的每一处组织、每一个器官、每一块骨头。这种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他一上床,就梦想着用手术刀轻轻地割开老婆的皮肤探个究竟!

  故事的结局呢,他是如此地爱自己的老婆(只是爱的方式变态了一点点),于是花钱请人开车将自己的老婆撞成重伤,然后,他终于得到了把他老婆摆在手术台上的机会,手术刀一点点地划开她的皮肤,把她身体内部探了个究竟,然后又用他高超的医术治好了她。

  这个故事说明:嫁了外科医生的姑娘,最好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把自己裹得像个大粽子,好让老公无从下手,不然可真危险!

  借这个故事,我只是想告诉你,医生看待身体的方式,和一般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职业病之一就是总想看到内部的东西。你想了解自己的身体吗?特别是嫁给外科医生的姑娘们要认真看以下的内容,你还要告诉自己的老公:小子,别瞎琢磨,不然你真真的该死了!

  2.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除了医学,我确实找不出这世上还有哪一门学问会如此的与身体相关,但不幸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身体似乎知之甚少。有医生去了解不就行了吗?我们了解那么多干吗?而且医学也太复杂了,我还是多了解一些怎样美容或怎样挣钱比较实在——我想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不过,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是大致了解一些好,当然用不着深入到非得跟医生抢饭碗的程度。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的人体王国是怎样运作的,为什么我们会生病,生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连这些常识都没有,我们怎么谈得上好好照顾自己呢?

  确实人体很复杂,以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臆想和用别的动物作类比上,或者把人体的一切知识跟宗教挂上钩。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才开始对自身进行大规模的客观探索,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也伴随着现代科技向前发展,一直到现在的分子解剖学、基因学,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在一步步加深(当然还有很多未能搞清楚,如精神领域),这种深度已经使再怎样伟大的科学家也无法全面掌握自身的每一个细节了。

  对于你,这些事让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去干吧,我们只需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好!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当一个聪明的病人(9)

  3.人体王国的各个系统

  如果用王国来形容人体,这再恰当不过了。一个王国由亿万个国民组成,而人体王国的成员是细胞,一个人体大约由一千亿个细胞组成,这天文数字般的细胞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维持了人体的各个功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王国的整体面貌。

  (1)消化系统

  民以食为天,一个王国要存活下去,首先得有食物来源,人体王国的维系依赖于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水),它们是人体王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人体通过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肝胆、胰腺、小肠、大肠、肛门)从外界食物中吸收水和各种营养物质并进行消化,通过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并将人体王国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2)运输系统

  人体吸收了外界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后,必须有一整套的运输系统将它们送到王国的各个成员手中,并收集起各个成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其中倚赖的运输系统便是人体王国最重要的通道——循环系统(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淋巴管)。

  (3)循环和运动系统

  当然人体王国还通过这个通道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就像现代社会中道路是一个国家运转的纽带一样,循环系统便是人体王国中各成员之间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

  循环系统收集到的人体王国中的生活垃圾得想办法排出体外,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呼吸从口中排出,其余的生活垃圾则是通过泌尿系统(双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还通过尿液的生成维持人体的内环境平衡。

  人体王国的中央指挥部在大脑,大脑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和分布在全身各处的感受器收集人体王国内外的各种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后做出反应,向人体王国各单位发出命令,这个信息收集及命令的下达得通过神经系统(大脑、脊髓)来完成,周围的神经系统一般和血管相伴行,就像电话线杆一般栽在公路一旁一样。道路可以传递信息,但通过电线杆发电报或打电话则是信息交流最快速的方法,中央指挥部通过神经系统(电话线)向各部门打电话下达命令,各部门也通过这些电话线向中央反映情况。而人体的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韧带)则在中央指挥部的命令下完成各种动作,保证人体王国的摄食、防卫及日常生活。

  (4)防卫系统

  人体王国还得有一整套防卫部队,负责王国的秩序维持,抵御外敌入侵和镇压内部叛乱,这套防卫系统相当高效且极为精密,主要由遍布人体王国的各种免疫细胞及器官组成。

  (5)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则更加的复杂,它是人体王国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这些信息(各种激素)控制着人体王国的生长、发育及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为了繁衍下一代,人体王国还得有一套男女有别的生殖系统,成年的男性在睾丸中孕育数以亿计的精子;女性有两个卵巢,但成年女性则一般一个月只在特定的时间(排卵期)使得某个卵子成熟,输卵管像两只手一样随时等待接住每个月掉下来的那个桃子(卵子)。如果在这个时候两情相悦,随时等待在睾丸里的那些数以亿计的精子(他们在总长约800米的小管道中列队静候枪声,准备跑一场孕育生命的马拉松)听到起跑的枪响(射精)后,全数出动,跑出输精管,混着前列腺液(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冲进阴道内。它们翻进子宫后,一般只有第一名才能得到卵子的芳心,跑第一名的精子和卵子携手在女性子宫内安家,孕育出新的生命!

  以上这些错综复杂的系统紧密合作,最终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人体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