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 张震 片断: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47:54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发布时间:2010-05-11  来源:陕西日报

  

  一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家

  “五·一”放假的前一天,主管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陈文,还在洛川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激励下,仅一年多时间,陕西省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猛增了4000多家,达到6237家。国家农业部官员在实地调研后,也给出了 “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评价,但陈文还是不满足,他迫切地希望专业合作社能发展得再快一些,再好一些,“先有数量,后有质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优胜劣汰”,在不久的将来,能脱颖而出一批对陕西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强的大社、强社。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同年11月24日,陕西在全国首家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级实施办法。

  “在增强法律可操作性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创新,比如:扩大了合作社的范围。《合作社法》将专业合作社局限于农业领域,我们将其扩展到传统手工业、农村旅游业、服务业等方面,凡是能纳入一村一品范围的都可纳入到专业合作社范围;把国有农场职工组建的合作社也视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鼓励国有农场职工发挥规模优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陈文说。

  经过两年的发展,到去年年底,陕西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237家,成员总数为48.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95.9万户,分别较 2008年增长76%、258%和81%。合作社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

  许多地方还开展了生产经营与土地流转、资金互助相结合的“1+1”或“1+2”的更高层面的合作。去年,合作社共为农户供应农资11.6亿元,统一销售农产品48.8亿元,协调资金或贷款8280万元。

  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据统计,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非社员家庭高出近27%。一些瓜菜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收入较当地农户高出一倍多。

  通过开展统一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合作领域,合作社自身也增加了积累,增强了经济实力。有的合作社已经跻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如宝鸡市认定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就有三家是合作社。

  “建立合作社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产业基础。”陈文说,“关中的产业基础普遍较好,合作社发展得就快一些。6000多家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关中,仅渭南市就有2000多家。陕北和陕南相对较弱,陕南有的一个市才200多家。”

  品牌农产品越来越多,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自己购买的农产品外包装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合作社”的字样。因为,现在陕西省几乎所有的优势农业产业,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多专业合作社由农民专业协会发展而来,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通过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以获得营销话语权。合作社强化农民在市场上的主体资格,是盈利性组织,按照成员出资额和交易量分配盈余。

  有了利益的纽带,将农民和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抱团发展。

  蒲城县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亚弟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是土织布协会。我们提供原料,协会成员按要求生产土织布,领取加工费。至于用土织布加工什么产品,卖了多少钱,与她们无关,所以加工的布质量难以保证,线头比较多。有的人为了增加布重多领一点加工费,还往布上喷水。现在有关系了,大家入股、分红,合作社亏了,他们也就亏了。产品卖得好、赚钱多,分得也多,因此现在的布质量好多了,玉女土织布也更有名气了。”

  比起玉女土织布来,华县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将品牌和经济实体做得更大。

  2008年,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由于龙头企业的加盟,有资产1300万元,社员520户。

  合作社拥有蔬菜基地近2万亩,以每公斤高于市场5分钱的统一价格收购社员蔬菜,进入合作社加工厂进行深加工。自2008年11月开始,加工厂与康师傅集团、青岛耕青进出口公司、香港丽志公司合作,将脱水甘蓝等蔬菜深加工产品推向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实现了产值的再次提升。

  2009年,合作社加工新鲜蔬菜1.69万吨,销售脱水蔬菜1300吨,供应农资80多万元,产值1380万元,纯利润128万元。社员不仅从生产环节多挣了钱,还从加工环节按照交易量分配了69.12万元。

  “让农民从加工环节能挣到钱,我们的蔬菜基地和质量才更有保障,市场、基地双稳定,农民企业双受益。尽管名义上说是自己的基地,但是谁出钱高,农民就会把菜卖给谁。”合作社董事长说。

  农民之间、农民和企业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使一些优势农业产业有了更加稳定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多的品牌农产品正在形成、壮大。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创办企业、建立经营实体557个,注册商标770个,质量安全认证261个,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245个。

  而更为可喜的是,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成功的集群包括位于同一地点的许多关联产业、供应商和结构。

  在洛川,富百苹果专业合作社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生产出质量上乘的苹果,同时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基地提供有机肥;华县万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鸡粪提供给本村的南沙樱桃番茄专业合作社,使南沙樱桃番茄在市场也更加大名鼎鼎。

  成长初期的烦恼:人才和资金“瓶颈”

  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从自身发展看,合作社尚处于嗷嗷待哺的婴儿期,但实际上他一出生就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

  合作社是新兴的市场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人才是关键。但合作社又以农民为主体,受文化程度、思想认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地域的限制,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新的产品营销业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在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带动农民闯市场等方面极不适应,成为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陕西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陈文说,“比如说,合作社的会计制度相对比较复杂,既要有过去生产队记往来帐的基础,还要有企业会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懂农业会计。而合作社的会计人员队伍相对来说又是最低的,90%的人没有经过系统的财会专业培训。可以说,国家为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农民,设计了一套要求比较高的会计制度。显然,很多合作社会计不能胜任。如果账目不清,必然对增强社员的凝聚力、吸引力和信任度带来很大影响,也是合作社不能做大做强的关键。”

  其次是资金短缺。一方面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敢大量入股,致使合作社出资股金普遍较少,示范县单个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仅50万元左右,其中还存在实物出资和虚假出资的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由于对合作社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合作社抵押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合作社及其成员贷款难。

  延安市农业局副局长马发义说,“主要是目前人们对合作社发展前景认识还不到位,甚至不少干部和指导人员的认识都不到位,农民相当一部分心有余悸,有了钱宁放银行,不放合作社。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尽管合作社最终的资金来源要靠银行贷款和农民自身,但是在发展初期,还是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扶持优惠政策,完善机制,利益引导。”

  凝聚合力,多渠道探索解决之道

  政府最头疼的是合作社人才的稀缺。

  为此,去年陕西省在宜川县专门设立了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院”,常年开展对不同层次的基层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财会人员以及社员代表的培训教育。有的县建立了合作社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作为合作社人才培训提高的教育平台和培训基地。

  同时,组织理事长外出参观学习。最近,省农业厅组织首批命名的50位百强示范社的理事长,到合作社发展好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北京市学习考察,让理事长亲身体验先进合作社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同时还在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请国家级专家讲课,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提高了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宽了视野。据悉,下半年省农业厅还将再认定一批示范社,明年将组织100家合作社理事长去台湾或日本考察学习。

  但是,毕竟人才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而合作社最烦恼的是资金短缺。

  省级财政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正在逐年增加。去年3000多万元,今年将突破4000万元。

  此外,省上还将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支农惠农项目。农业部门为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整合自身的行政资源,将农业、果业、畜牧业发展项目、农机补贴等结合专业合作社建设,统筹安排。相关涉农部门也将有关项目向专业合作社倾斜。如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等项目,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

  据陕西省农业厅透露,今年我省将在去年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以合作社承担国家项目为重点,探索机制和方法,策划包装一批项目,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问题。增加华县、眉县和洛南三县为省级示范县,以推广宜川模式为重点,动员各方力量,落实关键措施,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合作社事业的大发展。阎良、千阳、永寿、蒲城、耀州、靖边、南郑、岚皋和杨陵区继续作为市级示范县(区),由省、市农业部门继续抓好市级示范县建设,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合作社发展新模式。(作者:元莉华 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