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圆糖水:流民图与蒋兆和现代水墨人物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0:19
现代名家名画 >>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冠中│蒋兆和│陆俨少│林风眠│黄宾虹│李可染│关山月│黄胄│赵国经>>百家名画
流民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入中国,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遭遇,激发了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他于1942年开始动笔,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并请了许多模特儿,包括自己身边的朋友,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流民图》长卷。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北平太庙展出几小时之后,被日本宪兵队禁展了此画。1944年《流民图》在上海展出,又遭变相没收与流失的命运。
 该幅作品原尺寸高2米,长近27米。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所幸的是在北平展出前蒋兆和为防不测,洗印了50套《流民图》全卷照片,每套10张,才使《流民图》得以流传下来。画面通过对100余位无家可归者躲避日军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展现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
《流民图》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画家身处沦陷的特殊背景之下诞生的直接揭示战争灾难的作品。它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对难胞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控诉。 它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1956年《流民图》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1957年《流民图》在前苏联展出。1981年《流民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流民图》雕刻在蒋兆和的故乡四川泸州玉蟾山上。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制品全卷,并在北京与日本展出。
1998年蒋兆和夫人代表全家将《流民图》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此原作上半卷画面50余位人物,儿童形象近半,其余多为老人和妇女。正是通过这些天真的幼童、无助的老者和愁苦的妇女形象,使作品更添了悲剧意识和人性在遭受蹂躏过程中的沉重感,表达出创作者同情大众、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在画面构图上,作者采用了超时空的思维和群像并置的长卷方式;在人物比例上,以接近真人大小的尺寸来表现,让观者也仿佛一起走进这流民的行列。贯穿作品主线的是画中人物共同的悲剧命运,共同的悲剧命运在不同人物身心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个人悲剧、母子悲剧、家庭悲剧等若干局部情节以宽银幕方式缓缓移动,使画面产生结构上的变化与聚散。

《流民图》把人生的价值赤裸裸地、深刻地毁灭在那战争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氛围之中,融人物的真实感与精神的内向性为一体,将独特的结构方式和高度的语言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了博大、深沉的艺术格调,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触及人生、触及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2001年《流民图》复制品捐献给四川泸州博物馆蒋兆和艺术馆。
蒋兆和
画家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后与徐悲鸿结识,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思想的影响颇深,并受到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绘制宣传画和爱国将领肖像。30年代上半叶,辗转于上海、南京、北京、重庆之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
蒋兆和的艺术是直面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他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在视觉造型中,进而实现对人生价值和真、善、美的肯定,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悲剧美学倾向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的艺术经历了以1949年为界的两个时代,在前一时代,他的艺术始终面对着苦难的人生,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成为他的第一主题,记录着人生价值惨遭毁灭的现实,由此发出对现实的怀疑与抗争。这一时期,他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开启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光辉顶点;在后一时代,他伴随着国家和人民的新生,更多寄寓对人生美好的祝颂,同时通过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素描造型与中国画笔墨的矛盾,创立了融中西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体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
蒋兆和画选
逃亡.jpg  1936年阿Q像.jpg  1937年
走江湖.jpg  1942年图文日出而作.jpg  1948年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jpg  1949年添车买马图.jpg  1954年图文
母爱图.jpg  1953年图文杜甫造像.jpg  1959年
在毛主席的身边前进.jpg  1960年图文列宁旗帜.jpg  1960年
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jpg  文革 合作
毛主席像.jpg  文革图文 祖国未来.jpg
龙梅和玉荣.jpg  田间.jpg
人民总理.jpg  1977年
李时珍问药图.jpg  1978年给爷爷读报.jpg   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