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健身前吃什么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6:38
编辑怡爽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11-12-19 16:45:40   来源:网络  字体:【 】  点击数:8  我要投稿
荷花,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她花叶清秀,花香四溢,花色无瑕,清姿素容,亭亭玉立。荷花与梅、兰、菊、牡丹、芍药并称为中国的六大名花,
荷花是中国人的六月花神,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出于对荷花的喜爱,文人给荷花取了很多不同的名字。依照外形,起名荷花,取“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之意;另外还有“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依照亲水的生长习性,取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等;依照圣洁高雅的气质,取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荷花的茎一般称为藕,但也有玉节、玉玲珑、玉臂龙等名称。荷花的果实莲子又称玉蛹、湖目。关于荷花的别称还有一则传说:唐代元和年间,苏昌远居吴中,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子,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意以为女子,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说到荷花,就不能不提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他写的情景交融风韵俊朗的《爱莲说》可谓妇孺皆知:“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也。这篇文章好像是荷花的宣言书!周敦颐就是荷花的代言人,是莲花的知己!
荷花不仅是美丽,纯洁,坚贞的代表,还能悦人耳目,怡人身心,可人口腹。李渔称荷莲具“三可”之妙,一曰可目: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劲叶日上日妍,有飘摇之态,袅娜之姿。成花,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二曰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三曰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餐盘,互芬齿颊。即使霜中败叶,亦可摘而藏之,备终年裹物之用。故曰“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不惟如此,《群芳谱?荷花》里对荷花也倍加称赞:“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魏晋以降,荷花渗入了佛教意蕴,成为佛教的象征。婆罗门教相传创世大神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佛教迎合大众的爱莲心理,借莲华以弘扬佛法。佛教以淤泥秽土比喻现实世界中的生死烦恼,以莲花比喻清净佛性,其意有三:一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看取莲华净,方知不染心”。二曰菩萨证见佛性后,还须发大悲心,回入污泥的尘世中去普度众生,故菩萨虽然处于污泥之地却广行善事,其心不染,犹如莲华。三曰,“譬如卑湿淤泥,乃生莲华。菩萨亦尔,于生死泥邪定众生中,乃生佛法”。《华严经探玄记》描述真如佛性曰:“如世莲华,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如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佛祖“转法轮”时,坐于“莲花座”,故成专坐,座势叫“莲花座势”。观音菩萨即是莲花所化,佛莲同一,中国东晋高僧慧远床白莲社,后之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又是佛家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追溯荷花在文学作品中的踪迹,最早的大概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灼灼芙蕖”了。屈原在《离骚》中明确自己“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蕖以为裳”,是借荷花表明自己的高洁。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的“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沈约的“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萧纲的“圆叶一蒂卷,交叶半心开。景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都是令人神往的如画美诗。
荷花的美,在于清纯自然,超凡出尘,不雕不饰,即诗仙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荷花的美,古代诗人有许多描写,南朝诗人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香”,清新又充满生趣;白居易的“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如画一样的美景;周邦彦的“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出了荷花的神态;夜雨初收,晓风轻吹水面,荷叶圆润,绿净如拭,随着风微微颤动,王国维称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米有仁的“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亦颇有趣味,特别是“弄”字,写出了荷花初开的娇羞之态。
宋人许彦周说:“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藉薰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香清凉,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诸花借风日而盛,独有荷花与水月为伴,故其香气清凉淡远,悠悠袭人,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李白的“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杜甫说:“风含翠莜娟娟静,风雨红渠冉冉香”,刘长卿说:“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陆游说:“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温庭筠的“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王士祯说:“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皆说荷香淡淡,依依袭人。在描写荷香的作品中,最为有名的是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极写西湖之美,杭州之美,据说此词传扬天下,金主完颜亮读后十分羡慕词中所描述的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此说虽不可信,但见出了词的魅力,荷花的魅力。
荷叶舒张团圆,直浮水面,疏雨滴落其上,别有清音,别具韵致,历来为人所喜闻。欧阳修说:“柳外轻霜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诗中写柳外轻雷乍起,池上急雨已来,一阵雨声将荷叶摇曳之声滴碎;晏殊说:“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雨滴圆荷”,好风忽来,翠幕生寒,疏雨滴荷,清晰可辨,这一切都给独处的抒情主人公带来乐难言的幽清。扬万里的“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专咏荷上之雨,清新活泼。荷雨如珠,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晶亮的水银,泛于清波之上。
荷花是美的化身,素有”凌波仙子”的美誉,诗人们极尽才情,描写荷花的美姿美色,表达心中的渴慕,七步之才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就以荷花来比喻心目中的洛神:“追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美男子潘岳在《莲花赋》中赞荷花“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萧统也赞“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泛在碧波上开放的荷花,就如越国美女的脸腮一样娇艳美丽。唐人郭震说莲花“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莲花柔嫩妩媚,香气缭绕,如少女一样脉脉含情,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杜甫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显示了小荷长出新叶的勃勃生机。陆龟蒙的“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只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歌咏白莲,认定她来自瑶池。凌波独立的白莲不以颜色炫人,别含幽情暗恨,白莲的淡雅清幽正是乱世隐居于江南水乡的作者孤高寂寞情怀的写照。张籍的“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陆游的“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吟咏荷花的千古名句。尤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杜衍的“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诗中“人似花、花似人”,花我相融,不分你我。用杨贵妃雪肤花貌、婀娜多姿的娇软形象和她出浴时的神态来比喻莲花,真是柔情绰态、风光无限、风情万种!在姜夔笔下,荷花是牵引诗情的动因:“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爽风拂碧叶,娇花似美人脸上的微红,一阵密雨此从菰蒲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轻摇,嫣然含笑,引得诗人诗兴大发。“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词中极富创造性的词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生动地显现了白石的诗骨诗魂。这是作者幻出歇拍光华四射美不胜收的千古名句。荷花微微摇动颈项,风致天然,光彩照人,无比洁净,无比完满,但她并不矜持得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慨然发放幽冷芳香,赐诗人以创作的灵感。难怪清代女诗人方芳有这样的奇想:“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盛放的荷花多姿多彩,可谓美不胜收。
荷花又叫净友、净客,也是坚贞不渝的友谊和爱情的象征。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宋代陈亮的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宋代刘过的词:“水浴芙蓉净”,这些诗句皆因莲花洁净不染,因此称其为净友。黄宅中的“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对荷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联细化身心快感,是千古名句。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温庭筠的“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借莲颂扬坚贞不渝的爱情。深秋时节,庭院中绿色草木无不迎霜变色,惟有水上荷花叶虽萎枯,却至死不改其红,亦如美丽多情又气节凛然的女子。以莲喻人,虽处污浊,却不迁移于俗,不取媚于世,德高誉美,内心空明澄澈,暗香潜溢,流芳远播,傲然挺立,可亲近仰慕,却决不可侮轻慢。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作者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怜者,爱也。”“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欧阳修的“池面风来波敛,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都是写采莲女子姿容动人,歌声动人。现代诗人朱湘在继承前代采莲诗传统的基础上,写成现代的《采莲曲》: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诗中荡漾着典雅的古风,娇娆的人于人样娇娆的荷花相晖相映,桨声与歌声互相应答,诗情画意尽在其中。皇甫嵩的“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情趣盎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开头画出怡人秋色,点明了采莲季节。接着作者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这首诗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荷花也是青春勃发,激情四溢之花,她可比艳光四射的青春少女。《荷塘月色》中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中,写“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对青春赞美且呼唤,写尽热闹和风流。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先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后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盛放的荷花美艳动人,就是秋日的枯荷,也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意味,李商隐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红楼梦》中林黛玉就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枯荷听雨”,当宝玉说大观园中“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不叫人来拔出”时,黛玉便急忙阻拦。在众多描写残荷的诗篇中,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动人的惜荷佳作,作者对荷的情之所至,即使天冷风寒花残枝干,依旧对荷魂牵梦绕,藕断丝连:“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对荷的至真至爱由此可见一斑。晚唐诗人崔橹的《残莲花》也隐隐透出对荷花生命短暂的惋惜之情。“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尽管他也欣赏和赞美盛夏荷花开时的美景,情不自禁会写下“人间有笔应难画,雨后无尘更好怜”的诗句,但写秋天的残荷更是别具一格,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写残荷之败落,令人心痛。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来描写一年好景,而逗人缅想它盛放时的丰姿。他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褪红”,写出了荷花凋谢,绿叶枯萎的凄凉景象。在《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莲子中间的莲心(古称薏)味苦,有的诗人以此比喻内心的苦楚。黄庭坚的“……实中有薏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诸雏,迎门索梨枣,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极毒,素食则怀惭,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诗人从“莲甘心苦”中悟出甘与苦的韵味,别是一番滋味。黄景仁的《秋夕》中有“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一联写尽凄凉,!
相传农历6月24日是荷花的生日,让我们在这一天相约赏荷,来看“曲院风荷”,来闻“曲水荷香”,来观“池中雨荷”,来享“荷之独灵”!那时节你会忘却名利之争,抛掉尔虞之嫌,荡轻舟于芙蓉浦之内,摘莲蓬于碧涛之间,那情那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恣情,不啻置身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