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67总线模块工作原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 ChinaRen - 年轻人的门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8:49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0年01月08日17:48 [我要评论(0)]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人·访谈间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中国蒙台梭利教学法专家 梁志燊

点击这里,看更多精彩访谈>>>   

    中国人·幼儿园:各位现场的园长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人·幼儿园主办的,“爱与尊重,关注学前教育”,幼儿园系列访谈。今天请到的嘉宾是梁志燊教授,梁教授您好。

    梁志燊:您好。

    中国人·幼儿园:梁志燊教授是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蒙台梭利教育专家,梁教授1994年的时候引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为中国的教育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今天邀请梁教授来给我们讲一个话题,就是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其实说起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肯定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即使像我这样很业余的人,也会了解一些。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幼儿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辈子带来好影响、好发展;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比较业余的人来说,可能只能说出一、两条的影响,在这儿请梁教授给我们系统的说一下,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好影响?

    梁志燊:对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过经过这段研究以后,我逐渐明朗化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从哪里入手。过去我们都习惯于让孩子经过认知,注入情感,再养成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一个过程属于养成行为习惯的一个规律、一个过程,但对孩子来讲,如果这样去做难度很大且收效甚微。经过我们和幼儿园老师的实际探索后,做了一些改变,我们从先养成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入手,渐渐的再注入情感,再让他认知。

    中国人·幼儿园:就是要从行动入手。

    梁志燊:从行动入手。就在孩子并不明白更多事理的时候先告诉他该怎么做,这就正迎合了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在一岁多以后,他自己会独立走,他就开始有了自己的行为,应该遵循着什么样的行为去从事呢?以什么样的行为去和别人交往呢?以什么样的行为去和他周围的物质环境去接触呢?这都是他要面临的,都需要予以指导。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及时给予了怎样做的指点,正适应了孩子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也就渐渐地、自然地养成了好的行为、好的习惯。

    我们知道,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最初养成的是好行为、好习惯,他会一直带下去,如果说他最初养成是不良的习惯,以后他认为这种不良行为习惯需要纠正的话,要费很大的力气,也很不容易。后来我们渐渐就觉悟到,我们就在“十五”期间做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就是“培养孩子好行为”,当时参与这个课题的有北京市的一批幼儿园,也有外地的一些幼儿园,一共有38所幼儿园,很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经过5年,我们把在幼儿阶段,也就是孩子入学前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归纳为6个方面的好行为。这些好习惯我们怎么去培养?有很多措施,有的是在幼儿园中的,有的是在家庭中的,有的是在生活中的,有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去培养,还是比较见成效的,所以渐渐的就使我越来越明白,我们教育要追求效果,怎么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去实施,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给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渐渐的让他明白懂得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就养成的比较顺畅,而且不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夹杂着很多不良的行为。这个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也是改变了我们过去培养的那种模式,觉得那种模式对于孩子来说不如这种模式更容易接受。

    我们大家都有一句话“习惯成自然”,养成习惯慢慢就变成一种自然的,不需要他费多大的努力就能够作出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最初的习惯培养开始是最容易的,而孩子在2岁以后一直到5岁这个期间,正是孩子特别需要行为的期间,也是他习惯模仿成人行为的阶段,所以这个时候是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在这个最佳期,我们给他创造各种条件,条件不是单一的,是各个方面的,这样孩子就可以养成许许多多的好的行为习惯,这时候养成的行为对他日后的行为以至带到他一生,所以他会终身受益的。

    当我们这个课题在研究过程当中,一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他在一次到欧洲旅行的过程当中,也看到我们一些中国人到国外、到境外去有些行为不当,给中国人显眼露丑,回来以后就呼吁我们的教育界,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了,大声疾呼我们教育当中培养人、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做的、要重视起来的,这对我们的课题有极大的鼓舞。而最初的行为习惯养成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也是非常容易见效的。

    中国人·幼儿园:其实您说了很多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对孩子好的影响。但是我们毕竟不可能说一上来所有的行为习惯一起培养,肯定是有先、有后、有重点、有稍微次要一点的,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哪些行为习惯您认为是最重要的?

    梁志燊:因为我们说行为习惯最初伴随他的生活来养成,所以先是养成一些他生活方面的习惯,包括卫生的习惯,比如说洗手的习惯,怎么洗手,上厕所的好习惯,他有大小便会告知,会到哪里去上,他自己学会料理。他吃饭的习惯,比如说他知道自己去取饭,知道坐在哪里去吃饭,如果吃饭的时候洒落在桌上会自己清理干净,会吃干净不剩饭菜,这些都是好习惯。还有盥洗、睡眠等习惯。此外就是和人交往,最初就是要培养孩子有礼貌,懂礼貌,见到大人会叫、会称呼。有人说孩子最初应该学会的词是“谢谢”。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要成人帮助他的,他要说谢谢,别人帮助了他,他会道谢,他请求别人帮助也会道谢,这样就是礼貌的开始,这也是一种习惯最初的养成。再进一步,孩子渐渐的会有同伴了,跟同伴在一起怎么相处呢?这也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他的活动不能去招惹别人、不能去妨碍别人,当一旦他侵犯了别人、影响了别人,他会说“对不起”,会道歉。他还应知道怎么向别人索取东西,怎么求得别人帮助等等。他也知道跟同伴在一起,他懂得一些规则,遵守大家共同的规则,比如说排队,有先、有后,互相谦让,这样他就能够赢得很多同伴跟他在一起,渐渐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再有见了陌生人怎么对待,他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还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在美国为孩子入学准备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让他准备好学习的品质,而不是先学多少知识。所谓学习品质是什么呢?就是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他会看书,知道怎么看书,能够专心坐下来。他知道怎样用纸,纸是可以折、剪、还可以画的,纸两面都可以用的。在学习品质里面很重要的就是专心,专心就要靠各个活动去培养。养成孩子做一件事情由始至终做完,什么叫做完呢?拿取东西到收回整理东西,整个过程,就是让孩子练习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本身就是孩子专注的培养。当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打断他,这也是培养孩子的专注,我们有时候叫孩子一声,随时打断孩子,对孩子注意力培养是不利的,所以学习的品质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包括他怎么使用他的学习工具、学习用品,最开始我们在幼儿园孩子的用品很简单,就是笔,以后逐渐的增加了,有笔、有橡皮、有尺子,他知道哪些是学习的工具,他会使用它,正确使用它,不是玩它,所以现在把学习工具做的花里胡哨的,对孩子学习是分散注意力的,是不可取的,他知道怎么去使用这些学习工具,怎么管理它。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入学需要的好的学习品质,有时候家长不了解,他认为学习的准备就是知识的准备,学多少数学,会多少心算了,会识多少字了,会背多少诗歌,这些知识的数量,多或少无所谓,而品质是最关键的。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让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学会独立。为什么要独立呢?国外的教育跟我们极大的不同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在培养独立性这方面是比较差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成人照料孩子,给孩子独立发展自己的机会太少了。成人老怕他们做不好,或者怕他们受累,都给他帮助、替他做,孩子没有独立能力就没有自信,自信不是嚷嚷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是靠独立能力生长起来的,有了独立能力他就能不依赖他人,不依赖他人从而他就能够有自己的头脑、自己就思考,从而他就有创造性了。所以在国外的教育,他立足于要培养一个人要具有创造能力,就要从培养独立性作为起步。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他的行为就应该沿着独立自主这个路走上去。独立从哪里开始呢?就从生活能力开始,从他最能做到的,天天遇到的,培养独立,比如独立吃饭,独自睡觉,独自做活动,遇到问题他求解的时候,让他去想,启发他去思考,让他动脑筋去思考,不管他思考的对和不对,他经过思考就是对他有极大的帮助的。所以这些是我们在考虑孩子行为培养的几个方面。

    中国人·幼儿园:最后说的这个我觉得就是家长要对孩子有所信任,家长如果都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孩子哪来的自信。您刚刚说的顺序是不是就是我们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呢,我们也是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来进行这个操作。

    梁志燊:对。

    中国人·幼儿园:接下来就要说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了,这些好的习惯到底如何去培养?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也同样是要经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幼儿园,一个是在家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幼儿园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周末回去两天孩子回来又变成了原来的模样,我们始终在循环的去做这件事。您跟我们分别说说,先说幼儿园,再主要说说家长应该如何去配合幼儿园来养成孩子好的习惯?

    梁志燊:我觉得在幼儿园培养孩子好习惯在我们各个幼儿园都比较明确,而且我们各种活动,包括我们的生活活动和各种教育活动也都在不断地保证这一点。比如刚才我最后谈到独立性的问题,我们幼儿园也给孩子很大的独立性空间,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渐渐的从做少的事情到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这方面还是做的很好的。但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方面也有一些不周到之处,比如在生活方面我们给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我觉得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在学习方面给孩子培养独立性这种空间有时候过于小,我们很急于让孩子求得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就忽略了在求得答案过程当中怎么充分发挥孩子独立思考这个空间,给他多一些,哪怕他走弯路没关系,哪怕他错了也没关系,错了看别人为什么对了、他为什么错了,自己再寻找到答案,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现在我觉得最薄弱的是家庭,是家长的观念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再有,我们现在家庭的生活环境确实孩子遇到的不止是父母带孩子,而是祖辈都参与带孩子,这样在观念上面就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我们照料孩子、家庭照料孩子多是保护呵护过度的状态,剥夺了孩子很多他独立自主的空间,跟幼儿园就形成反差。所以我们幼儿园极尽努力,回到家还是不会,比如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吃饭,大家自己吃,他也自己吃,可是回到家以后就要喂,不喂他就不吃,或者他就吃不干净,或者剩,或者挑食等等,这些问题就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大部分问题在家长。

    中国人·幼儿园:您刚刚说3—6岁,但是0—3岁更重要,而且只在家里。

    梁志燊:实际孩子独立能力也好,好习惯也好,是要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关注的,比如孩子即便是不会走路之前,生活规律化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孩子在会走以后更是,孩子在没入幼儿园之前,当然生活在家庭中,入幼儿园之后我算了一下,一年当中还是家庭生活绝对要高于幼儿园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家长要了解孩子,和我们配合在一起培养孩子的好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当中,决不是把幼儿园的课程搬到家庭去,不允许这样做,也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的教育就是很自然的融在生活当中,所以家庭当中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你当有了孩子之后你的生活环境要围绕孩子的教育去创设环境,当然你要孩子在家庭当中独立做一些活动的时候,我就要回避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家庭摆设都要重新考虑,要隐蔽那些危险的东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能够自由自在的活动。现在各个家庭的环境也不是在一个小居室里边,都比较大了,而且常常也还有孩子自己独立的房间,这些我们就应该精心考虑一下环境的设施,既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他自由支配自己的空间。第二,家庭当中要建立生活规则。

    中国人·幼儿园:是给家长定吗?

    梁志燊:是给全家人定的,不光是给孩子,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在韩国的家庭很注重订立家规,将家规写上挂在墙壁上,如几岁的孩子应该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孩子比如大到10岁了,他晚上睡眠时间就可以错后一些,再大一点他回家的时间也可以稍晚一些,比如过去平时规定9点钟必须回家,后来规定10点钟回家,周末假日可以再延长一些时间。这个规则是全家讨论以后的家规。当然我觉得我们不必定这么死板,但是我们要生活有规则,生活有规律孩子自然行为也就会形成规律,这是在家庭当中要注意的。这个规律不光是生活的规律,还有比如家庭东西的摆放,很混乱的家庭孩子不会养成秩序感;有条理的家庭,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拿取用了以后物归原处,这个就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你的家庭整齐有序孩子就会有养成整齐有序的习惯,他也不习惯零乱的,这点很明显。所以我们的家庭要有规则,哪些是孩子可以动的地方和使用的物品,哪些是孩子不适合用的,比如说父母的书柜、父母的东西你是不能动的,这就是家庭规则,而不是所有东西孩子都可以乱翻一气。孩子家庭当中是要有自由的,但是自由当中是要有约束的,不是放纵无度的,这些也是养成孩子好习惯的条件。

    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是家长自身的示范。居里夫人自身是非常有成就的女科学家,她在教育自己两个女儿身上也是颇有成就的,她总结了她教育两个女儿的成功经验,一个人要有智慧还要有品德,这两者是不可缺的。智慧是靠练习获得的、提升的;品德则靠身教,就是榜样,你的身教。居里夫人本身就用她的身教影响着她两个女儿品德的高尚,因为居里夫人是非常爱国的,非常奉献于事业的,她的成果获得的那些诺贝尔奖金,她都用于她的试验,从不中饱私囊。因为居里夫人的丈夫去世的比较早,去世以后居里夫人要养活两个女儿,她经济负担很大,在她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她的好朋友跟她建议,说你可以把你的实验品卖出一克就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居里夫人说不成,我的研究成果都要用于研究,我不能动,她自己咬着牙克服困难全身投入研究,多么高尚啊。当然她对事业的这种追求就不用说了,这些都是点点滴滴影响着她的两个女儿,所以身教,她认为品德是靠身教。因此作为一个父母,常常要孩子怎么样怎么样,那你自己做的又怎么样。因此我们就要求父母,你对孩子提要求你自己要做出来,这是一个无言之教。

    我们很多著名的学者在他们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都叫做无言之教,钱钟书,是我们中国一位伟大的学者,他的女儿是在我们学校外语系教书,不幸前几年过世了。钱钟书用他的无言之教教育他的孩子,怎么体现呢?她女儿在学习读书有困难的时候,钱钟书让她去查工具书,而不是告诉她答案,给你一个线索你自己去求答案去,这样极大的帮助了她的女儿,后来她的女儿在英国进修学习的时候,就靠她的父亲给她的办法她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中国人·幼儿园:其实听梁教授讲了这么多,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咱们幼儿园最苦的不是教孩子养成好习惯,而是如何让家长他们的习惯有所改变,因为我们的家长可能已经活了三四十年了,他们养成的习惯很难去改变,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国教育的现状,所以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很明白通过家长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幼儿园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能去改变一下家长,您也给我们出出主意。

    梁志燊:也有一些幼儿园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和成效的,我遇到一个深圳市实验幼儿园,他们今年建园20周年,是在深圳很有影响力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我去过多次,也在他们幼儿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教育好孩子靠园和家庭家园的合作,不是仅仅靠幼儿园,所以他们紧紧把家长团结在幼儿园周围,不是说团结在幼儿园周围只是期待着家长给幼儿园投资,而是他们首先帮助了家长。他们把他们园里教育的实施、教育的理念,不断传递给家长,把家长组织起来,定期给家长去开办讲座,并不是我教育家长,而是我给你提供教育孩子各种成功经验,另外还在家长之间互相传播。家长曾经为这个园写了两本书,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今年是他们建园20周年,《学前教育》杂志社为他们发表了五篇文章,我给他们写了个序。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主要还是从观念上面让家长跟园取得一致,在方法上面跟家长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方式,现在可借助的条件、平台更多了。幼儿园在做些什么样的教育,家长也非常明了,也非常愿意给幼儿园进行帮助。刚刚过的11月,他们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我去参加了,在前后一个小时的运动会上,有家长参加、孩子参加、老师参加,全都参加了没有一个漏掉的。我非常感动,就是说他用很多活动把家长吸引进来,靠什么吸引呢?因为他们都关注自己的孩子,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通过很多活动把家长吸引进来,他们共同在活动当中改变着家长的教育。当然途径还是很多的。所以我觉得幼儿园这方面我们是很有可为的,因为在新的纲要当中,对于我们幼儿园要承担家长的责任有明确的规定。我觉得跟家长的活动是互动的,不是幼儿园去教育家长,而是给家长提供条件,不断的跟家长沟通,也要发觉家长当中教育孩子成功的经验,让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这方面受益会更多,这也是一个途径。

    再有,我觉得教育家长就是要通过社会,现在家长个人的层次、修养、职业特点也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要通过社会。我觉得应该呼唤,在没有养孩子之前家长要先受教育,能够把这一点做在前边,家长教育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很多家长现在也都说,有了孩子了,面临教育出现问题了才我怎么去做,似乎准备不足。又当刚有经验、刚有教训的时候孩子大了,跟不上他成长的步伐,所以就需要先有些准备。但是中国又没有先要取得证书才能做家长的规定,自然形成有了孩子以后如何教育准备不及的困惑。

    中国人·幼儿园:其实咱们也是说跟幼儿园的关系稍微多一点,再说回到家长,其实中国家庭很多是这样的,两家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围绕着孩子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围着孩子转,这种家庭我们有没有什么方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经常会发生不一致,家长跟长辈完全不一致。

点击这里,看更多精彩访谈>>>   

    梁志燊:是的,这是非常现实的,常常产生矛盾,尽可能我们大人之间的认识应该沟通,通过沟通取得一致,话容易这样说,做起来并不一定都能沟通得了,这时候就要采取我们自己的抉择。我记得有些家长就跟我说,沟通不了那我就自己辛苦点就不依赖老人带了,还要自己亲自带,下了这样的决心,我还是很支持这样的家长的,因为有时候做老人的工作不见得能做得一定成功。当然有条件还是应该父母亲自带的,但是确实我们职场上面的父母确实太忙,有时候不得不依赖于老人,就跟老人尽量沟通,表明利害,让老人能够理解。老人实际出自爱心,我们都出自爱心但的爱不得法,帮了倒忙。所以孩子在老人面前一个样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子,在幼儿园面前又是一个样子,孩子的表现多面性,这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经常讨论一些问题,认识上一致,我觉得这是家长必须要做好的。如果和老人不生活在一起,就全力以赴自己带了,如果生活在一起确实有这个矛盾还得妥善解决,但是这个解决还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解决,一定要背着他,在家庭当中有一条原则就是“适当回避”,像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讨论就要回避,大人之间沟通来解决。

    在家庭当中,我们刚才说到家长自身的修养素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孩子,不知不觉的被你孩子所模仿。我们知道,人都要经历一个模仿学期的过程,小的孩子正处在模仿学习阶段,我们的老教育家陈鹤琴不是讲过嘛,孩子心理特点之一是好模仿。面对非常好模仿的孩子,你的言行举止被他模仿着,所以正人先正己,先要把自己做正、做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还要懂得一些方法和技巧,即对不同特性的孩子、不同情景下的状况,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人·幼儿园:不是硬碰硬。

    梁志燊:对,不能硬碰硬,你跟孩子较劲是使不得的。有的我们要采取迂回战术,不管怎么样,你不要当着孩子伤了他的心、伤了他的面子,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大人很注意面子,大人之间交往常常不会当面指出你什么什么毛病,但对孩子往往就不顾及,拿起话来就说,不顾孩子的自尊,一句话伤他很久,这是过去我们在家教上面所忽略的、忽视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人,也是有面子的,我们一定要顾及到这一点,所以一定要讲艺术。

    举个例子,这是指的一个小学生的例子,我觉得有雷同。特级教师、小学教育家霍懋征一次下课,一个女生向她诉说,她的一支钢笔没了,还告诉霍老师,听其他同学说,是她的同桌拿的。霍老师对她说:“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以前,别在同学面前乱说,老师会调查的。”女同学走后,到了中午霍老师把女生同桌的男生叫出了教室,递给了他一支老师买的钢笔,然后说:“我知道你需要钢笔,这支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你可以趁人家不注意,送回去的。”到了下午放学时,那位女同学跑来告诉霍老师说:“我的钢笔找到了,在我课桌的角落里。”霍老师笑了,她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类似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怎么处理,简单化处理和带一点艺术加工的处理,靠什么加工呢?就是尊重,即便是有了错也不轻易的定性你是偷,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让自己去醒悟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会自己警觉自己。所以我们让孩子在充满艺术的教育当中,让他渐渐能学到自制,所谓自制就是自己约束自己,会自我调控,自己约束,而不只是靠外人去管束、约束他们,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中国人·幼儿园:刚刚这个例子我有一个问题,其实这里面最难的不是说去观察到这个问题,不是说他找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说我们面临很难抉择的事情,这个尺度如何把握?可能我们幼儿园老师很聪明,他们想到了一些方式,但是这个方式如果尺度太轻了会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孩子会认为我们在纵容他,如果重了我们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尺度最适合让孩子既能明白我错了,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个是不是很难呢?

    梁志燊:这个不能抽象说,孩子跟孩子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说教育的艺术还在哪呢?是雕塑品,个体的人犹如不同形态的树根,雕塑成的根雕艺术品则是各不相同的。手工作品和工业产品不同,后者规格相同,分毫不差,手工作品则各有差异,教育人则差异很大。所以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就是看这个孩子已经到什么程度、怎么样,你要了解他怎么做,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种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样的道理。我们的教育习惯于群体实施,就是班级授课式所带来的,群发的,这个效果很高,因为我们讲一件事情、讲一个道理、做一个活动、做一个练习每个孩子都一起,似乎我们效率很高,但是这种高效率中会掩盖着不一定适合不同的孩子。多元智能的发明者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21世纪的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要走向个性化。走向个性化意味着我们教育要提高品位,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提高品位,要适合每个人,而促使每个人有不同发展,教育就增加了难度,和我们大拨哄的就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人·幼儿园:对于我们老师要求就更高了,要擅长观察。

    梁志燊:所以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老师的素质。

    中国人·幼儿园:再说一个关于家长的问题,其实咱们说半天,应该如何预防一开始有孩子以后可能给孩子好习惯,其实对于中国两说现在有些后悔的家长,他们一直念叨,怎么办啊,已经这样了,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所以我们听到有问题的声音,一般都是来自于问题已经出了,但是我们不可能放弃这些孩子、放弃这些家长,因为他们是主流,我们有没有什么对策帮助他们一下呢?

    梁志燊:常常家长发现了孩子已经出现一些问题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着急了,总想找良药、急救药,教育不是急救,常常有时候电话里面跟我咨询,我说我不是开方子的。家长常常就觉得这个孩子是我生的,我可以对他为所欲为,首先这个认识就不当,要改变,生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调查,他调查了西方的母亲、东方的母亲、东南亚的母亲,结果西方的家长就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就得承认他的独立存在;东方的家长说,尤其是中国的家长说,他就是我身上的一块肉,意思就是说我有权利去支配他,育儿观念从这儿开始就分歧了。因此东方人自觉不自觉的很自然的就会按照他是属于我的,我就去支配、摆布他;西方人就觉得,他生下来是独立的人,我要尊重他,不能随意去支配他。我觉得从观念上边我们还是要解决一下,尊重应从哪开始?尊重是成人对孩子的第一个观念。不尊重孩子起码是对人的不尊重,我认为这是一个缺失,这是我们不够进步与文明的一个表现。第二,对孩子得有极大的耐心,现在很多家长没耐心、很急躁。为什么对孩子要有耐心呢?因为孩子的动作不协调、没有时间观念、加上对过程有兴趣,而家长从自己出发要赶时间、急于达到目的,常常对孩子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出问题了。最没耐心的时候就是体罚,小的孩子能服你,他惹不起你、他只能忍受,接受体罚,10多岁就不能接受体罚了,他跟你对打要不然就跑,这样就变成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所以我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当然这个对我们作为父母来说就是一种磨炼。你要了解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父母得有一些知识,你知道在哪个年龄的孩子只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不了解,你总希望他什么都会、很快都学会,所以常常不满意、急躁、催促。所以我觉得家长是需要具备一些孩子生长发展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能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育的技巧,教育艺术的技巧。比如该不该惩罚孩子,有的教育家说不该惩罚孩子,说不需要惩罚孩子,有的家长说我从来没有惩罚过孩子孩子也很好的成长,有的家长说非得惩罚不可,就说用什么方式惩罚,是限制,还是罚钱,还是罚他去劳动,还是打等等,有各种惩罚方式。多数教育者的意见是不赞成任意动用惩罚的,当然也不是说绝对禁止,要是惩罚就是让孩子知道一些后果而已,惩罚还是为了教育,不是为了解气。所以这些我觉得也需要读一些书,借鉴借鉴,吸取一些经验,然后看看你的孩子怎么适用,对人家那个孩子方法得当对你的孩子不一定适合,因为个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人·幼儿园: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就是说时间其实过去了谁都不可能找回来,我们也不可能说因为后悔我们就能怎么样,如果家长觉得现在孩子需要改变,需要给他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去改变自己,最起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因为得知您要来我们这边做访谈,中国人·幼儿园的网友也给您提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其实总共三四类,第一类也就是提问题最多的一类,也是跟刚才咱们说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的就是,孩子不听话、脾气不好、顶嘴、打人、哭闹、喜欢扔东西,这个是不是可以归为一类,跟我们统一说说有没有什么根源才导致孩子变成这样的?

    梁志燊:所有的根源应该说归纳都来自于成人,是成人所造成的,但具体怎么造成的,各有各的原因。总体解决,我的一个原则就是冷处理,孩子发脾气打人,我们大家不理,就是给他冷处理,让情绪冷静下来后再问清缘由,讲明道理。现在还有很多治疗方法,游戏治疗,不是要发脾气、发火嘛,给孩子发泄的条件、机会,给孩子一个枕头让他去打去吧、发泄吧,他把他的体力发泄完了他气也消了,但他没有伤害到别人。别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越火上加油,那这样更加激化了。有时候我们也看到孩子在路上发脾气、不走,拉锯战式的那种情景,大人也觉得很没面子,孩子在那撒野,大人甚至就上去给他几巴掌,孩子出于这种威胁可能暂时收敛点,他心理非常憋屈。实际上你能制止他暂时这个行为,却教唆了他可以打人,他将来会用这个方法将来对付别人,你在处理他这个行为问题的时候方法不当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唆犯,你就教唆了他打人。

    美国的一个母亲,他养的儿子生下来个头很大,俗话说块儿大,母亲就告诫他,你块儿大你不能打人,你要打人你力气太大了会把人打伤的,他挺听他母亲的话,他就不打。后来他常常挨欺负啊,人家招他,他不还手,人家更招他,他气的很,他回去跟爸爸说,我不打人,别人老招惹我。他父亲告诉他,那你想想吧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能用打人的方法。这个孩子到学校去了,他又被同学招了,当那两个孩子招他的时候,他用两只手,一只手按住一个孩子,把那两个孩子按下去了。那两个孩子就嚷嚷了,老师过来了,老师批评了他们三个,批评了以后就分散去了。从那次以后再没人敢招这个大个头的孩子了,因为他用他自己的方法在那两个孩子身上显示了他的威力,谁要再招我会有同样的下场,这就是球王迈克尔·乔丹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所以我觉得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家长还行,他懂得原则是不许打人,处理方法父亲告诉他自己想,最后他真是自己想了方法这么处理问题,再也没有人招他了。

    孩子之间打架,成人不要加入进去,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一次我在美国亲眼看过两个孩子争吵,谁也说不赢就找老师,这个老师站中间听他们俩说,让他们各自阐述他们自己的理由,阐述以后说没解决;随后老师一只手握着一个孩子的手,还转移了一个地方,让他们继续说,结果俩孩子又各自说了理由,第二轮再说的时候气就消了。但还没解决,老师让他俩再继续说吧,又说了第三轮后,再问两个孩子,还有话说吗?孩子回答说:“没有了”,问他们问题解决了吗?回答说:“解决了”。老师说:“那就握握手吧!”老师没有当警察判谁对和错,而是听他们倾诉,倾诉完了孩子把他要说的话都发泄完了问题就解决了,孩子解决问题就是这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人的主观意见不要参与进去,会对某一方有不公正的结果。这些都是艺术,多看一看、多听一听,你再试一试,怎么样做,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效,我觉得教育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中国人·幼儿园:就是都是个体,不可能全体的教育,所以其实家长们如果希望做好的话,最基础的就是你去付出一点耐心你就会有所收获。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幼儿园也经常遇到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跟在幼儿园时判若两人,在幼儿园说老师说很好,这个孩子在家里又哭闹,回到幼儿园又好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梁志燊:这个家长得具体分析了,你在家里面孩子的生活跟幼儿园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不同,你们的要求是不是有什么不同,孩子在家里边的表现你有没有跟幼儿园老师沟通。你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里面的情况,在充分沟通后,老师就可以给家长以建议和帮助。另外你也要察觉到,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要求有哪些跟幼儿园不同,哪些需要改变,我觉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人·幼儿园:最后一个家长的问题,就是关于孩子的自信心,咱们一开始也说了,现在很多孩子们胆子并不大,很小,不敢上台去演出,不敢接触生人,其实您刚才也说了,也跟年龄段有关,我们应该从多大岁数来培养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自信心,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这些事情,不会打击到孩子?

    梁志燊: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我觉得孩子一岁多,当他能够独立会走,他就会渐渐走出家庭。为什么现在幼儿园之前有亲子园的活动呢,也是帮助他走出家庭和进入幼儿园生活之间有一个过渡,让他们接触一些孩子。一是给他机会,所以我觉得这个机会需要我们家庭给,幼儿园也给,幼儿园要给每个孩子机会,不要总给一些有能力的孩子机会,而一些没有能力的孩子少给机会,应该都是公平的,这点有时候为了教育的效果常常忽略这个孩子,这样就不当,我们要公平对待,给孩子都有机会。所以为什么那天我参加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运动会非常有感触呢,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不是说表演式的,就算是表演也每个孩子都参加。今年北海幼儿园庆祝建国60周年活动,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所有的孩子都上场了,都给他登台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孩子胆怯呢?就是机会少,多给孩子创造练习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发言不敢站在前面来,站在他那里也可以,站到老师旁边也可以,他站出来了、他说了,我们就要给他鼓励,他有机会练习就会有感觉,总会适应。

    中国人·幼儿园:我们家长和老师多给孩子自信心,多给孩子展示的机会。

    梁志燊:人有内向、有外向,不是说外向都好、内向的都不好,外向的不见得都有自信,内向的不见得都没有自信。我们给每个孩子机会,特别是注重让他独自,既让他在大家一起的时候活动,也能够在他独自活动的时候专心致志去做,这也是培养他很重要的。有的孩子跟大伙一块都会,单独在一起就不会,这不是真正自信,这个自信起码是不牢靠的。

    中国人·幼儿园:先读懂自己的孩子。

点击这里,看更多精彩访谈>>>   

    梁志燊:先读懂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孩子具备了各种能力自信心就生长了,这也会、那也会,他会系带子就会去帮助别人了,哪都不会、什么都帮不上忙,哪有自信,所以我觉得孩子的自信和他的独立能力是相连接的。

    中国人·幼儿园:我们访谈还有一点时间,在座的园长可以向梁教授提点问题。

    园长一:2000年的时候,您曾经到我们幼儿园讲过一次蒙台梭利讲座,家长非常轰动,我今天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在21世纪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角度上,21世纪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为我觉得您是我们的前辈,您可能回答的会更有高度。

    梁志燊:我是要即将要退出这个舞台的人了,但是展望未来,这个问题太大了吧,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不是天才。我们都是培养人才的,我们人才是各式各样的,当然我们需要这些人才既有技能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我们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中国是我们教育共同要追逐的目标,当然这个创新型应该从幼年开始一直到大学、一直到研究、一直到他工作,都应该是这样的人,都应该创新型,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内,你经营一个幼儿园,应该把你的幼儿园经营的具有创新型的,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是这样的,当然这是大的总的目标。在幼儿阶段他的基础是人生的最初的铺垫,这个铺垫就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铺垫的,我觉得有很多比较浮躁的情绪,太多关注孩子的才艺、知识这些方面,而对孩子品质,包括他的性格、能力这方面还是关注的不够。我记得那天我也是看了一篇报道、一篇文章就在讲,说在美国,在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重点,一、二年级都还注重孩子的行为品质的培养,更不要说幼儿阶段,幼儿阶段就要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几岁会干什么,渐渐的他就会自理生活,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到参加家务,帮助父亲做什么,参加家务的厨房工作、室内工作、园地工作等等,这些各个年龄都有一定的指标要学会什么。我们培养人还没有这么具体化指标,或者这些具体化指标都还没有在我们学校当中列上。

    一、二年级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这种生活的能力,他在学术上面、学业上面不做更多的东西,到三年级开始有一些变化了,因为在美国他把学前划到8岁,出生到8岁他认为早期都叫学前,都是这么打基础。到三年级,9岁上三年级才有一个转折,包括他座位的排列,三年级的座位跟老师是面对面的坐,三年级以下的都不是的,当然这是他们国家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因为小学我们从一年级,我们学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包括数学、语文都学,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就怕孩子上小学赶不上步伐,早早就朝着这个目标在幼儿园开始加码了。今年快到暑假时有人给我做访问,就是入学准备。我说入学准备怎么能是临阵磨枪的准备呢,我说上幼儿园整体都是入学准备,我们幼儿园就是入小学前的一个阶段嘛,学前教育嘛,都是入学准备,怎么是临阵才是入学准备呢。当然在大班应有更接近小学的学习要求。 

    园长二:因为现在弘扬国学嘛,有的幼儿在学《弟子规》,在学国学的东西,但是有一些蒙式人说,我们是蒙台梭利,不想学,你觉得这两个有冲突吗?

    梁志燊:看怎么理解,我这儿有一篇文章,有四位作者做了一个访谈,就是谈早教的问题。这几位作者,一个是1岁就上常青藤,他们都是从中国出去的现在入了美籍的美国人,是中国血统的美国人。还有一个好奇乐乐园的,还有一个作者是快乐教育,还有一个小淘气尼古拉。其中就谈到,因为他们在美国,常青藤的教育在美国是非常高水平的教育,在美国是非常受赞扬的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做比较。他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是从背书开始的,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也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与此相关中国的孩子识字也比较早,还要比较自己孩子识了几千字等等,但是常青藤的教育反对死记硬背,他说过早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是日后则容易厌学,学习成绩一般,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然后他接着说,常青藤的教育是什么呢?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得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要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恰恰相反,总是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就会超过自己的上一辈,研究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因此,作者薛勇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并非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育,更是要实施告诉父母我会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就是家长常常跟孩子讨论,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什么。每次大家对一件事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都要细致的讨论,如果女儿对了我们就及时向她致谢,帮助她看到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是如何教育了父母的,这样她从小就面对世界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声音是什么意思呢?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勇于表达。还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常青藤的教育。

    这我做了比较,就是说让孩子去背诵式的教育和提问式的、讨论式的教育的区别和效果。当然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讨论,也可以选择。

    中国人·幼儿园:现在对于刚才那位园长说的国学教育,也不是不可以用,只是我们用适当的方式。

    梁志燊:对,如果把全部的教育沉浸在国学当中去弄,是不是完全得当,因为我没有做过实验,从总的来讲,我觉得和我们现在时代不相符。

    中国人·幼儿园:国学教育里面不是有一个中国的礼仪嘛,很多幼儿园希望通过国学教育让他懂得一些礼仪。

    梁志燊:懂得一些礼仪、谦让等等。

    中国人·幼儿园:所以也是有所取。

    梁志燊:对。所以有时候背诵一些,在孩子教育当中背诵像经典性的句子来规范他的行为,我觉得未尝不可,但是整个把我们幼儿园教育变成国学的教育我觉得和我们时代是不相符的,我基本是这样的态度。

    园长三:蒙台梭利您是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在蒙台梭利教学这一块您有很深的了解,在我们下属幼儿园的园长有这样的想法,说蒙台梭利日训的部分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好,园所里面没有进行全面的蒙台梭利的教学,而是把日常生活引入到按照日常教学当中,您觉得他们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梁志燊:我个人而言,他把蒙台梭利的这一部分引进来了我觉得很好,可以,但是不能称其为蒙台梭利教育,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传承的整体的,他只引进了局部说我就引进了蒙台梭利教育这就不合适。

    中国人·幼儿园:好的,非常感谢梁教授光临中国人·幼儿园访谈间,今天访谈就到这里,谢谢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