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清源玉龙溪:中国儒学初步(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9:04
关于[中国儒学初步(四)]的字幕:
  • 他是从平民间走出的
  • 这样一个人物,
  • 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 长大以后做过管仓库的委吏,
  • 管牛羊的乘田,
  • 这样的一些小官,
  • 他很有实际的才干,学无常师,
  • 掌握了三代的文化,
  • 他特别崇拜,
  • 认真地学习周代的礼乐,
  • 那么30岁以后,
  • 他开始开办私学,
  • 然后也有一段时间50岁的时候,
  • 他当了鲁国的中都宰,
  • 后来因为他的政绩很佳,
  • 四方兼责之,
  • 他后来就成为小司空,
  • 然后做了大司寇,
  • 然后最后是它的政绩很好,
  • 但是齐国人离间,
  • 最后不得以孔子和弟子
  • 离开了鲁国,
  • 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
  • 但是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
  • 政治主张仍然是坚持。
  • 所以他一生,
  • 坚持他的道德理想和文化理想。
  • 在陈蔡到了绝粮的地步,
  • 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 他持守道义,膝不下软,
  • 不畏艰,乐以忘忧,
  • 在困恶中,司马桓魋要杀他,
  • 他还在和弟子洗礼于大树下,
  • 讲颂玄歌不绝,
  • 司马桓魋把那个树拔掉了,
  • 他心地坦然,
  •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天既然把德降临在我身上,
  • 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 所以在生命艰危之中,
  • 坎坷,颠沛流离之中,
  • 孔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精神,
  • 那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奋斗,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 这样一种精神,
  • “孔子之时,周室微礼乐废,
  • 《诗》《书》缺”
  • 那么追迹三代的理想,
  • 来序诗书,修诗书,起礼乐,
  • 这是孔子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使命,
  • 所以他是著名的思想家,
  • 卓越的教育家,
  • 中国文化的伟大的代表者。
  • 他提出仁学的理论
  • 及三代思想大成,
  • 开儒家思想的先河,
  • 所以他用极大的精力
  • 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 对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 作出重要的贡献,
  • 他奠定了中华人文的
  • 精神价值理想,
  • 所以说仁爱、仁德
  • 是他的一个贡献,一个发展。
  • 那么我们看《论语》这本书,
  •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
  • 这个可以说平易亲切的,
  • 《论语》它有很多生动的礼,
  • 孔子的一些故事,
  •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
  • 孔子的为人为学,
  • 《论语》当然有上论语和下论语
  • 各十篇,一共是二十篇,
  • 每篇都有很多章,
  • 有349章,16000字。
  •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说,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那是人家嘲讽他的话,
  • 因为赵普在当时,
  • 在最高的官吏里面,
  • 他可以说是文化最低的一个人物。
  • 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 这是他一种自嘲。
  • 但的确也是可见《论语》的重要。
  • 半部《论语》
  • 其实主要是指的上论语,
  • 所以我们看论语这本书,
  • 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
  • 这是我们刚才已经所学到的。
  • 如何读《论语》呢?
  • 读《论语》我们要抓住它的总纲,
  • 它的总纲就是“志于道,
  •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志,是心之所知,是一个目标,
  • 是立定志向,一心向慕。
  • 据,是坚执固守,根据。
  • 依于仁,依是不违,
  • 是依靠、依据,
  • 游,是游学,从容地游憩、
  • 优游、涵泳、陶冶之中。
  • 所以我个人读《论语》
  • 是主张抓住这十二字,
  • 作为它的总纲,
  • 把它作为一个总纲。
  • 其实非常的丰富,
  • 它绝只所谓黑格尔所讲的
  • 常识伦理,伦理教条,
  • 常识性的东西,
  • 它不是这样的,
  • 其实它里面非常的生动,
  • 非常的丰富,
  • 它是在六艺之中,
  • 来陶冶我们的情操,
  • 在礼乐射御书数,
  • 在诗书礼乐之中
  • 来也陶冶我们的情操,
  • 所以孔子和当时的弟子的对话,
  • 他是在具体的时空场景中
  • 来进行的,
  • 有特殊的语言场景,
  • 提问者或者对话者
  • 有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经验,
  • 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
  • 那么孔子的因材施教,
  • 我们慢慢地琢磨,
  • 慢慢地去体会孔子之言。
  • 关于《论语》,
  • 它有论孝悌,论忠信,
  • 它有它的一些政治的主张,
  • 它有其仁德,
  • 有这样一些东西,
  • 我们可以慢慢地去体会,
  • 比方说我们讲仁学。
  • 我们讲孔子的仁学,
  • 大概是这样几点。
  • 首先以“爱人”为“仁”。
  • 孔子重礼,我们知道。
  • 礼仪文化,
  • 它可以说是周公以来,
  • 很伟大的文化成就,
  • 当然其实周公以前就有了,
  • 所以孔子重礼,重仁,
  • 是对三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
  • 尤其是对周公以来的
  • 文化成就的继承。
  • 《国语》这本书里面,
  • 关于仁爱的“仁”字只有24见,
  • 《左传》中关于仁爱的“仁”字,
  • 有33见,
  • 那么当时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 已经把人,我们这个“人”
  • 和仁爱的“仁”相提并论了。
  • 孔子特别重视仁德、仁爱,
  • 所以《论语》里面提到礼,
  • 提到礼乐一共是75次,
  • 但是提到仁,仁爱的“仁”
  • 就有109次,
  • 所以孔子超过 超越
  • 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 超越于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 一个重要的贡献,
  • 那就是把中华人文理想的
  • 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观念,
  • 仁爱的“仁”,把它弘扬了出来。
  • 当然关于什么是仁,
  • 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 老子不直接地说道是什么,
  • 孔子也不直接地说仁是什么,
  • 当然也直接地说过,
  • 但是说的很少,
  • 他主要是要我们去体会
  • 在特殊的语言场景中,
  • 大家去体会孔子之言。
  • 以“爱人”为“仁”
  • 这是仁德的第一个意向,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
  • 子曰:“举直错诸枉,
  • 能使枉者直。”
  • 你看孔子主张爱人。
  • 我们知道孔子那个时代,
  • 他继承周公以来的
  • 人道主义的传统,
  • 他反对人殉、人身,
  • 甚至反对以人形的
  • 木俑、陶俑去做陪葬,
  • 他都表示厌恶。
  • 有一次退朝,
  • 孔子听说他们家里的马厩烧了,
  • 失火了,被烧了,
  • 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
  • 所以他很重视的是
  • 同情关怀的事,关爱的事,
  • 包括像养马的人 这样的老百姓。
  • 孔子所重视的是民事上计,
  • 老百姓的生活。
  • 他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 礼所生也。”
  • 我们看他很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 他爱民众,他是强调,
  • 他的政治哲学里面也很强调,
  • 如何的是富民,如何的教民,
  • 他强调放爱纵,亲人,
  • 在这里他是把仁爱的仁和人
  • 这个是相互来界定的,
  • 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 礼所生也。”
  • 他讲仁是人的内本质,
  • 是人之所以为仁的之道,
  • 他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
  • 一个道德岗,
  • 那么使孝敬父母等等
  • 亲情的一个扩大,
  • 一个推己及人。
  • 这是讲的人。亲亲为大,
  • 并不是亲亲的为一,为至上,
  • 而是说亲亲非常重要,
  • 大家从亲爱、亲人中,
  • 我们体会到,
  • 然后把它推己及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义者宜也,
  • 义就是合宜、适宜、恰当。
  • 尊重贤能是社会的
  • 义德的重要内容,
  • 它是我们尊敬兄长的一个扩大,
  • 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亲疏、
  • 远近、等级上的差别。
  • 尊贤之等,
  • 它是说尊贤,尊重贤能,
  • 在德才论位上,
  • 有尊卑高下的等级,
  • 那么什么是礼,
  • 礼就是把仁和义的次序
  • 等级具体化、形式化,
  • 也就是亲亲
  • 有亲疏、远近的差别,
  • 尊贤,有德才论位的不同,
  • 那么我们把它
  • 等级化、形式化就是礼,
  • 但是礼的核心的东西是仁德,
  • “人而不仁,如礼何?
  • 人而不仁,如乐何?”
  • 所以礼乐的核心的价值是“仁”德,
  • 这是从人和仁的方面
  • 做的一个基本的规定。
  • 此外,以克己复礼为仁,
  • “仁”德是礼乐文化的
  • 一个真实的内涵,
  • 我们看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德,
  • 那么他讲“克”,
  • “克”就是约的意思,
  • 克己就是约束,
  • 克制 修养自己。
  • 复礼是合于礼,
  • 克己复礼是为人,
  • 这在孔子以前就有人讲过了,
  • 《左传》里面也有记载。
  • 那么这个礼
  • 是一定的社会次序规范,
  • 用一定的社会次序规范
  • 来节制我们人们的行为,
  • 来协调各种冲突,
  • 来调整人际关系。
  • 所以一个和谐稳定的人间次序,
  • 它总是要有一定的
  • 礼仪、规范来加以调节,
  • 那么要有一定的礼文仪节,
  • 要有一定的等级次序,
  • 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 那么孔子重复了古代的讲法,
  • 他强调克己复礼,
  • 强调博学于文,
  • 约之以礼,以礼来修身,
  • 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 所以颜渊向他请教仁德,
  • 孔子回答说,
  • 是“克己复礼为仁”,
  • 一旦我们克制自己,
  • 来实践礼,
  • 天下都归人焉,归诸子,
  • 助词是心,信人。
  • 大家都信起了仁德,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为仁”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 那它是由他人决定的吗,不是的。
  • 所以颜渊说,“请问其目。”
  • 具体的子目是什么呢,
  • 他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说是,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我虽然不聪明,
  • 那我想实践你这个道理,
  • 那我们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有很多觉得他太紧张了,
  • 他太过于严肃了。
  • 那实际上就是说,
  • 这只是大而言之,
  • 就是视听言动还是要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