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pro车膜多少钱:央企成绩是怎样得来的?是否与民争利? 【经济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2:00
中央企业要不要多赚钱?应该怎样赚钱?央企多赚钱是否与民争利?这些问题深受央企职工和社会各界关注,许多人士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央企业利润是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通过梳理中央企业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120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4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营业总收入1677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在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有38家,比上年增加8家。

    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追根溯源,它是一条漫漫探索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且不断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也为经济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成绩源于体制机制效能的充分释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制度和机制创新。

    近年来,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市场化、国际化运营水平。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改制面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

    截至201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有43家,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有336家;全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户数达988户。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外部董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成绩源于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国有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缩短管理链条,改制分离辅业,释放了国有资本的活力。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一些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应的国有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增强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国有资本在电信、电力等行业的比重占90%以上。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中央企业户数由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调整到2010年的122家。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实施海外并购,开发海外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截至2010年底,约100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子企业或管理机构,纯境外单位资产和营业收入迅速增长。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利润总额在集团利润总额中占较大比重。

    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十一五”期间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大幅增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四年在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位列亚洲公司首位。

    中央企业十分重视在境外能矿资源、农业资源等领域的开拓,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央企业不断拓宽境外经营覆盖的区域,优化产品结构和业务经营范围,投资方式、产品和劳务输出方式不断丰富,境外业务实现转型升级。在投资区域上,除继续保持对亚洲、非洲等传统市场的优势,对欧洲、大洋洲的投资合作规模日益扩大。在投资领域上,逐步由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拓展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资源开发、物流和园区建设等领域。

    成绩源于历史包袱的妥善解决

    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就可以为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性文件,从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增资减债”,到今年实施的厂办大集体改革,都在着力解放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使企业轻装前进。

    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利用辅业资产,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冗员过多的问题;加快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综合配套推进各项改革。

    成绩源于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脊梁,中央企业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为国内外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每年都组织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工作。至2009年底,中组部、国资委已先后7次组织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从近万名应聘者中录用了113人。

    2010年,中央企业高管公开招聘,20个高管职位为历年最大规模,12名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招聘职位,5名正职,这是中央企业首次如此大规模地招聘总经理,这对中央企业在主营业务、技术性等关键性岗位招聘是一项重大突破。2008年中央部署“千人计划”,国资委和中央企业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引进了一批企业急需特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特长正在得到有效发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作用逐步显现。

    在中央企业的带动下,不少地方企业也进行了公开招聘的探索。一批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此外,国资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建设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中央已经批准23家中央企业建设人才基地,其中神华集团等14家企业在北京集中建设未来科技城。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科技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显出成效,职工技术技能能手大量涌现,增强了企业的软实力。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骄人成绩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效益,也是1000多万国企职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体现。中央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实力,将会直接和间接惠及全体国民。中央企业多赚钱,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与民争利,而是谋利于民。

    如果看不到改革发展的主流,只是把某些改革中的个别缺陷、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作为否定中央企业成绩的借口,是很不正确、很不阳光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通过积极“整合、联合、融合”,坚持“合作、合力、合心”,国有企业将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进一步全方位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