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2开启实时心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高中“必修一”学习札记 聂幼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2:01

高中新课程“必修一”是政治史,侧重于政治制度文明。所谓政治是人类社会各种主体维护特定利益的行为及其关系。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实现政治统治的政权组织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广义上看,政治制度可以指政治领域中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 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存在。于是,就有了自然的和社会的公共需要、规则和权力。从氏族、部落联盟、邦国、君主国,乃至现代民族国家,任何公共权力的首要前提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维持既定的公共秩序。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崩溃或消亡就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阶级、国家、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政治及其制度文明的性质与形式受制于各种现实的和传统的因素。当我们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时,只是揭示了它的“终极”本质,决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公式到处套用而万事大吉。否则,史学就变成了迷信,不会使人聪明,只会使人愚蠢。

★ 有人认为唯物史观不尊重、不承认人权与普世价值观,这是个误解。实际上,唯物史观正因为尊重和承认人权和普世价值观,才更重视深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历史嬗变、进步及其原因、条件和实现的途径,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因此,才有为了“每一个人的解放”之宗旨,并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宣告自己是一种发展的学说,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一致的教条或戒律。这一点,恩格斯后期的一些文章表现的尤为鲜明。唯物史观反对的是无视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空谈人权和普世价值观——这种做法要么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意。如果我们能坐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马、恩原著,而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的普及读物,就不会把曾经猖獗一时的极左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当作唯物史观。

★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变革的时候,甚至是恐怖的“火车头”,呼啸的“助产婆”。但决不能理解为唯一动力或主流。“苛政猛于虎”,暴力起义或政治革命是阶级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然而,并非凡是政治矛盾和斗争都必须是你死我活的:“光荣革命”开创了新老贵族的妥协与共同进步;“南北战争”的善后,展示了“兄弟阋于墙”的范式。同一地区、民族、国家中,对立的阶级是同一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只要这种关系还有存在的必要和活力,他们之间的统一性就与其对立性一样,都是现实的、创造的、进步的因素。而且,统治阶级始终是这种社会或文明的代表,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其次,就具体的个人或群体而言,其阶级性是可以转换的,底层阶级向往和追求上层阶级的地位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般情况下,是历史的进步行为。维持了中国数千年的“耕读文化”、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文明就是很好的例证。

★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点状文明向区域文明转化,再走向世界的漫长过程,但这正是以多元文明的存在和价值为前提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就政治制度而言,即使经济和意识形态相同,不同的、具体的地区、民族或国家,其表现形式也历史地受制于其所依赖的具体的生产要素、文化传统、民族特点和现实力量的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甚至偶然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情”。没有最好,也难说更好。因此,与其用“好”“坏”与否这样的道德参照来评价,不如以“适合”与否的实践作标准来的更有意义。无论主观意图如何,从客观结果上看,南橘北枳、东施效颦与叶公好龙、沐猴而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形而上的比较,只是也仅仅是有利于我们记住对象之间在现象上的区别,但不可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其本质和演变的轨迹。历史的、具体的问题还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逻辑学上,可作比较的前提是被比较对象的同类和同条件。可是,历史上能满足这个前提的人和事又何其罕至!

★ 由于篇幅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只能突出政治制度的本质和主要特点,甚至比较抽象和概念化。但政治文明是人创造的,不知其人,焉识其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再创造。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生动有趣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史学的求真问题和教学的品质问题。否则,就很容易把“好人”越说越白,把“坏人”越描越黑。结果,使中学历史课程变成了“造神”课或“描鬼”术。历史是复杂的,特别是处在社会中心位置或矛盾漩涡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面临的各种关系和“力的平行四边形”错综复杂,即使同一作为,在某方向可能是非正义的,或者是极端反动的,而在其它方向上却可能是非常进步的,甚至是开先河的。反之也然。君若不信,可以找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去考证、研究一番,便可知其道理。

★ “一分为二”或“两分法”是一种对事物内部矛盾与对立的通俗说法,不是规范的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只能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说法似乎是最省力的不败法宝。呵呵,探索者的辩证法变成了懒汉的诡辩法!辩证法的范畴是“对立统一”,而且这种 “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变化的,必须强调要以在认识上是“抽象具体”的,在形式上是辩证矛盾的思想来反映辩证矛盾的历史事实。认识的真理性在于其接近事实的程度,而不是任何权威的理论或者道义。数百年前,伽利略和罗马教廷辩论的核心就在于兹。就史学来说,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阐释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1]

总之,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无论如何,中学历史课程不可能穷尽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及其制度文明,但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治史贵在求真,是为史才、史学、史识;求真须以厚道,是为史德。史德何如?于是想起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 高中必修一的数学题 高中必修一的题目..谢谢了 高中新课标必修一化学所有化学方程式 何为中庸? 庸医其中庸的意思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是什么意思? 夫龙之为虫也,可绕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睚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帮我翻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麻烦大家! 高中必修5计算机问题 夫龙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经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夫龙之为虫也,可犹钾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文则必杀人''怎么翻译 请问哪里有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单词表下载?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宣乎百姓之以我为爱也 求韩愈原道中 "彼以煦煦为仁,子子为义,其小之也适宜"的注解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的意思是? “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请给予具体解释和说明 及死之日,天下知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干士大夫也。 辩论:知其不可而为之 何为中庸?(要求简明,精要!) “帝感其诚”“可以一战”“甚矣,汝之不惠”“夫战,勇气也”这四句的句式特点? 吴之知礼义也,太伯改其俗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