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用户体验:治疆新思维需要的是“公民教育”,而不是“公民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3:13

治疆新思维需要的是“公民教育”,而不是“公民社会”

[12423] (2011-08-08)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自拙作“刍议新疆长治久安的新思维”刊出后,无论是国内网络对拙作的评价与回复,还是在“新疆稳定和发展之我见”中,都出现了将拙作“公民教育”误解为“公民社会”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进而明确,新疆长治久安需要的是“公民教育”,而不是“公民社会”。

  在既有的“经济与民生”议题上,加“公民教育”,笔者称之为“治疆新思维”,原因在于“公民教育”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个人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有公民认同与种族认同。公民认同是说,只要生活在一国边境之内的人即对国家认同,而不分肤色、种族、宗教。而种族认同,则是将国家的界定建立在共同的种族和信仰上。显而易见,种族认同是对一个国家领土完整的潜在威胁。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政治巨变时,种族认同乘虚而入,几乎所有多民族国家都四分五裂。而南斯拉夫的分裂更是充满了血与泪的战争,以及不同族群之间几代人都难以弥合的感情创伤。因此,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认同,是一个国家统一与完整的思想基石!

  在中国其他地区都没有开展公民教育的情况下,经济欠发达的新疆如何开展公民教育?开创现代欧美公民教育的法国的(1882年,法国开设的“公民训导”被认为是公民教育的雏形)公民教育,有参考价值。

  法国公民教育是“共和同化”的共和模式,共和模式的中心原则是基于个人的平等,而不是基于承认文化差异和少数民族的权利基础之上的平等。这种模式以“经济与福利为基础,世俗化为保障,法兰西价值观为标准”。这种以经济与福利为支撑的公民教育在非穆斯林移民族群身上成效明显,移民后代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征,没有了种族认同的根基。1955年出生在巴黎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即不会说匈牙利语,也没能传承匈牙利文化,更谈不上种族认同。但是这种公民教育在融合穆斯林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代表性的事件是2005年突发的“巴黎骚乱”。2005年10月27日,巴黎市克利希苏尔瓦郊区,两名北非裔青年,为躲避警察追捕,藏进变电站触电身亡。这一意外引发了非裔青年的街头暴动,并演变成全国范围的骚乱。骚乱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为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法国历次骚乱之最。骚乱之后,法国调整了公民教育的策略。为公民教育需要,法国人即没有被自己赠与美国人自由女神像的历史所束缚,也没有受到自己标榜的“人权高于主权”、“自由、民主、人权”的约束,更没有被媒体的评论所牵制,而是以绝对多数(众议院355票赞成、1票反对;参议院246票赞成、1票反对)在2010年通过《禁止在公共场所掩藏面部法》(即“面纱禁令”)。能够与“面纱禁令”相提并论的只有“剃发易服”。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不包括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着满族服饰。当然,剃发易服更加赤裸和血腥。法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在公共场合消灭种族认同的文化标示载体,从形式上入手,以铁腕强推公民认同。

  借鉴现代公民教育鼻祖的法国的实践,笔者对新疆的公民教育提出如下建议,抛砖引玉。

  (1) 依法推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立法先行。即便是“面纱禁令”这样的举措,法国也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推行的。因此,新疆要开展公民教育,首先就是要有法理的基础。有法理基础的公民教育,才能在各种各样的非议与争议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定地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进。

  (2) 必须是国家与公民关系

  法国的公民教育、以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公民教育,涉及的是一己三群。一己即公民个体,而三群即国家、政府、政党。而在新疆开展的公民教育,应该、也必须围绕二元关系,即国家与公民展开。在探索中前进的新疆的公民教育,需要的是确立国家意识的“绝对性”,弱化族群思维;树立公民对国家义务的“无条件性”,抗衡族群文化可能派生的消极倾向。

  (3) 明确“一族(中华)情感、一国(中国)意识”的“中华价值观”

  法国的共和模式也被形象地称之为“番茄汤理论”:法兰西文化是一锅番茄汤,少数族群的文化是往里面添加的各种辅料,作用只是让番茄汤更加美味。借鉴法国的经验,新疆的公民教育要确立“中华价值观”。中华价值观是56个兄弟构成的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因此,其内涵极其丰富。但是笔者认为,核心还是“一族(中华)情感”与“一国(中国)意识”。

  (4) 提升双语教育为国语教育

  法国教育当局认为,教育不应该为少数民族或移民的孩子提供任何特别的准备,而是要让他们完全融入正常的法国学校和法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因此,法国教育当局要求少数族群要学习法语,被认为这是帮助他们成功地成为法国公民的先决条件。借鉴法国经验,双语教育要提升为国语教育,帮助新疆各族儿童融入到全国的教育体系中。而要顺利开展国语教育,必须解放思想,明确国语的内涵。国语的表现形式是汉字,但国语与汉语是两个概念。国语是融合了56个兄弟语言的精华、以方块字的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语言。因此,传统思维中将“国语”等同于“汉语”,没有完整体现国语的内涵、尤其是其“包容性”的特质。不客气的说是将国语等同于“汉语”,是对国语的矮化。解放思想,还原“国语”是56个兄弟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语言的历史;实事求是,沿着历史的脉络,就是要提升双语教育为国语教育。

  如上所述的建议中,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看到,治疆新思维中的公民教育与公民社会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在此,笔者重申,公民教育的目的是,确立 “中华价值观”,构建“中国梦”。“中华价值观”与“中国梦”,不仅仅有利于新疆的长治久安,更有助于新疆地区包括汉、维、哈萨克等在内的各族兄弟实现个人价值。匈牙利人的后裔萨科齐成为法国总统,是萨科齐自觉传承了法国文化与文明、绝对而无条件地为法国利益而奋斗、并在这种奋斗中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过程。同样,肯尼亚人的后裔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中国人的后裔朱棣文、骆家辉成为美国部长,也是基于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胸怀“美国梦”,在维护美国利益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笔者呼吁,借援疆的东风,集合全国的科教资源的精华,在新疆开展“公民教育”,以“中华价值观”确立新疆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石,以“中国梦”构建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王强

  作者任职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