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压榨员工的体现:景泰县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5:03
[市内动态] 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发表日期:2010年03月22日,来源:市教育局 ,编辑:xxzx, 有405 位读者读过此文。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现印发你们。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局属各学校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县区其它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逐步推进。

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快白银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学校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白银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求,结合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的现状,特制定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办白银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基本实现白银市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主线,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意见为依据。通过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学校校园信息化设备配备、环境和应用平台的建设,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形成一套软硬结合,以应用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机制,实现投入资金与提高效益的有效统一。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在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与教逐渐转向较有创意及互动性的模式。 2、信息化的校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与经验,帮助他们具有创意的思维”构建数字校园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学生奠定广阔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效应变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通过信息化校园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帮助学生按其本身的程度学习,养成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实现校园资源数字化、机构扁平化、管理信息化,充分体现信息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效益。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信息化,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服务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环境、有效的技术和服务,着重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诸方面,应从教育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方向,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坚持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步协调发展。 3、系统开放、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应坚持系统开放性标准,采用先进、成熟、具有开放性标准的主流产品与技术,注重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系统互联性、互操作性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的体系建构,提高整个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用结合,实用性、适度性原则 要把建设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度推进信息环境、技术应用、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有效建设。同时,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经费使用要科学、合理。 5、建培结合、以人为本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作用和效益,最终将由“人”这一关键要素来实现。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通用标准 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系统是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Internet),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教育平台、信息化学习平台,将现行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管理、教育和学习活动,转移到这个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指学校信息化环境中各种硬件的配置和建设,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化语音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校园计算机网络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Internet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保证学校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学生活动室之间互连互通,并实现对外沟通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服务的网络应用环境。 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涉及城域网接入、校园网络布线、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等方面的建设和配置。 2、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计算机网络中心是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配置有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为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沟通交流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3、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具备会议厅,报告厅,学术讨论厅,培训厅的多种功能,承担着学校重大会议、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任务,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活动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 4、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 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重要教学场所,应能够完成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字表处理和编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5、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数字化语音室具有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双重功能,整个系统将声音、数据、文字、图形、影像及学习成绩的评判有机地熔于一体,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得语言教学更为生动和形象,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6、计算机配置标准 计算机配置包括学校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分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两种类型。其中教师用计算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生用计算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7、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一般由投影仪、视频展台、投影屏幕(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计算机等设备组成。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平台建设 白银市数字校园教育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Web的网络平台系列。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由协同办公、老师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教学资源、数字图书、共享软件、图片中心、招生管理、学校管理、出卷系统及资源库等模块组成。形成协同办公、教学应用、学习辅导、决策支持和管理信息等五大资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白银市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是基于校园网络的教育教学管理、行政办公等管理体系安全、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应按照这一标准,制订一系列保障本校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管理条例和有效的培训计划和科研计划。 1、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是指学校设立的专门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由分管信息技术的校长负责,由学校负责信息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 2、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是指学校制订的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等。 3、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指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信息技术环境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4、网络和信息安全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指学校的网络管理应该由专人负责,各种安全措施有效,能保证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正常有效运行。 5、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学校针对校园信息化方面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和条例等,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信息技术设备台帐、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指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信息化素养,包括管理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 1、管理队伍的建立 要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开拓的精神、灵活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实践能力、科学的评价与评估策略、有效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创新能力等信息素养。 2、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信息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分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指学校负责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具体内容参照《白银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培训与达标计划》白教发[2008]48号文件)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对信息进行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意愿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应该分别学习完成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并达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能力。   附件: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附件   白银市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为IT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学习、管理、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1.1、校园网接入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应是一个基于宽带网络架构,以10M光纤接入公网,具有独立IP地址。 1.2、校园网络布线 网络带宽应该能够保证教学应用的需要,楼宇间千兆光纤连接,百兆交换到桌面。 网络布线到学校所有室内活动场所,并保证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学生活动专用室都装有至少一个网络节点端口。学校的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内的所有计算机均应实现百兆桌面的网络连接。 1.3、网络交换设备(采用以太网标准) 网络中心配置1台或以上具有二层交换功能、可堆叠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1.4、服务器设备 配置至少1台专用服务器,用于学校网站、资源、管理等,支持网站发布、文件共享、校内IP的分配管理。省级示范性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应配置3台专用服务器,分别用于WEB(含DNS)、文件(含资源)、应用(含教学支持系统及各管理平台),支持网站发布(包括域名服务)、文件共享(包括资源库、数据库)、各类教学系统应用、校内IP的分配管理。 2、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2.1、中心机房防静电地板铺设。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均应安置于专用机柜内,机柜及防静电地板的接地必须良好,接地电阻不能大于1欧姆。 2.2、中心机房电源不能就近借用房间照明系统,应专线接入。电源可以多相供电、也可以单相供电。 2.3、采用标准配置或高于标准配置网络设备的中心机房,应安装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保证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空调设备除外)的不间断供电。UPS的供电时间不低于30分钟。 2.4、中心机房应配置空调设备。空调电源要与机房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专用设备电源分开,应单独铺设。 3、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3.1、学校均应配置一个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 3.2、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应安装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多媒体、多功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本标准不涉及报告厅的内部装修、装饰、空调系统及普通照明灯光)。 3000ANSI流明或以上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含电动投影屏幕)、数字式视频展台1台; 功率放大器1~2台、多路调音台1个、双卡座(含调谐器)1个、录像机1台、DVD机1台、会议话筒1~2支、领夹式无线话筒1套、音箱1~2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必要时可配置反抑控制器1个、电源时序器1个、专用控制台一个。 4、计算机配置标准 4.1、教师用计算机配置 教师用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 4.1.1、办公用机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办公用机包括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 4.1.1.1、便携式计算机 学校应按专任教师数的40%配置,省级示范高中和中职学校按专任教师数的100%配置。 4.1.1.2、台式计算机 按学校办公室数量配置。1~3人办公室,1台/室;4~6人办公室,3台/室;7~10人办公室,6台/室;11人及以上办公室,8台/室。逐步实现专任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 4.1.2、专业用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校网络中心的网管用计算机,教室和各专用室多媒体设备配套用计算机均随整套设备另行配置,不作数量规定。 4.1.2.1、管理专用计算机 校长办公室、财务、人事各1台。省级示范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应达到办公室、人事、学籍、财务、校产、卫生、图书管理至少各1台。 4.1.2.2、技术专用计算机 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专用于技术制作或软件开发,至少1台。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各1台。 4.2、学生用计算机配置及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建设 学生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4.2.1、小学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30:1。 4.2. 2、初中(含九年一贯制)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20:1。 4.2. 3、高中(含完中)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7:1。 省级示范高中和中职学校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0:1。 5、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 5.1、设施标准 1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中控、1块投影屏幕。省级示范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可选配交互式电子白板。 5.2、数量标准 按照多媒体进教室的总体思路,逐年以年级或班级按比例配置,逐步达到100%的班级多媒体进教室。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 在全市教育系统内选用合适的技术,营造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体系,建立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无可匹敌的巨大优势。 1、学校管理平台(数字校园教育管理平台) 1.1 协同办公 学校管理者及老师可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包含“网上 填单”,“内部邮件”,“工资安排”,“短信中心”,“公文流转”,“个人助理”,“电子公告”等。 1.2 老师管理     老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本模块依据众多学校的管理经验,结合学分制在学校实施的特性,给学校的师资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集成了系统中与教师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含“员工管理”,“教师评估”,“教师信息查询”,“人事管理”。 1.3 学籍管理 本模块汇集了学校应用中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模块,让学校能集中的对学生综合管理。实时反馈学生的在校状况,为校方的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学生考勤”,“综合素质”,“德育管理”,“信息查询”。 1.4资产管理 资产是学校重要的资源之一,本模块依据众多学校的管理经验,给学校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众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地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管理”,“资产报表”,“资产报废”等。 1.5 计划财务 计划财务模块不仅向学校本身提供工资、财务等的管理和信息发布功能,而且提供学校向教育局上报,教育局统计汇总各学校财务信息等功能。本模块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工资管理”,“经费管理”,“统计报表”等。 1.6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模块为广大用户提高了一个高效、快捷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在此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搜索、下载、收藏、管理等操作;管理员可对本单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同时还可开展资源评选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为各单位创建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主要包含了:资源互联中心、资源搜索中心、资源评选中心、我的资源中心、资源管理中心等。 1.7数字图书 数字图书模块为广大用户提高了一个高效、快捷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在此完成对图书的搜索、下载、收藏、管理等操作;管理员可对本单位图书资源进行全面管理;为各单位创建资源中心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各单位实现图书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主要包含了:图书互联中心、图书搜索中心、我的图书中心、图书管理中心等。 1.8共享软件 共享软件模块为广大用户提高了一个高效、快捷的软件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在此完成对软件的搜索、下载、收藏、管理等操作; 管理员可对本单位软件资源进行全面管理;为各单位创建软件资源中心实现软件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各单位实现软件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主要包含了:软件互联中心、软件搜索中心、我的软件中心、软件管理中心等. 1.9图片中心 图片中心模块为广大用户提高了一个高效、快捷的图片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在此完成对图片的搜索、下载、收藏、管理等操作;管理员可对本单位图片资源进行全面管理;为各单位创建图片资源中心实现图片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各单位实现图片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主要包含了:图片互联中心、图片搜索中心、我的图片中心、图片管理中心等。 1.10招生管理 招生管理是教育局和学校需要的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模块依据众多实际业务经验,结合学分制系统的互联互通特性和数据上报功能,给学校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完整方案。本模块主要包括:教育局方面的“招生管理”和“会考管理”,学校部分的“招生”和“会考”。 1.11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成绩处理及分析报表等重要模块,功能多而比较复杂,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主要功能划分成四个主流程:必修管理,选修管理,分层课程,成绩处理。 1.12出卷系统 出卷系统中预置了出卷王5.6版软件,老师通过选择试卷名称、组卷日期、考试时间,以及组卷的方式等条件,可自动生成所需试卷。 1.13资源库 系统外挂了一套涵盖各学科、各版本的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包括文字、文稿、图片、动画、视频等。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2.1、发展档案:教师发展信息、教育教学反思、进修培训记录、个人获奖记录、教研科研论文等。 2.2、专业手册:成绩记录、作业布置、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备课计划、备课小结、活动记录、教学设计、例题集锦等。 3、学生学习成长平台 3.1、基本信息: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评价、能力评价、活动评价、综合评价、发展评价、体质状况描述、个人成果记载等。 3.2、个性特质发展:科学人文、创新能力、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团队合作、课外阅读、校班工作、社团活动等。 3.3、学业发展:学科课程成绩分析、学习发展折线图、平时学习表现记录、选修成果、学习档案管理等。 3.4、发展性诚信档案:诚信品行自鉴、实践活动情况表、个人信用发展记录、为他人服务情况、特别记录、平时成绩与表现、教师建议记录、兴趣特长发展图、科学素养发展图、人文素养发展图、体质状况发展图、体锻达标情况表、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个性特长发展描述等。 4、网上教学教研平台 4.1、备课与授课: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2、课件制作: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4.3、教学资源: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4.4、网上答疑:基于网络的实时或非实时师生交互、答疑平台。 4.5、听课评课:建立教学反馈与评价信息库。 4.6、课件点播: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点播系统。 5、家校信息平台 建立与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平台。构建虚拟学校,通过Internet实现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语音及图象信息沟通,使学校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 这一平台包括家长信息、学情查询、评语建议等。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1、领导机构 设置由校长或副校长承担的信息主管岗位,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决策、责任落实。设置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机构,具体操作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建设工作。 分工明确,能保持正常运作,定期专题研究工作,有会议记录。 2、管理制度 2.1、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岗位职责、管理规范完备,相关管理文档齐全,并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2.2、做到制度上墙,执行制度有具体措施,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记录、有检查、有评价,反映成果的相关管理文档完备。 3、建设规划 3.1、学校应该按项目管理的规律来建设校园的信息化,任务要具体、清晰。 3.1、有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明确。 3.1、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期规划的措施落实、操作性强。 4、设备管理 4.1、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专用教室管理人员落实,制度健全,责任到人。 4.2、所有设备使用有记录、有维护,完好率保证在 90% 以上。 5、网络和信息安全 5.1、有校园信息网络设备安全使用规章,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备。 5.2、网络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软件能有效运行,更新及时。 5.3、制订了校园网络信息过滤措施,不良信息的隔离措施安全有效。 5.4、学校各设备的密码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能定期修改各管理密码并上报变更信息,学校信息技术分管领导掌握了各管理密码并存档保管。 5.5、学校有严格的上报制度,信息技术故障或事故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学校领导。 5.6、为保证白银市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所有中小学必须以10M光纤接入白银市VPN教育城域专网,从而经由市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市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各学校均不允许采用其它的Internet接入。 5.7、学校计算机必须慎重使用还原卡,使用了还原卡的计算机同样要加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维护,保证白银市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努力提高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教育观念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师生员工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信息意识自然地融入教师、干部和学生的思想。 1、管理队伍的建立 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 1.1、先进的理念 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善于通过营造具有特色的的环境和文化以实现校园信息化。 1.2、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以获取网络信息、处理文字、制作表格、收发邮件;能利用基于网络的学校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管理工作;能够独立制作信息化演讲材料。 1.3、勇于开拓的精神 1.3.1、具备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 1.3.2、积极推动以研究为基础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讲求效率的实践。 1.3.3、在学校的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1.4、灵活的教学策略 1.4.1、建设和管理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教育创新。 1.4.2、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各种不同的需求。 1.4.3、推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支持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5、丰富的实践能力 1.5.1、规范应用信息技术的常规性、目的性,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效率。 1.5.2、运用信息技术与师生员工、家长、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 1.5.3、激励、培养和支持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1.5.4、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参加持之以恒的、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学习。 1.5.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机构建设的改进。 1.6、科学的评价与评估 1.6.1、采用有效的评估与评价手段,评估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成绩,并依据结果来促进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 1.6.2、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分析数据,以改善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 1.6.3、运用信息技术来评估、评价、管理行政体制和运作机制。 1.7、有效的保障与管理 1.7.1、贯彻政策与指导方针,制定以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监督实施情况,以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协调。 1.7.2、调配资金,安排人力,确保教育信息化计划的完成,采取有序的步骤来推动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确保所有的学习者与教育者都能平等享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 1.7.3、将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校园信息化设计和其他改革计划与政策结合起来,调整学校的投入、资源的安排,使各个部分得到协调发展。 1.7.4、通过鉴别、交流、规范,并加强社会、法制和道德的实践,促使师生负责任地使用教育信息技术。 1.7.5、促进和加强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环境安全和健康习惯,注重隐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8创新和亲和力 学校领导应该在具有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对学校员工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努力给予积极支持。 2、师资队伍的建设 2.1、学科教师队伍 完善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能力、能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2.1.1、师资培训 2.1.1.1、学校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档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纳入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 2.1.1.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校有推动机制和奖励方案。 2.1.1.3、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有计划、有措施、能落实。 2.1.2、信息素养 2.1.2.1、100%的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培训,并在教研、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 2.1.2.2、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教师(能独立完成较复杂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制作、拥有较强的网络运用技术)占全体教师的比率三年内应达到不低于40%。 2.1.2.3、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能制作电子教案,简单的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三年内应达到95%。 2.1.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1.3.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三年内应达到每周超过30%的课时,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1.3.2、配有计算机的教师应该有完整的电子教案,学校有教案资源库。 2.1.3.3、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技术来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1.3.4、学校开设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拓展性教学活动。 2.1.3.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展示课和优秀课评选活动。 2.1.3.6、倡导在各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程。 2.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完善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 2.2.1、专职教师配备 全市中小学均应根据学校规模及班级数量,配备一定的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保证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 2.2.2、技术能力 2.2.2.1、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讲明介绍性的知识,具备示范操作技能,能很好的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 2.2.2.2、能够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计算机活动课或组织社团,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学生。 2.2.2.3、能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活动,并努力争取较好的成绩。 2.2.2、教学研究 学校设立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并有配套管理措施,信息技术应用能落实到教研和备课活动。 2.2.3、课堂教学 学生全员参加市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中合格率达到 98% ,优良率达到60%、初中合格率达到90%、小学合格率达到90%。 2.3、专业技术队伍 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实际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技术队伍。 2.3.1、学校至少有1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2.3.2、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解决病毒防范、黑客攻击等问题,保障校园网络的高速、稳定、安全运行。 2.3.3、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维修的基本能力,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2.3.4、具备对校园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能力。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及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是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过程,不同年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3.1、小学学生 3.1.1、信息意识 3.1.1.1、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优缺点有一定认识。 3.1.1.2、具有利用网络和文字处理软件等基本的信息工具完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交流自己的成果。 3.1.1.3、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 3.1.1.4、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1.1.5、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资源信息来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完成任务。 3.1.1.6、具有一定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3.1.1.7、养成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的习惯,培养自觉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3.1.2、技术能力 3.1.2.1、能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一定的汉字输入能力。 3.1.2.2、能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等办公软件。 3.1.2.3、能使用网络技术、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设备。 3.1.2.4、能应用Email、bbs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 3.2、初中学生 3.2.1、信息意识 3.2.1.1、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其对学习、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2.1.2、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3.2.1.3、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与同学、专家及其他人合作,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信息,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并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2.1.4、能使用指定内容的工具、软件和仿真设备(如:环境探测、图表计算、探险、Web工具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2.1.5、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 3.2.1.6、具有较强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 3.2.1.7、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尊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2.2、技术能力 3.2.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2.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办公软件进行作品创作。 3.2.2.3、能利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 3.2.2.4、能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设备。 3.2.2.5、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问题。 3.3、高中学生 3.3.1、信息意识 3.3.1.1、能分析现有和将要出现的新技术资源的性能和局限性,并评价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终身学习和工作的潜力。 3.3.1.2、能择优组合信息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 3.3.1.3、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大规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3.1.4、为了终身学习,有能力评价基于技术的选择,包括远程教育和分布式教育。 3.3.1.5、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很强的鉴别能力,能经常地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种合作、研究、出版、通讯和工作的需要。 3.3.1.6、在学习中能选择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 3.3.1.7、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编辑、综合、创作和分析各类信息、模型和其它有意的作品,以构建基于实际内容的知识平台,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3.1.8、能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严格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3.2、技术能力 3.3.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3.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工具进行作品创作。 3.3.2.3、有一定的图形处理、动画制作等技术能力。 3.3.2.4、初步形成数据结构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序设计的能力。 3.3.2.5、具有熟练应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3.3.2.6、能熟练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摄像机等技术或设备。 3.3.2.7、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故障。 3.4、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3.4.1、学生能够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使用计算机和为了校园网,并上因特网。 3.4.2、学生使用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每周不少于4课时。 3.4.3、有学生自己建设的虚拟数字化的社区(团)。 3.4.4、有信息技术特长学生活动的计划、场所和时间,并在各级竞赛和展示活动中有较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