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入临时recovery失败:邓文原 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23:32:27
邓文原 书法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邓文原青年时就与赵孟頫定交,被赵孟頫称为自己的“畏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在邓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要比鲜于枢深,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如《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见汪珂玉《珊瑚网》)。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临急就章卷》

 

题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 纵33.6厘米 横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跋王羲之雨后帖

 

 

跋褚遂良《倪宽赞》后 书于泰定四年(1327)。纸本,纵24.6厘米 横19.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瞻近汉时二帖跋 纸本 原本为册页 纵27.4厘米 横3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邓文原《清居院记》(部分)日本山本悌二郎旧藏
刊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三期

 

 

五言律诗(伯夷颂)帖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纵32.7cm,横40.9cm 图片由可嘉提供

释文: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
    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钤“邓文原印”、“巴西邓氏善之”印。鉴藏印有“褒贤”半印、“十陆世孙”半印、“贞元”半印及张珩、潘厚等印。
    此二诗题于宋范仲淹书《伯夷颂》卷之后。卷中另有戴表元诗并序称:“……大兴李侯戡,得此本于燕,及南来守吴,乃文正公乡里,即访公子孙以畀之。”又大德庚子二月廿一日龚璛题一诗,前称:“逸斋总管相公以所藏文正公书《伯夷颂》归于范氏。”后识:“书于义宅之西序”,下隔史孝祥二诗,即邓氏此二诗。邓诗中有“真还合浦珠”句,所言是《伯夷颂》归还范家的事,时间应在龚璛题诗之后,即元大德四年(1300年)后邓氏时年约40余岁。
    范仲淹书《伯夷颂》卷在明代《铁网珊瑚·书品卷二》和清代《大观录·书法卷三》中有著录,现已下落不明。著录时邓跋犹存于卷后,不知何时为人割出。邓跋书法矫健俊爽,洒然自得,经意而有规矩,具典型的元代书法风貌。邓文原的书法成就得到同时代书法家的赞誉,如虞集云:“大德、延祐之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邓文原)、渔阳(鲜于枢)、吴兴(赵孟頫)。” (撰稿人:傅红展)

 

 

《家书帖》页,元,邓文原书,纸本,纵24.2cm,横29.1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连收庆长书,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无恙,但终日劳于酬应,而老陆虽无他过,其蠢不可言,饮食起居,多不如意,无奈何也。若还司后未有脱身之计,不知吾妻可同稳儿暂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却还杭如何?若不可来,则止。此行皆未有脱暖之衣,又无便可寄,兹因饶州令史铺马便,作此。文原书寄贤妻县君。

    钤“素履斋”印。鉴藏印有“友古轩”、“乐葊”。

    此封家书叙述了作者当时的境况。宣州在元代属江东建康道,现为安徽属地。考《元史·邓文原本传》:“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固知此信为邓文原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时所写,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间,邓文原60余岁时所作。文中“庆长”名邓衍,《元史》附名邓氏本传后,“阴授江浙等处伊学副提举,未任卒。”

    此书行笔连绵,韵意清闲,笔势放纵,任兴所适,颇有“任天然而自逸,若众山之连峰”之态。 (撰稿人:傅红展)

 

 

 

《家书帖》页,元,邓文原书,纸本,纵31.2cm,横34.5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邓善之平安家书,四月初五日,铅山州发。十六日信州收汝母初三日书,知吾儿上坟未归。所付饶吏书尚未到。李经历言,其人尚留杭也。老父以十七日至玉山,留十日,过永丰,又五日,过铅山,自此过德兴方可还司。日色向炎,未有絺纻衣,恐下旬方能遂归期,不知汝母可来宛陵否?今因福建李公亮书史迁调浙西,作此报平安。想家中一一安好,余不多及。四月四日,父书付庆长夫妇。

   有鉴藏印“阿尔喜普之印”、“乐琴书以消夏”。

    作者在家书中叙述其经历,涉及的地名有铅山、信州、玉山、永丰、德兴等,在元代都属江东建康道,现为安徽、江西等省属地。文中“庆长”名邓衍,在《元史》中附名邓氏本传后。

    此帖用笔精妙,有晋人行狎之势,笔法轻活秀润,不失古人遗风。入笔细微,稍露锋芒,给人以清健宛丽之感,韵胜而有法度,艺术水平较高。故黄溍称邓文原:“工于笔札,与赵魏公齐名。” (撰稿人:傅红展)

 

 

 

致景良郎中尺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