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房搭建:(三江纪事)南江美食传奇(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6:00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8-11-16
关于“南江炒米饼”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南江河畔有个秀才叫何求,家穷如洗,拍壁无尘。但他人穷志不穷,白天到南江河畔钓鱼卖了换米糊口,晚上坚持秉烛夜读。
某年秋天,何求到省城赴考,妻子见米缸里仅剩半筒米,怎么办?他灵机一动,便把米磨成粉,造成一只只米饼,供他路上食用。
一日途中,何求快来到省城,在珠江畔有一位渔翁在垂钓。何求平日以钓鱼为生,便走过去欲与其攀谈,领教钓鱼技术。奈何走近一看,只见渔翁已饿得奄奄一息了。何求马上解开行囊,发现只剩下两只炒米饼了,眼看自己都快断餐了,但他马上把饼送入渔翁口中,再将竹筒里的水灌入渔翁口中,渔翁缓缓苏醒过来。这时,钓竿震动了好几下,浮标一下沉下水中,何求马上把鱼竿甩起,啊,竟钓起了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来。
这时,渔翁吃了炒米饼后,精神回复了,他很感激眼前这位年轻人救了他一命。当知道他是到省城赴考的秀才,眼下又钓起了条大鲤鱼,便高兴地说:“鲤鱼上钩,好兆头,秀才这届赴考定能勇夺举人之首。”
何秀才空着肚子来到省城考场,见考官送来的试卷,题目只有一个字《清》。何秀才想到途中遇渔翁的情景,文思泉涌,疾笔劲书:
斩南山之勒竹,钓东海之鲤鱼,无底深潭,望其虾公眨眼。
此份考卷,虽仅22字,但紧扣题目,意境深远,主考官过目后,连称“奇才,南江奇才!”,结果何求中了举人冠首。
何求靠吃炒米饼中举人之事,在南江一带传开后,人们便纷纷造起炒米饼来,让孩子吃了聪明伶俐。
托洞腐竹
托洞腐竹产于云安县托洞云星村,早在清乾隆年间就盛行,一直至今。
托洞腐竹具有色鲜体薄,油亮清秀,韧脆爽口,营养丰富,易消化、增食欲等特点,为现代人理想的美容、保健之食品。它的美味与原材料和传统制作工艺密不可分。以正宗的托洞黄豆或小青豆作原料,从当地最高峰云雾山引来的清冽山泉作为制作用水,整个制作过程包括选豆、去壳、磨浆、滤渣、煮浆、擦边、挑皮、晾晒、转竿等,每个程序都不添加任何其他材料。
托洞腐竹美名扬天下,其产品销往广东、广西和港澳地区,成为云浮的一个驰名特产,曾多次获广东省、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称号。
关于托洞腐竹的来历,民间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云青村(今云星村)种出来的黄豆,颗头大小一致,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人们特别喜欢吃黄豆,并且用来祭祖拜神。
玉皇大帝闻知,召来食神去云青村,教会当地人做豆腐,在元宵那天,叫村民用来祭奉天庭,好让众仙一饱口福。食神听令,驾起祥云前往,到了云青村口化作一个老婆婆,手中柱着一条拐棍,背着个石磨艰难地行走着。这时,碰见一位从山上割草回来的村妇,村妇见状,立即放下草担,上前帮背起石磨,拉着老婆婆行走并问老婆婆说:“婆婆看来你走了不少路,肚子也饿了,不如先到我家吃些东西充饥吧!”来到村妇家中后,村妇手灵脚快,一下子便把食物摆上桌上,一碗煮黄豆,一碗炒黄豆,一碗粥水,老婆婆边吃边说:“好心人呀,你们老是又煮又炒黄豆,都吃腻啦,不如我教你用黄豆做豆腐吧。”老婆婆便叫村妇把黄豆泡在水中,放到石磨上磨成豆浆,放在锅里煮滚,加石膏落格,不一会便造出又白又嫩又好食的豆腐来了,村妇正要谢恩,那老婆婆化作一阵清风去了。村妇知今日遇到神仙指点,便把这手艺在村中传开了。
一日,村妇刚想把煮沸豆浆倒下水桶冲熟石膏,调制豆腐,突然听见邻居大叫:“火祝(失火)了!”村妇连忙跑去救火。待村妇救完火回来时,锅里的豆浆表面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豆浆膜。村妇见状,随手将豆膜用筷子挑起,晾在屋前晾衣服的竹竿上。到了晚上,村女发现竿上的豆膜已晾干了,色鲜体薄,呈半透明状,便煮了当菜下饭。想不到竟然韧脆爽口,清香无比,豆香留齿,捧与邻众品尝,无不称奇。
人们见此物是豆浆结膜,附于竹竿上而成,便称之为“附竹”,后来,村民见“附”与“腐”音同,便称为“腐竹”。
茶洞擂茶粥

云安茶洞擂茶粥,其选料、制作工艺讲究,有消暑去滞、健胃增食、补中益气之独特功效。这道美食也是有来历的。
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一天,茶洞村民闻说陈将军要率领大军由信宜经金鸡直插富林,围剿陈东瓜等草寇。又探得陈将军率三千主力途经茶洞,等粮草运到后再折往歌村(今高村)沿江东进。
村民们决定盛情款待恩人。可是倾尽所有,用糙米熬了十锅白粥,稀得像水一样。有人提议把各家集中来的茶叶、花生、茴香等杂物捣碎后拌到粥里,使粥稠些。如法炮制,奇迹出现了,不但粥变稠了,而且发出阵阵清香。晚上,陈璘率大军到达茶洞安营扎寨,村民们便用七拼八凑的粥来款待恩人,又累又喝的将士们大口大口地喝着这些特别的粥,胃口大开,还觉得胸腹间的滞气全消,特别精神。陈璘甚觉奇怪,他向村中老者请教,那带香味的粥叫什么名堂,老者只好如实道来。陈璘道:“这粥,以茶叶擂碎拌之,吃后消暑去滞补中益所附带欠浑身充满力气,就像我们擂鼓助威一般,那就叫擂茶粥吧!”据说,陈璘将士吃了这道食物后,体力恢复得快,士气大增,一口气平定“三罗”,立下旷世奇功。此后,茶洞擂茶粥就声名远播,成为南江地区著名的美食。
据说,擂茶粥是过去民间婴儿满月摆酒时必需的一道食品,因酒宴前,由于客人都吃了些糯米做的慈菇糍,为防滞胃,故必定制作擂茶粥一同吃,乡间已成惯例。
罗定豆豉

罗定豆豉,驰名久远,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享有盛誉而成为地方特产之一。民国期间达到鼎盛,产品销往广东、广西地区二十多个县,还有大批出口。罗定豆豉用黑豆或黄豆制成。未提取豉油,保持原味的叫原豉,是豆豉中之上品,原豉加入五香末、生姜泡制的叫五香豉、姜豉,各具特色。
罗定豆豉,以质地松软,芳香浓郁,适口开胃和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广泛用作菜肴配料,或作宴席小菜,罗定豆豉鸡、豆豉蒸排骨、豆豉鸭等都是酒家名菜。传统的罗定豆豉,以纯净的黑豆为原料,经蒸煮、发醇、冲洗、晾晒和味而成。据一些食品行家分析,罗定豆豉质好味美的秘诀,在于当地水质好,而且发酵、冲洗和拌料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
罗定豆豉也有奇特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罗定有一位财主特别喜爱煮黑豆吃,每天都要煮上一锅。有次煮好豆后,一家人因事外出,几天后才回来。财主揭开锅盖,见锅里的豆长满一层白毛,刚巧有个乞丐来行乞,财主便把发霉的豆全倒给了乞丐。
乞丐回去将豆洗净,凉晒干后,加盐用一个瓦罐装好并盖严备用。正好附近办醮会,一连几天,乞丐讨来不少饭菜,顾不上吃这些煮豆。待庙会结束后,他打开缸盖,顿觉一阵芬香扑鼻,熟豆变成了香味豆,豆底下还有一层乌黑的油,味道鲜美。
因为在财主处乞来时,豆已变霉发臭,故乞丐称这食物为“豆屎”,久而久之,人们给它冠上个好听的名字叫“豆豉”。
南江酿豆腐
南江流域人家逢年过节或贵宾来临都习惯酿豆腐,南江水豆腐以嫩、滑、白、可口驰名西江流域及海外,港澳同胞还带回去让亲朋品尝,沿袭至今。人们还认为“隔夜豆腐”别有一番风味,更脆、更滑、更酥、更香,回味无穷,因而往往酿多些留待翌日再吃。
酿水豆腐制法是:把水豆腐切成约四五厘米宽、一两厘米厚的方块,摆放在案板上,把适量制好备用的馅(馅肉最好用塘虱鱼,其味道特别清甜),再盖上另一块豆腐。有的地方直接将馅料酿进方块豆腐中。酿好后,用慢火将豆腐两面煎黄,放适量盐水、豉油膏(云浮产最佳),然后大火煮20分钟,撒入寸长韭菜段,再用豉油豆粉勾芡即可上碟。吃前撒点胡椒粉更佳。其豆腐色黄红,味鲜美,软滑可口。四时皆宜制作,老少皆可食用。用生菜包着豆腐吃,则另有一番风味。
酿油豆腐也别有风味。制法是:红镬落油,爆炒肉丁,加蒜蓉爆香后,将糯米捞起,一齐与上述配料同炒,五成熟后加鱼蓉、花生碎,生葱碎拌混,待冷冻后加盐适量及小许五香粉即成。然后将油豆腐上部撕一圆形口,将馅酿进去便成。再放在锅内加水(过面),猛增火待滚文火慢慢煮熟,上碟,撒上芫茜、葱(切碎)。吃起来,美味可口。
有人说,油豆腐及酿油豆腐的开山祖师爷乃是郁南连滩的邱光二呢!
话说邱光二一日趁连滩圩,中午腹肌难忍,便到老表家中。老表热情款待,磨豆腐招待他。豆腐嫩滑,可惜工夫多,故当日市场未有人卖。很有生意头脑的邱光二当即与老表借钱做本,买黄豆、石膏回家。他先把黄豆用水浸着,第二天即起床借邻居的石磨磨豆浆煮滚用布袋隔渣,落石膏时,由于分量未掌握,豆腐“标水”,光二看着几板“老豆腐”,丢又可惜,卖又无人要,放久了又会变质,怎么办?他想,何不用油炸起留待自家慢慢食用。便将那几板老豆腐切成方块,一件件炸起来,真乃天无绝人之路,只见锅里的豆腐块慢慢膨胀,皮色金黄,圆溜溜的。光二见状,即捞起一件试食,皮脆甘香,美味可口。光二大喜,连忙挑到连滩圩试卖,人人争购。
这一意外成功,光二便专营油豆腐生意。还来了个深加工,用猪肉、鲮鱼、糯米、花生等作馅料,酿起油豆腐来。在档口挂上招牌,上书“邱光二酿油炸”6个大字,一时间食客如云。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李洁元、叶广学、苏汉荣、陈大远先生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