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d 重定向到文件: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08:37

 

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修养

宇文博

   

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修养是实践党的宗旨,形成高尚道德人格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领导干部健康成长,体现个体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全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正确处理个人欲望与社会节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导论  修己以安百姓
    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而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修养,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领导干部修养,除了学习马列主义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为什么要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
    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汤因比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危机,只有依靠东方佛教的大乘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甚至认为,未来世界将统一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
    中国很早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凸显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典故最早出于南宋人的记载,见林马同《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丰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即源于此。后来各典籍有关赵普这一记载,都不出“半部”之说。于是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今天我们提高领导干部修养也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从祖先留下的精华那里吸取营养。如果领导干部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修炼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么领导干部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是否有悖于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修养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性修养。那么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否与党性修养相违背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然有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同志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著作,而在这本书中,刘少奇同志就引用了很多《论语》中话,比如,刘少奇用《论语》里面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来勉励全党同志们,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新中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传统文化,林彪和叶群曾经多次互相书赠同一内容的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他们是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但当林彪叛逃并死在蒙古国之后,四人帮将林彪的条幅与孔子的《论语》一对照,就把林彪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了一起。林彪曾经讲:“要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国家没有一个头,名不正言不顺。”而《论语子路》中曾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相互对应,于是发动了一场批林批孔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又遭到了一次劫难。但这并不能说明,毛主席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主要是受了四人帮的利用而发动的错误的运动。实际上毛泽东是最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过他给自己孩子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毛泽东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李敏,一个叫李讷,之所以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在离开延安的时候,给自己起名叫做李德胜,取其谐音“离得胜”之意,所以,他让两个女儿随了“李”姓。以“敏”字为名并不奇怪,中国有无数个以“敏”字为名的男女,但以“讷”字为名就很奇怪了,中国很少有以“讷”字为名的人,这个字发音就不好听,内涵也不好,是“语言迟钝”的意思,几乎没有父母用这个字给孩子起名。但毛泽东就用,就是因为毛泽东喜欢《论语》,用《论语》里面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来给孩子起名。所以,新中国的领导人都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们都将传统文化和党性修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提高修养的三个层次
    人的修养各不相同,修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应以不同的层次作为自己提高修养的目标。修养都分哪些层次呢?在《论语》里面我们也能找到答案,《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子路觉得太简单了,于是说道:“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进一步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且帮助其他人一起提高。”子路还是觉得简单又问:“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更进一步说:“修养自我,安定百姓。修养自我,安定百姓,尧舜还唯恐做不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正是修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这是一般人对自己的要求,普通老百姓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修己以敬,那么建成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帮助其他人提高,教师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第三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最高的目标,所以,连尧舜还唯恐做不到。我们领导干部就应该以这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一、思无邪
   《论语》中有句话叫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面的“思无邪”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理解的话,很多人都喜欢用这三个字,比如,梁启超的书房饮冰室的大厅里面就挂着这三个字。但是现在的人对这三个字的解释却值得商榷,他们认为,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思想很单纯,没有邪念”,这实际上用现代汉语机械地去翻译古代汉语,“无邪”这个词只有和天真组成成语时才出现,而天真无邪却是现代才出现的成语,出处是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小青年们听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所以,用这里面的意思去解释“思无邪”是不对的。而且《诗经》也并不是思想单纯,诗经里面有大量的淫诗。《诗经》只有305首,而孔子在编诗经前收集到的诗歌却有三千多首。所以,孔子编诗经的主要工作就是删诗,而删除的大多是郑国的诗歌,因为“郑声最淫”,但是《诗经·国风》里面还是有“郑风”这一章节,里面有很多淫诗。所以,《诗经》的特点不是天真无邪,而是内容丰富,所以,思无邪的意思肯定不是“思想单纯,没有邪念”那么简单。
    那么“思无邪”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思”放在句首不表示任何意义,所以“思无邪=无斜=正”。所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正。有些人认为所谓的正就是正派,还是思想单纯,没有邪念,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周易中有句话:“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正”,就是站在应该站的位置,做与所处位置相适合的事情。所以“思无邪”的意思是《诗经》中和雅正,每首诗都有它的位置,并发挥它的作用。正如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风”里的诗是各国的民歌,普通百姓所哼唱;而“雅”里面的诗,就是一般的诸侯,贵族祭祀和娱乐使用;而“颂”里面的诗则是由周天子和鲁国国君祭祀和娱乐使用的了。所以,每首诗都有它应有的位置,并发挥着它的作用。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自觉做终身学习的模范。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君子不器
   《论语》里面还有一句很短但很难解释的话——君子不器。对于“君子不器”,有些人解释说,君子不是一个器皿,有些人的解释虽提高了一个层次说,君子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这些解释都是不正确的,今天我们提到“器”这个词一般指的就是器皿,而实际上“器”在孔子的时代指的是祭器,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胡琏也。”胡琏就是一个祭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祭器,但不是最重要的祭器,最重要的祭器非鼎莫属。鼎本来是煮肉的工具,但阶级出现后,统治阶级又称为肉食者阶级,所以,鼎就成了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一直到达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乘机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义凛然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在德不在鼎……”所以,不器=德。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是道德的化身,而不要在乎地位和职位。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道德修养,不要计较身份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问题。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拒腐防变的基础防线。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岗位上,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加强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抓起。
    三、贫而乐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孔子进而提出了贫而乐的观点,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之所以有贫而乐的观点是跟他的天命观和义利观有关的。
   (一)天命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他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但是天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或许可以知道一二,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天命或者命,就是君子天生就是被上天委以重任,却不断地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生穷困的命运,而试图通过经商等方法来改变这种命运,就叫做不受命或者不受天命了。
   (二)义利观
    孔子对义和利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认为重视义或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表示即便过着很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通过不义的手段获得利益。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的人却认为,孔子实际上是个好利的人,因为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完整的话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见利还是跟义结合在一起的,合乎义的富贵可求,不义的不可求。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保持优良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四、为政以德
    怎样执政呢?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一定要以德执政,因为“政”本身就是“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就是站在正确的位置上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在古代,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能做到这一点。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大夫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鲁昭公与郈昭伯一伙,为取胜,各自都耍花招。季平子将芥茉面洒在鸡翅上,欲以辣坏郈昭伯鸡眼而取胜;郈昭伯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鸡大败。然后,双方大动干戈,因季平子掌握着鲁国的军权,将鲁昭公驱逐出了鲁国,到死都没能再回鲁国。这种行为,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君臣都沦为了斗鸡徒。
    具体怎样执政呢?孔子与子路的一次对话展示了他的完整的执政理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一)敬事而信
    孔子强调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取信于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所以,孔子认为,民众对国家信任,也就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要高于军事力量,甚至于经济基础。
   (二)节用而爱人
    孔子很重视可持续发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但是不用网捕鱼,也从不射在窝里面的鸟。孟子也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无论是伐木还是狩猎,都要讲究时令,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且重视长远的战略利益。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天人合一”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所以要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三)使民以时
    古代劳动人民除了交纳沉重的赋税,还必须服兵役和徭役,孔子认为,役使人民要讲究时令。“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儒家的这一思想也包含着民本思想,以后的荀子,魏征和唐太宗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君舟者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告诫统治者要注意缓和阶级矛盾,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指出,“着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深刻阐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 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