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乙女露依后门片: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58:39
 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 -1

           转载网上文章      
      四十五世纪,西欧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牙已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需要更多的金银货币。而此时欧洲的金属矿源已近枯竭,"14世纪和15世纪蓬勃发展的欧洲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贸易,都要求有更多的交换手段。而这是德国1450----1560年的白银大国----所提供不出来的。"
      而且在与中国和印度的通商过程中,欧洲输出了大量的白银,因而交易媒介问题成为困惑欧洲经济的主要问题,通过寻找新航路发现新的金银矿成为欧洲一些冒险者的梦想。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他在埃斯帕诺拉马上就开始强迫当地的印第安人交纳黄金,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更是将眼光投向了拉美大陆。在毁灭了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后,西班牙人了解了墨西哥和南美西部丰富的矿藏。1530年,墨西哥城附近的苏提皮克和祖潘戈银矿开采后,采矿业就开始在塔斯科和特拉布雅华、新加利西亚、萨卡特卡斯、瓜那华托、帕丘卡、桑布雷雷特、圣路易斯、波托西等地发展起来,其中萨卡特卡斯的银产量最高,占墨西哥白银产量的1/3。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之一秘鲁总督区的金银矿遍布于南美洲和太平洋东岸,十六世纪30年代,在今天的哥伦比亚的考卡和安蒂奥基亚地区发现了金矿,1541-1542年又在安第斯山中找到了金矿,1538年发现了波科尔银矿,1545年开始采掘波托西矿,这里的里科矿脉含银量竟然在50%以上。而万卡佛利卡水银矿则解决了生产白银所需要的水银。

          银矿开出来的白银最初为商人控制,他们从冶炼厂或从阿维亚多(矿场中的行商)购买银锭,铸造银币,并以5%利息放债。而白银外贸则控制在外贸商之手。

          西班牙人使用了委托监护制、征派制、债役制度、征派制、黑人奴隶等种种方式开采银矿。后人统计西属殖民地民地的白银产量为:
          1571-1700年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
          单位:百万比索
          年代 混汞法生产的银产量 全部的金银产量
          1571-1575 17. 3 21. 6
          1576-1580 35.5 44.4
          1581-1585 39.2 49.0
          1586-1590 49.2 61.5
          1596-1600 41.3 51.6
          1601-1605 31.6 39.5
          1606-1610 34.5 43.1
          1611-1615 49.3 61.6
          1616-1620 50.5 63.1
          1621-1625 62.3 77.9
          1626-1630 39.1 48.9
          1631-1635 46.3 57.9
          1636-1640 51.9 64.8
          1641-1645 49.2 61.4
          1646-1650 36.8 45.0
          1651-1655 49.7 62.1
          1656-1660 37.5 46.9
          1661-1665 32.6 40.8
          1666-1670 31.9 39.9
          1671-1675 42.6 53.3
          1676-1680 33.8 42.3
          1681-1685 15.2 19.4
          1686-1690 26.5 33.1
          1691-1695 34.5 43.1
          1696-1700 31.9 39.9 
         秘鲁银矿于1680年开始萧条,进入十八世纪墨西哥白银产量增加,十八世纪末时该地白银产量已占美洲总产量的67%,根据西班牙王室的命令,所有产出的白银必须运到造币厂铸造银币。
      1690-1808年墨西哥的铸币额
          年代 比索
          1690-1699 43971340
          1700-1709 51933145
          1710-1719 65828482
          1720-1729 84151727
          1730-1739 93677484
          1740-1749 108124854
          1750-1759 130219836
          1760-1769 119556109
          1770-1779 174772560
          1780-1789 193403561
          1790-1799 231080280
          1800-1808 200112734 
         殖民主义兴起的标志是西班牙人开始寻找一条新的贸易之路,这一条新的海上贸易之路,后来取代陆上的丝绸之路,并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由于交易商品品种的改变,后人将其称为丝银之路。

         中国在南宋时代可以说是最具海上特色的一个时代,这时的中国改变了以住历代王朝将发展指向西方和北方的陆地的导向,而转向了蓝色的大海,当然这也是北方民族对南宋王朝压迫的结果。出于和西班牙人不得从海上寻找新的贸易之路相同的原因,传统的中欧商路已被伊斯兰勇士占据。到了明朝,明政府更是与西班牙几乎同时选择了大航海,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国意识,使得这次行动成为耗尽中国海洋意识的终结者,尽管这是一次中国人可与班超凿空西域的壮举一样伟大的探险,但中国仅仅接触了落后的文明,天国老大的意识得到强化,而海洋最终远离了中国。

然而西班牙和后继的葡萄牙人却成功了,他们获得了美州。而且开创了一个利已主义的殖民时代,天下之利尽私之。 
          古代中国早就与美洲大陆有联系,100年前,康有为到加拿大的一处叫李陵台的古迹游玩时,此处已被中国人徐维经买下,台下出土了一瓮古钱,康有为摩拓古钱上的文字,感慨万千。
      而明万历三年(1575),中国的丝绸、瓷器已由商人贩运到了墨西哥等拉美地区,而且广东人也到了墨西哥的阿卡普从事造船等行业。 
       美洲是十六至十八世纪时期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大批银矿开采都在十六世纪,如墨西哥北部的银矿都开采于1546至1590年间,最著名的秘鲁波多西银矿(Potosi)也在1580年间,达到采银的鼎盛期。波多西在1581年至1609二十年中,平均年产白银达254
      000公斤,约合明制六百八十万九千余两,几占当时全世界产银总额60%多,占有巨额(白银)财富的西班牙于1571年占领马尼拉,菲律宾殖民地发展为著名交易地点,经中外海商之手,西班牙运向东方的白银滚滚流入中国。

      中国人没有想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竟然使中国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世纪,西班牙占领了墨西哥(新西班牙),后又在秘鲁等盛产金银的国家建立了巩固的殖民地,美洲的金银源源而来,美洲的金银矿从1503--1660年的150年间,共向西班牙输送了18600吨的白银和200吨的黄金。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4月27日,西班牙舰队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从而在南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1571年时又攻占了马尼拉,三年后开始了在该地的正式殖民统治。

      贸易史从此开始了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基地继续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期。从1565年开始至1815年在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出现了大帆船贸易。由于贸易量巨大,西班牙曾规定从墨西哥出航的船只不许装运超过25万比索的银币。
      交易的媒介主是西班牙银币。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是西班牙人通过和中国贸易,以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的时代,为此本来产银不多的中国,竟然开始在流通领域中大量使用银两--一种大批将西班牙银币熔化再重新铸造成船形的元宝。

         到底有多少美洲的银元运到了中国呢?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资料。1586年以前约300,000元(西元),1586年500,000多元,1598年及以前约800,000-1,000,000元之间,1602年及以前约2,000,000元,1604年约2,300,000多元,1633年及以前约2,000,000多元,1729年以前约3,000,000-4,000,000元,1815年约1,550,000元。从16世纪下半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后,每年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美洲银元,一开始时为数10万西元,后来越来越多,到16世纪未时已经超过了100万西元,到了17世纪,增加到了200万多元,18世纪,增加更多,可能达到了3、4百万西元。一些西班牙的档案记载,1800年之初,一年中,有250万比索以上的白银用于运到了马尼拉支付与东方进行的贸易,而其中有约150万支付给中国。从1565年第一艘大帆船驶出,到1815年最后1艘船停航,一共有约值现在1百到2亿美元的白银支付给了中国。

          中国国内的产银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白银总采进额为13 820 1O0两。明代国内白银开采总约26 353
      326两。其中自洪武至正德未,计152年的整个明代前、中期,白银采纳总额为12 533 226两,占明一代国内白银开来总额的47%多。
      明中期货币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前所未有的高度,仅凭国内开采远远不足白银周转之需,隆庆开始的外国白银大量流入,才得以解决了中国白银的供需矛盾。

          明代自洪武四年正式颁令禁海起,一直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为国策。隆庆以前,东西洋的商货交往,多以使臣贡纳,朝廷回赐方式进行,且不征其税。正德、嘉靖虽曾试行对"夷船货物""十分抽三"的"抽分"制,但遭到遵守祖制的官员反对,更由于明朝对货物超值数倍付偿,利润极厚,弘治以后,各国商船非贡期也频繁来华,冒充贡船来华从事贸易的商船也不断增加,作为对外国商品付价的白银外流额不断上升,成为加重当时已渐突出的白银不足问题的因素之一。正德、嘉靖时期,虽仍行海禁,但不仅未能阻遏外商来华贸易增长的势头,也未能抑制中国民间海上贸易发展趋势。

           穆宗即位(1567年),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
          澳门在15、16世纪的海上环球贸易中是一处发光点,谱写了极其重要的篇章。 
      自1557年葡人正式人据澳门后,经过20余年的经营,澳门于16世纪80年代进入长达80年的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国际商埠以及东西方文化融汇之地。

      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一印度果阿一里斯本;澳门一长崎;澳门一马尼拉一墨西哥。

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在这三大航线的运行中,中国经澳门运出了大量丝绸,海外经澳门运入中国大量白银,因而是一条名符号其实的丝银之路。

         
      在"丝银之路"中,澳门成为世界性的丝绸贸易中枢,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规模的丝绸市场,获利甚丰。应日本市场的需求、每年对日输出的中国生丝,其中五六成是葡商从澳门输出的。1578--1638年的60年内,每年从澳门运往日本长崎的中国生丝,由1500担至3000担。至于从日本流入澳门的白银,据记载,仅1636年即达235万两,而历年从日本流入澳门的白银可能达到了1亿两。
      从1580一1590年的10年间,从澳门运往印度果阿的生丝,每年约为3000多担。从1574年至18世纪末的200多年间,从澳门经马尼拉至墨西哥的商品中,中国丝织品和棉织品很快跃居首位,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中国丝绸等占了六成多。

          通过这三大航线,澳门成为世界白银交易集散地,大量流入澳门转往中国,数量惊人,每年都有较庞大的数字。     
      中葡交易,最初多是实物交易,从1582年以后,便由实物转向白银,包括葡萄牙商船向中方交纳的税项,也以白银计。1619-1631年,澳门一马尼拉交易进入鼎盛时期,每年从马尼拉流入澳门的白银,价值135万比索。据另一项统计,
      1631年,由菲律宾输往澳门的白银达1400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明朝自永乐年至宣德9年(1403-1434年),即大明帝国鼎盛时期30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还相当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人的3.8倍。    
      在这三大航线的回流中,大量贵金属流向澳门,澳门成了世界获取贵金属的中心。大量白银中,不少被葡萄牙商人用去兑换黄金,实现东方寻梦----黄金梦。而更多的白银还是流入了中国大陆。     
      葡萄牙人除在其东方的"三角贸易"中,把大量日本白银输入中国外,还每年将一定数量的本土白银,从里斯本运到澳门,购买中国货物流入中国。七十年代,杰弗里·派克据有关档案论述说:"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时,葡萄牙人每年大约要用船向远东运去一百万西班牙杜卡特",约合28
      750公斤,约为明制770500两,葡萄牙有档案直接证实这一说法,档案记载1601年,有三艘葡萄牙船驶往澳门,其中一般沉没于广东沿海,损失了三十万葡萄牙银币"
      若以此计算,这三艘葡萄牙船所载白银总数为九十万银币,约27
      500公斤左右。这一档案数字,与万历时期中国人的记录相仿,如《粤剑篇》记云:"西洋古里,其国乃西洋诸善之会,三、四月间入中国市杂物,转市日本诸国以觅利。满载皆阿堵物也。余驻省时,见有三舟至,舟各赍白金三十万。"这一阶段流入中国的葡萄牙本土贸易银总额为5008250两。

          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
          从西班牙得到 87750000两
          从日本得到 200000000两
          从葡萄牙得到 42762750两
          总计为330512750两。折合比索为439581960元,即4亿元以上。
          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没有卖出一件东西,只是抛出了8万枚的西班牙银元。
      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天启四年(1601-1624年)23间共向东方输出了现金753336镑,康熙四十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10-1759)的50年内又输出了26833614镑,主要都是西班牙本洋。

          另据王士鹤先生的估算,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每年从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常达100万比索以上。
      而且清代广州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的十三行垄断贸易一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这一时期粤海关的收入日增,乾隆中期平均每年为50万两,后期为102万两,嘉庆年间平均每年为143万两,道光年间则为平均每年152万两。
      马士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整个18世纪中,向广州输入的主要是银元,货物只不过是辅助性质而已。"
          清初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口岸,因而输入银元首当其冲,1700--1830年,广州一口银元的输入量在4亿元左右。
      "洋银行用情形,各省本不相同。其始足用于粤、闽,次乃扩于江、浙。"
      广东嘉庆年间已是银元的天下,两广总督吴熊光嘉庆十二年(1807)说:"省会及佛山镇五方杂处,贸易皆以洋银,遂流通全省。""至于民间行使,必须先将纹银兑换洋钱,再将洋钱兑换制钱使用。"

          西班牙帆船到中国来进行贸易,中国史料记载很多,明末时人记载,"其夷佛郎机也,其国有银山,有夷人铸作;银钱独盛。……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
      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二艘西班牙商船从吕宋到厦门进行贸易,载来货物燕窝、苏木,各带番银十四万余元,购回布匹、瓷器、桂皮、石条等物┅┅" 

      西班牙银币在中国一般被称为本洋,其中早期被称为双柱、双躅、花边。而后期铸造的带人像的如查理三世、四世,费迪南七世又被称为大髻、小髻、老头、公头、鬼头、新头、番面或佛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