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沈阳到南宁特价机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及题型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3:59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及题型创新

现代文阅读之一——文学作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出,7—9年级学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审美情趣”。在修订过的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即使一些非文学作品,也大都具有文质皆美的特点,例如许多科技说明文选取的是科技小品,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近年来,语文界对文学作品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进行了讨论。有人认为,文学的概念应该加以扩大,他们用胡适的“表情表得好,达意达得妙”就是文学的话来给文学重新下了定义。按照这一观点,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学作品。一些专家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语感,也有的认为是培养审美能力,也有坚持认为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但不管怎么说,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具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把握这一性质,对于实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测评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讲,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审美经验的积累。《课程标准》多处提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等,反复强调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文学作品阅读有赖于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经验的积累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基础。审美经验的形成具有综合性的背景,它既与读者的文化积淀、生活积累有关,也与他的审美感悟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有关。为阅读而阅读,为考查阅读而考查阅读与以美感去统帅阅读及其考查,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作品阅读理念和评价理念。当然,审美经验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这给测评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既然文学的阅读应以审美为导向,考查就不应当偏离了这一轨道。

第二、情感态度的酝酿。《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文学是人学,人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自然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是读者感受作者观点态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便会以作品为中介,产生不同程度的感情共鸣。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必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会随着阅读的过程逐渐明朗。文学作品的考查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健康,是否正确,是否切合作品本身的价值取向。

第三、审美形象的感悟。《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学创作讲究形象思维,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常常是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的。对文学形象的审美性感悟,是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文学形象的形态是多样的,塑造形象的手段也是多样的,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测评时,可从对形象的整体感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对塑造形象的方法的体会等等角度设置试题,既考查学生的语感,也考查学生其他的文学素养。

第四、关键词语的把握。《课程标准》还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文学形象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因而文学作品的整体性阅读十分必要。但是,整体性阅读离不开局部的感悟和理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关键词语或句子来深化情感、塑造形象、揭示主题,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把握同样十分重要。关键词语和句子往往是作品的点精之笔,是体会情感、感悟形象、理解主题的突破口。对关键词语的局部把握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应以后者为统帅,后者应以前者为出发点。离开了整体的局部把握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局部的整体把握是肤浅的和不实在的。

第五、审美创造的激发。《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阅读因其特有的鉴赏性,“个性化”特征尤为突出。审美创造能力是语文创造能力的主要形态。语文的创造能力与数理创造能力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形象的创造为主,它所依赖的主要是感悟,是联想和想象;后者以抽象的创造为主,它所依赖的主要是逻辑推理。从本质上讲,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读者的活动不是被动的和静止的,在阅读中,文学作品的形象会唤起读者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从而使读者参与到审美创造中来,实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审美再创造的形象说法。在考试测评中,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正是测评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可设置一定数量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试题,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开放性阅读。

除开放性阅读外,超文本阅读也是创造性阅读的主要方式。它强调与读物拉开一点距离,即司空图所谓的“超以象外”。“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司空图诗品》),才能对文章或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美进行欣赏,才能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拿当前的读物与过去读过的文章、作品,乃至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进行比较鉴别,才能给当前的读物以比较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的拓展阅读材料的创造性空间。毛泽东同志曾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来教育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夺取革命的胜利,既是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刻理解,也是创造性的拓展了作品的思想空间。

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也具有不同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和考查目的。由于新诗一般不作为初中学业考试考查内容,而古诗已列入第二节,所以本节重点讲散文和小说阅读考查,适当介绍戏剧的考查。

一、散文阅读

散文是一种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样式,其中的抒情散文与诗歌的特征更为接近,叙事散文与小说的特征较为接近。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最主要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即散文所取材料丰富多样,表达方式灵活自由,大至世界国家大事,小至花草鱼虫均可以作为散文的题材;“神不散”指散文的中心集中,它常常以一根红线贯穿全文,统辖材料。散文被称为文学上的轻骑兵,它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或者在叙事中抒情,或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优美的散文甚至常常达到诗的意境。散文联想贵远,作者常常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散文的语言优美,它的语言往往兼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和小说语言的流畅。散文的阅读通常难于一般记叙文,测评时要抓住这些特征。

(一)考查内涵及层级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散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把散文的阅读训练作为重头戏,80%的省市都选用了散文,主要由于散文的灵活自由张弛有度的特点决定的。散文阅读测试的内容呈现“四稳一减两增”的发展趋势。所谓“四稳”,指词句理解、整体感知、内容分析、作品鉴赏四方面的内容在题量与分值上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一减”指积累运用方面的内容出现的次数减少;“两增”是过去甚少出现的阅读方法、探究创新题在题量与分值上有所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完全体现新课标的评价精神及精读评价的内容。

从散文的特征出发,散文阅读一般应侧重于考查学生体会情感、理解内容、联想想象和品味语言的能力。由于散文在写作上自由灵活,题材十分广阔,表达方式多样,加之散文具有诗歌或小说的某些特征,因此阅读难度相对比较大。某些散文还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情感和内容比较隐晦,也给阅读增加了困难。要读好散文,还需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感悟到蕴含于字里行间的美,与作品产生共鸣。因此,一般来讲,散文阅读的能力层级较高,叙事散文为C级,抒情散文以D级为主。

(二)散文的题型特点及因素分析

散文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文学体裁,跟散文“散”的特征一样,散文的题型也比较“散”,形式多样。下面综合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题型,就其最常见的题型及其因素分析如下。

1、整体感悟情景

由于散文“散”,对其整体情景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散文的情景可能很散,但必有一主导情景统辖全文;散文的情感也可能比较复杂,前后发生变化,但其感情基调是一脉贯之的。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都常常设置对文本所描写情景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试题。黑龙江省2002年中考题阅读(二),在对朱自清《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段和林斤澜《春风》“背阴的岩下”一段的比较阅读中,首先设置的就是整体感悟情景的题目(11题):这两段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色?这两段文字都是写春风,但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春风的整体特点也是不同的。朱自清笔下的春风轻柔温暖,林斤澜笔下的春风速猛强烈。

2、概括主要内容

这类题目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主要之点,或用自己的语言,或用文中的语言提炼主要信息。如安徽省2002年中考题阅读(一),在阅读《藤野先生》“有一天……并离开这仙台”之后,要求“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它实际上是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并将具体的描写抽象化。又如陕西省2002年中考题阅读(二),要求在阅读张抗抗《雪山向日葵》后,“说说作者通过对雪山向日葵的描写颂扬了什么精神”,实际上也是对内容的概括。考生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才能准确的回答出它所颂扬的精神。

3、剖析或鉴赏关键词语和句子

散文常常有所谓文眼,这文眼就是指的最关键最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这一点跟诗歌有类似之处。散文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不仅与全文的思想感情关系密切,而且还常常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因此它几乎是散文阅读的必考试题。关键词语的解释不能停留在字典意义上,必须从语境中来把握。例如上文所举陕西省《雪山向日葵》阅读题14题问:“‘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一句中‘秘密’一词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道题中的“秘密”就是全文的文眼,因为这篇散文就是逐层描写出“雪山向日葵不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这一“秘密”的。试题中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一语,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它是关键词语,必须从语境中解释,而不能停留在字典意义上。

4、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理解及运用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描绘景物,因此无论是叙事还是绘景,都离不开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考查学生对它的理解及灵活运用就应该是散文的常考题型。例如,上面所举黑龙江省试题中的13题,问的就是“这两段各是怎样具体描写‘春风’的?”即要求考生对两文的景物描写加以理解。陕西省《雪山向日葵》阅读第18题干脆直接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文章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方法的?”既考了识别,又靠了理解。江苏省镇江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散文《生命的本质》后,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仿例句造句”,例句是:“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本题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融对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运用于一体,灵活而有深度,考生必须充分理解文意,并对比喻、拟人融会贯通,才能很好作答。

5、迁移性联想或想象

散文因其特有的发散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散文阅读考查,也常常设置迁移性联想或想象试题,以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山东潍坊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四),要求考生读梁衡的散文《秋思》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造划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这道题由文本的“秋”延伸到文外的“夏”和“冬”,需要考生由此及彼,展开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又如浙江省嘉兴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三),要求考生阅读叙事散文《平分生命》之后,“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这篇散文写的是男孩愿意把自己的血输一半给生命垂危的妹妹,与她“平分生命”。考生需要感悟男孩的精神品质和对妹妹的情感,仔细揣摩他的心理,发挥创造力,才能写出真切动人的文字。需要指出的是,迁移性联想和想象并非毫无根据的乱想,它必须要切合文本的精神,做到“合理”。

(三)情景设置及因素分析

散文阅读试题因其形式的多样性也促使情景设置异常丰富。命题者在设置试题情景时,既要考虑到散文的特征,也要顾及到学生的实际。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几点。

1、注重整体性

散文因其“散”,其整体的旨趣容易被忽略。试题应注重整体的情感基调、整体的意旨态度、整体的价值趋向。局部性的试题也要兼顾到整体。如江苏省常州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三),要求考生读《藏羚羊跪拜》一文,19题问:“为什么说‘杀生和慈祥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本题是对局部语句的解释,却离不开对整体的理解。从全文中可以看出老猎人是一个职业猎人,“杀生” 是他的职业,因此藏羚羊跪拜时他仍然开了枪;同时,他又常常把自己打猎所获拿来救济别人,藏羚羊跪拜时他毕竟心软、手松、闭眼了,并且忐忑不安,乃至最后埋掉了藏羚羊和猎枪(参考答案要求不高)。

2、注意情感性

跟诗歌一样,散文的情感性十分重要。读散文要读出情感,考查散文阅读也应留意其情感性。散文中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发展线索都是常考的内容。例如上面常州的那段阅读,第20题要求“划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语段或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实质上就包括了对情感态度的考查,并涉及到了价值观。

3、注意审美性

散文语言优美,审美性强。优秀的散文常常具有诗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沉醉于字里行间。散文教学不应该过于理性化,而应当突出他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散文阅读试题注意情景设置的审美性,这也是对散文教学的正确导向。试题情景的审美性可在语言品析等方面做文章。上面所举“划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语段或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一题,除可以从情感角度作答外,还可从审美的角度作答,即选出审美性很强的句子,谈自己对美的感受。散文审美性的考查难度较大,语言的审美品析试题尚不多见,但如果角度取得好,注意可操作性,也不是不能命出初中学生能力所能及的试题来的。

4、注意创新性

散文本身的创新性给散文阅读创造了创新的条件。近年来,散文阅读试题中的创新性情景比较多见。例如,上面常州市《藏羚羊跪拜》阅读试题22题是;“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材料一是有关藏羚羊的保护级别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材料二是武警保护藏羚羊的成果。这道题无论从题目情景设置角度讲,还是从考查角度讲,均颇有创意。它是一道十分灵活的,开放性的超文本阅读试题,在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命题者的智慧。

(四)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命题走向一样,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思路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综合性转变。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散文本身所应该具有,而过去又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的某些特征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呈现出以下规律。

1、先整体后局部的命题思路

过去散文阅读试题往往是从语音字词开始,然后才进行思想内容的理解,现在多数试题更注重散文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第一题常常是对文本整体的感悟或理解,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品析。

2、遵循散文文体特征的命题思路

过去散文的阅读除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思想内容的测评,散文的艺术特征很少得到命题者的尊重。近年来,散文的情感和审美性越来越得到命题者的重视,许多试题涉及到了材料的发掘、情感的感悟、语言的品析、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3、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散文阅读测评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测评学生阅读散文的实际能力,力求做到考试的公平性,近年来许多试题,尤其是升学考试试题大都取材于教材之外,所有考生面对的都是同一未知的文本。这样,单靠背诵老师讲解的内容得高分的事就变得不容易了。许多试题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考查,迁移性试题较为普遍,一些地区还尝试命出了探究性试题。

4、内外结合的命题思路

内外结合也是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有的试题采取课内文段和课外文段结合命题的方式,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有的试题虽取材于教材外,但得法于教材内,选材虽只有课外文段,其试题却涉及到了课内文本中的内容。课内外结合命题,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实际上也是着眼于能力立意。

(五)试题功能及检测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散文的特点欣赏散文。因此,散文阅读试题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阅读散文,理解散文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同时,由于散文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散文阅读测评还肩负着考查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功能。

散文阅读的检测评价应以主观试题为主,在考查学生理解欣赏散文的同时,还可采用局部的、小型的方式考查其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小说阅读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的文学体裁,它能够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完整的叙述故事情节,充分而多方面的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广泛而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常常兼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因此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是,从情节入手剖析人物形象,并体会具体情节中的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体会和感悟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社会价值),并由此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一)考查内涵及层级要求

同散文一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也是了解。同样,小说的欣赏依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如2008年江苏盐城市的《父子》,苏州市的《故乡》片段,2008年嘉兴《黄羊泉》,眉山市《拔掉那颗蛀牙》,淮坊市《怀念一种声音》等考题,都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积极意义、人物的刻画方面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启发作用,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小说的阅读将会受到更多命题者的重视。

小说阅读考查的核心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并由此生发出对情节的梳理、对环境和场面的把握、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语言的体会和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情节的梳理在小说阅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具体的情节逐步展示的。理清情节脉络才能理清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典型环境决定典型性格”,把握环境才能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描写既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着眼点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理解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对于体会人物性格至关重要。

任何作家,都会把自己的爱憎倾注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因此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对小说的深刻理解。

小说的长短深浅差异性较大,其能力层级也可较深可较浅。一般来讲,小说阅读的能力层级为C级。

(二)小说的题型特点及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往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大量而充分自由的运用语言来对社会、人生、生活场面、人物言谈举止等等进行多方面的描写,因此,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小说所涉及到的文学知识最为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阅读的题型也就可以涉及到很宽的领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况。

初中考试中的小说阅读试题常常和记叙文阅读的要求结合起来,适当体现出小说的某些特征。其常见题型也无外乎以下几种。

1、故事情节及线索梳理

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作品线索,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故事及其发展过程的需要。无论是全选还是节选,情节都是有的,而线索则宜在全选阅读材料中涉及。例如,湖北省荆州市2002年中考题四大题是阅读小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第12题问:“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南京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二)阅读的是小小说《八月的阳光》,第9题要求“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则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情节的直接梳理。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中考题阅读《跟陌生人说话》,第17题在提示了本文的明线以后,要求考生指出暗线是什么,即是对线索的梳理。

2、人物性格及情感理解

对人物性格及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情感的理解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对此项能力的考查则是对考生阅读小说能力的本质性考查。例如,重庆市2002年中考题考生阅读小小说《彩票》一文后,第24题要求考生将《彩票》中的老王与《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比较,指出他们的生活目的和共同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对人物性格的较深入的剖析。河北省2002年中考题阅读小小说《木笛》后,干脆就要求考生直接指出“主人公朱丹是怎样的人”。湖北省黄冈市2002年阅读(二)《生日》第17题也直接要求“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河南省2002年中考题对《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比较阅读中,第10题所涉及的“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范进的态度”,则是对小说情感的理解。

3、文本内容或主题概括

小说的内容指的是小说写的是什么,它与情节有相关性,却又不等同于情节,它还常常涉及到小说的题材、思想等;而主题实质上就是小说的思想意义。例如,上述河南省阅读题第7题要求“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即是对情节中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上述湖北省黄冈市阅读题第14题“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是对思想内容的概括。第9题,分析“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和“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以及“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要求从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及社会意义角度,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4、描写方法及技巧分析

考查小说的描写方法,尤其是人物描写方法是极为常见的题型,写作技巧的分析也较为多见。例如,上述河南省阅读题第11题是:“(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上述重庆试题第22题“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各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情”等等,都是从描写方法角度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而南宁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第17题是:“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照应。你能找出运用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是从写作技巧角度品析小说的精妙之处。上述南京市2002年中考试题第11题问:“‘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道题重点是理解比喻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关键语句及形象赏析

对小说的鉴赏是多方面的,上面所举河南试题的例子也可以看作是从描写角度来鉴赏语句。下面仅从语言和一些艺术形象的鉴赏角度举例说明。在小说创作中,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而对语言的鉴赏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方面。例如,上述湖北省黄冈市阅读题第15题:“第(7)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这里绝不是对词语的一般意义的理解,而是对这两个词语在语境中的表现力的鉴赏。这两个词,均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前者突出了母亲的难言之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与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的极为复杂的心理;后者则突出了“我”的深深的忏悔的心理。前面所举河北省中考阅读第20、21、22、23四道题,均涉及对语言或形象的鉴赏。第20题是语境选词填空;第21题“文章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这里考查了学生对“小心谨慎地”这一细节的关注;第22题“文章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均较深层次的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此外,小说阅读同样具有不少迁移性和创新性的题型,尤其是拓展性表达和开放性的、超文本的阅读题,这与散文及其它记叙文阅读类似,不再赘述。

(三)情景设置及因素分析

小说阅读在选材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全文选择小小说,另一种是节选小说的段落。这两种选材方式在情景设置上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可以全面的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而设题的自由度更大,后者却要受到某些限制。由于小说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很强,人物的性格特征只有在整篇小说中才能得到完整的准确的展示,因此除节选于教材中的小说外(学生对作品的整体已有了解),大都整体性的取材于小小说。在情景设置上,应关注以下几点。

1、围绕人物形象设置试题

既然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小说阅读试题的设置就应当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阅读中的多数试题其情景都直接或间接与人物形象有关。例如,山东省潍坊市2002年中考题阅读题第3题问“本文题目是‘苏比拉的礼物’,但正文中没有出现‘礼物’一词。你认为‘苏比拉的礼物’是什么?”这道题似乎问的是“物”,与主角(即猎豹苏比拉)无关,其实不然。它的答案是:猎豹苏比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显然,这里的“礼物”指的是这只猎豹的性格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2、注重试题情景的关联性

小说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无论是场景还是结构,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命题时切忌断章取义。强调情景的关联性并不等于不能从局部考查,恰恰相反,从局部命题是小说阅读试题的主要形式。强调关联,就是要在命局部性的试题时,有整体观。例如词语,一般不做字典意义的解释,而十分强调它的语境意义,强调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上面所举《生日》中对“莫名”、“莫大”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局部性词语。

3、注重试题情景的审美性

小说往往要表现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其他社会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会表现出一定的自然美。试题注重情景的审美性,有利于引导考生较深刻的的感悟到小说的内涵,充分展示自己阅读小说的才华。再举湖北省黄冈市《生日》阅读题为例,其中第19题设置了这样的情景:“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还有不少”告诉考生耐人寻味的地方很多,需细细阅读咀嚼;“品味”、“赏析”暗示小说极具审美性,所选文字要真正感悟到它的美,表达出它的美。

4、以简驭繁,少用术语

小说的专业术语很多,为了学习的方便,日常教学中学生也接触过不少术语。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掌握术语绝不是小说阅读的目的,因此小说阅读考查应避免过多的使用术语。当然,某些非常常见的术语还是可以出现在试题中,如“形象”、“性格”、“描写”、“情节”等等。另外,小说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任意一篇小说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命出十几道,乃至更多试题。命题应抓住重点,从反映小说主要人物性格或主要思想角度、从初中生所了解的小说常识角度命题,这样一段阅读材料,能命五、六道题也就可以了。

(四)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1、由浅入深的命题思路

小说阅读可深可浅,试题既要兼顾大多数,又要有利于尖子生展示其才华,能够脱颖而出,确立由浅入深的命题思路,便可较好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般命题的规律是:先总体感悟小说的基本内容或情节结构,然后深入剖析人物、情感、主题、语言、表达技巧等,最后进行开放性的或创造性的考查。

2、突出重点,强调运用的命题思路

突出重点就是命题突出小说的基本特征,抓住要人物、重要情节、典型环境、主要表达方式等等;强调运用就是把读与写、吸纳信息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考查学生运用作品中的技法的能力。

3、综合性考查的命题思路

在中考试题中,记叙类的现代文阅读一般只有一个文段(一篇文章),如果考了小说,一般不再考散文,不再考一般记叙文。所以很少有试题把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来命题的,大都把它与记叙文综合起来命题,既考小说的相关内容,也考记叙文的相关内容。

4、比较性阅读的命题思路

小说是最宜于进行比较阅读的文学体裁,小说中的可比因素非常多。世界比较文学也大都在小说、戏剧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小说的比较阅读在中考命题中日益增多。有的试题是小说与小说比较,如河南省2002年中考阅读题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有的是小说与其他文体的比较,如重庆市2002年中考试题把小说《彩票》与议论文《我的彩票观》比较。前者的比较突出的是人物,后者的比较突出的是主题。比较阅读题目更为灵活,考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大。

(五)试题功能及检测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小说阅读试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领悟小说内涵,把握作品情感,品析作品语言,感悟社会、人生的能力。目前,小说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肢解人物、肢解情节等情况。因此,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还应当引导教师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正确地实施小说教学。同时,小说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文学体裁,因此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还应当具有课外阅读的导向功能。好的试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阅读,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小说阅读的测评与一般记叙文、散文相似。同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课外阅读中,一般小说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小说阅读测评应研究如何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过程实施考查。

三、戏剧阅读能力

戏剧是一种比较难的文学体裁,中考试题中尚极少见到戏剧阅读题,因此只作简单分析。

戏剧阅读指的是戏剧文学(剧本)的阅读。戏剧文学是一种通过人物语言展示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征,冲突引起具有强大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戏剧效果,把故事引向深入,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一般没有叙事语言,人物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戏剧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富有文采,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感受,为此它常常具有潜台词和动作性。戏剧语言既通俗有含蓄,因而它是“最难的语言”。

(一)考查内涵及层级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戏剧阅读的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02年宁夏自治区的中考题

下面是《陈毅市长》中的一个片段。画线的那句台词(注:画线的台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既取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原意,又比原意更丰富。请把比原意丰富的内容写出来。

  (打量房间)先生就住这里?
     齐仲之 对,好多年了。
     陈  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04年深圳市南山区中考题:

在生活中,戏剧和影视节目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和五味杂陈的感受。请重读《威尼斯商人》(节选),完成1—2题。
      威尼斯商人(节选)
     公  ……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    来……犹太人,我们都在等候你一句温和的回答。
     夏洛克 ……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
    巴萨尼奥 你这样使劲儿磨着刀干吗?
    夏洛克 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
    鲍西亚 那么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
    夏洛克 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把您的理由告诉我。
    鲍西亚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君主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
    1.这场戏对立的一方是夏洛克,另一方是                       等人。剧情是围绕着

                                            而进行的。
    2.理解画线部分的台词。鲍西亚这番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这些话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考戏剧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不是很常见,个别省市选用了。一般选取的戏剧基本上是课本中出现的,常常是摘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考查。因为戏剧相对说来较长,不便于设题和学生阅读答题。

阅读戏剧文学,主要是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品析戏剧的语言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能力层级为C级。

(二)题型特点及因素分析

戏剧文学阅读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物形象分析

跟小说一样,戏剧文学也要着力刻画人物。由于戏剧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即使是独幕剧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物,所以戏剧中的人物数量较多。例如,初中六册的《威尼斯商人》(节选),就刻画了鲍细亚、安东尼奥、夏洛克等等人物。戏剧阅读考查,就可以设置分析这些人物性格的题目。

2、戏剧冲突的理解

戏剧阅读必须明白戏剧中有哪些冲突,哪一个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例如,《威尼斯商人》的主要冲突就是以鲍细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同夏洛克之间关于“一磅肉”的官司的冲突。考查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的能力,实际上也就考查了学生阅读戏剧的基本能力。

3、戏剧语言的品析

在文学阅读考查中,对戏剧语言品析能力的考查应该说独具特色,它能够较好地考查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旨外之旨在戏剧语言中表现极为充分。戏剧的潜台词,不仅要通过作品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且要结合人物的经历、遭遇、性格等等来理解。品析戏剧语言是一项审美性很强的文学鉴赏活动。例如,《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与夏洛克有一段对话。巴萨尼奥问:“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夏洛克回答:“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夏洛克似乎没有直接回答,但用潜台词做了回答,即:“对于那些杀了才解恨的人,就应该杀掉。”试想,夏洛克如果直接用后面这句话回答,其戏剧效果就完全没有了。

4、戏剧结构分析

由于戏剧作品相对比较长,在试卷中只能是节选段落,因而结构分析在试题中很难出现。

(三)情景设置及因素分析

戏剧文学阅读试题的情景设置,要考虑到戏剧冲突的关联性和戏剧语言的隐含性。要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由于戏剧比较难,试题也应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作必要的提示,尤其是作品全貌和文化背景的提示。

(四)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戏剧文学阅读的命题既应考虑到戏剧文学的特点,也要遵循阅读剧本的规律。阅读剧本首先要了解故事情节,而要了解情节就得把握主要冲突,然后才是具体的剖析人物语言等。所以,试题应当是先出整体的、比较概括比较笼统的题目,然后再出具体的、深入理解的题目。总之,由情节、冲突到人物、语言组织试题,是较好的方式。

(五)试题功能及检测评价

戏剧文学阅读试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剧本内容的能力、品析语言的能力和通过人物语言及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试题应当对中学戏剧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师生正确的读剧本,把握剧本学习的要领。尽管戏剧文学阅读试题在综合性测试的试卷中(戏剧单元除外)相对比较少,但其测评功能是不应该忽视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记叙文的阅读有相通之处,同时它也可以进行相同文体或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阅读等。尤其是比较文学对其阅读的方式影响较为深刻,比较阅读已成为了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形式。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现代文阅读之二——说明文  议论文

 

一、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阅读的内容主要有: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结构和语言等。

(一)考查内涵及层级要求

1、现代文阅读类的考查内涵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结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2)新课程学业考试试卷中说明文阅读类试题的考点分布

①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③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④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⑤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3)必须掌握适当的说明文知识

①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②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③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一分(具体)式、总(概说)一分(具体)一总(概说)式、分(具体)一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2、各考点的能力层级及呈现方式

说明文考察的内容一般来说比较固定,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一般是分析说明文中副词的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对于某些具有情感倾向和带价值判断词语的考察相对较少。

对于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说明文阅读的要求不高。因为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在句子意义的理解上相对容易,因此,这不是说明文考察的重点。

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这是说明文考试的重点。往往是给出下文中的一个结果,让学生到上文中找答案,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

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样的考察最好以选择题的形式展开,一般都在说明文文章中能找到现成答案,主要考察学生比对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的呈现方式一般为开放性试题,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二)说明文阅读题型特点及因素分析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题肢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为了应对以上说明文阅读过程中的题形特点,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A.整体感知材料。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科技类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 读过程的一般规律。高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目的性和针对性。

B.筛选整合信息。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几点:①       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②       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③    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C.借助逻辑知识。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D.借助语法知识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阅读。

(三)情景设置及因素分析

透视近年来的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都以前沿科技和生态视野、环境保护类为主,而且都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特别是与学生实际认知相近的科技类文章。

1.注重整体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和了解。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整体感知。

2.注重艺术性

试题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品析。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理解阅读,即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子、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

3.注意科学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如08年常州卷第10题“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等。

4.注意创新性

说明文阅读试题创新上应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例如:有的地区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得体交际的素质;有的地区把说明文阅读与绘画作了整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08年太原市第17题为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幅招贴画,写一段说明文字。等

5.注重地域性。

近几年各地语文试卷现代文选材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逐渐增多,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新的动向。选择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本土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如重庆的选文《三峡博物馆》;北京的选文《万园之园——— 圆明园》;山西省的选文《竹叶青酒》;南京的选文《水葫芦之灾》;昆明的选文《洱海》;厦门的选文《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河南的选文《钧瓷》等。

(四)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命题走向一样,说明阅读试题的命题思路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综合性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如下:

1.先整体后局部的命题思路

说明文试题更注重考察文本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第一题常常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的理解把握,然后再进行局部特点的品析把握。

2.遵循文体特征的命题思路

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对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中的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加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和说明语言的分析的考查,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和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如平实说明、生动说明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等。

3.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阅读一般说明文,能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指出说明对象特征、概括说明中心,理解说明顺序;阅读科技作品,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中考说明文题目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内外结合的命题思路

内外结合也是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有的试题采取课内文段和课外文段结合命题的方式,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有的试题虽取材于教材外,但得法于教材内,选材虽只有课外文段,其试题却涉及到了课内文本中的内容。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的内容;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等。

(五)试题功能及检测评价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理解说明文的思想感情,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同时,由于说明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评还肩负着考查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功能。

说明文选文建议多以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为题材,选择题应逐渐淡出,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成为亮点向其他学科或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

 

二、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是作者就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摆事实、讲道理为基本论证方法。议论文的本质特征在于说理性,即以理服人。

(一)考查内涵及层级要求

1.议论文阅读类的考查内涵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着重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点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简单的文学作品的水平。

2)新课程学业考试试卷中议论文阅读类试题的考点分布

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

  ③能辨识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结构。

  ④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⑤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⑥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2、各考点的能力层级及呈现方式

对于以上考点的考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考察的一个重点。一般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能够迅速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至于补写论据,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而对于论证方法的考察则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辨别简单的论证方法就行了。

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这是议论文考试的一个重点。一般是给出几个选定的句子,请学生分析加点词,一般是副词之类的用法和表达的效果。

而对于议论文的评价和鉴赏则要求不高。

(二)议论文阅读题型特点及因素分析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理解作者赞扬、提倡或反对、批判的内容,辨别并准确把握文章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

2.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准确判断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内容而言,论点必须是完整的判断,是作者观点或看法的完整表述;形式上讲,论点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大多在文章开头,少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少数文章没有明确表明中心论点的语句,须由读者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予以归纳和概括。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议论文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而这种结构大多体现为总一分一总的形式。在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的同时,特别要注意本论部分的结构。如果作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古今中外、正面反面、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者出现了首先”“其次”“同时之类的标志性词语,则往往是并列式结构;如果有某一句话或某一自然段起总领或总结作用,其他几句话或几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则往往是总分或分总式结构;如果作者就某一话题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且前面论述的事理成为后文论述的前提或依据,则往往是层进式结构。凡此种种,只要细心去揣摩体味,应该说掌握它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

阅读全文如此,阅读关键语段也是这样,特别要注意的是重点段落也有其论述的中心(有的就是分论点),它的提出往往就在段首。重点段落的段首常常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句出现,过渡句中启下部分的内容即是该段的论述中心或分论点(“承上部分不包括其中)

4.判别文章的论据类型,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事实论据,还要能够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有关的事实论据。概括事实论据要力求准确,必须依据论点把握住论据的本质,然后用确切而精当的语言予以表述。分辨理论论据时,注意不要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当作理论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是不是理论论据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俭以养德》中有这样一段: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棚或棕棚,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以上文字中虽然也有名人(鲁迅)的语言,但是只要认认真真地将原文读懂,就不难发现,这里鲁迅的语言仅仅是作者证明论点时列举的鲁迅节俭的事例而已。因此,辨识文章的论据类型,切记必须在读懂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

5.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辨别文章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或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中的哪一种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及其对比论证法的作用与效果。同时,在分析论证方法并诉诸文字表述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视角范围内的不同概念(例如举例论证和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比喻论证和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作比喻对比论证和说明方法中的作比较以及写作手法中的对比)混为一淡,更不能把本属于同一关系的摆事实”“事实论证”“举例论证”(这仅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当做不同的论证方法来看待。

6.分析文章严密、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准确判别议论文中叙述、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判别并理解文中过渡句、照应句、总领句和总结句的作用,体味并品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一要认真研读原文,正确把握原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议论文中的修辞目的与记叙文有所不同,记叙文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议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引用、对比等),除了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以外,更多的则是为了提高议论文语言的说服力。

7.结合语境揣摩品析文中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要注意将有关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理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要注意从词义的范围、轻重及其副词的修饰限制作用等方面进行品析,或者运用删词法”“换词法等方法体味其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8.通过联想、想像及其仿句、扩句、补句等手段,丰富文章内容,实现读者心灵与文章的直接对话与交流沟通,实现富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效果。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就要求平时做有心人,随时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解答此类题目,一要从原文内容尤其是文章中心上去理解,二要注意表述语言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确保言之成理,切合原文和题目的主旨。

(三)情景设置及因素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着重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点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简单的文学作品的水平。可见,中考议论文阅读设置的考点,其实是对这些要求的细化和显性化。

1.注重整体性

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就是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和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的阅读虽不是考查的重点,但从一般阅读能力的角度,注重整体感知和领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2.注重艺术性

要能够引导考生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3.注重生活性

近年来各地拟题选择阅读材料时,越来越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试题的载体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会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习、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例如08年成都市的《善待挫折》、河北省的《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四川眉山市的《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等,这些材料考生比较熟悉,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易于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发挥。

4.注重独创性

注重考生对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独创性。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如2007年甘肃兰州市的第25题,“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粉丝现象的看法。”这样的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开放性地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

(四)命题思路及规律探究

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命题走向一样,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思路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综合性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如下:

1.目标评价的整体性思路

议论文命题不能只考查有关议论文论证对象论证内容的一部分内容,而不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考虑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不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

2.遵循文体特征的命题思路

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能辨识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结构;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能把握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3.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能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等。

4.注重情感体验的命题思路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以后,对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也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评价要求的体现。

(五)试题功能及检测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议论文选文应人文内涵内富,富有教育的审美价值,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表达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褒奖诚信、赞扬坚贞;赞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有的关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等。

议论文阅读检测也应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