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深集团董事长:追寻教育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5:13
追寻教育之道[来源:本站 | 作者:王品木 | 日期:2010年11月16日 | 浏览537 次]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王品木,男,1963年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职称。曾任济钢高级中学校长兼书记,现任山东省实验中学总校(位于济南杆石桥)和郭店分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评为“山东教育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和07年被山东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报评为“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2004年 9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评为“济南市十佳校长”并记二等功,2005年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南市拔尖人才”,2007年7月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科研创新型校长”,2007年11月被中国教育网等媒体评为“中国思想校长”,2008年3月被中国教师报评为“中国名校长十大杰出创新人物”,2008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十大“山东省2008年度教育创新人物”,2008年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等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2008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济钢高中有一系列的荣誉花环——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精细化管理示范校”和”全国创新型学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科研示范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山东卫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一年来,来自上海、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云南、新疆、河南和省内市地教育部门来学校参观交流的络绎不绝。可是,这所被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企业办学的一面旗帜”的高中学校,以前却是一所薄弱得不能再薄弱的学校。那么,济钢高中是何以在这十多年的奋争中异军突起的?

著名思想家老子有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语,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晦涩的命题,对这句话的解读方法历来都有争议。一般来说,人们把这句话解释为:第一个“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一切最隐蔽最本质的规律;第二个“道”是表述、诉说。那么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能被简单说出的就不是永恒之道;能被简单赋予的,也非永恒之名。

这样说来,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对教育之“道”抱有更深的敬畏之心,是否应该对名校之“名”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名教育管理者离开了思想、精神、创新的追求,每日沉浸在繁杂的事务中,只能在教育之“术”的路上越走越远。教育管理者是否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服从管理、教师不辞劳苦、校园干净整洁、纪律整齐划一、课堂井然有序?当我们沉醉在这些表面现象自得时,或许我们的教育管理正在远离教育之“道”。

名校之“名”,彰显的是否仅是校园面积、办学规模、环境设施、升率指标的飞升?一所学校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留给后人的应该是什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育圈地”盛行的现状下,不少学校成了豪华场馆的展示平台,可惜的是有大校园却无教育的“大气质”;在应试教育下的很多学校留下来的只有一年年的升学率,遗憾的是有教学的高分数却无教育的“高品味”、“高境界”。而所谓的“名校”一旦固步自封,或者为“名”所累,失去前行的动力;或者“浪得虚名”,再也寻找不到新的发展空间。

顾明远教授曾经说过:“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校长是一校之魂,百师之首,千生之望。一名好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家,学校制度的设计师,学校文化的精神领袖。对于任何一位校长来说,追寻教育之“道”,任重而道远;探问名校“名”之所在,更是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锻造“后发型”名校的经历

在我的工作履历中,有担任两所名校校长的经历,第一所学校是济钢高中,这曾经是一所身处末流、近乎关门的学校,我在济钢高中担任校长的12年,是与全体教职员工苦心经营,突出重围,脱颖而出的12年,也是济钢高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长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一所优质学校的12年。

济钢高中成立于1997年,学校成立之前,还只是济钢集团总公司所属完中的一个高中部,开始每级有四到六个班,也曾经辉煌过,后因质量日趋下滑又缩减到两个班,最后因升学率连年为零,1995年只好停止招生。1997年,总公司领导为了职工利益决定另起炉灶,易地办学,成立了济钢高级中学,在全公司范围内招聘学校领导和教师,我也因此走马上任,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

在济钢高中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面对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满怀教育理想,从未放弃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学校一班人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凭着强烈的学校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注重思想领导,精神引领,责任驱动,人格感召,精细管理,精致教学,促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由济南市的一个末位学校发展成为有60个教学班,230名教职工、在校生3000余人的济南市优质高中。学校荣获全国精细化管理示范校、全国科研创新示范校、全国创新型学校、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被教育部、宣传部等国家十部委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新课改样本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中国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济钢高中由弱校发展为名校的过程,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领导——为学校选择正确的方向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一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

1、办学理念的定位。一个学校要后来居上,除了要付出比别人高出几倍的努力之外,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思想作支撑,因为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主观追求,它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

我觉得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校长既要俯视大地,更要仰望星空,要对教育充满理想,对教育有超然的情怀,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定是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校长,是师生精神与生命力的“火种”,就像心灵需要心灵去唤醒一样,思想只能由思想点燃。一个有思想的校长,能带出一支有信仰的队伍,成就一批有理想的学生。

在1997年建校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发扬 “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学校精神,坚持“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价值观,关注教育的“国民素质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功能。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时代精神。矢志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会收获成功的果实。当将办学的目的定位于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时候,那些人们孜孜以求的升学率,也多能水到渠成地提升。因为学生有了好的品质,好的习惯之后,也有了学习的责任感与意志力。这甚至超越了兴趣的力量,有着持久性的特征。当这些定格成一生的品质之后,学生的一生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2、经营学校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校长要学会经营,策划学校发展。经营学校,首先要引入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设计、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以此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经营学校就要有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发展,靠特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学校,要解放思想,要有开放意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经营学校,就要有成本意识,讲究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经营学校,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把教育对象也看作是服务对象,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教育,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3、教育是一种服务;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教育是满足社会成员受教育需要的一种特殊服务。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如上帝,视学生如亲子,教育者要时刻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提醒自己。我们把教育当作了一种服务,强调教育的服务意识与品质。它摒弃了师道尊严的霸气,多了人格平等的和煦之美。

4、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这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公平,教育事业,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也只有一次高中学习机会。我们1%教育教学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正是有了这种坚守教育公平,不放弃、不抛弃的意识,济纲高中才在社会与市民们心中创造了“低进高出”的神话,树立了自己独特而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形象。

5、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

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的要求学生;

爱的途径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爱的智慧是赏识: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赏识的眼光而不是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多鼓励、少指责,表扬: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批评: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

爱的艺术是宽容,宽容是美德,懂得宽容更是智慧型教师必备的素质。

爱的精髓是奉献。

基于此,在济钢高中我们倡导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学会宽容,学会激励”,教师在掌握五个“学会”之后,教育水平也随之驶进一个高层境界。

(二)精神引领——以师立校,文化管理,让教师充满创业激情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总理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出了办好教育的关键——教师。对一所学校的发言而言,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是一系列教育创新改革举措最关键的执行者,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以师立校”成为济钢高中战略发展规划中的的重要基石。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不懈追求;教育需要活力、恒心和炽热的情怀,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

作为追求精神需求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校教师,尤其需要灵魂感动和精神感召。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又是第一要素。而在教师管理中,注重学校文化的浸润,注重学校精神的引领,让学校精神、师生精神站立起来,将会使学校管理事半功倍。

袁振国在《校长的文化使命》中指出:“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名校的背后是文化,真正的学校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先进价值体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文化作为一种超越自然、超越个体生命而存在的东西,一旦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在时间、空间上可以无限扩散,但往往难以模仿和复制。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它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表征)。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课程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落实。(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深层:精神文化(办学宗旨、理念、共同愿景)、课程文化)。质量是本,特色是品,文化是魂。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集体默认的信念,是共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好的文化可以用制度和行为固化而成。

目前,学校的文化管理已经形成由“理念文化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组成的文化管理体系。

【济钢高级中学理念文化系统基本架构】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1、核心理念:和融拓新

2、学校价值观:认真做事  真诚做人

3、学校座右铭:永远相信自己  永远不会放弃

4、学校精神:自强不息  和谐共进

5、校训:敦品励学  明志笃行

6、校风:尊师爱生  好学力行

7、教风:博爱善导  止于至善

8、学风:博学慎思  知行合一

9、学校形象定位: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学生高素质的精品学校。

10、学校愿景: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全省有号召力的品牌学校。

第二部分  办学理念

1、办学特色:理解尊重教育 成功激励教育

2、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3、办学方略:研精致思 唯实求新  博采众长 凸显特色

4、办学宗旨:让所有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5、培养目标: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第三部分  治校理念

1、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精细严实 

2、用人理念:纳百川为己用  求新进为图治

3、服务理念: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温情引导亦师亦友 】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学校精神的培育,注重师生的参与度,认同感。济钢高中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力量。(学校管理:没有规范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超越规范的管理→文化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此,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他应该像一面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列,引领着教师队伍的前行。这种引领最重要的应该是一种学校精神的引领。

长期以来,济钢高中注重对教师的精神塑造,注重培养教职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注重培育和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激情和教育理想。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改善精神生活品质,摒弃世俗功利性价值观。在教师中大力倡导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研究风气;倡导甘于寂寞、学术至上的学人品格;倡导光明磊落、善良诚实的为人之德;倡导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为师之德。用理解、尊重、赏识、激励将教师带入精神追求的高境界,营造一种精神家园,激发大家工作和生活的激情。总之,在功利化的时代我们总是着力培养一种超功利的精神,倡导教师们成为时代精神的脊梁。

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的做事,管理的艺术在于让人愉快的做事。管理的艺术是唤醒,制度的本质是激励,文化的内涵是人本。学校发展的十几年中,我们的管理重心经历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型,注重“精神塑造”就是使教师们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使广大教职员工热爱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工作,拥有乐业的空间,敬业的品质,勤业的氛围。这样,他们就心甘情愿的一心扑在教学上,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兢兢业业,才会和学校领导班子一道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所以钢中的教师既有紧迫感,又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在钢中工作很辛苦,但很快乐,很紧张,但很充实”,学校出现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大好局面。

(三)责任驱动——以生为本,精细管理,精致教学

责任是使命,责任胜于能力,能力由责任承载。比尔 盖茨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责任的出发点——以生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责任与使命的出发点便是学生。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尊崇“以生为本”和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注重人本服务,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没有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是没有底线的管理;但没有人本的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教育是一种精细化的人本服务,教育是为了发展人、提升人、完善人。我们在99年就提出了“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更应是家园,学生应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 、“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1%——100%)等育人观念。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 ,让每个学生有对应的导师,同时每个导师有负责的学生,全程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管理上的人性化、服务性、全体性,用尊重、理解、赏识和激励对待学生,解决了一般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管得过“死”过“硬”的问题。

责任的突破点——精细管理。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为避免学校进入发展的高原期,2005年学校全面推行了“精细管理”,主张学校管理无小事,要“大事做细,细事做精”,具体说来,就是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常规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落实责任管理,将管理活动的重心下移,力争做到管理活动“精、细、严、实”,达到人人有管理、处处有管理、时时有管理、事事有管理的局面。我们认为,成功在于坚持,精细管理,也就是把别人不愿做、不屑做的小事做好并坚持下来。也就是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我们提出了“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问题找借口”、“提高一个层次想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干工作”、“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常规看落实,细节定成败”等新的工作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每个细节之中。

在管理上,学校开发了行政办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方面的管理软件,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加信息管理平台PPT内容)提高了管理效率。这就为全体师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久而久之,外在的要求就会内化为师生的潜在意识,进而转化成师生优秀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细节管理,就是激活学校这个巨人神经末梢的法宝,只有这个巨人的躯体上的每一根神经都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的精细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必须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单位和事业的命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细”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的立足点——精致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一所学校教育履行教育责任最重要的立足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
    在山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三个还给”——即把时间、健康和能力还给孩子?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让他们获得身心和情愫的发展。教育必须摒弃那种“题海+汗水”的极端做法,必须超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功利目标。

我们聚焦课堂,确立了“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总方针,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校本教研总课题来进行攻关,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式。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一中心课题,降低学校教科研工作重心,以“为了教育教学”研究和“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思想为指导,以教师的全员和全程参与为保障,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提炼形成了切合我校实际的,有益于促进师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从理念层面上看,该模式渗透了新课程的三大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提取了情境教学流派之“情境交融教学法”、尝试教学流派之“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它改革课堂但不颠覆传统课堂,保留了传统课堂的精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转变了“教和学”的方式,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为“双向和多向”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参与者,由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合作者,由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且会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得到发挥。

从效果上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已把提高效率和效益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课堂上无效或低效的行为正越来越少;教师们也有了读书和修炼专业的时间,他们渐渐走出了职业倦怠,找到了职业幸福感。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已学会了自主学习并享受着学习,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去实践,阳光、微笑、自信又在学生们脸上绽放,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正逐步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搞这项校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视频材料)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提高教学质量的的责任落到了实处,使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责任落到实处,使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责任落到了实处。

责任的终结点——责任到此,不能再推。以责任为节点,构成了一张“责任网”,不论你处在哪个节点,都对应一种责任。责任没有有无之别,只有大小、轻重之分。责任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应有的责任。逃避一种责任,就等于放弃了一种身份。一个缺乏责任的人是不可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的组织是注定失败的组织。据说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个牌子,上面写着:责任到此,不能再推。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都是“责任到此,不能再推”,敢于面对,敢于担当,那么你最终将赢得尊敬,收获成功。

济钢高中教师的责任心一直是我校令人称道的一个方面。

在寒假、暑假期间,我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迎着寒风或者顶着酷暑走遍济南市大街小巷,对学生进行家访,(学校的家访所有老师都参与,不仅仅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深入教育,让受访学生家长十分感动,在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的同时,也显示了我校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学校外语组邹英蕊老师在任教07级11班期间,利用08年暑假时间,对全班40多位同学都进行了家访,倾心交流,得到了师生的一直赞许。

学校物理组程志强老师,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家长深受感动,联名给学校写出感谢信,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教育和悉心照顾。(展示来信照片)

济钢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强,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也让家长深受感动。济钢高中的家长会让家长们充满期待。因为在家长会上他们得到的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对孩子闪光点的表扬和激励;不是对家长的“告状”,埋怨,而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和令人心悦诚服的透彻分析。每逢家长会,会有热烈的掌声从班级内传来、会有会心的笑声在班内飘荡、也会有的家长感动得落下眼泪。在学校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会也会让学生来组织,来主持,老师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参与其中,做到了班级管理的和谐共赢,其乐融融,这些都与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分不开。

(四)价值引导——学校在愿景召唤中前行

作为一校之长,到底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呢?从语义学进行分析,“管理”有三个义项: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和约束。“领导”的含义有二:一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二是担任领导的人。从两个术语的概念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与“管理”虽有涵义的交叉与包容,但在权责和组织关系上仍有不同的内涵。 “领导者是那些做正确事的人,而管理者则是正确做事情的人。”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我们要管理很多事务,扮演的角色也很多,因此需要多种能力(中国的学校是社会,要求校长是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但在各种各样的校长领导能力之中,有一种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价值的领导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确定学校的价值理念、宣传学校的价值理想、凝聚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学校价值方向的能力。

教育要有长远的,理想性和信仰性的目标,只有在追求这种理想和信仰的目标中,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不断优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合拍。作为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心中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是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
   学校组织成员在设置目标时,首先要打破以个人为中心的目标设置倾向,将个人愿景与组织共同愿景加以整合,并以共同愿景统帅个人愿景,从而在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理想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实施价值引导,就是要突出组织成员精神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让组织成员自觉接受组织目标,增强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最终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共同愿景。

多年来,注重愿景管理一直是济钢高中文化管理的一大特色。

学生成长愿景——始终高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大旗,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学校要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明天的升学和终身发展负责,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永不浮躁,永不急功近利。努力做到静心办教育,精心抓管理,潜心育新人。

教师发展愿景——随着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钢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他们大多都“功成名就”,带着各种荣誉的光环和各自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也决定了重新激发教师更高的发展愿望,成了钢中与生俱来的命题。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实现三个转型即:由“教书匠”转为“研究员”;由“辛苦型”转为“科研型”;由“经验型”转为“创造型”。制定并实施了《济钢高中名师培养和管理条例》给他们提供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他们走专业发展之路。长期开展“济钢高中名师大讲堂”,一场场知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交融的精彩报告,不断滋养教师的心灵。一系列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活动,由点到面,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学校还创造各种条件,诸如教工论坛、进修、著书立说、考察学习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走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路上,去采摘一路的幸福体验之花。

学校发展愿景——我们在建校十年之际,适时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提出把学校建成“全国有知名度、全省有影响力、全市有号召力的品牌学校”作为学校愿景。在学校愿景管理下,学校的各种元素在这种目标激励的引导下产生了互动。广大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校的美誉度而作为,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优化自己的工作,进而生成一种信念和智慧,教师们感到一种思想的解放所带来的创造激情,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生产力,戮力同心,向着新的平台迈出坚实的步伐。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作为学校价值的一面旗帜,应该努力成为学校价值的领导者、教育价值的捍卫者。校长必须引导教师既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又要做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在跨越发展时,充满激情,在高原反应时,充满理性,坚持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我在初任济钢高中校长的时候,当时就曾向老师们描绘出它的美好前景,但老师们很少能想象到会有今天的济钢高中。不过,他们有了信念和目标,就有了一种精神支撑,前进的道路也许十分艰难,十分漫长。所以,但济钢高中人像“圣徒”般知难而进,以苦为乐,从不停步。即使发展到今天,他们一如既往地愿意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他们心里有一种精神的光照与归依。终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程。

二、承续“传统型”名校的思考

从今年开始,组织安排我担任了山东省高中教育的龙头学校“山东省实验实验中学”的校长,如何承接这所名校的历史财富,如何延续这所名校的辉煌业绩,如何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继续谋求一所名校新的发展空间,又成了我在当下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想不论以后的结果如何,我的教育生涯都将是丰盈而充满回味的。因为多一种经历,便多了一种人生的财富;多一个观察角度,就会多一份发现与思考的空间;多一份挑战,便会多激发起一份斗志和潜能。虽然来到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时间不长,但当我近距离地观察这所传统名校时,给我带来的启迪和思考同样是深刻而富有感撼力的。

(一)彰显底蕴——融铸校园文化精髓

我浏鉴省实验的校史馆,有这样几个片断,大家品味一下其中是否有文化底蕴的力量。

——山东省实验中学的现校址是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初建的地方,这是当年袁世凯在山东实施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全国最早使用自来水和电灯的大学堂。为应付各地纷至沓来的参观者,袁责成手下画了这样一幅建设图。以后这个校址虽历经山东政法大学堂、山东省立高级中学、济南三中、山东省实验中学,这块地方一直是山东教育的风水宝地和传播智慧的殿堂。

——这是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下发的一份文件,在批复济南数所学校改名报告的同时指出: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名不做更改,以便进一步发挥其创造经验,推动一般的职能。可以说,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历史中成功地承担了这一使命。

——高考恢复之初的学校工作总结。其中对违备教育本质和党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教育一味围绕高考转的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这份总结可以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对教育原则的坚守。

——这是一个在实验中学传播了四十余年的爱心故事,宋天信老师带领学生从1964年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张海澜同学,宋老师退休后历届实验学子继续接过了这个爱心接力棒。教师师德师爱为先,平凡却伟大的师爱同样铸就了实验的师魂。

上述片断虽然只是一所学校六十年发展进程中的浪花,但正是历经一代代人努力,积淀成这所学校的文化精髓:

校训:“博学日新,德行天下”。即要求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具有渊博而精深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进步,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求实验学生、教师要以“德”作为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第一准则,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

教育理念:“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这一教育理念关注了教育的本质,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了教育的公平与平等,即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彰显了现代化的学生观,即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主动性和潜在性。

实验精神:“务实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登攀不止”。正是这种精神使学校在建国之初便率先在全国最早进行了建立教研组的探索,在恢复高考以后不久就开始了进行新概念英语教学的尝试,在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办学特色:突出办学的实验性、示范性,将学校办成教育体制

的探索园区、教学改革的实验园区和素质教育的示范园区。做素质教育的领跑者,这应该是学校对自身的要求,学校的年度工作报告必须要有若干个“第一”、“唯一”,这一年才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风:“爱生、严谨、善诱、创新” 。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这是学校对老师的期许和要求。山东省实验中学不仅是优秀学生培养的摇篮,还应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地。实验的教师团队在各类各级教学比赛中硕果累累。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级教学能手的人数在全省的高中学校中高居榜首。这支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将是同学们在高中生活中最可信赖和依靠的支撑。

学风:立志、刻苦、多思、进取。立鸿鹄之志,领风气之先,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优秀的学生群体将使大家在学习中有交流伙伴,在生活中有亲密的朋友,在竞争中有相互促进的对手,在成长中有学习的榜样。

(二)把握先机——新课程改革勇立潮头
    山东省实验中学是全省首批规范化学校,是全市乃至全省优秀学子心目中首选的名校。作为一般学校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生源问题、社会美誉度问题、生存问题似乎在这所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那么突出和迫切。但令人敬佩的是山东省实验中学一直牢记自己的使命,充分发挥在教育改革中“实验性、示范性”的职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风声水起,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新课改样本校和省教育厅确定的新课改定点学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在全新的教育轨道上探索的使命。

2005年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则标志着学校率先在全省开齐了高中新课程规定的8大领域所有课程。

学校的三套课程方案因其新颖的设计思路及较高的可行性而备受教育部及省内高中好评,成为全省新课程改革的模本;

2010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新课程改革五大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即

基础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完善基础课程配置,实现必修课程滚动开设,选修课尽可能多开设,由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进行网上选课,实施走班制教学,立足学情调查、创设主题教学活动、采用发展型试卷,为学生全面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校本课程体系——123门校本课程扩大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实力。

高三课程体系——以课程的理念重塑高三教学,以把握高考规律代替“题海战术”,以站前来的姿态面对高考。

德育课程体系——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亮点,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展台,以个性化激励为引导,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德育网络,构建家庭—社会—学校的立体德育体系;以二十大主题教育构成学生高中阶段情商成长的完整链条。

教师发展体系——通过文化熏染、制度激励、科研推进,抓住新课改契机,使实验教师群体成为奔淌的河流,从而具有保持方向的定力,具有寻找源头活水的眼力,具有不断向前的动力,具有吐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这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山东省实验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品牌,在省内和全国引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所学校能给予学生什么教育关键要看它能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建设学校的课程体系是这次新课改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实验中学在长期的课改实践中打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说把握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短片,来欣赏这所传统名校在新课程改中的展现出的新风采。

三、再展愿景——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应该说,作为一所学校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工作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为这所学校新一任的教育管理者,我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较高的起点往往也是下一步发展的“高原期”。要使学校工作得到新的提升,我们必须开拓更富有层次和文化品味的教育思路,在原有的教育框架之上构建更宏观的教育育框架,在原有的教育空间之外开拓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在这里,愿景的作用对一所传统名校的继续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与学校中层干部第一次见面会上,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山东省实验中学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的瓶径在哪里?能够进一步开拓的空间是什么?山东省实验中学还应该拿出什么新的东西,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我与新同事们先来务虚:省实验中学贡献出的新东西,应该是初识意料之外,细思情理之中;细品意境高远,学之无法复制;承续前期成果,发展具有空间;长久自成体系,符合实验品味,最终融入实验文化,积淀为新的校园精神。这是一种特别难以达到的境界,又是特别值得追求的境界。

进而我又与大家走进务实:任何一所学校的的发展规划都离不开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和把握。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们谋划新的学校工作蓝图的重要依据。

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纲要一直把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那么这也应该是我们学校工作进一步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因而我们规划启动学生综合成长工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学生成长跟踪和测评体系。让我们能更直观、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正向变化、哪些负向变化;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由传统的处于“被教育”、“被管理”、“被感动”、“被活动”的局面,转化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成长自主意识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具有实验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启动名师战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已成为新课改决战阶段攻坚的腹地。学校启动了“聚焦课堂,百花齐放”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三位在本科学领域具有突出影响的特级教师用公开课的方式在全校及来自全国各地教师前面充分展示了先进教学理念的魅力。以此项活动为先导,我们将进一步倡导名师影响力向下辐射,使他们成为青年教师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引导名师影响力平行辐射,带动所在的教研组提升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名师影响力向外辐射,传播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承担名校应尽的社会责任;激发名师影响力向上辐射,增强名师与全国各学科高端教师与专家的交流,让更多的名师参加到国家级教育部门的教学研究、课题开发及培训工作中,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掌握更新的理论,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进行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并带动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还将进一步推进管理的精细化,创新评价机制,完善教师综合评价标准……

上述举措只是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初步思考和尝试,但一切终究是起步了。

(三)名校之路的启迪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要守住一份已有辉煌历史的家业,并实现新的跨越更是难上加难。可以预见的是,校长这一身份将是我一生职业生涯的主要角色。值得庆幸的是,机缘巧合使我能够先后经历创业、守业、在高起点上重新创业的全面挑战,也让我有机会对教育之“路”,名校之“名”,在比较之中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和发现。在名校的发展过程中:
    有一种方向叫理念。如果说学校是一艘船,教育的理念就是船头飘扬的旗贴。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在发展过程坚持教育操守和良知的指针。
    有一种力量叫精神。一位西方学者说,“将一座城市和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其实将一所学校与其它地方和其它学校区别开来的,也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学校,不仅仅有供人读书的教室,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优秀学生以供炫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让每一个同学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气质。

我想面对一所学校,不论它的建校时间长短,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这所学校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应该如何利用校园文化的底蕴培养出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学生;如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是我们在促进学校发展过程中一笔极为丰厚而又极易被忽略的宝贵财富。
    有一种文化叫创新。学校发展的重要品质就是创新,我在济钢高中常引用孔子的话:“日新之谓盛德”,而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训里也将“博学日新”作为核心要求。人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固然是可贵的。可是,这些经验,也许正是失败之母。因为未来的发展,并不重复过去的“故事”。所以,张瑞敏提出“创新首先是挑战自我的创新”,“因为一种固化的成功思维模式往往害人,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来处理,就可能陷入迷茫。”对于一所学校同样如此,创新、求变的脚步永不停息,学校发展的脚步才能永不停止。
    有一种追求叫卓越。济钢高中作为一所原本基础较弱的学校走向成功的动力来自于“永不服输”的精神,面对生源和发展空间的挑战困境,学校将“低进高出”这一难度极大的挑战塑造成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形象。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省内高中教育的领军力量,将“把握先机,永做第一”做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许。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基础和特点,但任何一个学校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具有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的自我要求。
    有一种结果叫双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几乎我们的每一项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出台时,都会面临这样的疑问:“高考怎么办?”其潜台词大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会影响高考成绩;二是如果高考存在,那么任何素质教育的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对高考成绩的追求、对应试的恐惧、准备高考的沉重负担,已成为制约教师放开手脚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创新难以破解的瓶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以怎样的理念和心态来面对高考,是任何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人们常把现在的教育比喻为“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跳着素质教育的舞蹈”。济钢高中与山东省实验中学同样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同样在高考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面推行素质是我们的教育良知,而在高考中满足社会的期许是学校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关注高三教学的着眼点不在升学率,而是希望通过创设“素质教育与高考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打消人们的疑虑,为素质教育赢得更为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发展空间。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站在国家的高度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办学”“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也“呼吁学校校长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教育家校长应该是爱满天下、关心祖国命运的人,应该是仰望教育理想星空的人,在这里让我们重温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吧: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