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怎么去韩国交换生:当心“心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34:08

一、“心悸”的概念

所谓“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为惊悸,重者为怔忡。表现有心悸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相当于心律失常。

二、“心悸”的发病原因

心悸的发作常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加之感受外邪所致,主要累及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其病机有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气火扰动心气,心主不安所致,心悸发作,虚实夹杂,且可相互转化。

三、“心悸”的表现及辨证:

患者每因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自觉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由自主。常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脉象多数、促、结、代、缓、沉、迟等。心悸辨证当分清虚实,虚证多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所致,实证多为痰饮、瘀血、火邪所致;治疗原则可据其原因,虚证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不同,实证有化瘀、行水、活血、清火之差别,虚实夹杂者当相应兼顾。

四、“心悸”的分型论治:

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怒,坐卧不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所致,治疗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为主,方药选用安神定志丹加减:茯苓、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朱砂等。

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所致,治疗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为主,方药选用归脾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红枣、生姜等。

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所致,治疗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为主,方药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人参、天冬、麦冬、玄参、丹参、茯苓、远志、当归、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桔梗、朱砂等;或朱砂安神丸加减:朱砂、黄连、当归、炙甘草、生地等。

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为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为主,方药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或参附汤加减: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等。

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所致,治疗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为主,方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

瘀阴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为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方药选用桃仁红花煎加减: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等;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

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所致,治疗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主,方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