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青年志愿者有了政策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2:52
6月5日,中央文明办、团中央、人事部和国务院西部办联合下发文件,提出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此间舆论认为,该项政策使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第一次有了政策保障。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动员、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长期参与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每期的服务期限一般在1年左右,通过定期轮换形成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

然而,自1996年实施扶贫接力计划以来,参与志愿服务的热血青年却时遭尴尬。数年前,某大城市100多名青年志愿报名到西部支教,但其中90多名志愿者所在单位反对。有的理由很正当:工作需要,不能走;有的则没理由:因志愿服务耽误的晋级、分房、评职称等问题,单位概不负责。而此前,某东部沿海城市到西南某贫困地区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回来后连工作都没了。

于是,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青年志愿者一方面渴望投身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考虑因此造成的自身利益损失。业内人士就此分析:青年志愿者摆脱不掉后顾之忧,根本原因是缺乏关于志愿服务的政策乃至法律环境。

多年来,共青团中央一直致力于青年志愿者政策的出台。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如不尽快建立政策、法律环境,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推进将遭遇“瓶颈”。

有资料显示,扶贫接力计划实施至今,全国已有近20万青年踊跃报名。该负责人说: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青年志愿者行动绝非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一项事业,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

如今,青年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奉献社会的有效形式之一。

该负责人认为,尽管志愿服务属道德范畴,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用法制去规范其中的道德行为。法律本身具有引导作用,政策、法律的出台将确立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地位。

该负责人说,志愿行为是青年理性思考之后的选择,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非简单道德意义上的“做一件好事”。既然我们将青年志愿者行动定位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事业,就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实,志愿服务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许多发达国家已通过立法构筑起志愿服务平台,从而趋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社会模式。

在中国,刚刚开始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已释放出魅力。仅从人才角度看,如靠市场手段引进人才,高成本且不说,究竟有多少东部人才愿去西部还是未知数,而扶贫接力计划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

该负责人说,青年志愿者个别的遭遇固然不会影响整个事业的发展,但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项事业做大。

此前,团中央已分别会同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联合出台了关于青年志愿者的若干局部政策,这一次,与人事部联合制定该项权威政策还是第一次。这项政策对青年志愿者的自身利益和资金保障等均有明文规定。

该负责人认为,政策仅仅是开始。团中央将联合有关部委用3至5年时间推进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

该负责人说,等全社会对青年志愿者的认识提高到足够高度尚有时日,但事业不等人,贫困地区的发展不等人,所以必须积极营造政策、法律环境,确保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