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deck配置文件: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与构想 -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1:20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与构想
[ 编辑:《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
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 - 客体”与“主体 - 主体”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 - 客体 - 主体”结构。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交往实践观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标志着教研从“主体 - 客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向“主体 - 客体 - 主体”结构的转换。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教研一体化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
广州市天河区近几年开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形成数量众多、目标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就可实现具体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优化。这个假设提出了建设实践社群的四个核心问题,即:
教研是什么?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成果应系统积累。
一、教研是什么?
教师的发展有三个途径:自我钻研、教研及培训(继续教育)。自我钻研体现的是主体作用,有效的教研及培训体现的是主体间性。那么到底教研是什么呢?这是对教研本质的追问。
“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哪怕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都会看到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观察教研是什么。
首先,从社会学看,教研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得好,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一个学科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教研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好。因此,教研就是心连心,网络教研就是通过网络心连心。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研就是再生力。再生力( Generativity )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一代的承诺,这是 30-40 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 McAdams & de St.Aubin,1998 ) . 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人( Ryff,1989 ) , 是再生力的本质。
再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研是知识的转化(包括内化与外化)与传播(包括组合化与社会化)。知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知)和隐性知识(行)。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例如教师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通过科研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模式。知识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显性知识在个体 - 群组 - 组织 - 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组合化,如校长将优秀理论文章通过博客推荐给学校教师阅读;隐性知识在个体 - 群组 - 组织 - 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社会化,例如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科组内或校际间的观课等(如图 1 )。

图1 教研是知识的转化与传播
二、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无论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教研反映的都是主体间性。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再生力、心连心、知识的转化与传播是自然发生的吗?
实践表明,也许可以看到自发形成的教师实践社群,但这种因道德力量而形成的特例是不能作为普遍性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实践社群呢?
我们来做个类比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不是水本身的特性,其原因是看不见的手——地球的吸引力造成的。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高低,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因为有看不见的“手”一样,也要寻找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形成实践社群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笔者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理念先行,课题引领,项目带动。
理念先行,实施一体化战略,重新界定“名师”概念。互联网、博客和 Moodle 可使区际、校际、教师间的持续合作成为可能。一体化战略的隐喻是通过持续合作,让一个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师”;让一个区域内的多个教师、多间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一间学校”;让多个区域成为“一个区域”,打破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的思想和行动壁垒,通过共建、共享,缩小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重新界定“名师”的概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劳动仅够果腹,社会没有多少多余的物品交换,商品经济不能形成;只有当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的时间精力主要用于生产实践,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己外还能用于交换,社会财富才空前丰富(如图 2 )。与此类似,当一个地区的老师只能“教”,因为研究能力低下而不能“研”,不能将所做的说出来,写出来,那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就只有师傅带徒弟(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个途径,可以称之为教研的原始阶段;只有一个单位,一个学科教师的合作、关怀文化远远强于竞争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双赢的利人利已象限(如图 3 ),教师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教(知识内化),也关注研(知识外化),教研财富才能形成,教育均衡才能达成。这时,名师才是真正的名师 ( 如图 2) 。

图2 名师与商品的概念类比图

图3 主体间关系图
课题引领,项目带动。如果说理念先行是从道德和文化层面推进,那么课题引领和项目带动就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推进。由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科研的效益多数是间接的,缓释的,这时,特别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坚持之心透过表象看到科研作用的发挥。广州市天河区教科研课题与项目的投入约占全区教育经费的 0.5% 。 2009 年天河区教育教研部门将通过招标的方式资助 250 个左右的小团队研究。
三、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哲学结构是“主体 - 客体 - 主体”,天河过往相关的实践表明,对学校的教师实践社群而言,其中的“客体”应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实践社群的研讨是围绕当前教学进度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这是保持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科组知识管理的要求。考察一个学校教研组知识管理的水平,只需问两个问题:本科组(教研组,备课组)本学科同事拥有哪些学科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存在哪里?如果回答含糊,这个学校科组建设就还是个体实践没有共同实践,还是个体知识没有共同体知识。
对于区域实践社群而言,客体的确定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教研员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研讨主题,二是通过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来确定。第一个途径可由学科教研员组织、每月一次、有确定主题、教师分学科和年级全员参与的集中式研讨。第二个途径则基于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全区每个学校或教师在历次考试相关知识点上的教学对比情况(如图 4 、图 5 ),通过具体数据来科学组合实践社群的主体(教师,学校)和客体(知识点)。这样,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了教学的评价”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将质量监控系统传统的区分优劣功能(“法官”)转换为了诊断发展功能(“医生”)。

图4.学校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情况

图5.教师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对比情况
四、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之间成果应系统积累
系统性一方面指社群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相关教学内容(客体),另一方面指对具体主体本身的教学薄弱环节有步骤地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如博客、 MOODLE ,为积累提供了可能性,社群的知识能得到存储和管理。
系统积累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共享来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换句话说,网络实践社群建设有效性就是看哪个教师在哪个内容的教学上发生了哪些优化。
由于社群的发展是逐步成长与完善的,系统积累的过程将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
五、案例
为更好说明以上理念与构想,下面提供一个目前正在开展的天河区初中数学八年级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案例,
该案例在学业质量监控数据分析为基础,构建初中数学教师师实践社群行动模式,体现了社群建设的组织、目标及系列三个特征。
第一步:问题创生。寻找社群共同的研究目标,是创生问题的关键。在教研员和社群负责人的组织下,根据天河区质量监控系统,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内容的历次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见表 1 ),发现《一次函数》一章在整册书的测试得分率、及格率、优分率偏低,说明学生掌握较差,可能存在教学问题或学生学习问题,而且区分度较高,说明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同时社群教师发现这正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以向学生传授的问题,也是初中数学三年教学难点。因此决定以函数问题为主线组织研究,这里体现了问题集中、社群认同的特征。
第二步:协作共享。在问题创生之后,需要制定具体教学内容的优化协作研究。为此确定学期研究主题内容是核心概念“函数”、数学思想“对应”和函数应用教学,同时研讨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两种教材中在这些专题中处理的异同,探索在人教版中如何处理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过程主要是通过《一次函数的应用》和《函数与变量》的课例研讨以及对《一次函数》一章的处理的网络教研形式来开展研究(见表 2 )。在社群人员独立研究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实地课例实践,真实反应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教研员组织全区数学教师针对开展的专题进行面对面的问题研讨,从而形成一些基本观点社群共享。
第三步:融合广延。通过网络教研延续探索,使社群教师的局部研究观点,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得到集思广益,逐步形成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成果,拓展了问题研究的深度。而社群教师的研究成果也得以展示,如全文骊老师的文章《对“变量与函数(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考》在《广州教学研究》中交流。同时也初步解决一些困扰教师的教学问题。
本案例形成了区域教师实践社群研究的一般过程模型(如图 6 )。

图6. 区域教师实践社群研究一般过程模型
表 1 : 数学学科天河区学科分析表 ( 知识点 )
人教版八上单元知识点内容
及格率
优秀率
区分度
得分率
全等三角形
0.77
0.68
0.75
0.76
轴对称
0.78
0.57
0.61
0.73
实数
0.53
0.36
0.72
0.63
一次函数
0.46
0.33
0.89
0.52
整式乘除
0.58
0.28
0.73
0.63
全卷
0.72
0.31
0.69
0.59
函数相关内容 2 次测试情况
变量与函数
0.63
0.63
0.97
0.63
0.75
0.75
0.94
0.75
一次函数
0.44
0.44
0.87
0.62
0.56
0.09
0.68
0.55
函数方程不等式综合
0.4
0.3
0.97
0.44
0.12
0.08
0.65
0.2
表 2 :初中数学八年级小团队研究计划( 2008-9-10 )
组别名称
负责人
成员
研究内容
乘风破浪
胡凯迎
全文骊、李芸、刘春荣、邓淑文、朱平、邹建玲
核心概念“函数”和函数应用在两种教材中处理的异同,在人教版中如何
处理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次数:每学期 4 次,一般定在常规教研活动时间的前一周进行;
交流形式:天河部落、 QQ 群和面对面交流;专题学习。
操作要领: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教学风格,发挥优势,为成员的教学研讨提供资源背景,分享个人教研成果,展示合作结晶。
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或论文或 PPT 一篇以上
成果完成时间: 2009-1-15
团队指导:刘永东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2008-9-10 )
时间
地点
内容
主讲或主持
备注
第 6 周
10 月 12 日
天秀中学
《一次函数的应用》
李芸
天秀中学承包教研课例研讨,李芸主讲(市十佳青年数学教师)
第 8 周
10 月 26 日
天河中学
《函数与变量》
全文骊
张芬
一课两讲,区中心组与广州市中心
组分别设计,天河中学承包教研
第 13 周
11 月 30 日
网络教研
对《一次函数》一章的处理意见
邹建玲
中心组教师集中研究的主要问题,群策群研
第 17 周
12 月 28 日
天河中学
对《一次函数》复习探讨
胡凯迎
中心组教师
展示研究成果
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资源配置问题,包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及师资水平。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质量的均衡最终将成为教育均衡的难点。显然,教师的发展将对质量均衡直接起作用。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如同调色盘中的不同颜色,正是它们的分工与调合,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教育均衡的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