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电梯的外包:董继宁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1:35

董继宁作品欣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18 19:14:57 | 文章来源: 《当代中国画》杂志

艺术家董继宁

 

董继宁,1955年10月生于湖北咸宁,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湖北省对外交流协会理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P90-91《鄱阳晨风》 122×248 2001年

 

董继宁山水画

专家评点

杨悦浦:(原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秘书长、著名画家、理论家)

继宁的优势是没有在画中讲故事,而是抒发感情和情绪,表露内心的认识,以神行气,以气举神,所以他的画主观个性色彩很浓,找到了绘画艺术的本质性的感觉。创作中,想象不是动力,感情才是动力,而且是第一位的。情感的激发应是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与现实生活碰撞的结果。 继宁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在他的画面中会得到一种神秘的、玄远的、既是人间又不是人间的欣赏娱悦。刘勃舒说继宁的画有“宇宙意识”,大致也是指神秘色彩这一意蕴。其画面那种强烈冲击力所产生的玄机,倒是不可忽视的。

他创作的《月下江南》,画面中并没有一般描绘江南景色的水乡景观,而是强调了“水”的韵律,形成流光澄净的意象,表现手法几近抽象,可谓大胆之至;《高山流水》一画似是大山大水的局部,但是岩石和垂瀑在画面上的布局,依然在玄秘的境界中组合,我们虽是目睹“局部”景像,却会有潜心万仞,游心鸿蒙,胸次高旷的赏读心境。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

董继宁在90年代初期就出了不少作品,而且还得了创新奖他早期的画比较注重气势,这些年他的画有了很大变化,除了重气势以外,还很重视语言的丰富。中国画远看气势,近看其质,就是看绘画语言的丰富表现,一幅画要有势有质,那么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董继宁的画在这一点上有势有质,有大的气势、大的格局,在具体的艺术语言处理又非常细致微妙。艺术语言在中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是笔墨,但笔墨不把握整体格局的话,笔墨与整体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觉得董继宁的画既注重大的方面,又注重小的方面,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他还会有很广阔的前途,我觉得董继宁在当前的山水画坛还是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画现在有人光讲究笔墨,但光讲究笔墨符号不一定有好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内涵,所以这种气势和微妙的处理相结合,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光讲究气势或光讲究笔墨效果都没有文化内涵,这是当前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的画远看很有气势,但细看不行,中国画既要经得起远看,又要经得起近看,所以它不仅是画面效果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精神内涵的问题,精神内涵在艺术语言里微妙地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而董继宁的画就具备了这种文化精神。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继宁是一位出名很早的中年画家,80年代未、90年代初,他的一批作品就以很新的个人面貌在画坛暂露头角。这次画展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他艺术创造的比较整体的面貌,我作为一个美术评论工作者,为他在艺术上扎扎实实的积累很感到高兴,对他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表示敬重。在这批作品中,无论是小写意的山水,还是更具有抽象或意象的山水,都形成他非常独到的艺术面貌,这种面貌的后面当然是他不懈地追求。他的作品,一方面来自传统,从中可以看到龚贤、李可染这样一些注重大山大水、注重浓墨、注重立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在长期的生活感受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山水的观照角度,特别包括对水分的用法等。

李宝林:(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我和继宁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师生,而且我们在艺术上是互有长短,董继宁有很多长处,我也要向他学习。因为他有这样的态度令人感动,说明他在对待自己的事业和艺术,具有永远不停的探索的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我看继宁这批的画与以前的作品有很大进展。气势很正,作品视觉效果很好。时隔15年后,再看他的画,觉得更加成熟老练了,仍保持那种大气的感觉,远看画面整体效果非常打动人,一种气势扑面而来,接着细看也很耐看,这种效果是很了不起的。有人的画远看可以,近看不行;有人的画近看可以,远看不行。继宁的画是远看、近看都有东西可看。所以从他的画里我感觉:在传统基础上要吸收外国艺术的好的部分。当年可染先生就很注重这个观点,他说要善于学习,不仅要向前人学习、向国人学习,还要向外国人学习。在艺术上别人的优点、长处要为我们所用,在这点上继宁做得很好,他的画在整个大的效果、大的关系上都是很好的,另外他在色彩上也用得很好,他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关系,运用了很多水彩画的因素,大大丰富了山水画。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董继宁的绘画非常抓人,里面的感情是很深的。这些年来,山水画发展得普遍很繁盛,在大家重新认识黄宾虹以来,对传统的笔墨下的功夫比较多。关于吴冠中先生和张仃先生的争论,我认为中国山水画只有笔墨是不够的。所以我觉得董继宁的山水不仅是在笔墨这一方面去钻研,而且还有大的气势、大的境象,如果说和传统有关系,他继承的传统不止是在笔墨,而且偏重于笔墨之上的意境、境象、画和意、意和道的关系,在这方面的继承他思考得较多,而且体现时代气息,与我们当代的创作、民族精神和他个人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这样的画家不多。在董继宁新出版的《继宁山水》画集中,第一章山水画论就讲了“澄怀观道”,一开始就把它提得很高,你不是画风景,而是你怎么去认识它,人类、宇宙、自然、历史,这个很多人后来忽略了,就是讲意境也没有讲到更高一层的问题。但我在董继宁的画和言论里面感到他很注意这一点,我觉得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对于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又有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可染先生在文革后期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就是它的大山大水,以荆浩、范宽为代表,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震撼,通过把山水画成中国民族的纪念碑这样的形式在文革后期得到了发展,不再仅仅是山川秀美、幽情美趣了,这就是从精神方面,后来是在对宗教方面的开拓。发展到明未清初,山水画发展到很多人都去读意境,如石涛怎么对待古人的“法”,怎么对待自然,怎么“搜尽奇峰打草稿”,怎么“无法之法乃为法”。这一点上我认为董继宁先生也注意到了,怎么样去选择与我们的时代和艺术发展相融合,这看起来容易被忽略而实际是很重要的,这点我觉得他也做得很好。具体到画,他不是把某种程式拿来,或者把某种笔法、墨法、皴法拿来,而是从整体上来观察,如点、线、面,黑、白、灰或形、光、色,在他原来是画油画的知识背景上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这样他的画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我们土地、民族的感悟,这样画面就是动人的,不是光技法好,画画得好看,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宝贵的。可染先生在50年代以来谈如何发展山水画,讲的两点:“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我觉得董继宁在这个传统的方面都是向前迈进,同时不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有内在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当然我认为还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董继宁的画面大气磅礴,画面也都很完整,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要表现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风格而搞简单的、千篇一律的图式,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要再统一一下,这样也许还会有更大的飞跃。      

夏硕琦:(《美术》杂志编审)

董继宁先生是我很早就关注的一位画家,大概是在80年代我在编辑《美术》时就选发过他的作品。从那时到现在,转眼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绘画就像一个人从青年时代发展到壮年时代,既有青年的模样,又有现代更丰富的内容,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在艺术劳动上的一种坚忍不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勇气和智慧。 董继宁绘画的空间留白,不同于传统里的留白,但我看他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天空都铺上了颜色,或是淡墨,或是淡彩,但是对空间的感觉来讲,达到了表现一种幽远、缥缈目的,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空间的处理,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与交流,或者用庄子的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种探问,一种寻求,一种敬畏的感情,在这里面我觉得还大有文章可作。从董继宁的画里,我看中的是这种烟云一般的荡漾诗意,它是浪漫又有激情的。他有一些作品确定很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他山石的皴法,既看不出什么解索皴,也看不到什么折带皴,但你能感觉到这个巨大的山峰或绝壁冲向你来,石头风化的裂纹,这就是“外师造化”,以山水为师。他吸收了李可染的东西,在黑暗里面放着光明,画的泉水有着对比的、闪闪发亮的感觉,这都是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我希望董继宁今后在这方面能进行深入探讨,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来推进加深自己的创造。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和继宁的最初接触是他第一次办展览。一晃十几年,与董继宁十几年前的画展相比,的确觉得有很大的跨度,现在看里面丰富了。虽然有的地方画得比较黑、比较浓、比较重,但是有韵味,他在强调面的基础上,把面保留和丰富的同时,又加强了线的运用,使结构和表现又进一步深化。董继宁在他的写意山水里面把这个写意重彩的因素吸收过来了,表现在他的作品一些重的颜色的运用,我觉得用得很好,与他现代的山水很融合,而且与他原来的面貌不一样,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认为董继宁的作品是具有当代性的,他反映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水墨写来春意浓 245cm×125cm 2007年


 

董继宁山水画
      
P53《梦里泉山之三》 69×69 2003年
 

p55.《梦里泉山之五》 69×69 2003年
 

P83《月下东湖》 104×68 1996年
      
P131《高山流水》 178×145 1996年
 

P145《风雨大别山》 248×122 2005年
 

p211《天堂寨》 73×84 2002年
      
p215《峥嵘岁月大别山》 177×144 2004年
 

禅唱秋壑听寺钟 248×122 2007年
 

家住黄河 69×69 2009
千山万壑听松风 248×122 2007年
 

西北印象 69×69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