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前列腺按摩:《嫌日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6:10

序言: 认识敌人才能更好的打倒敌人! 了解敌人的弱点才能更有效的打击敌人!我之所以会写这么一篇文章完全是因为日本出版的无耻读物《中国入门》该书极端诋毁中国,令有血性的中国男儿愤怒!

警告!本作品可能会毁坏日本国在您心中的良好印象! 警告!本作品可能会影响日本人在您心中的良好印象! 警告!本作品可能会使部分媚日人士感到不适!心脏不好的人士、请在医生指导下阅读! 警告!本作品可能会误使青少年成为反日人士!未满16岁者,请在成人的公正指导下阅读! 警告!本作品中引用的部分笑话可能会使您感到不适!若有不适之感觉请立即终止阅读!

申明:本作品由阴影中的寂寞编写,除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连网络外,相关评论仅代表本人之个人言论,与任何组织及个人无关。

版权:版权属于任何热爱中华之人,阴影中的寂寞仅保留转载时留名之权利。欢迎转载。

一,日本历史入门篇

㈠ 日本古政治史

  据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实际上,直到公元1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公元4世纪,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在关西地方建立了大和王朝。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此时中国已进入两晋时期。

  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到朝鲜半岛南部。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7世纪时,推古女皇的侄子圣德太子仿效隋唐,锐意政治革新,实行“大化改新”,试图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一个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只可惜圣德太子壮志未酬身先死,其革新大业也因之付诸东流。传说圣德太子曾派遣特使小野妹子远赴中国,捎去一封“东天皇敬白西天皇”的国书,结果让天下独尊的隋炀帝大怒,不过小野妹子成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驾桥铺路的先驱。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市及近郊),标志着日本皇室开始从古坟时代进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奈良时代与此前的古坟时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18位天皇中女性占了8位,而在此之后900年中,都是男性天皇,直到1633年德川幕府时期明正女皇登基。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10—11世纪时,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垄断政权长达200年,皇权开始旁落。几位天皇禅位后被迫退隐寺院,与青灯古佛相伴。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院政时代”。

  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应仁元年(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日本进入长达100年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日本群雄四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乱世争雄,最终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建立德川政权。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日本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1868年1月3日,维新强国的“倒幕派”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由此可见,日本的文明史最多不过区区2000多年,比起中华民族璀璨的五千年文化,日本只能算是后开化种族而已。

基本上是完全COPY自中国官制、正从品制,由此可见从古代起日本统治者对中华政治的崇拜

京官(Kyou-Kan)きょうかん

正一位關白(令外官)(Kanpaku)かんぱく

律令官制以外的官位,相當於唐代之丞相,並非太政臣之員,乃平安時攝關政治所創之官位,後來成為榮譽性官員。初任關白乃藤原基經於光孝天皇元慶八年(884)擔任,往後之關白,除豐臣秀吉(1585-1591)及豐臣秀次(1591-1595)兩任外,都是藤原氏或分支所任,最後一任關白是二條齊敬於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擔任直至慶應二年(1866)為止。

從一位太政大臣 (太政官)(Da-jyou-dai-jin)だじょうだいじん

律令制中最高行政長官,別名大師,雖相當於唐代的相國,但基本上無任何特別職務,至飛鳥時代開設,於天智十年(671)由大友皇子(即後來的弘文天皇)成為第一任太政大臣,以後的太政大臣都由皇子擔任,但到了孝謙天皇天平寶字四年(760),由權臣藤原仲麻呂(道鏡)進為太政大臣,至此太政大臣改由藤原氏任兼,而最後一任太政大臣是在明智四年擔任的三條實美。

正二位左大臣(太政官)(Sa-dai-jin)さだいじん

平安時代令官,太政大臣以下的最高級官員,政務實權總攬的高官,政事綱目及諸事總裁,太政官的政務也全由左大臣統領。初代左大臣乃安倍倉梯麻呂於大化元年(645)任之,但到了平安時代才正式定制,由藤原冬嗣於淳和天皇天長元年(824)擔任。到了明治時代,成為前半期的太政官執政官,至明治十八年(1885)改行內閣制度後被廢。

正二位右大臣(太政官)(U-dai-jin)うだいじん

職務與左大臣相同,但位居僅次於左大臣之下。當左大臣缺任或兼任關白時,政務改由右大臣接理,本身的右大臣主管政事及宮中禮儀、儀式的事宜,是太政官中最高官員之一,故與太政大臣及左大臣合稱為「三公」。第一任右大臣乃著名權臣藤原不比等於元正天皇養老元年(717)擔任,到了明治時代,成為太政官制之一,到了內閣時代,右大臣一職仍然被保留。

從二位 內大臣 (令外官)(Nai-dai-jin)ないだいじん

內大臣乃令外官,俗稱「內府」,中國唐代的內丞相的化稱。僅次於左右大臣,負責參與政務,協助左右大臣。初代內大臣由藤原鎌足於天智朝擔任,但仍未成為定官,到了一條天皇永延三年(989)成為常置官,由藤原道隆擔任,戰國時代時德川家康曾一度擔任內大臣,到了明治時代仍然設置,直到美佔時代才正式廢除。

從二位 藏人所別當(藏人所)(Kuroudo-no-Bettou)くろうどのべっとう

平安時代所創,定員一人,藏人所的長官,負責詔敕的傳宣,本為獨立官員,到了宇多天皇寬平九年(897),由大納言藤原時平兼任別當後,多由左大臣或大納言兼任,如左大臣兼任關白,則由右大臣兼任,自此成為慣例。

正三位大納言(令制官、太政官)(Dai-Nagon)だいなごん

太政官次等官,共有四名定員,「納言」的意思,依據「令義解」是指「下之建言上納予三公,三公之諭向下宣詔」。職務乃為三公提供協助及參議政事,也是作為天皇的近侍,把政務上奏予天皇,同時把天皇敕令向下宣詔的要職,又可以在左右大臣不在時代行職務;另外大納言兼為上卿,負責大節禮儀等事務。歷史上著名的大納言有戰國時代的豐臣秀長(世稱「大和大納言」)及桃山時代的前田利家(世稱「加賀大納言」)。到了明治時代初仍然保留,但到了明治四年(1871)被廢除。

從三位 中納言(令外官)(Tyuu-Nagon)ちゅうなごん

文武天皇大寶五年(705)初置,最初定員二人,後多加一人,與大納言之職務相同,但不可代行高官職務,中納言又俗稱「黃門」,源於秦漢時代的名稱,歷史上著名的中納言有戰國時代/桃山時代的宇喜多秀家(世稱「備前中納言」或「備前黃門」)及伊達政宗(世稱「伊達中納言」或「伊達黃門」)。

從三位/正四位上近衛大將 (Konoe-Taisyuu)このえたいしゅう

近衛府長官,各設左、右大將一人,乃禁中兵侍總指揮,下設中將、少將為副官,負責天皇行幸時的保護,由於非常重要,故實為從三位之官員,近衛大將多由大納言或中納言兼任,如大臣、納言不在或兼有他職,由參議兼任大將。

從三位/正四位上彈正尹(Dan-Jyou-In)だんじょういん

彈正台之長官,根據大寶令而設,相當於中國的御史大夫,負責「掌管整頓事宜,彈奏內外官員違反之事」,監察左大臣以下的官員違法等事宜。下設大、少弼,大、小忠及大、小疏。職位實相當從三位,多又親王兼任,或者由納言官兼任,因此會改名「尹大納言」或「尹中納言」。

正四位上卿(Kyou)(中務、大藏、宮內、式部、刑部、兵部、民部及治部)

八省之長官,負責諸類事宜(教育、檢察等),當中以中務、兵部及式部較重要,通常由親王(四品以上)擔任,下設大輔(正五位下)、少輔(從五位下)、大丞(正六位下)、少丞(從六位上)及大錄(正七位上)等副官。

正四位下參議(令外官)(San-gi)さんぎ

次於左右大臣及納言官的公卿,等於唐的宰相,聖武天皇天平三年(731)正式設置,但於桓武天皇延歷二十六年(807)根據唐制改名「觀察使」,後於嵯峨天皇弘仁元年(810)以參議乃重要之職為理由重新命名參議。參議設有八名官額,多由公卿或弁官上繼,及至明治時代仍然被保留至戰前時代。

從四位上 大弁官(Dai-ben)だいべん

弁官局的長官,設左、右大弁各一人,左大弁負責中務、式部、治部及民部四省,右大弁負責兵部、刑部、大藏及宮內四剩另外主要負責上官下達命令的執行、太政官之間糾紛的判決、聯絡太政官及諸國司曹的中樞工作,而大弁多由參議兼任,大弁以下設中弁、少弁共六名,多由出色的公卿任之。

從四位下 衛門督(Emon-no-Kami)えもんのかみ

衛門府長官,設左、右衛門督各一人,負責京城諸門的禁衛、出入京城的管制,類似中國的九門提督;另外負責定時巡邏及檢察的工作。衛門督通以左官為長,全由中納言或參議兼任。

從四位下 藏人頭(藏人所)(Kuroudo-no-Tou)くろうどのとう

由於別當並不常置,故後來通以藏人頭為長官,負責殿上機密文書,訴訟等處理工作,成為殿上最高執行官,殿上必列席者,當參議有空缺時,藏人頭有權進位兼任。

正五位上大膳大夫(Dai-zen-Dai-bu)だいぜんだいぶ

另設權大夫一人,大膳職的長官,負責管理諸國的雜物、菜果、醬肴等的調節、食物的調理等。下設大膳亮(從五位下)、權亮、大進(從六位上)各一人;少進(從六位下)二人、大屬(正八位上)一人、少屬(從八位上)二人等的副官

從五位上 少納言(Syou-Nagon)しょうなごん

自奈良時代所創,共有三位定員,負責詔敕宣下的工作,與大納言、中納言不同的是,少納言奏宣小事、次要之議而已;另外負責天皇御璽的彫刻及太政官印的處理。少納言是要職之一,通常由侍從兼任,但後來大多的職務都由藏人接收而慢慢廢拙了。

從五位下 侍從 (Ji-Jyuu)じじゅう

平安時代所創,屬中務省官員。根據「大賓令」的解釋,是天皇身邊的近臣,負責「勸諫、拾遺補闕諸事」之職。即當有任何空缺時,由侍從補上。另外,侍從有帶劍入宮行走的權利,故是要職,最初定有八名定員,後在後冷泉天皇時增至二十人,其中由少納言兼任三人。

從五位下 大監物(中務省)(Dai-Ken-Motu)だいけんもつ

平安時代所創之官,負責大藏眷及內藏寮的出納記錄、國家倉庫的管理人。大監官容許由女官擔任。雨設中監物、少監物及史生各四人,後來中監物及少監物被廢,由主典補上,變為三級制。

從五位下 大外記(Dai-Ge-Ki)だいげき

平安時代所創,負責糾正、修改內記撰寫的詔書,同時又負責太政官的奏文,本為臨時官,但不久成為定官,由於職務之便,故多由文筆不俗的文官擔任,後來成為清原氏及中原氏兩家的人世襲。

從五位上、從五位下、正六位下、從六位上 守(地方)(Kami)かみ

各國地方長官,平安時代所創,根據大寶令的解釋,守的職務是負責「各國的祠社、戶藉、簿帳,百姓管理、勸農桑,各地方諸部的糾察,舉薦人才予朝廷,司法訴訟、倉儲」等的事務。全日本諸國分三等國守,上總、常陸及上野為第一等大國,多由親王擔任,但由於親王多在京城,故實際上由大國守(從五位上)的副官「介」(正六位下)代理;大國守以下分有上國守(從五位下)、中國守(正六位下)及下國守(從六位下),以中等鐲卿貴族擔任,由於擁有全國的控制權,故國守多不把國有收入上繳朝廷,而多為自己的私產,守之下有「介」、「大掾」(正七位下)、「少掾」(從七位上)/「掾」(從七位上、正八位上、從八位下)、「大目」(從八位上)、「少目」(從八位下)及「目」(從八位下、大初位下、少初位上)。

附註:

權官 (Gon-Kan)ごんかん

權官是與正職官有分別但有同樣權力的官員,故加上「權」字加以識別,當正官暫時不能充任時,則外加權官頂上代替,或者當某官位無空當,但想在定員以外添加時,可加上權官。通常權官有「權中納言」、「權守」、「權大夫」。

令外官(Ryou-Ge-No-Kani)りょうげのかに

根據仁明天皇天長十年(833)完成的「令義解」,令外官是令制定立以後,有需要添加的外官,後來成為常設官職。

茶道源自中国篇 茶道(CAHDO),其实是一种茶叙的仪式,日本自古以来,称之为「茶之汤」(CHANOYU),而喝茶的叙会则称为 「茶会」(CHAKAI)。 茶道是由遣派往中国的日本僧侣,在中国的唐朝把佛教和茶一起带回日本的。公元八零五年,传教大师自唐归日,带茶种播於比叡山麓,翌年著名的弘法大师亦扔携回茶种由行脚僧遍传金国;其後由於平安时代末期,在源平氏相争之乱世下,喫茶一度息微,直至公元一一九一年襌僧荣西把茶树从中国移植至九州,令茶会再度兴起;而宇治至今仍为日本产茶中心。其後荣西著「喫茶养生记」一书,把茶推许为寿灵丹。

抹茶源自中国篇 中国宋朝时,日本留学僧荣西将茶种、制茶法、及饮茶艺术带回日本,以他主持的建仁寺为基地宣扬喝茶的益处,晚年著有「喫茶养生记」一书,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荣西在日本不只被尊为茶袒,还是日本禅宗临济派的开山祖师,位於京都的建仁弄至今仍是日本有名约寺庙之一。日本茶道成熟於丰臣秀吉将军统一日本之後,时当中国的明朝,有名的茶师千利休就是丰臣秀吉的首席茶道老师。从中国宋朝传入日本,成熟於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是以茶筅在碗内打绿末茶的方式,在日本称为「抹茶道」,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但就在中国明朝时代,中国的茶道演变成了用壶冲泡叶形茶的方式,这茶道方式也传入了日本,逐渐形成了日本以壶泡绿茶的新兴茶道,在日本称为「煎茶道」。抹茶道至今仍继续沿用绿末茶,煎茶道至今虽仍似泡绿茶为主,但逐渐加入了乌龙茶与红茶。中国式的茶(以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方式)在日本也逐渐流行.

剑道源自中国篇 剑道发源於中国的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东瀛,再经日本人的研习修改,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并注入浓烈的禅宗思想,乃由古代用来保家卫国,防御外敌的侵犯的武术,至十九世纪因科技发达,改用竹刀、穿著护具的对打演变成为现今的「剑道」运动。目前,在日本及韩国剑道已是警察的必修训练课程,法国、巴西的警界也极为重视,除此也普及於世界各地约四十馀国。

剑道服饰篇 剑道袴(hakama即是汉字"袴")起源於中国唐朝的服饰,前面有五片折叠纹,象徵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的五伦道德,亦即仁、义、礼、智、信的代表。後面中央的一片折纹则代表精忠尽孝决不二心之意。

武士刀源自中国篇 包括著名的日本武士刀的原型就是中国唐帝国武士的腰刀。现在日本的正藏院还收藏著来自于中国的唐大刀(唐太刀)。当然现在的日本刀与唐刀是有一定区别的。制做工艺已经有了很大进展。日本刀的刀身也比唐刀更加弯曲了一些。但毫无疑问的是唐刀是日本刀的启蒙者,没有以唐刀为蓝本,也就不存在今天的日本刀的存在。

寿司源自中国篇 在日本,寿司料理又名汉字「鮨及鮓」。这两个在中文裏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盐渍可以久藏的鱼类。据考证,现今的寿司便是由盐腌制的鱼类发展而来,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後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後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虽然寿司最早来自中国,但在千馀年发展之後,却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实,寿司的名字是因为寿司吃起来有点酸酸的,因此当时日本人一边吃一边喊著好酸!好酸!就这样喊著喊著就喊出了寿司的读音罗。 寿司的汉字原为「鳍」,意思是只以盐腌制成的鱼肉,因为所有利用鱼所做的料理当中,就属寿司最好吃了,因此在鱼字旁再加上旨字,就出来这各汉字了,早在後汉时期,寿司已在中国广为流传了,直到西元700年时寿司才开始慢慢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商人是为了长途的商旅,即用腌制的饭团加上海鲜或肉类,压成一小块长型的形状,作为沿途食用的粮食,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虽然寿司最早源自於中国,但在千馀年发展之後,已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代表之一。

华道(花道)源自中国篇

在中华花艺末成立前,大家只知有日本花道和西洋花。及至中华花艺成立後,大家始知还有中国花艺,并提及「日本花道」是来自「中国」,

但是此点却引起许多日本花道学者的质疑?因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日本花道源自中国,唯在「荣华物语」上说藤原道长作佛像百尊,以莲花插瓶内作为供佛,则为隋代瓶花的延伸;而「圣众来迎图」有天女手捧莲花三朵,亦是我国皿花的一种。即使有这些的记载,仍不能使日本花道学者承认日本花道是源自中国。但是曾经有一位日本花道老师,却说出日本花道是源自中国。这是约於民国六十三年时,俞夫人与国际友人合同参加日本插花表演会,一位日本插花老师在示范时,明确言及日本花道根源,是来自中国。

木屐源自中国篇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史书记载,春秋五霸的晋文公便已经穿著木屐。此外,

1989年在宁波市慈城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古物,发现木屐二件,这二件木屐文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木屐。 目前全世界木屐穿最多的是日本人,在某些节庆、祭典,或正式的场合中,日本人必须穿著传统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即是很重要的配件。然而日本的木屐却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日本,流传延续至今。由於木屐具有众多优点,特别适合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因此受中国南方人的喜爱。早期我国南方多数农民脚上穿的仍然是木屐,尤其以两广,福建至台湾等最多。

叠(tatami)源自中国篇 古代中国有过叠最普遍盛行的时候。汉朝的人们在家中或者客厅中都使用叠的方式席地而坐,甚至君主在会见客人的时候也是在叠上,今天所见汉代壁画上的人们都依几而坐,那个:"几"字也就是塌塌米桌子的象形。古代人坐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样是双膝著地,臀部贴紧脚跟,实际上也就是坐在脚跟上,此为"坐"的本意。史书上记载,到了唐朝之後才慢慢改为坐在椅子上,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还在用它的本义

和服源自中国篇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o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奈良时代(西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後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日本传统建筑源自中国篇 隋唐以後,中国古代建筑伴随著佛教东渡朝鲜、日本而东传。早期东传多由朝鲜半岛诸国间接传入。西元六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就有百济(今韩国)工匠依中国建筑式样建造了法兴寺(飞鸟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间建造的中国式寺院。西元八世纪,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在平城京创建唐招提寺,对後世日本建筑影响甚大。此後到了南宋时期,日本僧人重源从中国福建等地引进了中国式建筑,称「大佛样」。伴随著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寺院也传入。一时间,禅院盛兴,被誉为「禅宗样」。此前後中国古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几达千年。日本唐门建筑即是仿唐建筑深刻代表。

再补充一下: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是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传到日本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还有雅乐、发式、装扮、礼仪等等许多文化都是来自中国!

日本从古代起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值得称颂的传统文化,它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保留着被中华文明开化的痕迹,一直到现在都还被此支配着。最好笑是日语源自中文的偏旁部首。日本学习中华文化也一样,只是一知半解学了个皮毛。就好象他们看了中华古籍,却学不到其中的精髓无法被圣人指引至正途,于是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全世界都见证了日本人将兽性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真不知道什么样的一个种族会把自己的女性作为发泄工具运往战场。

虽然现代的日本影视和动漫文化风靡一些地区,可是任何企图将此等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提并论都将是极端幼稚的行为。可能这10年是美国娱乐文化,那10年是日本娱乐文化,再过10年又是韩国文化......娱乐文化是可以替代的,但是传统文化却是极难改变。某些极端媚日者可以一身日系装扮、满嘴日文、只吃日式料理,不过最讽刺的却恰恰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心”----在心里考虑问题还是不得不用以中文的方式思考,然后再以日文表达。

㈣ 所谓的日本战国英雄

这些所谓的日本战国英雄频繁见于日本古代军事史记载,并被日本人视为神一般的人物。不过也只有在狭小的日本岛上才会有此等所谓的英雄,因为日本战国时代一家大名(诸侯)倾全国之力也只能拼凑出区区几万人的可怜兵力。日本最著名的战国英雄---人称第六天魔王的织田信长,在狭桶间合战中一战成名,也只不过是击溃了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在长筱一战(1575年)击溃武田家号称天下无敌的军队时,也不过是击溃了区区五万人。对于中国来说,这点兵力简直就是可笑。1575年是明神宗万历三年。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五万士兵的人数还比不上当时中国一个节度使的实力。早在中华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随随便便几十万人的合战规模。

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编表,由金观涛的<<开放与变迁>>中, 节录於 <<皇明经世文编>> ”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 大连珠炮200杆, 合用药675 斤.....无法知道类似今 日何种武器, 可能是机枪,或是连发多管火箭手把铳400杆..... 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 ”另外有 1000人为骑兵整理以後,会发现明代的部队十分机械化--一个5000人的营有: 1000骑兵 3600步兵(全配火器) 400炮兵(每人一把防身用手枪, 管160门野战重炮,及 ”大连珠炮” 200门 ) 丰臣秀吉学习织田信长,使用只占日正规军1/10的火枪队统一全国後, 以为这样就天下无敌,立刻攻入朝鲜,结果遇上了上述编制的明军时,才发现日军的火器太小儿科了。

不过也让人觉得好笑,区区一介武将却可以掌管全国建立所谓幕府。而国家的君主(即所谓天皇),却因为自身的软弱和实力不济而得以让血脉幸存下来,还会因为被当作心理管理工具而获得了像神一般宣传的机会。

下面来看看所谓的战国英雄都是些什么角色(仅列部分代表人物,以免浪费地球资源):

①战国大名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桶狭间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叡,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篠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被迫自杀。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浜,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义辉(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晴之子。初名义藤,1546年元服,同时继任将军位,终身为各战国大名间的和平工作,和恢复幕府权威而努力。他同时也是著名的剑道家,人称“强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条御所,他挥剑奋战,壮绝讨死。

足利义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晴之子。幼年入兴福寺一乘院,法名觉庆。1565年松永久秀弑杀将军义辉,他还俗更名为义秋,又改义昭,先后请求朝仓、织田等有力大名讨伐松永和三好党,最终于1568年利用织田信长的力量回归二条御所,继任幕府将军。其后因反感信长的专断,秘密联络毛利、朝仓、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愿寺势力,组成信长包围网。1673年被信长追放,室町幕府灭亡。1587年受到丰臣秀吉的保护,给赐领地一万石终老。

芦名盛氏(1521~1580)战国大名,芦名盛舜之子。芦名氏本为三浦半岛豪族,南北朝时期芦名直盛开始向会津黑川地区发展,逐步称雄南奥州。1553年,盛氏成为黑川城主,结合周边的武田、上杉等势力,与常陆佐竹义重交战,达到了芦名家的全盛时期。他死后九年,家族被伊达政宗所灭。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③文化人士

古田织部(1544~1615):幼名左介,初名景安、重然。生于天文十三年,是美浓国山口城主古田重安之弟重定的长男,后来进入主家成为养子。成人后,成为织田信长的侧近,并拜当时的“茶头”千利休为师。本能寺之变爆发后,参与讨伐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战,战后即成为秀吉的家臣,,获得三万五千石领地,在此同时叙任为织部正。千利休逝世后,在秀吉的任命下成为茶头,登上茶人的最高地位。他对日本茶道与茶道关连之艺术皆有深远影响力,甚至扩及茶室建筑、花道等艺术,还曾经指导濑户地区备前窑的陶业,生产所谓的织部陶,特点是自然纯朴、不造作。秀吉去世,织部之父重定殉死,而织部则将家督一职让给长男重嗣,自己退隐。关原合战暴发之际,在德川家康的邀请下,织部重回政界但在庆长二十年大阪夏之阵结束后,他却突然因反逆罪而被捕,并且一族男子都被命令切腹。古田家因此而绝家。

酒井田柿右卫门(1596~1666):江户时代著名的陶艺家,他是第一位成功开发精致陶瓷器“赤绘”的陶工。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将蓝色上在磁器上。某日,酒井田突然发现花园里的熟柿子在黄昏灿烂红霞辉映下,颜色光鲜照人,于是决心要把润红烧在陶器上。他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发,终于在五十岁时成功研发出赤绘。所谓的赤绘,就是上了红、绿、黄三色的陶制品 。后人认为酒井田的赤绘具有高雅的特质,和以奶油色为背景,用色活泼生动的狩野派同出一格。他的许多作品曾被输向南亚和欧洲,对当地的陶业影响甚巨。当时某籓主相当欣赏酒井田精心烧制的柿色装饰花纹,所以赐给“柿右卫门”的名号,代代相传。 中井正清(1565~?):奈良法隆寺的大工,父亲正吉曾仕于豊臣秀吉,并参与大坂筑城以及方广寺大佛殿的兴建。天正十六年,正清二十四岁时被家康所召,同时获得五百石俸禄。庆长八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之际,正清开始进行二条城的兴建工事(其第一次参与的大型工事)。庆长十一年,正清因功叙任从五位下大和守,不久即奉命将江户城、智恩院、增上寺及骏府城等与德川家有关的建物予以增筑。正清毕生仕于德川家康,其最后的仕事,是遵照家康遗言兴建日光东照宫。

藤原惺窝(1561~1619):冷泉为纯的第三子,出生后被称为神童,幼年在播州龙野剃发,自号宗舜。十八岁时,因父亲为纯被三木城主别所长治攻灭,宗舜为了报仇及再兴家名,曾投至羽柴秀吉设于姬路的本阵。战后,宗舜上洛向叔父泉和尚(相国寺)学习儒学,专门研究朱子学。他开创了学术独立之端,其所著的“假名性理”、“四书五经倭训”,是最早用日文撰写的宣扬宋儒的书籍,为日本儒家摆脱宗教教条立下基础。由于宗舜的学问好,因此甚受幕府尊重,德川家康曾以二千石俸禄欲将宗舜召出,但却被婉拒。庆长九年,他四十四岁时,德川三百年官学之祖林罗山入门。翌十年,当家康在京都二条城召见宗舜,并询问仕官的意愿时,他立即推荐林罗山代其仕官。元和五年九月十二日,藤原惺窝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并葬于相国寺。其门下弟子中,林罗山、石川丈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都极为杰出,有“五大天王”的美誉。

林罗山(1583~1657):藤原惺窝的首席弟子,出仕幕府后,司幕府学政。他将儒家的理论与日本社会相结合,力倡“君有君道,父有父道,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其尊卑贱贵之位,古今不可乱”,替德川家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且符合幕府在当时所倡导的和平精神,因此倍受家康器重。其子春斋、孙信笃等皆继承其业,使林家一直掌握幕府文教之权,直至幕末。

中江藤树(1607~1648):名原,字惟命,通称与右卫门,号顾轩,门人称之为藤树先生。江户前期的儒者,近江人。他十一岁读《大学》,十五岁出仕于伊豫之大洲藩加藤家,为中级武士,俸禄百石,十六岁从京都禅僧学《论语》,后又精研《四书大全》,开始信奉朱子学。二十七岁私自离开伊豫,抛弃武士身份,返乡侍养老母。回故乡后著《翁问答》,认为儒道即士道,亦即站在儒学之教导与武士道一致之立场来思考武士生存之道,将武士精神和朱子学结合在一起。因德高望重被世人称为“近江圣人”。三十七岁读《王阳明全书》,转而认为只有王阳明才继承了孔子的真髓,成为日本阳明学的首倡者。他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注重学问的实践,开创独特的日本藤树学。其高足有熊泽蕃山、渊冈山等。著述甚多,主要有:《孝经启蒙》、《古本大学全解》、《大学解》、《中庸解》、《中庸续解》、《论语解》等,收于《藤树先生全集》中。

千利休(1522~1591):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名家,千与兵卫之子,1522年生于堺的今市町。他对父亲及富商友人所举行的娱乐性豪华茶会,感到虚妄与不足,十五六岁时即跟随当时一流的茶人北向道学习所谓的“书院台子”茶道,后又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人+宅”茶。他后来综合两派的特色,创造出一套具有独特色采的喝茶礼仪。十九岁时父亲与兵卫去世,利休改名成千宗易,并继承家业。后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二人,并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丰臣秀吉掌权后,更拔擢宗易为第一茶头。然而他所独创的美学意识,却摧毁了信长、秀吉展现文化权势的根据地,因此渐受秀吉的冷眼看待。1591年,一向拥护“人+宅”茶,又以利休保护者自居的丰臣秀长病死后,秀吉便命令利休“滚回堺的街道去”,不久,京都大德寺的禅宗寺山门口,又发生利休的木雕像事件,秀吉得知此事后,在放逐令下,又追加一道切腹赐死的命令。2月28日,利休从容地切腹自杀。死后,他的儿子设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三所茶道师资养成教室。 法兰西斯哥·萨比尔(Franciso Xarier):耶苏会传教士,天文十八年(1549)8月自鹿儿岛登陆,越明年11月离日其间,曾往平户、博多、山口、堺、京都、丰后府内等地,致力布教工作。岛津贵久以萨比尔所传宗教为新天竺之教而对它表崇敬之义,并命家臣予以礼拜。自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便接踵来到日本,顺着日本的礼法以确立其布教政策,来巩固教会的基础。

松尾芭蕉(1644~1694):名宗房,别号桃青、钓月轩等。伊贺人,俳句大师。他初仕上野藩藤良忠。1672年到江户,先从北村季吟学松永贞德派俳谐,后效仿谈林派。曾隐居深川的芭蕉庵,潜心研究俳谐的风雅之道。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文笔淡然自放,超旷空灵,表现了一种幽雅的无我境界,给俳谐带来革新。后世称其风格为“蕉风”。作品主要收入《俳谐七部集》中。

井原西鹤(1642~1693):本名平山藤五,号鹤永、西鹏、松风轩、松寿轩、四千翁、二万翁等,笔名西鹤。大坂人,江户初期小说家、俳人。初入西山宗因门下,学谈林派,曾一昼夜独吟两万三千五百句,创作速度之快,为众俳人所不及。1682年西山宗因殁后,开始转向小说创作,并于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好色一代男》,首创町人文学。此后十余年间,发表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内容多反应商人和市民阶层的生活,突破过去以贵族、武士生活为中心的文学传统。题材可分为“好色小说”、“武家小说”、“町人小说”“杂话小说”等四大类。代表作有《好色一代女》、《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诸国咄》、《本朝二十不孝》、《武家义理物语》、《世间胸算用》等。他以大胆手法描写当时一般人的生活情态,对义理人情等刻划入微,给小说界开创新局面,其小说和属此一系统的作品皆称做浮世草纸。

一休(1394~1481):室町时代的禅僧,出生在一平凡人家,不过有流言说他是天皇的私生子。六岁出家入禅院,十六岁批判禅宗的日渐腐败,二十七岁便称顿悟,从此致力于传播禅宗的道理给广大的大众。一休小时候曾被招进幕府,足利义满将军开玩笑地命令他用绳子把屏风上的老虎圈住,一休笑答:“只要将军把老虎从画里牵出,我就立刻行动。”他常携带一把短剑,人问其理由,他答道:“这把木剑是假货,不能杀人,现今的佛教也是假货,不能普渡众生。”每到过年当天,他就会带著骷髅头柱杖说:“新年的确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人们每庆祝一个新年,就等于往死亡迈进一步,所以人要在这一天,好好计划未来的人生道路。”一休在京都大德寺的禅房没有障子可防风雪雨水,这正说明他的想法:“人的心灵除了大自然美的滋润外,还需受严格的磨练!”他在任何禅院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一生几乎都在四处游历,据说偏好栖身于破旧的禅院,是因为认为大禅院都以营利为目的。


① 日本历史上最不可告人的秘密----日本皇室由来

关于日本天皇的祖先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的争论经常出现。争议出现的背景是,日本皇室一直不愿意对外公开对于皇室古坟的考古挖掘,而在日本学术界却强烈要求尽快对外公布古坟真相。并由此推断皇室古坟的确隐藏着秘密。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新加坡《联合晚报》在2005年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其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早期日本天皇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或者朝鲜人。事实如何?    日本天皇的血统争议是因为历史记载语焉不详。    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汤重南研究员介绍说,日本天皇的血统问题是日本历史学的一段公案,至今无解。即便在日本学者那里也没有统一答案。    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早期历史记载一度是个空白。曾有一位日本律师介绍日本历史的书被翻译到中国,引起史学界关注。他的主要观点是“日本国没有完整的历史,而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其中包括许多虚构的历史”。    现在研究者把日本民族的起源归于以下几个版本:(1)来自中国东北通古司的骑马民族;(2)来自稻作文化发达的中国江南;(3)来自阿拉伯文明;(4)来自中国云南,因为历史上这两个民族都有“黑齿”的习俗;此外,还有东南亚、蒙古高原等说法。汤重南分析,日本人的祖先的确应该有中国血统,但是最终形成了一个多族杂交的日本民族。    具体到天皇血统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有种说法称中国人徐福东渡,后来徐福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皇。但是这种说法传说的可能性很大。汤重南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最早关于徐福东渡的介绍出自司马迁《史记》,但语焉不详。而日本则晚在中国宋朝时才有徐福东渡记载。虽然说明中日交流渊源很深,但仅仅限于民间传说。    目前关于日本历史有史可查的记载是《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现在日本研究自己的起源,也要到中国的古书去找。天皇的历史记载同样充满了断层,形成谜团更不足为怪。    汤重南认为,日本最早的天皇应该是公元64年第17代继体天皇,之前并没有相关记载。后来日本为了美化和延长自己的历史,编撰了一个“辛酉年革命”。称21个“辛酉革命”会发生大事,于是把时间前推,从公元601年一直往前推了1260年,并且人为制造了一个神武天皇,作为日本天皇历史的发端。实际上,连日本研究者也承认这个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    他介绍,继体时期日本还非常野蛮落后,中国已经到了隋唐时期,日本还是部落等地方政权割据,部落的首领叫做大王。后来才演化为天皇,更多的人相信,“继体”这一称谓就是表明了当时的日本体制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而且是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应该是日本最早天皇的雏形出现的时期。    日本天皇古坟是否埋藏着秘密    这次关于天皇祖先血统的争论再起,是因为关于天皇古坟的公开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许多年来,日本考古学界一直想对天皇古墓进行考古研究,但却遭日本宫内厅无一例外的拒绝,理由是“皇室古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天皇古墓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据报道,5月9日的台湾日本研究所,5月17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和5月18日的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报道,声称日本天皇的古墓里可能隐藏着三大秘密:    第一大秘密是丰富的宝藏:天皇古墓里可能隐藏着大量的宝藏———镶嵌着黄金的宝剑、翡翠宝石、精心制作的冠冕,以及用黏土雕塑的人和动物小雕像,也许还有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神圣镜子,有精美的老虎和龙的壁画,和神化了的天皇遗骸。    第二大秘密是部分天皇古墓“身份不确定”:据宫内厅最新公开的文件显示,很多在19世纪确认的皇室古墓看来“并非真正皇室古坟”!尽管这些文件没有明确下结论,但却应验了多年来日本考古界的怀疑。    第三大秘密是古墓里可能有日本天皇的起源证据:天皇古墓非常有可能隐藏着日本天皇的起源证据。早有日本考古专家怀疑,早期的日本天皇非常有可能是中国人或者朝鲜人。    汤重南介绍,日本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所以一直不允许随便挖掘王陵。但是越不让挖就越引起人们的猜测。而且焦点集中到日本早期天皇的血统问题,认为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早期天皇是不是外来人?    那么,继体天皇是不是中国人?或者是日本民族之外的外来人?    虽然有各种传说,比如说徐福东渡成为日本天皇。但是历史的蛛丝马迹让汤重南研究员倾向认为,继体天皇是朝鲜人的可能性更大。    据现今的考古证据,古代的日本是由众多的部落国家以及自东北亚迁来的游牧民族融合演变而成。当时处于部落战争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发达,所以来自中国和朝鲜的部落大王可能在战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最终统一其他部落,并进而成为第一个天皇。    长期以来,日本国民一直以为,日本皇室拥有纯正的血统。事实上,就连日本天皇本人曾经也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古代朝鲜皇室的成员,当时明仁天皇68岁生日这天抚今追昔,谈起了自己的先祖。他说,“就我而言,我感觉自己与朝鲜半岛有某种亲切感。据日本编年史记载,(日本)桓武天皇的母亲是古代朝鲜百济王国一位国王的家族中人。”     史学界对明仁天皇的声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日本京都一所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广司田中说,普通日本国民几乎不知,日本和朝鲜的古代皇室有血缘关系。

一个民族的可悲不在于它否认它是谁,而是根本就搞不清楚它是谁。


② 日本现代的乱伦风气从皇室近亲通婚开始

从奈良时代起,有了内亲王出嫁的记载。当时内亲王的婚姻相对频繁,是因为风俗是皇族内通婚,所以内亲王们除了可以嫁给亲王和天皇们,还可以嫁给各代亲王的后代(各种各样的王),选择的余地较多,独身的也就较少,比如吉备、井上、不破等内亲王,就分别嫁给了长屋王、临烧王和白壁王(后来的光仁天皇)。

到了平安时代初期,王族的地位变得相对低下,只有光仁天皇的皇女能登内亲王和弥努摩内亲王嫁给了亲缘较近的两位王室后代,其余的内亲王们只剩下了天皇们可以成为结婚对象,因此独身的内亲王大大增加。不过,偶尔也有下嫁臣下的情况出现,例如嵯峨天皇的皇女源洁姬在被赐姓源氏后,就嫁给了权臣藤原良房,但是,已册封内亲王的皇女们的结婚对象,还是仅限于皇族内部。

醍醐天皇死后,朱雀天皇时代,醍醐天皇的第五皇女勤子内亲王下嫁藤原师辅,这是内亲王下降臣下之始。但这件婚姻的成功,也是因为侍女先让藤原师辅进入内室,造成既成事实,又将其强行迎到邸内“小住”之缘故,而且内亲王之父帝已经崩御,朱雀天皇又年幼,藤原师辅掌权,所以才可能成就这“惊天动地”的大事。

从这件事件开始,父帝已经去世、而且无强大监护人的内亲王们,开始纷纷下嫁臣下了,平安时代的几次内亲王婚姻,都是在父帝去世后才进行的。曾经,在关白制度全盛时,也有过父帝在位时就考虑让女儿结婚的事件,比如三条天皇女禔子内亲王和藤原赖通之间就商谈过婚事,但由于赖通后来自己没有兴趣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所以,依据史实来看,有过象《源氏物语》中描写的那样,平安中期时代的天皇在未死之前就主动把女儿嫁出去,或是还在位时就让驸马入赘,在当时是不太可能的。

醍醐天皇皇女修子内亲王和元良亲王结婚以后,内亲王也开始和皇太子以外的亲王结婚,古老的风俗又恢复了,皇族内的通婚又重新开始。不过,这种皇族内结婚还是只限于让内亲王成为天皇的妃子,或是嫁给有可能成为天皇的亲王。

到了平安时代末期,除了和天皇与皇太子通婚之外,雅子、康子、昌子、保子、尊子、禔子、章子、馨子、笃子等内亲王在母妃去世后,还未等到父皇去世、仅仅是退位或出家之时,就纷纷地出嫁了,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所以婚姻失败的事件也很多.

院政时期,摄关家的地拉又重新变得低下,独身的内亲王又重新增加,后三条天皇和后鸟羽天皇都有很多皇女,然而结婚的却只有笃子、姝子内亲王两位,她们都当了中宫,其余的姐妹,只能独守空闺。

不过,她们也并非不幸福。在上皇权力集中的时代,内亲王都只嫁给天皇,没有出嫁的内亲王们却通常拥有大量的庄园和领地、家臣,经济基础丰厚,不需要依靠别人,所以很多内亲王都觉得好像跟本没有结婚的必要……


奈良文化(为例)

① 佛教的兴盛

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僧侣常兼数宗之学。

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三部佛经而得名。起源于印度,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僧人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后由法隆寺的智藏、大安寺的道慈发展成为日本古代佛教的重要宗派。

成实宗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所著《成实论》,依附于三论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未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有相宗、慈恩宗等,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所依经典据称为六经十一论。653年,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此宗,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为法相宗第一传。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也师从玄奘学法相宗,回国后亦在元兴寺传法,为法相宗第二传。第一、二传又称南寺传。703年,在日本的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归国后弘传此宗,为法相宗第三传。716年玄昉入唐亦从智周学法相宗,为法相宗第四传。第三、四传又称北寺传。

俱舍宗主要研习印度世亲著《阿毗达摩俱舍论》,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将法相宗传入日本时同时传入,它是法相宗的附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唐时创始人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736年,唐僧道璇将华严宗章疏传到日本。740年新罗僧审祥到日本宣讲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以《四分律》、《梵网经》为宗义。天武天皇时道光归国首传,736年唐僧道璇抵日宣讲戒律。754年鉴真抵日,于东大寺设坛传戒,继而又创设戒坛院。鉴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于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为该宗的总本山。

综观奈良时代的佛教,有如下特点: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寺庙均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市佛教”。追溯此时期形成的奈良六宗的起源,其主要传人几乎均为留学僧或渡来僧,因此各宗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佛教宗派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教相判释、教义戒法几乎是原原本本从中国引进,并无多大发展。奈良佛教的制度逐步完备,从僧官设置、僧位授予、僧尼的品行衣食住行等均有详细规定。

② 儒学的影响

奈良时代儒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治政理念。日本早期儒学曾影响当时日本社会各领域,而其最主要的影响则是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提供了政治理念。

奈良朝虽然积极地推崇和信仰佛教,但从总体上看,其治政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政治贯彻始终的。儒家政治的核心内容,其一是“政在养民”。把富国安民的基点,放在农村的安稳和农民们摆脱贫困上。奈良时代“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治政的首要大事。其二是“简人任能”。对于各级官吏的选拔、政绩良劣都十分注意。其三是“俭约”。儒家认为,帝王崇尚俭约,则民心不乱,国可兴盛。奈良时代虽然大造佛像,用尽国库,但从全面来看,历代天皇均比较注意俭约。

2.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奈良时代官吏的录用考试模仿唐朝,也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生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大学寮是中央学校,国学是地方学校,它们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学经典。如大学寮设有明经道(儒学科),教科书有“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这些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注释本。

奈良朝和唐朝一样,特别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

3.对人们道德生活的影响。奈良时代儒学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治政理念,儒学道德“孝”道还渗透到了民间,影响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在中国,儒家把“孝”提高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儒家学者看来,“孝”不仅指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要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③ 文学

奈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和歌《万叶集》和汉诗《怀风藻》。和歌与汉诗相对,和歌指日本的民族歌谣,汉诗指从中国传入的诗体。

完成于奈良末期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了4~8世纪间的长歌、短歌、旋头歌4516首,据说其编者是大伴家持。《万叶集》中的文字均用汉字标音,即“万叶假名”,标志着日本假名文字的草创。集中收录和歌的作者既有天皇、贵族、僧侣和文人,也有农民、士兵和民间歌人等。内容主要吟咏爱情、劳动、自然景物,也有神话传说等。

751年编成的《怀风藻》是日本人创作的第一部汉诗集,一卷,编纂者不详。共收录了天智朝至圣武朝64位诗人的120首汉文诗。诗风受中国六朝诗及唐初王勃、骆宾王等的影响颇深。全集除7首七言诗外,其余100多首均为五言诗。作者有皇族、朝臣和僧侣等,如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藤原不比等父子、丹广成、淡海三船、石上宅嗣等人。其内容主要表现宫廷的饮宴、仪礼等公事性活动,为天皇歌功颂德。

在奈良文学中,还有一些值得鉴赏的传记与小说。传记如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思托的《延历僧录》,小说如无名氏的《蒲岛子传》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称《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所著,于779(宝龟十)年成书。记述了鉴真应日僧容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到达日本,传布律宗,于东大寺设戒坛,建唐招提寺等经过。

《延历僧录》为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于788(延历七)年成书,其立传不限于僧侣,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居士等。

《蒲岛子传》成书早于《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汉文小说。它用和式古汉语写成,其题材与文体样式,皆类似于中国唐代的“传奇”。

④ 建筑

奈良时代的建筑,受唐朝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平城京的建设和佛寺的建造上。

平城京的面积虽然只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如前所述,其结构与长安城极为相似。

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非常接近唐朝寺院,如正殿都在寺院的中心位置,正殿前有中门,中门前有对称的一对塔。在鉴真的设计下修建的唐招提寺,尤其受到了唐式建筑的影响,明显体现出唐朝风格。

此外,住宅建筑也有向唐学习的趋势。如724(神龟元)年太政官上奏,为了显示京城的壮丽,凡五位以上官员的府邸和殷实庶民的住房都要把原来的板屋草舍翻改成瓦舍,并涂以赤白之色。

⑤ 绘画与雕刻

奈良时代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佛画、反映世俗的风俗画、山水画,都受到唐绘画的极大影响。

佛画强烈地体现着唐代的画风。如奈良法隆寺金堂内的壁画,在四个最大的壁画上画着四个天界的景象,在每一天界的中央是主佛法座,周围则画有众菩萨及四天王,上面画有宝盖,宝盖左右各有一个飞天。这样的题材和构图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世俗题材的风俗画和山水画也很有水平,其中与贵族阶层生活相关的屏风画尤为突出。764(天平宝字八)年捐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收藏品中,就有大量屏风画,这些屏风画中有风俗画《舞风屏风》、《子女画屏风》、《素画夜游屏风》、《鸟毛立女屏风》、《大唐勤城楼前观乐图屏风》、《古人宫殿屏风》等,山水画《山水屏风》、《古样山水画屏风》、《国图屏风》等。

奈良时代的最出色的美术作品是佛像的制造,即所谓天平雕刻。当时的雕刻种类甚多,有泥塑、干漆、铜、银、金、石、砖、木等。前期以金铜造、脱干漆造为主,后期以木心干漆造和泥塑造为最胜。泥塑、干漆法都是直接吸收了唐代的技艺。 : 天平雕刻的代表作是东大寺的卢舍那佛,该佛像高1.6丈,背后雕刻有864个小佛,雕刻技艺高超,是现存世界最高的铜铸佛像。

此外,唐招提寺的佛像群亦是天平雕刻的杰出作品。

⑥ 乐舞

奈良时代,外来的乐舞和日本民族的传统乐舞并存,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大宝年间,朝廷设立雅乐寮,掌管“文武雅曲正舞”。雅乐寮下设和乐、唐乐、三韩乐和伎乐,和乐占绝对优势。随着遣唐使的往返,唐代盛行的乐舞大举东传,到了天平年间,唐乐跃居首位。

当时传入日本的唐乐有壹越调、平调、双调、黄钟调和般涉调等。曲目有《秦王破阵乐》、《太平乐》、《万岁乐》、《兰陵王》、《柳花苑》、《喜春乐》等一百多种。

大批乐器亦在此时传入日本,主要有琴、瑟、筝、五弦琵琶、尺八、笙、排箫、竽、鼓等。其中一部分至今还保存在正仓院。

唐代的音乐理论随着《乐书要录》等著作的东传和音乐家的交流,也传入日本。

 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叫“物语”,物语文学最先是分为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类。传奇物语如《竹取物语》,它是“物语的鼻祖”,对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加工和创造,强化其虚构性,赋予浪漫的色彩,进行艺术加工,将它提炼成比较完整的故事。《竹取物语》和中国民间传说《斑竹姑娘》《月姬》和《嫦娥奔月》等也有明显的联系,有不少可比性,在这方面也可见中、日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至于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则和中国的“本事诗”近似,和歌与散文结合,互为补充,叙说人间的故事和情感。《伊势物语》由125篇话,206首和歌并列构成,每篇话联系不大,主要通过歌人在原业平的风流、好色的每个小故事松散地贯穿起来,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情节,书中反映的主要是男女间的情爱,其中有男女的纯真爱情、夫妇的恩爱,也有男人的偷情、女人的见异思迁和红杏出墙等等。

  不过,这些书并不能完全算是性文学著作,日本古老的性文学著作当推《源氏物语》。但它是当时世界上篇幅最长、女主角最多的小说,但是女主角虽多,全书却大部分以一个男主角串联情节。全书共54卷,前40卷的男主角叫光源氏,《源氏物语》的书名即由此而来。本书的作者叫紫式部,是一个宫中女官。

  这本书主要叙述光源氏从12岁到50多岁这几十年中的性爱经历,他曾和众多女性发生过性爱关系。光源氏自幼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他一生追求女子、恋慕异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

  对于源氏这个人,当然不能只从个人的道德品质上来分析,还应该透过他来看当时的社会风气、性开放的程度和日本上层阶级的享乐生活以至腐化堕落。在平安王朝的贵族社会中有一种风流的风俗,例如现代日本小说家中村真一郎就认为那时“好色”仍是“绅士”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养,在日本的那个时代,贵公子不好色谓之“顽迷”,有地位的男子如果终生只守着一个老婆过日子,就会被人非议和看不起。

  17世纪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又出现两部有划时代意义的性文学小说《好色一代男》和《好色一代女》,作者是井原西鹤。这种小说体裁是当时风行的“浮世草子”,即一种以都市人情、世态、风俗为素材的写实小说。作者原是大阪商人之子,他以平时所观察到的大阪商人的现实生活和狎游情态,写成了《好色一代男》,于 1682年出版,获得了好评。

日本的性文化可谓是源源流长。不过纵观全球,能将此独特文化保留下来并且畸形发展成一种巨大产业的,恐怕也只有日本做得到。


申明:我就不介绍日本色情业的规模和现状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㈠ 从影片看日本社会现状

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是它的普通国民在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却感受着生存空间的恶劣。日本发达源于日本人循规蹈矩、机械般的拼命工作,与此相对形成的结果是机械般的生活使人变得麻木,在轨道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使人变的乏味;与此同时,日本狭小的国土空间、无缝的生活空间,形成了日本人普遍的自卑、隐私、偷窥的心态;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不健康的心态和乏味的生活压力下,人们越发的不快乐了,这也是现代大都市的通病。

日本有一部叫做《谈谈情跳跳舞》的影片真实的展现了日本社会生存现状。影片中,如同日本广大中产阶级一样,历经勤奋工作、娶妻生子、购房立业等循规蹈矩的生活而到不惑之年的主人公杉山,忽然间觉得生活的乏味,即使是努力工作还清贷款也刺激不起生活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难得的好奇心,或许是珍视寻求刺激的冲动(在常年压抑的机械生活中,已失去了人的本能的冲动),杉山为了接近一名美丽的舞蹈老师而去学跳交际舞。

影片在一些情节和细节的设置上很有意味。  轨道、电车;没有比有轨电车更循规蹈矩的了,影片数次重复轨道、电车,表现出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有轨电车般准点准时而乏味,主人公杉山每天上班、下班,回家、休息、上班,乏味的对早餐说:我要吃了。  狭窄;从电车里,杉山看书被人挤做一团,到数次在楼梯中上下拥挤,再到居住的空间,到处是横竖线条的隔断,透露出生存空间的狭小;与之对应,杉山一进练舞场,空间立现宽敞。  隐私与偷窥;狭小的空间,使保存个人隐私更难,也促成了日本人更看中个人隐私;一方面保密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的偷窥他人;这从杉山、青木不愿意登记联络处、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学舞、青木的头套等都能看出一方面保守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从杉山数次窥看舞老师并因之学舞、舞老师一直在夜色中窥视窗下、妻子女儿窥视杉山衣物、妻子聘请侦探、偷听青木、丰子、杉山的说话,都能看出日本人的偷窥情结。其结果是,在狭小的空间下,即使躲到洗手间(三次重复场景)也不能保全隐私,如果没有隐私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偷窥的想法,这也是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㈡ 日本社会乱伦的现状(转留日学生的原文)

原文如下,没有改动,相信了解日本的人都不会对此感到质疑:

我在國內的時候一直對亂倫知之甚少,在82年上大學的時候我然從弗洛依德 的精神分析著作上看到戀母情結的概念,才知道亂倫是真實的事情,當時甚至還 幼稚地把這本書歸於黃書的行列。后來雖聽說過幾次兄妹父女亂倫的消息,但不 太相信,中國是個長期保持傳統文化思想的國家,這種事即使有,也肯定極為少 見,而且新聞媒體對此也不大報道。   九十時代我赴日留學生活五年,學習語言和新聞。原以為地處亞洲的日本和 中國在人種上有相似之處,對性的認識也會相近,沒想到來這里后給我的感覺是, 日本人雖對中國文化佛教非常崇尚,可對性的看法和做法卻極不相同,日本的性 開放程度不次於歐美,但他們對性的態度十分獨特和歐美並不一樣,有些讓人難 以接受,毫不夸張地講,日本民族非常變態,他們對性活動的約束極少,甚至超 出了社會倫理允許的範疇。我在此並不是要斥責日本人的行為,也許他們對性有 自己的理解,只能把這看作是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①赤裸裸的性話題   我接触到的一些日本男人個個都象君子,待人彬彬有理,可一旦涉及到性問 題,就好象換了個人似的,變得特別放肆。實習時我和幾個日本朋友去吃飯時, 剛開始時會談論一些有關公司、社會新聞、金融等話題,等到后來喝得多一些后 就談論起女人和性了,個個眉飛色舞、毫無顧忌,他們會詳細描述自己和女性作 愛時的每個細節,包括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狀、自己的動作姿態、女性的反應如何, 還互相交流心得,聽得我目瞪口呆。開始時我的臉總發燙,總覺得這哪是大庭廣 眾下該說的事,后來聽得多了,就習以為常了。   ②和一位大學生的談話   我曾和一位學經濟的日本大學生合租過一套房子,這個單純文靜的青年當時 19歲,平時他學習非常刻苦,生活上很檢點,對女性也非常有禮貌,后來我們彼 此熟悉了。周末,我在異國他鄉孤身一人,而他還沒交過女朋友,我倆都沒錢去 外面進行高昂的娛樂消費,就在宿舍喝酒下棋聊天。我們無話不談,他老實地承 認他還沒和女性發生過性關系,可我發現他的性知識極其豐富,比我這個成過家 的人懂的多得多,原來他的“知識”大都來自於大量良莠不齊的書刊和電視,此 外日本學校里允許學生討論性,還開設性知識課程,在小學時他對這些內容就不 陌生了。他的書桌上經常能看到一些帶圖畫的色情雜志,都是訂購的公開出版物。 我問他既然如此了解性、需要性,為何不交個女友或去紅燈區看看。他說:作為 一個男人就必須懂得性,否則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日本男人。他的奮斗目標是進日 本最好的汽車公司上班,交女朋友要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還沒這個打算,他的 生活態度也很認真,不會象其他大學生那樣亂搞。這個年輕人的觀點我倒也能認 可,可是有一次他談及往事時使我吃驚不小,他說,他在上高中時還和比他小三 歲的妹妹一起洗淋浴,他還仔細察看過妹妹的下體結構,他妹妹欣然接受他的“ 研究”。他還告訴我,他也曾偷看過母親洗浴更衣。他對此的解釋是,僅僅是想 知道成年女性和少女的身體有哪些不同。他和我談這些話的時候神情自然。   ③男青年公開議論父母的性隱私   我們國家的男青年在一起的時候,也喜歡談論異性,比方說穿著、長相、風 流韻事、甚至一夜偷情等等,但不會去談親人(也包括女友)和性有關的內容, 日本青年在這方面卻沒有顧忌,我在聚會或做客時多次遇到這種情形。一次我和 四個同學到仙台考察,臨時住在一家便宜的旅館里,興奮了一天的大家到了晚上 還興致盎然,又開始談論性,可這一次的話題就有些離譜了,首先有人說起他母 親結婚前作過舞蹈演員,身體曲線十分優美,他曾在家里看過她給父親跳裸舞。 其他人也紛紛響應講起了各自的母親,一個同學說,他母親的面容和裸體比演員 還漂亮;另一個同學就接著細細地描述了自己母親乳房和臀部的豐滿程度;還有 一個同學竟談起他母親生殖器官的飽滿優美,他多次觀察過。聽到前面我還能接 受,可聽到后面時我覺得有些過分了。他們談及母親身體的時候口吻十分自豪, 好象在談論家里的一件藝術品似的。他們也問過我的情況,我只好說我沒見過母 親的裸體。其實我假若真的見過,我也不會講的,國情真的不同啊。回去的路上, 在旅行車上當著司機和女向導的面,他們還相互介紹著自己母親乳罩和內衣的尺 寸和品牌,爭論中年婦女的體形和胸圍應該多大最好。還有一次,我和兩個同學 到一個熟識的日本記者家里做客,趕上他妻子住院生孩子不在,酒飯很簡單,讓 人佩服的是這位記者朋友的風趣健談和見多識廣,談來談去又扯到了性上,最后 他又將話題由性轉移到了母親身上,他說,他從12歲起就開始偷看父母的夫妻生 活一直到自己結婚,他本人的某些作愛動作就是從父母那里學來了,他父母其實 心里也知道他的行為,也許是認為兒子的行為僅是一種特殊的性知識學習方式, 竟不點破也不指責。記者還給我們詳細講了他偷看到父母在結婚20周年的晚上8點 鐘正式開始的一個儀式,就是模仿20年前的新婚之夜,母親穿著和服坐在床邊, 由父親給她一件件脫去衣物,然后象當年那樣用清水為赤裸的母親擦洗身體,最 后擁她上床作愛。他講的那樣神往,我們也聽入了迷。我很欣賞他父母之間崇高 感人的情愛,但總覺得這事由兒子給外人講出來就似乎有些不對味。記者朋友還 以日本人特有的高傲說,他之所以非常聰明健康,就是因為母親性欲高漲生殖能 力強,他母親直到57歲還能和父親愉悅地同房。兩個同學也介紹了有關父母的性 事,但我印象不深了。最后他們很想從我嘴里知道,中國父母的性生活是怎樣的。 可我無言以對,他們很失望。那位記者還故意作出不悅的表情說,他給我提供了 物質和精神的雙份晚餐,而我卻白吃,很不公平。我同意他半開玩笑的責難,但 我的確無法提供這樣的“精神食品”,我完全可以瞎編一通,可我在良心上覺得 那樣做對不起父母。我分析原因可能是這樣的,和中國人不一樣,日本人在談及 父母的性事時認為這不是對父母的不敬,相反是對父母的崇拜。為了提高日文應 用能力,我向一位讀歐洲文學研究生的日本老兄借過一些文學書籍,他曾給我講 起日本文學和歐洲文學中關於贊美女性和情愛的寫作手法,可他竟把自己母親、 妻子、文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三者在身體、愛情、性生活方面作了具體的比較。 我不禁愕然,首先不應把母親和妻子兩者作有性含義的比較,其次也不能把盧梭、 莫泊桑筆下的**和母親、妻子相提並論啊。可我相信,他是沉浸在文學藝術美 好情感中做這種比較的。我直到現在也堅信:日本青年以這種形式談論自己母親 毫無骯臟卑鄙的想法,其中大多數人並沒有想到亂倫,更不會那樣去做,大多數 人對母親的愛是純潔的。不過在這種環境下很難保證某些人有超越倫理的異常想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