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珍珠疹 用什么牙膏:葛庭燧(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8:44
葛庭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葛庭燧先生
葛庭燧(1913—2000),中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年在美国参与过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后归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主要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性质研究,是国际上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葛庭燧一生刻苦进取、努力拼搏,他抛弃美国稳定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并倾其所有的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
中文名:葛庭燧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蓬莱市
出生日期:1913年5月3日
逝世日期:2000年4月29日
职业:教授、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所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加利福利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
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研究
目录








简介
生平
个人荣誉
研究领域
个人影响
个人著作
人物传记
纪念文集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葛庭燧(1913—2000),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省蓬莱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因患肺病休学两年,1937年毕业。曾任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1941年赴美留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11月冲破重重阻挠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负责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不久,又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葛庭燧先生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命名为“葛氏摆”的内耗测量装置,并成功地利用该装置首次发现了晶界内耗峰一葛氏峰,奠定了非线性滞弹性理论的实验基础。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在晶界弛豫、位错阻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和中科院的多次奖励。他本人也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了内耗与超声衰减领域的最高国际奖一甄纳奖,桥口隆吉材料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美国金属、矿物、材料(TMS)学会的梅尔奖。
听惯了太多关于科学家在一夜之间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论的故事,就梦想一夜成名,耐不得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寂寞和艰苦。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是科学研究的大忌。在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更应鼓励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毅力。葛庭燧先生及其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建立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理论的研究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葛庭燧先生在指导学生
内耗(internal friction)是材料中的机械振动能量由于材料内部的原因而被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一般为热能)的现象。把机械振动能量的吸收作为一些外部参量如频率、温度、振幅等的函数时,就得到了机械振动能量吸收谱(内耗谱)。内耗谱技术由于其对晶体缺陷的高度敏感性而在研究缺陷的状态和动力学行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内耗现象根据其是否与振幅有关而分为线性的和非线性的内耗。非线性滞弹性是葛庭燧在总结了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用来表征固体材料的这样一种性质,即在很低的应力振幅下(小于10-SG,G是切变模量),弛豫型的内耗也表现出振幅效应。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在低应力振幅下,动态应力与应变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的特点是既出现温度内耗峰(当内耗作为温度的函数时),同时又在温度内耗峰出现的温度区间内出现振幅内耗峰(当内耗作为振幅的函数时),且温度内耗峰随着频率的降低而向低温移动,表现弛豫的性质。经过几十年来在铝-镁(A1-Mg)、铝-铜(A1-Cu)合金中的大量工作,发现并详细研究了与溶质原子和位错(弯结)的交互作用有关的七个温度内耗峰,基本上奠定了非线性滞弹性这门新学科的实验基础。整个过程历时52年。
1948年~1949年发现现象。这是葛庭燧先生回国前在美国的最后2年时间。继发明葛氏扭摆和发现葛氏峰之后,葛庭燧先生又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新现象。他在冷加工的铝-铜(AI-O.5wt%Cu)合金中,在室温附近观察到了非线性滞弹性现象。因为Cu在A1中的固溶度很低,在A1-0.5wt%Cu合金中很容易出现沉淀过程,因此葛庭燧先生把非线性滞弹性现象直观地解释为与沉淀过程有关。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个最初的解释是错误的。这说明,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不能只凭直觉,而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分析才能得到。
  江泽民、温家宝与葛先生亲切握手致意
1952年~1966年认清机理。1952年葛庭燧先生在沈阳金属研究所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内耗实验室,继续对非线性滞弹性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除了重复A1-Cu合金中的现象外,还在A1-Mg合金中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A1-Mg合金中不存在沉淀过程,再加上在完全退火的试样中以及高纯Al中没有看到此现象,葛庭燧领导的科研小组逐步认识到,非线性滞弹性现象应该与位错和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有关。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所牵涉到的位错运动应该是通过弯结沿位错线的侧向运动来实现的,而溶质原子的扩散是在位错芯区的管道扩散,从而提出了位错弯结-溶质原子芯气团模型,揭示了该现象的物理本质。
1980年~2000年建立理论。1980年葛庭燧先生从沈阳到了合肥,建立了中科院固体所内耗与固体缺陷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从事非线性滞弹性现象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此期间,他和研究生们发现了位于室温附近的非线性滞弹性内耗峰是由两个子峰组成,并分别对应于溶质原子在位错芯区的横向(垂直于位错线)和纵向(平行于位错线)的扩散过程。他们先后在低于室温和高于室温的温度范围,发现并系统研究了5个与位错和溶质原子的不同组态有关的内耗峰,完整地勾画出了位错与溶质原子交互作用相对应的内耗谱。他们构造了溶质原子在位错芯区的扩散方程,并通过解析和数值方法计算出了内耗曲线,这些曲线与非线性滞弹性现象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从而初步建立了非线性滞弹性的理论框架。非线性滞弹性的实验发现和理论建立,不但为内耗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使人们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量出溶质原子在位错芯区的扩散激活能,而这种科学数据是通过别的方法很难得到的。  葛庭燧获得国际材料科学的最高学术奖
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葛庭燧领导的科研小组从发现现象,开始建立模型,逐步深化认识,克服种种困难,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在系统研究非线性滞弹性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期间,曾有过久无进展的茫然,也有过不被理解的苦恼和坐冷板凳的孤独,但从未有过放弃继续深入研究的念头,几经周折,终于走出困境,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人们往往注重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却常常忽视成功背后的艰辛,而付出的这些艰辛比科研的成功更重要,因此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攀登科学的高峰。
2011年,由资深记者刘深撰写的著名科学家《葛庭燧传》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出版的《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系列中的一部;该书以全景式的手法,向世人揭示了世界知名的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的曲折深邃、艰难困苦、灿烂辉煌的人生轨迹,用葛庭燧个人人生的小历史真实地勾勒出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科学发展的大历史。
夫人何怡贞(1910—2008),亦是物理学家,山西灵石人。1930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193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建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在发射光谱的分析中尤有成就。在位错直接观察、稀土的应用和作用以及玻璃的研究中均获成果。
编辑本段生平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1913年5月3日生于山东省蓬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7年毕业于清  葛庭燧
华大学物理学系。1940年获燕京大学物理学系硕士学位。1941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194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3~194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1945~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1月偕夫人何怡贞(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及子女回到北京。
1949~1952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10月调往沈阳,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1961~1981年任副所长。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并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担任该所所长和研究员。1979年被邀请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金属研究所物理所的访问教授。1980年应法国大学部的聘请任里昂国家应用科学学院一级客座教授,被选为中法学院的通讯院士。追求民主与科学
  葛庭燧先生与夫人
在近代中国,追求民主首先是与救亡图存、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在一起。葛庭燧的父亲葛启彬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他经常向葛庭燧讲述当年在京城看到听到的义和团抵抗洋鬼子的英雄故事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件。这在葛庭燧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种子。
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山东省的津贴。在学习期间,受到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先进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和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一个中队的中队长。一天深夜,北平当局派军警包围清华园,搜捕进步学生,葛庭燧躲在恩师叶企孙的宿舍里,才得以安然无恙。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此后,葛庭燧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秘密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重要器材和科技资料。开创国际固体内耗研究
1938年,葛庭燧在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院认识了何怡贞女士。这时,何怡贞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正在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们说,是爱国的志向,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1940年,葛庭燧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7月,葛庭燧和何怡贞在上海结婚,并于8月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同赴美国。在那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葛庭燧开始了向科学进军的艰难历程。
在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葛庭燧只用两年时间,就以“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为题的论文,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
随后,他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又在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进行远程雷达发射和接收两用天线自动开关的研究。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葛庭燧获得了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两张奖状、一枚奖章,并获得一项专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葛庭燧参加了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是该所到任的第二位研究人员。1946年,葛庭燧第一个创制了研究“内耗”用的扭摆仪,并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1947年葛庭燧第一次用该仪器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命名为葛峰),阐明了晶粒间的粘滞性质,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理论基础。1949年,他提出晶粒间界无序原子群模型,被称为“葛氏晶界模型”。
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葛庭燧独立地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科研成就,跻身于世界科学名人之列,成为国际固体内耗领域的创始人之一。然而,正当他在科学事业上如日中天之时,葛庭燧却把目光转向了万里之外的祖国——这永远令他不能忘怀的神圣的故土。回到新生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诞生。葛庭燧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动员和组织留美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各项活动。同年2月,葛庭燧等在芝加哥发起并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担任理事会主席。5月的一天,葛庭燧收到在香港大学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曹日昌的一封信。拜托他转寄给钱学森一封信,告诉钱学森,“北方当局”希望他尽快回国,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葛庭燧欣然 从命,转寄时又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
以吾兄在学术上造诣之深及在国际上之声誉,如肯毅然回国,将影响一切中国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国致力建设之风气,其造福新中国者诚无限量。弟虽不敏,甚愿追随吾兄之后,返国服务。弟深感个人之造诣及学术地位较之整个民族国家之争生存运动,实属无限渺少,思及吾人久滞国外,对于国内之伟大争生存运动有如隔岸观火,辄觉凄然而自惭!
钱学森一直保存着这封信。1993年,葛庭燧80寿辰前夕,钱学森在祝寿信中写道:“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来,为新中国服务。”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就在这一天,葛庭燧在芝加哥以留美科协的名义,主持召开了一个纪念会,并冒着生命危险举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还邀集了34位在芝加哥的清华同学,打电报给国内的叶企孙教授,转致对新中国的祝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同年11月,葛庭燧和夫人何怡贞毅然带领在美国出生的7岁的女儿葛运培和2岁的儿子葛运建回国。
当海岸线隐隐约约出现在东方时,站在甲板上的葛庭燧再也抑制不住潮水般的激情,他伸开双臂,大声欢呼:“我们回到伟大的祖国了……”
这一年,葛庭燧36岁。后来,有人问起他的年龄,葛庭燧总是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获得了新生,我与共和国同龄。毛主席的接见和鼓励
回国后,葛庭燧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随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清华园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揭开了我国金属内耗研究的第一页。1950年8月,葛庭燧代表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葛庭燧强烈地感受到是共产党和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决心沿着这条道路勇往直前!
1952年,葛庭燧和何怡贞响应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举家离开北京清华园,前往沈阳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诞生了共和国的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葛庭燧作为第三代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成为一名院士科学家。1956年,葛庭燧以《金属中的内耗与力学性质的研究》一系列论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当年向科学进军的日子里,葛庭燧获得的这个奖格外令人注目,因为在当时颁发的三个一等奖和五个二等奖中,这是唯一在国内进行实验研究的成果。
为了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打开科学文化交流的大门,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1955年11月组成“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团长,时年42岁的葛庭燧作为物理学和金属学的代表,荣幸地成为一名团员。访问归来,代表团成员在杭州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和宴请。郭沫若在汇报时,指着葛庭燧向毛泽东介绍说:“他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员,在日本东京大学和其他城市作的几次学术报告很受欢迎。”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看着葛庭燧说:“好嘛,要赶上去嘛,要培养年轻人嘛!”葛庭燧的双眼湿润了,他亲身感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无比信任和殷切希望。在自己的国土上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1979年,葛庭燧实现了毕生的追求,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庄严地表达了这样的决心:余生交给党安排,在科技现代化的征途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0年,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合肥,参加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情景,他说起了一段经历。1949年我由美国回国的时候,有些好心的美国朋友说中国人的科技不行,他们说,翻开近代的科技书籍能找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我不服气地对他们说,我们有四大发明。1980年8月,我在美国又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国老朋友。在交谈中,他们承认国际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中,现在不乏中国人的名字,但这些人都是由外国培养的,成果也出在外国。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想,难道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吗?——能,我们一定能!
葛庭燧决心在中国的实验室里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1982年,固体物理所招收15名研究生,他在录取通知书上提出以下问题,要考生一一回答:你在固体物理所如何为四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服务?在实验室的创建中,你能否适应滚打摸爬的艰苦环境?你对研究工作要强调团结合作、集体讨论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持何看法?显然,他是在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有了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攻关不畏难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固体物理所由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集体,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战斗力,坚持不懈地钻研科学难关,最终走向了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
弹指一挥间,20年后的今天,葛庭燧亲手创建和领导的“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早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研究中心之一。该实验室7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科学奖。1989年7月,第九届国际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葛庭燧成功地主持了这次学术盛会,并荣获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这是该学科的最高国际奖,至今全世界只有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会议文集收入论文159篇,其中属于中国的就占69篇。这使葛庭燧感到非常欣慰,他说:“通过这次会议的检阅,我们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固体内耗研究队伍,总算为中国人争得了一些荣誉。”
十年后,1999年葛庭燧获美国TMS最高学术奖梅尔奖。杨振宁博士得知葛庭燧荣获梅尔奖后,在给葛庭燧的信中说:“我要向你祝贺!六十多年你对内耗问题的贡献,对培养中国材料科学人才的努力是大家都称赞不绝的。”赤子情怀和高尚风范
葛庭燧在事业上,一心探求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活中也处处想着国家利益。虽然他是成就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却从来不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他的言行处处闪烁着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德,给他周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1979年,葛庭燧到西德斯图加特马普金属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待遇比较优厚,但他却和青年人一样,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青年人劝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不要再跟我们乘公共汽车了。”葛庭燧笑着说:“我们国家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搞‘四化’的,多节省一个马克外汇,就是对‘四化’建设的支援。”同年11月,他从西德应邀到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顺道回国。临行前,他往旅行袋里塞了两双半旧的皮鞋。有人不解的问:“远道回国带旧皮鞋干嘛!”他回答说:“带回去补一补。”原来,在西德修理要花几十马克,所以他要把旧皮鞋带回国内修理。
1995年,葛庭燧应邀前往日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准备从合肥乘民航班机到上海,然后出国。售票员一见葛庭燧的证件注明是“院士”,就执意要卖一张豪华舱机票给他,但葛庭燧坚决谢绝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葛庭燧坚信,古诗中的这个哲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平时,他连办公用纸也非常节约,一张纸用了又用,直到不能用为止。用过的日历也利用起来,舍不得丢弃。1991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洪灾,葛庭燧先后四次捐款。他对希望工程和中科院合肥分院子弟学校也多次捐款。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尽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1991年,葛庭燧被中共安徽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的称号。
1996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合肥接见在皖中科院院士。因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生,一见葛庭燧就亲切地尊称“老学长”。两位校友就人才外流和培养“四有”青年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交谈。胡锦涛还看了葛庭燧5月4日给青年朋友作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报告搞,对这位老科学家的赤子情怀和高尚风范深表敬意。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闪闪发光
1999年3月,葛庭燧从美国领取梅尔奖归来,就继续埋头于学术著作的写作。6月,在一次肛肠手术时,竟意外发现他的左腿上有一个小包块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月,又进行了腿部的扩大手术。消息传到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前往看望,并指示要提供最优良的医疗服务。
葛庭燧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他相信,自己的身体一向健康,很快就会好起来。和一切仁人志士一样,葛庭燧只是觉得:存在着,就要做点什么。他内心纯粹的信念毫无改变,他要为科学事业继续奋战。在病榻上,他一面输液、换药,一面精心修改一篇数万字的论文,赶着寄往国外,在共和国50周年诞辰之际发表。经过七个月的奋笔疾书,至今年元月,他终于完成了6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固体内耗理论基础》之一[晶界弛豫与晶界结构]。葛庭燧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但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2月5日,他抱病参加固体物理所的春节团拜会,听完大家的发言,葛庭燧向青年们提出挑战:我还有个四年计划,再写两本书,你们也愿意订个四年计划吗?
然而,癌细胞疯狂地吞噬葛庭燧的肌体。右手感到无力,腿上又出现一个小瘤。经检查,病灶已扩展到他的大脑、肺和肝脏,毒化他周身的血液,他不幸又跌了一跤,……在犹如山崩一般的病势制压下,他被迫整日躺在床上,中止写作,接受光疗。家人暗示他,他心里多少也明白,但在别人面前他总是显得异常刚强。他经常让人扶着他坐上轮椅,在室内转转。他说,我总有一天要站起来,即便右手不行了,我还能练习用左手写字著书。他依然时刻牵挂着他酷爱一生的内耗事业,牵挂着他寄于希望的代青年。
让我们读一读从录音带中整理出来的部份原始记录吧。
3月22日 葛庭燧对沈阳金属所的来人说:要鼓励年轻人加油、创新。固体所的年轻人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是很好的。希望金属所常来人,大家合作,一起超过外国人。
4月1日 何怡贞亲自送来一束盛开的杜鹃花。葛庭燧看了看鲜花,目光转向这位60年相濡以沫的老伴,最后停在何怡贞那只骨折的手上,深情地说:骨折三次了!何怡贞说:现在好了。说完,两人又意味深长地勾勾手。何怡贞再三鼓励他说:“你要和疾病作斗争,坚持到底。”葛庭燧说:“我一定做到。”
4月11日 葛庭燧对固体所领导说:希望固体所能发达起来,内耗和纳米,都要依靠你们了。要抓紧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一个年轻人怎么能什么都好呢?要多看他们的优点。三、四十岁的青年,还能干很多年。
4月13日 徐娇娇是葛庭燧通过希望工程救助的一位小姑娘。如今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还是地区三好学生,今年“六一”要去北京参加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听了团省委同志的报告,葛庭燧说:现在成绩很好,还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自满,我希望她将来有大的成就。接着又说,以后我还希望通过你们对别的贫困孩子给予适当的帮助。
4月22日 葛庭燧一生主张“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儿子葛运建受父母影响,1990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孙子葛树森目前正在法国留学。这一天葛庭燧再三叮嘱葛树森的妈妈:不要回来看我,要他抓紧学习,拿了学位,一定要回国。
葛庭燧的病情在恶化。他体内的免疫系统已全部瓦解,晚期癌症的种种并发症折磨着他,葛庭燧只是静默无言地忍受着。他心里明白,马克思在向他招手了。4月29日上午,葛庭燧走了。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而远去。他的有关器官已经捐献,这样,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他还可以为医学科学的进步竭忠效力;他的骨灰将撒向齐鲁大地,这样,他就依然和祖国母亲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永不分离![1]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七届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创始人。
获得内耗与超声衰减最高国际奖--甄纳奖(1989),桥口隆吉材料科学奖(199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物理奖(1996),美国TMS学术最高奖——梅尔奖(1999)。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固体低频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性质研究,是国际上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
首创了“葛氏扭摆”,首先发现晶界内耗峰(葛峰);
首先发现点缺陷与位错交互作用以  葛庭燧-国际会议作报告
及位错与晶界交互作用引起的非线性滞弹性内耗峰。固体内耗研究
1945年以后,主要进行固体的内耗(见内耗与超声衰减)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他是内耗这个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早期的实验研究成果奠定了滞弹性内耗的基础。国际上已把他创制的、研究内耗用的扭摆称为葛氏扭摆,把他首次发现的晶粒间界内耗峰称为葛氏峰。他还首先观察到表现反常振幅效应的内耗峰,随后提出了位错气团弯结模型,对于经典的内耗理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40多年来,他对固体内耗这个研究领域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推进,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由于他在内耗工作上的重大贡献,在1956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他已发表了论文120多篇。金属力学性质研究
葛庭燧在金属的疲劳、蠕变、范性形变以及无损探伤等方面,也作过许多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他在国内培养了大批的科研骨干力量,在翻译和编辑物理学书刊,审定物理学名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葛庭燧同志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誉为战后最天才发明的金属的内耗测量装置(葛氏扭摆),并成功利地利用该装置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奠定了"滞弹性"这一新理论的实验基础,被公认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和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大师。
1949年回国后,致力于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奠基工作。他最先奖"全息照像技术"和"激光技术"引入国内,极大地推动了这两项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1.T S Kê,ExperimentalEvidenceontheViscousBehaviorofGrainBoundariesinMe  葛庭燧传记
tals,Phys?Rev,1947,71:533~546;1947,72:41~46?
2.T S Kê,AGrainBoundaryModelandtheMechanismofIntercrystallineSlip?J?Appl?Phys?,1949,20:274~280?
3.T S Kê,AmonalousInternalFrictionAssociatedwiththePresenceofCopperinColdworkedAl-CuAlloys,Phys?Rev?,1950,78:420~423?
4.T S Kê,Low-frequency“AmplitudePeaks”oftheInternalFrictionAssociatedWiththeInteractionofSubstitutionalSoluteAtomswithDislocationinAluminiumAlloys,InternalFrictionandUltrasonicAttenuationinSolids,PergamonPress,1980,157~165?
5.T S Kê,OnthePhysicalModelsoftheCold-work(Snoek-K?ster)InternalFrictionPeaksinBccMetals,ScriptaMetall?,1982,16:225~232?
6.T S Kê,AmomalousInternalFrictionPeaksasFunctionofStrainAmplitude,J?dePhysique,1985,46(C10):267~2757.T S Kê,RecentDevelopmentonInternalFrictionStudiesofGrainBoundariesandDislocationSubstructuresinHigh-purityAluminium,FundamentalsofDiffusionBonding,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1987,373~396?
8.T S Kê,AmplitudeInternalFrictionPeaksAssociatedwiththeInteractionBetweenDislocationKinksandSoluteAtomsinAluminium,1989,169:275~284?
9.T S Kê,ContributionofInternalFrictionStudyonGrainBoundariesandDislocationSubstructures,AdvancesinScienceofChina,Physics,1989~1990,3:1~113;Micro-mechanismofGrainBoundaryRelaxationinMetals,ScriptaMetallurgicaetMaterialia,1990,24:347~352?
10.T S Kê,InternalFrictionPeaksAssociatedwithFine-grainedGrainBoundariesndBambooBoundaries,InternalFrictionandUltrasonicAttenuationinSolids,InternationalAcademic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