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艾滋病低级恐艾:一代硕儒王应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5:01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老人,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浙江鄞县(今鄞州)梅墟。王应麟自幼聪明好学,9岁时便通晓“六经”,18岁时,即宋理宗淳祜元年(1241年)便中进士。王应麟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为官清廉,体恤民生,是一位忠肝义胆的直臣。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名振朝野,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

    有一年,宋理宗在集英殿主持考试,召王应麟复考。理宗看了考卷后,意欲把第七卷提到第一卷,交经王应麟复阅。王应麟读了考卷后,便对理宗说:“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贺陛下得士!”遂以第七卷为首卷,及唱名,乃知为文天祥的考卷。

    王应麟升为太常寺主簿后,为重振国势,积极向理宗上言,说是淮河一带正受到战争威胁,蜀川地方道路阻滞,沿海官吏也都有藩篱唇齿之忧,军功未集而吝赏,民力既困而重敛,非是治国的长策。理宗听了凄怆道:“边防事,确很忧虑。”应麟答道:“无事深忧,临事不惧。只要及时预防,不受蒙蔽和欺骗。”可是,朝中大臣丁大全忌讳谈论边防战事,反诬王应麟无事生非。于是,王应麟便被罢了官。不久,边境打了败仗,王应麟才被重新起用,先任台州通判官,后又召为太常博士。宋度宗即位后,王应麟任礼部郎官,起草百官表,按旧制规定,上了四道表。到了那天晚上,丞相又要他立即增撰三道表。王应麟泰然自若,援笔立就。丞相从皇陵归来,又要他撰三道表章,使者立等要取。王应麟又从容起笔,一挥而就,朝臣无不惊服。于是,王应麟又兼任直学士院转书少监兼侍读。

    王应麟经常上疏劝谏度宗克勤克俭,勤政爱民。一天,度宗问王应麟:“为学如何灼见古人之心?”王应麟答道“严恭寅畏,注取怠皇;克勤克俭,无自纵逸。强自驭下,制事以断,此古人之心。然操守易忽于眇绵,兢业每忘于游衍。为人君者,应防未萌之欲,存不已之诚。”度宗觉得甚是。王应麟得到度宗的赏识,但却触怒了宰相贾似道。贾似道为了拔掉度宗身边这个眼中钉,每每要赶逐王应麟出朝廷,但又有顾忌。贾似道曾对亲信朝臣说:“驱逐王应麟出朝廷,可谓易如反掌,只是此人素著文名,怕天下人说我遗弃学子。”他要包恢去警告王应麟,别在度宗面前多言多语。王应麟听了包恢的转告后,笑笑说:“触犯宰相患小,欺负君王罪就大了。”

    以后,王应麟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时,时值寒冬,忽然天空雷声隆隆,朝野震恐,议论纷纷。王应麟见朝廷奸邪当道,便借机说道:“这是下面不遵君的圣意,奸邪猖狂至使皇天大怒。”贾似道听了他的话,便决意要把王应麟逐出朝廷。咸淳五年(1269年),贾似道把他放到徽州当了个太守;咸淳七年,又召为秘书监权中舍人。王应麟见朝中奸邪当道,几次推辞都未被准许,以后兼权吏部侍郎。可他忠直之心依旧,又向度宗上书,力陈成败逆顺之说。度宗很不高兴,贾似道又密谋重新把王应麟斥逐走。恰好王应麟因母亲去世,丁忧去了。

    恭帝接位的德祜元年(1275年),王应麟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恰好贾似道打了败仗退居扬州,王应麟知除奸时机已到,便上书弹劾:贾似道在扬州家畜乘舆、服用御物,有反状,乞斩之。于是恭帝下诏追究贾似道。王应麟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兼侍读,后又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连续上疏,陈备御十策。他上疏阻止贾似道一党和贪生奸邪之徒封官晋爵,但都未被采纳;于是他便辞官东归,回到家乡鄞县。朝廷虽然几次以翰林学士召他还朝,他见当朝昏庸,国事日非,便坚决不回朝了。

    南宋灭亡以后,王应麟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如果说整个宋代,文学天赋最高、成就最大的是苏东坡。那么整个宋代读书最精、学问最博的人就是王应麟了。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通鉴地理通释》等六百多卷。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清时阎若璩、全祖望、钱大昕等七位大学者均对该书作过笺注。《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王应麟治学也像他从政一样严肃,没有虚言,不尚空谈,立论公正,不私不阿,品格高尚。如他的《通鉴地理通释》将司马光《资治通鉴》所叙列朝列代所据地方的地名变迁,各次战争双方攻略的地理形势,都作了详细的考证,资料丰富,考核翔实,表述明确,得其要领,不仅是读《通鉴》宝贵的辅导材料,并且对史学研究也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此书对他的门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编著也很有影响。又如《困学记闻》中的《通鉴问答》,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朱熹的《通鉴纲目》两书所见有出入的地方,重新作了考证,修正两史不实之处,既不倾向司马光,也不偏袒朱熹,凡事以实证为准则,没有门户之见,充分显示他独立不偏的学术品格。宋朝学者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分门立派,互相抨击的风气很盛,而王应麟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都能不偏不倚地辨析精微、以求真实。时任太常少卿的汤清赞誉道:“吾阅士良广,唯伯厚(王应麟字)乃真儒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应麟以一人之力,修纂的鸿篇巨制《玉海》二百卷,更令人叹服不止。《玉海》列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诏令、礼义、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二十一门。凡“博学宏词”所议及的题目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资料丰富,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俱备。其中国史实录,文物掌故,多为其他史志所少见。可称为两宋文化的大观。

    今人推崇的《三字经》,是王应麟治学之余,随心口诵的启蒙篇,是宣扬孔孟思想,表彰历代忠贤,培养爱国情感,启发儿童修身进德益智,三字一句,易诵易记的口诀。

    数百年来,《三字经》流传广泛,家喻户晓,风行中国700多年,至今在全世界的华人文化圈中仍有广泛的影响。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三字经》著作为国际性的教材。

    《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排列极有章法,用典多、知识性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传授基础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的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大家风度。

    王应麟熟悉掌故制度,尤其对家乡宁波的掌故名胜颇多考证。他写的《四明七观》,把宁波的历史和掌故融为一体,古今许多人士认为,熟读此文,是宁波人认识本乡历史的一把钥匙。

    王应麟在念书巷内的府第一直被人尊称为“王尚书第”,第前的街巷亦称“王尚书第巷”或“王府巷”。据史料记载,王尚书第内还有藏书楼,名“汲古堂”,是根据理宗皇帝所赐御匾“汲古传忠”命名的。天一阁考古专家洪可尧先生生前说过,“王尚书第”与“汲古堂”藏书楼遗址,解放初还在,他曾去看过,后皆消失在城建改造中。昔时与念书巷相连的还有一条小巷叫“白鹤巷”,《鄞县通志》载:“白鹤巷,旧名白鹤庙,以旧有白鹤庙得名。庙祀文昌之中,相传为宋王应麟建。”
王应麟七十四岁去世,生前自撰墓志铭,墓在鄞县宝幢同岙龙孟山,至今尚存,其下有“铁佛寺”为功德寺奉记。

    1996年是王应麟逝世七百周年,宁波市人民自发、隆重地召开纪念会,缅怀这位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乡贤。2003年8月26日(农历癸未年七月二十九日王应麟诞辰日),市文化界人士在天一阁开会纪念王应麟诞生七百八十周年。2005年10月,家乡人民又在他的出生地、晚年隐居二十年的念书巷里树起了一块“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纪念碑。
      
    王应麟是宁波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