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工程第三版 pdf:走近岜沙苗寨 探访中国最后的持枪部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18:44
 
走近岜沙苗寨
 
探访中国最后的持枪部落
   

 

  岜沙人,传说是蚩尤的后裔。这个无法逃脱关注的民族,正日益被撕去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远古的部落,中国最后的武士,在贵州从江县生栖、繁衍,同时也被现代的点点滴滴侵蚀着。



 

  在贵州地图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从江县恰好位于全省的东南角,贵州与广西交界处。珠江的支流都柳江自西向东流过,两岸青山夹江对峙,从江县城就建在山与水的间隙,形成狭长而起伏的城区。正值江河禁渔期,都柳江上空荡荡的见不到一艘渔船。然而,仅仅半个世纪以前,连接贵州与广西并直达广州的321国道尚未修通,都柳江仍是贵州高原通往两广最便捷的途径,江面上放木材的排筏一年四季川流不息。



 

  实际上,都柳江不但曾是交通要道,还是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在从江这座江滨小城,无须走出城区,抬起头就能望见附近山寨里的七彩鼓楼。这种形似巨杉的奇特建筑为侗族所特有,并被视作侗乡侗寨的标志。这里的侗族人深信,他们的祖先是从广西梧州一带溯游而上,最终定居于都柳江两岸的。今天,居住在黔东南的侗族人口在100万以上,尤其集中在南部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黎、从、榕”也成为侗族文化中心的代名词。



 

  1990年代末,民俗学者和摄影家率先将岜沙介绍给外界,媒体记者、观光客和猎奇者随即纷至沓来,一传十、十传百,岜沙逐渐成了旅游丛书与报刊杂志上的熟客。


  走进岜沙,所闻所见令人感慨不已,甚至会想,在这同一个地球上,的确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世界。吊脚楼顺着山势肆意蔓延着;“禾晾”在山坡上高高耸立着;羊肠小道上,牧童正借着落日的余晖赶着牛回家来。时光流转千年,岜沙人依旧一身与祖辈别无二致的传统装扮:男子身着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间别着砍刀,肩上扛着火枪;女子身穿大襟衣、百褶裙,扎着绑腿,走起路来格外婀娜多姿。在岜沙,平日里女人们三五成群地纺纱、织布、绣花或缝衣,男人们也会坐在家门口专注地编着笆篓,沉重的、舂米声里,一切都恍同隔世。



  多年前法律规定不能随便佩枪时,岜沙人却抵死不从,大有“枪在人在,枪亡人亡”的架势。政府考虑到芭沙人的特殊情况,破例同意他们保留枪支,但不准打野生动物。这样,岜沙就成了“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据常常来岜沙部落考察的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庄勇教授介绍,岜沙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而且他们生性良善,不会滥杀,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2011年11月1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岜沙苗寨里的枪手。枪是岜沙男人的影子,不管是干活还是玩耍,身上都带着枪,睡觉时也把它搁在身边,有的就连如厕也不放下。对他们来说,枪是立起一个精神支柱——有枪在,勇气就在,力量就在。


  现在,随着外部文化进入到岜沙这个古老的部落,岜沙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多变化,对于枪这种图腾他们也会有疑惑。庄勇教授说,现在很多岜沙的小孩子会到城镇上学受教育,可是他们成人之后拒绝背枪,外出打工的人回到部落里也不会再背着枪了。现在还在坚持的只剩下在部落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他们依然执著地守护着心中的图腾。



  为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几百年不屈不挠地斗争,常年的防范意识使得岜沙人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这里的男人虽然不高,但个个却像清朝武士,他们身着清服,腰间佩刀,肩上扛枪,从眸子里都透出自信。



  岜沙人喜好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药枪。自古以来,他们的枪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师傅打造了送货上门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谁如果有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枪,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被枪手们羡慕不已。岜沙的男子们特别引以为荣的是,四五年前县里曾经在别的地方收缴了几大车枪,但岜沙人的火枪却受到特许,80%以上的人户拥有持枪证。


2011年9月25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岜沙苗寨的村民与前来苗寨游玩的游客一同祭拜神树仪式。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


  如果没有实际用途,这火枪就是一件太沉重的饰品了。最初,岜沙苗人的老祖宗是为了打猎防身,猎物食用。后来,则是为了防止邻省区边境上一个有偷盗恶习的村子的人来偷牛。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不是锣鼓鞭炮之类所能及。岜沙苗人就这样在自己的这片古朴、宁静的天地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承袭着生命,一代又一代,成为外人探寻的一处神秘之地。



 

 

 

  为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几百年不屈不挠地斗争,常年的防范意识使得岜沙人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这里的男人虽然不高,但个个却像清朝武士,他们身着清服,腰间佩刀,肩上扛枪,从眸子里都透出自信。



岜沙苗寨的年轻姑娘利用农闲时节在家中做刺绣活。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作一套嫁妆。从绣作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每一件绣品的完成,无不渗透姑娘的心血。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也才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



  岜沙人喜好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药枪。自古以来,他们的枪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师傅打造了送货上门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谁如果有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枪,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被枪手们羡慕不已。岜沙的男子们特别引以为荣的是,四五年前县里曾经在别的地方收缴了几大车枪,但岜沙人的火枪却受到特许,80%以上的人户拥有持枪证。


岜沙苗寨的青年男女在唱少数民族歌曲歌。“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如果没有实际用途,这火枪就是一件太沉重的饰品了。最初,岜沙苗人的老祖宗是为了打猎防身,猎物食用。后来,则是为了防止邻省区边境上一个有偷盗恶习的村子的人来偷牛。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不是锣鼓鞭炮之类所能及。岜沙苗人就这样在自己的这片古朴、宁静的天地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承袭着生命,一代又一代,成为外人探寻的一处神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