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音乐喷泉排名:上海文化强市纪实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55:44
上海文化强市纪实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孙丽萍

金秋的上海,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之时,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就。

根据初步规划设想,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塑造“海派”城市精神和 文化胸怀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来自英国的“达人秀”在上海“变身”普通中国人的梦想舞台;风靡欧美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上海第一次有了原味中文版;国粹京剧演绎《王子复仇记》、《巴黎圣母院》;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作家应邀驻点上海进行探索性的文学创作;上海交响乐团牵手纽约爱乐乐团共建亚洲一流的乐队学校;上海创作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不仅风靡东南亚,还直接出口到了非洲……

“海派”二字,意蕴深远。上海自开埠以来,中西文明交汇,古今文化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逐步提炼并达成共识。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上海的干部群众充满着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自觉和自信。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文化是城市生存发展和振兴繁荣的本质性力量。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上海要加快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富有“海派”特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胸怀,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呈现出一派令人惊叹的新气象。

优雅的高空绸吊、惊险的肩上芭蕾、华美的水上舞台……《胡桃夹子·海上梦》——一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杂技芭蕾剧,正在上海文化广场进行最后的彩排。11月11日,《胡桃夹子·海上梦》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演。全球30多家演出商云集上海,眼下已经有签订了5年欧洲巡演的合同。

“勇于重塑经典,体现了‘海派’文化的自信。”青年海归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安栋说。这部新鲜出炉的杂技芭蕾剧,有1/4的音乐是在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原曲基础上新创的,加之本土扶持的上海交响乐团倾情演奏,得到了外方制作团队的高度肯定。

“品欢相声会馆”堪称新时代“海派”曲艺的一朵奇葩。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后”操起相声行当,打破了上海南京西路弄堂深处的沉寂。有了相声为伴,上海评弹团原来的“乡音书场”又“活”了起来,每晚滑稽、评弹、说唱等轮番上演,好不热闹。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说,根植于北方的相声艺术,在上海连续几年热演不衰,“品欢现象”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更是“海派”文化包容大度的表现。

已经成功举办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区等众多文化“头衔”的上海,正以大海的气魄建设着蓬勃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让“软实力” 成为上海腾飞的翅膀

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实现新一轮腾飞的翅膀。

深秋的黄浦江畔,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馆……一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世博建筑,将延续文博功能。“十二五”期间,上海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腾出大面积地块,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堪比欧美的“博物馆聚集区”,为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插上文化翅膀。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按照规划,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力争提高至12%,真正确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上海正因地制宜,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争取逐步形成产业轴、产业圈、产业带等。在文化产权交易、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文化类金融产品、版权评估和质押等方面,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今后仍有进一步探索突破的空间。(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