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斑纹》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3:45:14

《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概括文章的思路结构。

2、理解鉴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自然是强者的世界,弱者即便是睡着了,也必须睁着一只眼睛。所以,有人这样写道: “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逃脱,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空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这段精美的文字出自于散文作家周晓枫的《斑纹》

二、预习检查:

1、字音辨析

逶迤yí  巢穴xué   婆娑suō  精湛 zhàn  根茬chá  妊娠rènshēn  鹰隼sǔn  

凹陷ōo   匍匐púfú   蝰蛇kuí   栅栏zhà   犁铧huá    蓑蚰 suōyóu 鲑鱼guī  螫针shì  老趼 ji?n 了望liào逶迤           蛊惑       罪孽 

  jǐng 颈椎              jué警觉

  gěng脖颈              jiào睡觉

lòu露底   jīn禁受   sù住宿

lù裸露    jìn  禁止  xiù星宿

2、字形识记

鳞 鳞片    斓 斑斓     敛 聚敛          辍 辍学      犷粗犷     疱疱疹

嶙 嶙峋    澜 波澜     殓 入殓         缀点缀        旷旷达     庖 庖丁

看尘埃飞舞

3、素材积累

在非洲大陆,舌蝇从不叮斑马,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科学家研究后发现,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而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对舌蝇而言,往往视而不见。

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捕食性动物的攻击,这就意味着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使它有更多被狮子吃掉的风险,当然,它也成功地躲掉了昏睡病的困扰。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选择,一举两得的事很少,可是,我们又必须面临许多选择,这便是人生。

三、文本研习

 (一)理清思路

1、本文以“斑纹”为中心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并概括文章的结构方式。

思路:(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纹。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结构方式: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2、斑纹的含义是什么?

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二)鉴赏语言:

本文的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段话或者几句话,简要的赏析一下

示例1:“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逶迤”写出了蛇的身姿弯曲;“简约”写出了蛇的形体特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写出了蛇斑纹的意义;“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写出了蛇斑纹的炫目,也刻画了蛇的阴险、恶毒的形象。这句话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示例2:盘踞时它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鉴赏重点: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蛇在生活中的几何形象。

示例3: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毒牙……的代价。

鉴赏重点:这句话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蛇的声响危险和蛇的毒牙的厉害。

示例四: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2)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头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一词和“更瞩目的效果”,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示例5: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示例6: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总结方法:

语言鉴赏   三个角度:

1、准确运用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俗语、谚语等

2、巧妙运用句式:长句、短句、特殊句式、关联句、双重否定句等

3、恰当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问、设问等

四个答点:

(1)怎样写的;(2)写出了什么;(3)写得怎样;(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句子含义

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这里的,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总结: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2、联系上下文

3、通过联想

4、从比喻象征义理解

四、拓展应用

1、仿写句式,:根据例句,仿写至少两个结构相似,有一定哲理意味的句式

示例: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仿写:

1)、                                                                 

 

2)、                                                                 

2、根据下面的文字,为“斑纹”下定义

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的条纹。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得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不超过30字)

3、读下面的文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1)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脱。

                                                                                                                   感悟:惊慌的鹿群在头鹿的带领下向一个方向狂奔,组成滚滚向前的洪流,每一只鹿都可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对敢于正面阻挡的敌人构成一定的威胁,因而每一头鹿都是其他鹿的屏障,从这个意义上说,鹿群之间是相互掩护的。但归根结底,鹿群的求生策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跑”,每头鹿都希望自己尽可能跑得快一些,将死亡的危险甩给落在后面的人。“团结就是力量”,而它们只是往一个方向逃跑,与团结“形似”而已。它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哪怕只是表示一下愤怒;更没有人准备牺牲自己来“断后”。

    一旦猎食者大功告成,开始享用它们的战利品,鹿群便失去了奔跑的动力。它们停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悠闲地欣赏猎手们将它们的同类撕成碎片。它们似乎完全不懂“物伤其类”,一直要等到它们未成年的子女落入虎口或它们自己老了、病了,它们才本能地体验到了什么叫“痛苦”,什么叫“绝望”。

    鹿,是不是很麻木,很可笑?

    可在我们自以为崇高的人类社会,类似的悲剧不也经常上演吗?

2)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                  ——周晓枫《斑纹》

解读:世界虽然旷大,但猎食者无处不在。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从来就没有世外桃源。漫长的迁徙之途,先驱者的尸骨就是路标;水草丰美之地,早已被猎食者攫取的目光圈定。

      这是强者的世界,弱者即便是睡着了,也必须睁着一只眼睛。

3)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芽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只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周晓枫《斑纹》

感悟: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嗜血者只接受胃动力的驱谴而不是道德。只有当猎食者打着饱嗝呼呼睡去,弱者的自由才会降临。至于尊严,那是强者的专利,你见过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和一只羚羊坐而论道吗?当然,如果羚羊愿意,它可以到狮腹中聆听它的王关于“尊严”的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