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珍珠塔赠塔王兰英:武穴实验二小三节数学课的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9:24
武穴实验二小三节数学课的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yuanyu 发表于 2005-6-28 9:55:00  

 

 

指导老师:姜瑛俐

 

2005年6月14日,我随省教科所姜瑛俐副主任、廖先亮老师,全国特级教师刘中林老师、访问学者冯纯开一同在武穴实验二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听了三节数学课,每节课都使用了课堂观察工具表进行定量分析,包括《教师活动观察表》、《教师教学环节中教学策略统计表 》、《教师教法观察记录表》、《某一位学生每分钟具体活动观察表》、《全班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学生行为观察表》、《课堂课程资源利用观察记录表》,并进行了课堂教学、专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现场录像。旨在通过课堂观察和互动交流中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从问题入手,确定能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课题,进行行动研究。

三位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A老师,男,28岁,多次主讲校内外公开课,授课内容《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B老师,女,31岁,曾在省教科所组织的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授课内容《分数乘整数》。C老师,女,24岁,在地区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授课内容《制作年历》。三位讲课的教师具有年轻、专业知识较为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基本特点。

一 、具备的优势:

1、利用资源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是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学校生活实例——捐款活动来展开教学。《制作年历》更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收集年历,认识年历,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制作年历。三位老师都利用了3项以上课程资源.并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如制作年历的活动课注重利用了社区和学生生活资源,《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分数乘整数》属于数学知识的新授课,因此,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和学生自身资源。三节课有一位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对于多媒体资源教师有较清晰的认识,不搞形式主义,一定要能真正服务教学才用.说明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资源的开发。

2、把握了“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课程理念。虽然有些教材内容单调,可老师能以学生活动为支撑,在教学组织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努力转化。老师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中,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们交流。如《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中教师出示捐款统计表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自己解决吗?

教师尽量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体现出关怀、尊重、信任。每位教师都采取了创设情境、分小组学习、演示、任务驱动、讨论、师生互动等6种以上教学策略,旨在以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全班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中看出学生的投入时间基本上达到95%以上,说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是比较认可的.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

3 、执教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激励评价。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老师接受你的意见”“看谁(哪组)做的快”等等; 教师还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注意照顾面,兼顾全体学生学习差异,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课堂师生的活动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1、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尝试,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积极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活动、外部操作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我们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都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性,但实际的教学行为却又不知如何去做。

如《制作年历》一课, 在学生学习制作年历的过程中,教师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1)告诉学生年历是由月历组成的。(2) 让学生讨论制作2006年各月的月历的步骤是什么。(3 )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说出做一月月历的几项步骤:做月历第一步是要做什么?(生答知道一月一号是星期几?)再来画表格,表格画好后,干什么?(生答,在月历上写星期一至日,)再怎么办?……(4)教师指导各小组制作年历。 (5 )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设计年历的,并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以实现说、议、做、评四个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虽然教师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 、传授法、活动法 、演示法、 表扬等多种方法,但是并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从《学生投入时间观察表》中也可看出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有学生在开小差。原因是缺少一个学生自我感悟和观察的过程,所以在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月历的步骤时,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去讨论。这说明,当教师忽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时,学生学习主动性就难以发挥。如果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年历一般都具有哪些内容和格式,发现年历的共性,学生就会对年历有一个整体了解,讨论时就不至于出现讨论不热烈的状况。教师对于制作年历的步骤也应放手,可让学生尝试制作平年与闰年的二月月历,总结制作步骤,突破难点,掌握制作方法。

 

《分数乘整数》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教学循序渐进,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整个教学的推进过程是在教师的一个个提问下展开的,学生只能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从《学生行为观察表》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能积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说明,教师放手太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任,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由于预设不到位,没有把握住生成时机.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结论的生成。一堂课能否有成功的生成,与教师在课前设计时是否研究“预设”过“生成”内容、方式、方法有关.所以教师设计的教案应该是像一棵树,主干是总的教学思路.对教学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予以充分的考虑,每种情况对应着一个可能采取的对策,就是树枝.我们发现这三节课都有生成机会,可教师却没有很好的加以把握和利用。

 

如《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 一课老师是这样引入的,首先教师出示一张一年级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但没有各班人数这个条件。教师问:你们从这个表中能获取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6)班捐款最多.

生:我想对一(3)班说,要努力,不能捐得这么少.

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决吗?

生:我想知道每班各有多少人,求平均数是最公平的 。

这位学生说的多好!教师可从这点去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维,把人数条件给出来,让学生自己算平均数,达到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是由于教师开始并不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他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有人数条件和没有人数条件时,所选爱心班级的不同,从而理解求平均数是最公平的。他不想打乱他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对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没有作必要的响应,而是继续问:如果打算在一年级评一个爱心班级,你认为应颁发给哪个班?一学生说:一(6)班,因为钱数最多.师把红花贴在一(6)班旁边。然后教师在统计表第三栏里加了各班人数这一条件,说:现在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生:应颁发给一(1)班

师:为什么?怎样才能算公平?

生:要算各班每个人平均捐多少?

老师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前面学生提出的“求平均数是最公平的”问题上来,浪费了教学时间,错过了学生最想知道的时机。

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也为教师选择要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推进的深度提供了一个参照点。第二,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将会如何进行,会如何思考,这为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和把握教学环节的梯度提供了依据。第三,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如何使知识学习的结构接近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述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生成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考虑得不够。

3、提问过多,不能起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这三节课,每位教师都提出了二十个以上的问题,多的有四十几个问题.老师提的问题多而细,又是预设好的,少有生成,不能随机应对。有的老师以为提问的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主动性。其实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并没有多少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在《求复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了4个问题,在《分数乘整数》和《制作年历》教学中,学生都只主动提了1个问题。从学生每分钟的活动观察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用于让学生提问的时间只有4分钟。

 

教师应该通过提出一个能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而又能紧紧扣住教学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再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如在《制作年历》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制作年历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去观察年历的结构,发现规律,进行探讨。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问地牵着学生去了解年历的类型,制作方法.因为这节活动课的重点不是培养学生制作水平,而是通过制作复习年月日知识.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师在备课时,比较关注的是教材和自己的教,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把握不准,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理解不透彻,这些导致教师在向大家陈述教学目标时,我们感到要么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不确切,要么照抄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教学时,虽然教师的理解透彻,重复地做演示,但学生却难以接受。教师更多的是重视自己发挥,即使安排些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所以导致了教与学有些环节的脱节。
  三、几点感想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是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2、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