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狱三王的结局是怎样:緬甸面紗的背後─經濟民生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01:59
BBC中文網記者 沈平

緬甸的貧富差距問題也十分嚴重,圖為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河畔的簡陋民居
(記者在上一篇報道中談及了對緬甸政治方面的印象,接下來繼續介紹這裡的經濟、社會和民生。)
如果查看一下英國外交部或美國國務院發出的緬甸旅遊信息,你會見到以下的“警告”:
軍政府嚴格控制出入境以及在緬甸內的行動﹔與外國人接觸過的緬甸人事後可能會受到政府的問話﹔全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合資格醫療人員﹔上網十分昂貴,而且“所有”電郵都會被軍情部門審查﹔宗教自由受到極其嚴格的限制……
去之前心裡就在納悶:“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回來之後,不禁覺得那些“警告”似乎有點危言聳聽。
物質生活富裕─只要有錢
根據資料,緬甸是東盟成員國中、乃至全球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想像中的緬甸應該是“一貧如洗”,直到去了仰光的超級市場才讓我大跌眼鏡。那裡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琳琅滿目,許多產品都是從毗鄰的泰國進口的。
市內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擺售了各種歐、美和日本名牌服裝,但我細看之下,懷疑都是冒牌貨。另一間專賣西方高級名牌的商店則應該是正貨,全以美金標價,叫我驚訝的是,這裡甚至還設有一個專柜售賣英國瑪莎百貨的服飾,當我詢問店員這批貨的來源時,她卻說不上來。
另一件讓我想不到的是,日本索尼(Sony)竟然在仰光開設了一間專賣高檔影視產品的陳列室。
當地友人一句:“你還以為我們這兒什麼都沒有!?”把我說得滿臉通紅,無言以對,只好為自己之前存有的成見致歉。
可以說,倫敦有的,在仰光幾乎也都能找得到,而且價錢比倫敦還便宜一點。然而,對於平均月收入只有不到50美元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一頓20美元的泰國餐是種奢侈,一部數千美元的等離子電視更是可望不可求的夢,貧富差距的問題在緬甸同樣十分嚴重。
在仰光街頭馳騁的汽車中經常可以看見奔馳、寶馬、三凌越野等高檔貨,但是都是二手貨,而仰光國際機場的停機坪穿梭巴士則是淘汰下來的日本京都市公共汽車,車上逃生門還寫著“非常口”三個日文漢字。
一位和尚在仰光街頭選購誦經用品,這個攤檔同時還售賣耶穌畫像
有趣的是,緬甸行車道在右邊(與中國內地和美國一樣),可是該國絕大多數的汽車的方向盤竟然也是在右面,估計這可能是因為很多二手車都是直接走私進口,而沒有經過改裝。
十年樹木
鑒於1980年代以來的多場民主運動都是源自大學校園,軍政府於是在1996年下令關閉所有大學,直到2000年才重開。
然而,這根本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復課,據一些當地大學畢業生說,學校只是周末才上課,有些則是整個學年只集中於年底上兩星期的課,學生混上四年就能畢業,無須經過什麼考核,本科以上的高等學術研究就更是談不上了。仰光的私人補習學校因此反而成為了人們學習知識的場所。
一位在仰光聯合國難民署工作的緬甸小伙子感慨地對我說:“我也很不願意這樣批評我的國家,但是緬甸目前的教育制度實在是糟透了。”
漫步在曾經是緬甸最優秀學府之一的仰光大學,只見門庭冷落,一片荒涼死寂的氣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很難想像一個10年沒有真正培養過大學生的國家,如何能夠支撐自己的發展。
其實緬甸許多基建工程都是由中國公司負責,據說部分原因就是緬甸缺乏高技術人才。
並不閉塞的社會
印象中的緬甸應該是封閉落後,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外國的流行文化這裡一樣有,時髦年輕人的打扮與別國的沒有兩樣﹔情侶在公園大方地卿卿我我﹔緬甸土產的“麥當勞”、“肯德雞”、“星吧克”生意興隆。
在唐人街可以買到最新的盜版電影DVD,據說都是由中國進口的,平均1美元一張,幾名意大利遊客一口氣買了50張,笑著臉說了聲“Ciao”(再見)後滿意地離開。
仰光市中心的網吧並不難找,上網費平均約為每小時一美元,在家中上網的費用更低,而且還能登入google等著名搜索器,不過當遇到一些政治敏感話題時,則無法打開有關搜索結果。
在上一篇報道中我提到無法在網吧瀏覽外國新聞網站,但是一位在仰光的朋友上周告訴我,他竟然在另一家網吧成功進入BBC中文網和英文網,但據他說這也不是每次都如此順利。
兩對情侶毫無禁忌地在公園分享一張小椅子
雖然當地報章和電視的國內新聞報道的千篇一律地都是穿著軍服的政府大員接見了某某、巡視了某地,充斥著歌功頌德,但讓我詫異的是,緬甸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竟然直接使用CNN和中國中央電視台第9頻道的畫面及旁白,而且內容的選題也包羅廣泛。
中國電視劇受歡迎
此外,一個緬甸電視台幾乎每天晚上都會播放配有緬甸字幕的中國電視連續劇,據當地華僑說,緬甸拍的電視劇都“爛得不行”,因此中國和韓國的節目特別受歡迎。如果家中裝了衛星天線,更加可以隨意收看BBC、鳳凰衛視、國家地理雜誌、中國各省市的衛星電視台的節目。
我自問是一名“書蟲”,當然要“考查”一下緬甸的書店,發現售賣的書籍深度和水平雖然比不上英國或是中國,但是種類也算是琳琅滿目,還有很多翻譯書,而涉及反恐戰、美國政治等題材似乎特別熱銷。電腦和學習外語的書版本都很新,但是從印刷質量判斷,應該是盜版書。
一個書報攤甚至擺售了最新一期的《時代》、《新聞周刊》、《經濟學人》、《商業周刊》等英文雜誌。
從上述情況來看,我認為緬甸人認識國際社會的機會和途徑,比世界對緬甸的瞭解要廣泛得多。
西方國家總是指責緬甸當局打壓宗教自由,可是就我觀察所見並不完全如此。佛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猶太教堂、天后廟、印度教寺廟在仰光和諧共處,當地甚至還有華人組成的基督教團體。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起許多實行“民主制度”的非洲或拉美國家,緬甸政局相對穩定,人民雖然呼吸不到民主的空氣,但是大部的國民起碼可以免受戰亂和大規模飢荒的煎熬。當然,在解決溫飽等“基本人權”的同時,也不應漠視人民對民主自由的渴望。
制裁還是開放?
雖然昂山素姬一直請求國際社會繼續制裁緬甸,英國政府也呼籲國民不要到緬甸旅遊或者投資,希望藉此能夠打擊軍政府。
但是我認為,制裁措施永遠是一把雙利刃,在砍向當權者的同時,也傷及了平民百姓,而且往往是後者受到的傷害更為嚴重。因為那些達官貴人總是可以憑借其特權保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影響,而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才是制裁的真正犧牲品。
緬甸的前途就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位跟緬甸郵電部門打了10年交道的澳洲商人對我說,除了受到制裁外,軍政府朝令夕改的政策,也令許多外國商人無所適從、甚至損失慘重,從而讓其他外商裹足不前。
當鐵鳥騰空而起告別仰光機場那一刻,心裡最大的感觸是:這裡其實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民風淳樸的國度,只是那些骯髒的政治活脫脫地糟蹋了這片美麗的土地。
緬甸現在需要的是打開國門、融入國際社會、與世界接軌,如果軍政府還是我行我素、固步自封﹔如果英、美等大國依然不肯放下固有的成見﹔如果西方媒體總是以偏概全地報道緬甸的情況,那麼這塊面紗只會越來越厚,遊客和商人將繼續猶豫徘徊在大門外,這種惡性循環將延續下去。
套用中國內地的一句口號:“讓世界認識緬甸,讓緬甸瞭解世界”,也許,這是解開目前死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