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天虫重装上阵互换:跨世纪的大裁军:改革开放后中国裁军170万(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5:35
跨世纪的大裁军:改革开放后中国裁军170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先后三次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探索和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80年代:裁军100
    20多年前,有一张照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竖起食指,目光深邃而坚定--照片的标题就是《裁军100万》。
    1981年,邓小平出任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邓小平认为,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编制,实行"消肿"以节省开支用于现代化装备。
    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在会上,邓小平讲到了军队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的必要性。当时的每个军区领导班子成员有十几名二十名之多,而且结构不合理,官兵比例是1比2.6,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军费很少,而军队人数太多,直接限制了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军员额100万。他向世人传递出这样一条信息:人民解放军正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转向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邓小平论述了百万大裁军和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这一战略性转变的重大意义。他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邓小平强调,中国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正在努力创造和维护这个和平环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会场上所有的高级将领屏息倾听,由愕然到释然,很多人脸上开始洋溢着兴奋的神色。主动裁军100万,这需要多么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啊!掌声如潮水般涌动,照相机的闪光灯频频闪烁,历史在瞬间凝固……
    根据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由过去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
    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全军部队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军队的改革和精简工作。
    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百万大裁军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依照先机关,后部队、院校和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把裁减人员、理顺工作关系、调整机构设置、建立科学制度这样几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以改革带动精简,以精简促进改革。中国军队从此走上精兵之路。
    1.缩减人员规模。
    主要是裁减干部员额,部分干部职位改用士官和士兵等。
    本着"精官"的大原则,此次裁军中精简的重点是机关和直属单位,尤其是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军兵种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人员精简较多,总参谋部机关减少人员60%,总政治部减少30.4%,总后勤部减少52%。调整后的三总部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23.8%,大军区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一半。在平均年龄上,由原来的64.9岁下降到56.7岁,每个班子中都有40岁、50岁、60岁左右的干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结构年龄。   
    这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我军高层领导班子基本实现了年轻化,而且为全军进行精简整编带了个好头,在服从大局、听从组织安排上为全军作出了表率。干部知识结构也进一步改善,60%的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5%的干部经过院校培训,促成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在确定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的服役制度后,军队中原先由军官担任的行政管理、技术领导等76种职务,改由军士长担任,大大减少了军官数量。
    2.成建制地撤并机构。
    包括撤军、撤师等;同时合并机构,如合并大军区、合并院校。将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
    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兵源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从而提高了各个大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全军院校数量精简12%,全军指挥院校实行军官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原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成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3.体制编制结构更加优化。
    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兵团级降为军级,军级降为师级等;将部分属于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如县市人民武装部和内卫部队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陆军野战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分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集团军序列,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
    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已经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形成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新体制,解决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这一重大问题。
    与原陆军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
    4.淘汰陈旧落后的装备,开放部分军事设施。
    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全军医院均向地方开放,收治地方病人,协助地方普查疫情、治疗流行病和地方病。
    此次裁减人员之多,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细节是对数十万干部的安排:离休、退休、转业、就地消化,其中每一项工作都牵扯到方方面面,都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每一个军人、每一个单位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进退和去留的问题,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实际利益都会受到触动。
    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大军区的一大批老同志顾大局、识大体,主动让贤,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很高的风格,为全军树立了榜样。就在军委扩大会议召开期间,在几个大军区调整的基础上,大军区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选配,一批老同志自觉退下来;一批年轻的同志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他们年富力强,具有部队实际工作经验和较高文化科学知识。
     这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我军高层领导班子基本实现了年轻化,而且为全军进行精简整编带了个好头。他们在服从大局、听从组织安排上为全军作出了表率。军队广大干部战士坚决听党指挥,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精简整编方案。一些部队在面临整编的情况下,仍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也克服困难,努力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役战士的安置工作。  各地热情欢迎军队转业干部,积极接待,认真培训,合理使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6年底,中央军委又召开了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检查全军精简整编、体制改革的情况。经过军民齐动员,上下共努力,到 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
    1987年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军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至323.5万人,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减至9.27%。
    百万大裁军以其辉煌的战果,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邓小平在评价这次裁军时指出,中国军队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在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
    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特种兵比例超过了步兵。从人员素质的历史性飞跃,到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从常规武器的长足发展,到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人民军队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百万大裁军,意义非同寻常。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对于国际安全环境思考的重要变革,是在安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战略思维的一次调整。在当时中国北面应对来自苏联的巨大战略压力,南面的边境问题还鏖战尤酣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行动,不仅有利于促使当时的东西方两个集团减缓军备竞赛的势头,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且有助于在世界各国间逐步建立相互信赖的气氛,改善军控与裁军的环境。
    就人员数量而言,这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裁军行动,整个国际社会都感受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和平与发展,开拓精兵之路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气魄。各国媒体都对中国的百万裁军作出积极评价,认为中国的裁军是"实实在在","不是为了宣传"。联邦德国《波恩评论报》指出:"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向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方向加速推进。抚今追昔,百万大裁军是中国军队建设和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没有当年的"消肿瘦身",就没有人民军队今天的腾飞。实践证明,这次裁军行动,朝着精兵的目标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于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能力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重大决策的伟大意义更是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在人们眼前。
     20世纪90年代:裁军50

                 全军调整精简一览表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转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均走上压规模、上质量的精兵之路。裁军不仅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关乎对新军事变革的反应。
    面对继往开来的新征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他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领导全军沿着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开拓奋进。 1990年12月,依据邓小平提出的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根据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新的实践,江泽民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军队建设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强调要按照这个总要求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有效推进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93年初,江泽民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明确了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方向问题,强有力地推进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明确指出:"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包括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国防科研,等等,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揽下,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周密规划,全面部署和深入展开。"
      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革与建设掀开新的一页。1997年7月3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协调发展。"军队的体制编制,是连接军事技术、军事人员、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的桥梁与纽带。体制编制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领导、指挥和管理效率,优化整个军队的系统功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必须深刻认识体制编制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坚持积极稳妥的总方针,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把我军建设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江泽民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召开。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将裁军50万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足以说明裁军的重要性。这在我军建设史上,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表明中国领导人敢于面对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决心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速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中央军委按照高技术战争的要求,以裁军50万为契机,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为重点,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革:
    1、压缩规模。
    进一步压缩陆军部队规模、调整海空军部队编组、撤销部分装备老旧的部队,改革后勤保障、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其中,陆军精简186%,海军精简11.4%,空军精简12.6%,第二炮兵精简2.9%。从加强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干部制度入手,顺利实施新现役军官服役制度、军官军衔制度、文职干部制度,先后出台数百项政策法规,奠定了依法加强我军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框架。
    2、精简机构。
     按照精干、合成、高效原则,对军以上领导指挥机关的职能、编制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确定,撤销、合并了一些职能部门,减少了内设机构和人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机关撤并了部分业务部门,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机关人员精简20%;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2900余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企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转交地方。
    3、优化结构。
    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部队编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或预备役部队。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了一些建制单位。调整后,陆军野战部队在加强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方面取得进展;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4、创新后勤保障和装备体制、保障方式。
    江泽民提出,我军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就是实现保障一体化,建立全新的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三军一体、精干高效的保障体系,把三军的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保障全部统一起来。同时,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要打破军地界限,最大限度地依托利用国民经济体系,增大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社会化的范围。总之,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三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使后勤保障向三军一体、集约化保障方向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兵役制度改革、军官服役制度改革、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军人保险制度改革、军队院校体制改革、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等陆续出台。
    1998年4月5日,成立解放军总装备部,同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调整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加强了武器装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5、改革完善院校教育机制,院校教育逐步实现规模化、综合化、集约化。
    压缩院校规模,撤并了一批教育层次低、学科设置重复的院校,新建扩建了一批综合性院校。提高军官培训层次和调学比例,完善指挥军官初、中、高三级和专业技术军官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的培训体制。军队院校开始走上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的新路子。
     6、重视科技强军,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着眼世界范围内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对我军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原则、方针、机制和组织领导等作出了全面的谋划和部署。把国防科技发展和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坚持科研先行,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使我们的尖端军事技术领域有独到的和相当的威慑力。通过加快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体系的建设,切实打牢我军应对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提高我军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
    7、提高合成作战能力。
    海军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武器装备基本形成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与国土防空相适应的对空情报雷达网;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配套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陆军反应速度、火力合成和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把各种武器联接为一个有机体系,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强调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便、高效。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下,各级机关和部门雷厉风行,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保证了中央决策的顺利实现;在国家和军队深化改革、进行利益关系调整的情况下,全军官兵自觉服从大局,坚定地拥护和支持改革。经过这次精简整编,军队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结构进一步优化,20余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地方工作。这是新中国历次裁减军队员额中干部精简比例较高的一次。
    技术军兵种继续加强,编制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现代化水平更加提高,更能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
    与裁军行动相同步,我军干部队伍的结构开始向知识型转变,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脱颖而出。全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88%、90%、75%。海军中的一线舰长100%毕业于专业院校;空军中的航空兵师长、军长都是能飞四种气象的特级飞行员;战略导弹部队中的专业技术军官几乎都是学士甚至硕士。
     人民解放军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3月9日,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共十五大提出的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重大任务已经完成。全军编制人数减至250万以内。当年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减至7.6%,达到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 裁军50万,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和决心,是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军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实际行动,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先后裁减员额100万和50万为标志,人民解放军体制编制实行重大变革,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阔步前进。
                      新世纪新阶段:裁军20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基于以上判断,中国一如既往地与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矢志不渝地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发展。
    2003年6月23日,中央军委制定和印发了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并在7月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全面展开了新一轮的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面对新形势,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这个重大决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对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至此,继邓小平领导的百万大裁军之后,中国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20万宣告开始。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百万大裁军以及90年代的50万裁军相比,这次裁军行动可以说在数量上是最少的,然而,中国宣布裁军的消息却依然在世界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9月1日下午1时20分左右,中国播发裁军20万消息后,世界主要国家媒体迅速作出反应。
    路透社于1时24分、法新社于1时47分、美联社于4时43分在第一时间播发消息,并在随后连发相关报道,采访相关专家,对中国此次裁军20万进行评论和分析。
    香港《大公报》评论称,这一决定表明,中国军队继续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今次再度实行大规模裁军,是解放军努力适应近十余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进行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以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美联社则认为,中国裁军后的军事力量仍然足以维护其国际利益,在役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中国再次裁军20万,体现的不仅是经济角度的成本节约问题,还涉及国防战略和军事部署的调整方向,表明解放军将进一步抛弃"人海战术",转向注重高科技作战手段。
    更多的媒体则集中分析了此次裁军所产生的意义,认为这一大规模裁军表明,中国军队继续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没有因自身实力的增长而改变战略取向,是对"绝不称霸"诺言的实践。
    近年来,西方强国通过全面推进军事变革,大幅增加军费,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差距,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面临新任务和挑战。同时,"台独"等分裂主义势力日益猖獗,与国际反华势力遥相呼应,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精兵政策,向全世界宣布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一方面,它是中国有能力和有信心的表现,表明中国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充满信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另一方面,再次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真诚地愿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
    这次裁军行动主要是要精简机构,减少领导机关层次、机构和人员,机关直属单位,非作战部队,办学效益不高的院校,保障摊子,农副业生产机构,物资机构以及文体单位;撤销所有非编单位、机构;增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高技术部队;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精简后勤机构和人员;调整院校体制编制,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与前几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精简的重点是干部。
    通过压缩规模,大幅减少干部数量,改善官兵编配比例,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优化军兵种结构,精简陆军,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重大比例关系,使领导指挥管理和保障机制得到改进;注重提高质量,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从而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注重武器装备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武器装备的研发、试验验证、集成、制造能力,一批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电子对抗装备陆续装备部队,提高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水平;实行常备军、武装警察、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形成优势互补的武装力量整体结构。
    胡锦涛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党中央、中央军委仍然把优化军队结构、走精兵之路当成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强军队干部队伍建设。
    2004年底,胡锦涛向全军郑重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主席"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论述,是对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坐标中的最新定位,是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祖国,为保卫祖国和平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最新承诺;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开阔了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进一步拓展我军的职能使命,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标准,充实了走精兵之路的指导原则。胡锦涛出席军队会议时作重要讲话我军职能有了新的拓展,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无疑也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力量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调整改革军队组织形态势在必行,要不失时机地建设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军事体系,积极顺应当今时代军事发展潮流,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放在首位,确保军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30年来,我军体制编制进行了数次大的调整改革,之所以每次都能顺利完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党在军队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一整套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贯彻始终,落到实处。其次必须靠改革,走"精兵利器"之路。所谓"精兵利器",就是人员要精干,编制要科学,装备要精良,指挥要高效。
    胡锦涛对做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要积极推进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为主体的综合性改革;要强化组织编制管理,巩固调整改革成果。
     他多次强调,新军事变革对军队规模的要求是合理、适度、够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是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发展的历史趋势。当前,我军的机械化还没有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的严峻挑战,要求我军必须"努力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如何集中有限的战略资源,在军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军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是我军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解决军费供需矛盾,让有限的军费产生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思路就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战斗力。这次我军裁减员额20万,节省了一笔可观的"人头"费用,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提高有限军费的使用效益,适当弥补装备费用的不足,切实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军的大好事。
    2005年9月1日,中国发表《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再次表明中国完成裁军任务的决心。   

      2005年底,全军团以上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调整精简任务已经结束;作战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全部到位;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战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院校、训练机构调整改革已经落实;精简干部按计划顺利分流安置。其中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
    军队总员额下降为230万,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了15%;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陆军撤销了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旅-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了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陆军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已下降至历史最低点;海军、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海军基地改编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实行区域性指挥;第二炮兵撤销、合并部分建制单位,优化了作战部队编成。
    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我军圆满完成20万人的精简任务,此次裁军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这标志着我军已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从结构上更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长远的意义。
    20多年前,邓小平曾经有过一个预言:"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开始寻求"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006年3月11日,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全,安全才能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发展并拥有适当的军事力量,是任何主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正当权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对国际社会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因而需要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经验,指出"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兵的统一"。
    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它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个重大战略思想,对我军职责使命提出更高要求,将极大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富国不意味着称霸,强兵不等同黩武。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能成为它构成威胁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阔步前行,关键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00万-300万-250万-230万,这个裁减规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充分体现出中国对军控与裁军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爱和平、求发展的真诚愿望,显示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决心。
    中国一贯注重控制国防费规模,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国防费。中国的国防费,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国民人均、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标上,在世界上都是低水平的。中国政府对国防费始终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和批准。
    中国国防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对别国构成什么"威胁",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30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开国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精兵、高效、合成,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越走越宽。 2005年底,全军团以上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调整精简任务已经结束;作战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全部到位;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战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院校、训练机构调整改革已经落实;精简干部按计划顺利分流安置。其中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
    军队总员额下降为230万,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了15%;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陆军撤销了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旅-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了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陆军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已下降至历史最低点;海军、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海军基地改编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实行区域性指挥;第二炮兵撤销、合并部分建制单位,优化了作战部队编成。
    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我军圆满完成20万人的精简任务,此次裁军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这标志着我军已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从结构上更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长远的意义。
    20多年前,邓小平曾经有过一个预言:"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开始寻求"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006年3月11日,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全,安全才能发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发展并拥有适当的军事力量,是任何主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正当权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对国际社会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因而需要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经验,指出"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兵的统一"。
    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它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个重大战略思想,对我军职责使命提出更高要求,将极大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富国不意味着称霸,强兵不等同黩武。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能成为它构成威胁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阔步前行,关键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00万-300万-250万-230万,这个裁减规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充分体现出中国对军控与裁军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爱和平、求发展的真诚愿望,显示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决心。
    中国一贯注重控制国防费规模,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国防费。中国的国防费,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国民人均、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标上,在世界上都是低水平的。中国政府对国防费始终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和批准。
    中国国防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对别国构成什么"威胁",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30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开国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精兵、高效、合成,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