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怎么扩大背包:戚本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37:27
网山东网群 >威海 >威海名人 戚本禹
"文革"风云人物戚本禹
戚本禹,1931年出生,威海市城里北沟人。在威海读完小学后,11岁时,随父亲到上海,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在校期间,接受进步思想,投身地下学运,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被选送至中央团校前身--劳动大学学习。1950年5月4日分配到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工作。后任《红旗》杂志历史编辑组组长。1966年后,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戚本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工作时,业余钻研历史,写出关于李秀成之死的文章,向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发起挑战,在《光明日报》上展开论战。毛泽东看后,赞扬了戚本禹。于是,戚本禹调入《红旗》杂志社。
1965年12月,《红旗》杂志第13期发表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文章攻击翦伯赞提出的既要重视阶级观点,又要注意历史主义的意见是"超阶级"、"纯客观"的资产阶级观点。文章发表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戚本禹闻讯后,随即又发表了《翦伯赞同志的历史观点应该批判》的文章,给翦伯赞扣上了"资产阶级史学代表人物"的帽子。戚本禹由此名声大噪。"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央成立了文革小组。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戚本禹也随之成为中央文革小组中的四支"笔"之一。
进入中央文革小组,使戚本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走上了"文革"政治舞台。其间,田家英被迫害致死后,戚本禹取而代之,担任毛泽东和江青两人的秘书,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真正使他以"理论家"而闻名于世的,是1967年他亲手炮制的"奇文"--《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历史影片<清宫秘史>》。1967年3月30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4月1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刊登。随后,全国各大报转载。
当时已没有了人身自由的刘少奇在中南海看到了这篇文章后,气愤至极,他把报纸一摔,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篇文章有许多假话。我什么时候说过那个电影(指《清宫秘史》)是爱国主义的?什么时候说过当'红色买办'?不符合事实,是栽赃!党内斗争从来没有这么不严肃过。我不反革命,也不反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是我在七大上提出来的,我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比别人少"。他越说越气愤:"我早在去年8月的会议上就讲过五不怕,如果这些人无所畏惧,光明正大,可以辩论嘛!在中央委员会辩论,在人民群众中辩论嘛!我还要为这个国家、人民,为我们党和广大干部讲几句话!"自戚本禹的文章发表之日起,各大报相继开展了矛头对着"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所谓"革命大批判"。
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6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称这篇文章"击中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要害",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判运动。这样,戚本禹这篇臭名昭著的文章,就为诬陷和迫害刘少奇定下了基调。也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戚本禹一跃成为名震全国的"戚大帅"。中南海内外掀起的这股恶浪,是戚本禹秉承江青、陈伯达旨意,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次集中迫害。8月1日,《红旗》杂志第十二期发表社论《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0周年》。社论说:"要把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揭露出来,从政治上和思想上把他们斗倒斗臭"。强调目前的斗争大方向是"掀起一个对党内、军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判运动"。毛泽东看了《红旗》杂志的"八一"社论,写了"大毒草"三个字!毛泽东批示:"还我长城!"并表示这一回一定要追究责任!
毛泽东的"震怒",使北京的政治气候骤变。"追究责任"追到了王力、关锋头上。8月30日,王力、关锋被隔离审查。12月,北京街头出现炮轰戚本禹的大幅标语:"戚本禹与王、关是一伙!""戚本禹滚出'中央文革'!"
其实,毛泽东在决定打倒王力、关锋时已对戚本禹十分不满。在上海,毛泽东对杨成武说:"先抓王力、关锋,把他们分割一下,看看戚本禹有无转变。"
在王力、关峰倒台之后,戚本禹的根基不稳了。戚本禹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打倒戚本禹"之声越来越高。陈伯达在《红旗》杂志编辑部里透露风声:"在《红旗》杂志,除了我之外,在揭发王力、关锋的同时,所有的人都可以揭!"陈伯达的话,意味着戚本禹的问题也可以揭发。终于,在1968年1月14日,戚本禹也"请假检讨"了!随后,戚本禹被关进秦城监狱。1983年7月14日,戚本禹因反革命罪被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1983年11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和聚众打砸抢罪判处戚本禹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戚本禹1986年出狱后一直在上海市图书馆收藏部当图书管理员,有时撰写历史方面的文章,1994年出版了《大人物的心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