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重量计算公式:治疗痿证的常用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7:17
五行综合特色疗法理论的依据
五行综合疗法,运用祖国医学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和交互抑制的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利用脏腑气机清浊升降的圆运动生理;采用中医经络循环与圆道,营卫循环与圆道,于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关联,结合人体气机圆运动进行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辩证论治。
五行生克
五行与自然
五行与人体



























五九





















官窍



























惊骇

荧惑












小肠






五脏









湿
长夏






肉四肢



舌本

太白



西








大肠


皮毛
悲忧

















膀胱
耳二阴


惊恐



这一归类表,有纵横两种联系,横的联系中,一般是“同气相求”,有助长的关系;但是“亢”则“害”也可能有损害的关系。如甘能补脾,但也能产生湿热,使气机壅滞而害脾。纵的联系即是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的生克价值在于有更多的辩证法思想。它说明了事物之间互相助长和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分析矛盾是怎样对立又怎样统一时,五行学说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这种多因素的关系,以生、克的矛盾来谈,可概括为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种关系,所谓相生即滋生、助长之意,相克即克伐、制约之意,五行的生克关系见下图:

自然界的一切事,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维持动态的平衡,这在人体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① 金克木─向东(我克);金生水─向北(我生);火克金─向南(克我);土生金─向西(生我)
② 以金为例:木、水、土、火如此类推……。
③ 凡克我的方位即是不适应我的方位所以异地换方向睡眠均不佳。
※清浊升降的圆运动生理
清浊升降是人体气机圆运动的核心,升清,谓升其清阳;降浊,即降其浊阴,“清阳”与“浊阴”皆为体内的水谷精微所产生,其清轻升发部分是为清阳,浓浊降泄部分则为浊阴,浊阴既包含较重浊的营养物质,也包括体内产生的糟粕,正如《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清升浊降总的规律是清气注阴,藏于五脏,浊气注阳,行于六腑,清中有浊,又复下降,浊中寓清,遂再上升,不外乎清者升,浊者降,如是则气血相顺、营卫不悖。总而言之,升降出入是脏腑气机运行的主要形式,有升降才有出入,升中寓有降,降中寓有升,升清降浊也即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清气所以能升,浊气所以能降,皆有赖于五脏的上升功能和六腑的下降作用,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即是升清阳降浊阴对人体生理意义的精辟概括。
清浊的升降出入是一个圆的运转过程,如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水谷通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在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上输心肺,而后运布周身,其浊者降至大肠而出体外,肺将清中之清者布散于周身,清中之浊者下输于肾,其中,浊中之清者又复上输于肺,浊中之浊者则下趋膀胱排出体外,正如张景岳所说:“浊者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清之浊者,自外而入。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
其它,在呼吸吐纳功能上,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同样构成一个呼吸圆周,此外,心肺之间的气血升降,肝胆之间的清汁升降,无不是圆的运动形式。以上说明中医运动不仅体现在经气、营卫气血的循环方面,还体现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之中,足见圆道在人体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经络循环与圆道
人体的经络循环无论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灵枢.经脉》) 即言经气从肺经发出经过十二经的循环又复注于肺,说明经络的循环呈现着圆的往复。
经络循环的圆道,精髓在于天的圆道相应,如﹙《灵枢•五十营》)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血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即言经脉之气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脉,和天体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宿相应。经络循环之圆道与天道之圆相应,体现了人与天地共脉搏,与日月同呼吸的圆道关系,一昼夜经气循环一周与天之圆道相应,最佳的呼吸数应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比今人呼吸次数约慢一倍,符合今人摄生的标准,说明人体这个小圆跟随宇宙日、月运行这个大圆旋转着,有着“生死与共”的联系。人体这个小圆道和天地这个大圆道相应,于人体生命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营卫循环与圆道
营卫气在人体的循环同样是呈圆道的,同样是首尾相贯的圆周循环,其中,从“太阳出”最后又“复出太阴”说明营气的循环仍以圆周运动的形式进行。
关于卫气的循环,《灵枢•卫气》言:“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指出了营卫气相随、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
又,阳气行于阳则三阳经卫御功能增强,行于阴则三阴经卫御功能增大。卫气在人体中最大的功能便是行于人体外表及内脏,起到温煦作用。如《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薰于肓膜,散于胸腹。”其次便是卫气与人体的免疫机制密切相关,卫气除具有加强人体的屏障作用外,还具有与深入的邪气搏击的作用,因此和疾病的发病学关系密切。如《素问•疟论》说:“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 人体气机圆运动
一、 人体气机圆运动规律
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在《周易》圆道的启导下产生的。《周易》圆道体现着事物的循环往复和宏观世界的周期性循环。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是《周易》圆道的体现,反映了圆运动形式(图18—1,18—3)。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该圆运动和《周易》文王(后天)八卦相吻,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一) 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肾是升降的启动力,所谓坎阳发动,肾水温升则脾转肝升,于是水升火降,坎离交泰。从而完成左阴升,右凉降的气化圆运动形式,也即在肾阳命火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致使肝脾温升而心肺凉降。其中,肾水本应下沉,之所以能上济心火,是因为坎阳的发动;心火本性上炎,却反下降,又是因为肾水的上济,以阴阳互根之理矣。圆运动中心肾水火的升降,体现了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易理。肾、命之火乃坎中之阳,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即两水中之真火,为人身火种,圆运动左半圆之温升全赖此一火种。心阴为离中之阴乃一阴含于二水之中,为人体之真水,得坎水之济,始能下荫,圆运动右半圆之凉降,全在于此。如阳虚火衰,坎阳无力发动,肾水不能温升则肝脾失煦而不转;或心阴亏耗,心火上炎,肺胃失荫则弗能凉降,如此,整个升降运动势必停滞。因此,心肾实为升降圆运动的根本。
(二)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升降的化源全在脾胃,脾胃二者一为阴土本湿,一为阳土性燥,燥湿调停,中气得以化源,中阳发动枢轴能运转,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如中土失运,气虚脾陷,或胃燥气逆则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四轮不转,正如前人所言:“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降,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如此。”因此,圆运动枢轴的转动不仅赖坎阳的发动,其中,中土的健运也是升降的关键。
(三)肝肺是升降的翼佐
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肺—为藏气,肝肺的升降实际也就是气血的升降,肝肺一左一右,犹如两翼一样。肝主升发,肺司肃降,故左半圆的温升需赖肝木的温升,右半圆的凉降必依肺金的顺降,如肝肺气机失调,必致气血逆乱,则升降悖逆,足见肝肺在升降圆运动中的翼羽作用。
上述说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一种气化运动,取决于心肾水火的平衡,脾胃燥湿的调停,以及肝气血的协调,三者共奏气机升降圆运动之功。
二、人体气机圆运动的临床应用
脏腑气机圆运动在辩证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圆运动进行辩证是辩证论治中的一个值得开辟的新领域。
(一)左半圆升机失常的辩证论治
圆运动以左半圆肝脾肾主升,右半圆心肺胃主降,影响升降失职主要为脾肾,而起决定意义的又在于肾。临床上肾阳式微坎阳不能发动,必致脾陷胃逆、肝木不版本号,故许多情况下,脾虚升陷,单纯补脾力弱效差,若兼以补肾则效力倍增。这种情况用理中汤如再加附子则效如桴鼓。即前贤所谓“补脾莫若补肾”之意也。
左半圆升机失职,临床常出现一组谓之“水寒土湿木郁”,即肾阳虚、脾湿水泛,肝气郁滞不升的综合症状,证见畏寒肢冷、头昏腰酸、浮肿便稀、食少纳呆、神郁寡欢,舌质青苔白腻、脉沉弦、两尺无力等,应予“暖水、燥土、疏木”治之。由于肾阳虚衰导致肾寒脾湿、已土不升及水木俱陷,故应湿补肾阳、健脾运湿及疏达肝木予以纠正。
(二)右半圆降机失常的辩证论治
右半圆的降机由心肺胃组成,胃为戊土(燥土),脾为已土(湿土),胃赖心血所荫,脾湿所濡。正常情况下,燥湿调停脾升胃降,则右半圆能正常右旋。如心阴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荫,则易导致胃燥上逆,胃逆则肺气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病理,临床出现心烦失眠、心情不畅,干哎胃胀、鼻干、胸部不适等综合证。发展下去则可出现干呛咳逆等证,治疗原则为“清心润土凉金”,如竹叶石膏汤之类可以调复。又如有的情况下,胃逆不降,除用瓜蒌、半夏开结降逆之外,酌加黄连却显奇效,此因根源在心,所谓治胃莫如治心故也,上述说明右半圆降机失职和心肺胃密切相关。
综观上述,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导源于《周易》圆道理论,发展于《内经》,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专病专方与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历来重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但同时也包含辩病论治的内容。辨病是根据患病部位 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病状特点,以辨析诊断疾病,故辨病论治就是针对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辨病反映疾病的全过程的综合诊断,具有相对稳定性。辨证论 治是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诊断,针对该阶段的诊断,确定治疗。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我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DMD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肌肉萎缩以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风内动、脾气虚弱、痰瘀互结。中医辨证虽有肝风症、肝肾两虚症、脾虚症的偏重不同。但反 应到每个病人则三者往往相互兼夹,很难区分为单一的证型。所以,我们采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了肌肉萎缩这一主要环节,遣方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要点
1、补肝肾、佐平肝熄风
2、益脾气,健生化之源
3、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五、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
(一) 治痿是否"独"取阳明
在《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但在临床上"独"字是否指"只"或"单"取阳明,后世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治痿只单取阳明.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何哉?"观《内经》原文"独取阳明"源自"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若认为治痿只独取阳明,与后文的各补其"而各通其俞"及"各以其时受用的"各"字不相称.高士棕认为《内经》言:"独取阳明"是针对《灵枢•根结篇》中所指太阳、阳明、少阳三者而言的,并不是说痿疾只单独取阳明。如 《灵枢•根结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析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阳明…”,即治痿非独取阳明之意。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影响它脏而生病变,所以“ 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在取阳明,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才知《内经》之旨。
(二) 如何“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中的“阳明”所指应为脾、胃、大肠、小肠,因这些脏腑在生理功能上需要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而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上都有各自不同之处,所以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各脏腑虚实寒热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法,而非重取阴阳即谓补。
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大肠主排池糟粕,小肠分清泌浊。如其功能受损,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型,所以在治疗时“独取阳明”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祛阳明之实以治痿,包括清阳明胃热,化阳明痰浊,清阳明湿热,泻阳明腑实,消食导滞。二是补阳明之虚以治痿,包括益脾胃之气,补阳明之阴等,由此可知,“治痿独取阳明”并非只补不泻,而是根据阳明经的虚实寒热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分别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治疗方法。
六、治疗痿证的常用方法
1、清肺润燥,养津布液
肺居上焦,乃一身之华盖,主气,布津液具有宣发之功能,肺属娇脏,惟得清肃才能发挥布津之功能。即《灵枢•决气》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润养而体健无病。若肺热失清,“肺热叶焦”,宣法不利,敷布失司,不能布送津液则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则变生痿证。即《素问•痿论》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此法多用于外感热病伤肺或湿病余热未尽,伤及肺胃之阴液而致,临证多见发热,肢体痿软无力,伴咳嗽少痰,口渴欲饮,气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清利湿热,燥湿化痰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因素嗜肥甘厚味或感受湿邪,导致湿邪困脾,脾不健运,聚湿酿痰,蕴久化热,湿热瘀浊日久,阻碍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则生痿症。临症多见发病前有受潮湿、淋雨等诱因,即而出现肢体酸软无力,甚则不能运动,肢体困重,时有麻木、倦怠嗜睡,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质淡红或红,苔白厚或黄腻,脉滑数或濡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