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屈服强度查询:禅悦不倒单中的精华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08:21
作者:在人间
采集了一下精华,呵呵,以供大家享用
本文发布:禅悦
计划先从每日4小时睡眠开始,二个月后改为每日3.5小时,再后改为3小时,如此如此,过渡过渡,自度自度,萨婆诃。
然而,有一秘要所在:每日23时之前必须就寝,何以故?
晨三时起,一座至四时,起做八段锦,喝水,四时半与诸师兄做早课(楞严咒、十小咒等),再一座四十分。
前座单盘,仍有昏沉,后座双盘,于二十分时如常开始腿痛,看住心中痛念,身所受者,皆是我相。(师云:破我相之诀,唯一字——“忍”)。
其实,所谓腿痛的感觉,也不过是想出来的,因局限于六根之无明,以幻作实,不知其本梦幻泡影。
一日,师领众放生,河边风大,禅悦小儿抖抖索索,师斥:把心定住,你再看它还冷不冷!依之,实无需发抖,由此想到座中腿痛,同一理也。
关于熬腿,师曾有示:一定不要一感觉疼痛就换腿,否则久而久之,会导致片刻都不能忍受,一盘腿就感觉疼痛不堪。要么不上座,上座就规定必须到某个时间才能换腿或者下座,慢慢的,可以一次比一次多熬一点点,最后便突破这个难题了。
再说说盘腿的方式
初学者不必强求双盘,甚至可以散盘,如果观心得力,散盘一样有功效;
但如果单盘,一定不要总是盘一边(比如说总是左腿在上),因单盘的姿势在垂直向是偏离垂直线的,也就会导致脊柱不中正,如果总是偏向一边,最后会使脊柱歪向一边。这一点,禅悦同学是有教训的,因总是感觉左腿在上舒服,几乎从来都不换姿势,最后发现左腿在上时盘得舒服,右腿在上时,脊柱就开始隐隐作痛,方知不妙,矫正了好久,现在大概恢复得差不离了。
同理,如果是修不倒单,尽量不要单盘,要么双盘,要么索性散盘。
双盘的秘诀
在于心的柔和,心柔则腿柔,心刚强则腿子刚强,因此,盘腿的过程实是观心、扭转刚强习气的过程。初学者若双盘有困难,可在每次散盘或单盘有顷后尝试双盘,此时腿子会柔软些。或者可以试着压腿,一腿伸直,另一腿以拟盘腿的姿势,盘曲到伸直那条腿的腿根,按住曲腿往下按压若干,换腿,如此往复几次,一般就可以较简单地盘上了。
若腿子业障重,可在压腿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回向给腿子。当然,平时念经念佛回向也是可以的。
另外,诵经时可以同时熬腿,一举两得。
倒?还是不倒?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修不倒单,是不是就是为了一个“不倒”?如我一开始所理解的,只要我不倒就可以了,哪怕是靠着墙,可以睡得鼾声雷动,或者能不靠墙,就是直立着腰板入睡,那算是功夫比较高的?
这怕是一个普遍的误区。
“不倒”的本质,在于摄心不寐。而摄心不寐,并不在外相,真正摄心不寐者,即使看起来在呼呼大睡,鼾声大作,对周围的一切他也是了知分明。这里插播一个公案:
玄奘一个大弟子窥基法师,又名三车和尚,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守戒律,功德成就,因而有天人天女供养。窥基大师去看他那天,天人不来了,两人只好挨饿。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褡。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便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不规矩,又打呼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只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
道宣律师不敢说话了,真有这回事,他怎么知道?
——摘自南怀瑾老师《如何修证佛法》
以上就是摄心不寐的定境。
因此,真正的不倒单,不是在座中睡觉,而一定是在定中。而这是个渐次修证而得的境界,而非扯一根绳子拴住自己挂在梁上,得一个表面的“不倒”就行的。
这里面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给自己一个开许——可以坐着睡觉,那等昏沉来时,很容易就顺水推舟,“昏迷”过去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昏沉就睡,丝毫没有运用心力去抵抗昏沉的过程和功夫,这样是很难有突破的。
因此,要么不上座,上座就是打起精神,绝不向昏沉投诚!如果实在抵不过,那就好好躺下睡去,养足了精神再战。千万不要搞个四不像。
这也是善师反复强调要我提醒当今盲修不倒单的修行人的地方,望学人莫辜负。
子时睡觉的问题吧
天地自然是循环变化的,以一个时辰为单位,也就是每两小时变化一次,而子时(23点-1点)是阴气盛极之后,一阳初生的时间,作为在人法界的人的身体,也是一阳初生的时刻;相对的,午时(11点-13点)是一阴初生。(此时如果在山顶上打坐,当你感觉到第一丝风的那个时刻,正好是11点,而这风,也会在23点准时停歇。)
因此,既然是在这个人法界,人就应该顺应自然,在这两个时刻及时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休眠,这样才不会打乱元阳元阴的根,否则就打乱了这阴阳循环,至少12个时辰不能恢复,久之,则损害身体。(由此,今人喜“夜生活”之习气,至愚也。)
对渐次修行不倒单的人来说,既然有更多的禅坐计划,那么在子时就应该好好睡上一觉,养足精神再起来用功。否则就会,“因不到頭。捱得昏了困了。日裡也似夜裡。夜裡也似日裡。行時也似坐時。坐時也似行時。只是一箇昏沉散亂。輥作一團。如一塊爛泥相似。要一須臾淨潔。不可得”(《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卷2)。哈哈,整日里昏昏沉沉,这是修了个什么不倒单?
因此,习不倒单者,应循序渐次,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慢慢减少睡眠时间,但一定是子时开始就睡,最后突破子时那个一阳初生的关口,就可以了。
根据善师的开示,打坐入深禅定,其实是最全面的休息,是包括身、心、意的休息,而睡眠只是肉身子的休息,子时,正是肉身的最佳休息时间,所以,在这个时刻睡觉是最佳的选择。
而最佳的打坐时间,反而是在早上起床后。
同样,午时跟子时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要微笑?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一般提到的打坐要领中,都有要求面带微笑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经过昨天早上过于用力熬腿而导致难受的体验,今早打坐时,我才想起,当时完全忘了这茬儿了。
微笑,能让心柔和,是一种般若的妙用。
微笑着上座,微笑着盘上腿,微笑着观呼吸,微笑着看腿痛的起落。
蒙娜丽莎深谙般若之道。
而一旦忘了微笑,你会发现,你打坐时一定是板着脸,浑身紧张。腿痛会让你如坐针毡。
就这么淡淡微笑地坐着,一座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连腿痛都那么柔和。
其实,当你微笑着看待周遭的一切时,一切都变得柔和。
因为,什么不在你的心里呢?什么不是你心的折射呢?
重温善师的开示
昏沉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平时过于用力——心宗讲的用力,一般都是指用心,也就是用心过重。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带着第三只眼睛,淡淡地看着自己,淡淡地去做,告诉自己:我就是不进去。
而一旦太过于著在一件事情上,就会发现自己心里整个被这件事填得满满的,没有留下一丝空闲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失去了般若的观照。这样,因自性光明的大量释放,加持出一个魔障,打坐时就会反弹回来,造成昏沉。
所以,一般而言,情执重者易昏沉。
有的朋友,谈及任何事情时,都是一种非常投入,甚至动情的,声色并茂,就差声泪俱下的方式,这就是典型的太用力了。
一定不失唯观如幻的观照
这也是修不倒单者,平时用功的关键所在。可以这样说,不倒单不是在座上修的,座上只是检验你白天观照功夫做得如何,假如说你打坐时非常昏沉,脑袋耷拉(跟开批斗会似的),或者东倒西歪,那一定是白天做事情太用力了。
比如说你现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完全没必要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放出那么多能量,完全可以把身子往后靠靠,眼睛也别睁那么大,甚至可以眯上点,就那么远远地,淡淡地看。
还可以带点微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知道为什么要微笑?去看前页俺的帖子)。
怎么样,现在感觉如何?
打坐姿势及其他注意
因以前懒散、放逸的习气,造成身体上有不少业障,不修行倒是没什么问题,一旦开始打坐修禅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说,背部习惯性地有些佝偻,腰也总是塌着,打坐时总是直不起来,导致身体不中正。
而打坐时身体中正,尤其是脊柱的中正,是非常重要的。
在座中,身体应该呈一座塔状,臀部应该是微微后突,如塔座状,而脊柱应该是垂直于水平面的。
很多朋友,包括我以前,坐的时候总都习惯靠着后墙或椅背,这样,脊柱下半部分就往后突,就形不成中正的姿势,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腰间椎盘突出(我就因一开始的盲修而导致这个部位的虚症,不过经过调整,现在基本没问题了)。
同时,头也应保持中正,下巴微微内扣。
如果脑袋歪着,人就容易昏沉,很快就昏昏欲睡了。哈哈,不信可以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手印的问题
佛部的印相是以右手背安于左手掌上,两手拇指平摆互拄(微微相抵,但不用力)。此为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结之印契,名法界定印,一称大日定印。或者称为三昧定印。这也是一般打坐应采用的手印模式。
然而,以上是男性结印的模式,女性的手印略有差别,左右正好相反,是左手在上。这是由男女阴阳不同而造成的,男性身体是前阳后阴,女性则相反。(而手的左右阴阳,男女是一样的,都是左阳右阴)。
手的位置和虚腋
关于手印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有说放腿上,有说应抬起来,这其实并非关键,关键是看腋窝是否虚圆。两手臂应略往后摆,腋窝应该虚着,这是符合法界和谐的姿势。
另外,打坐前,应把腿(尤其是膝盖)、腰,甚至后脑用薄被、毯子之类的包起来,以防风寒入侵。四季打坐都应如此,无非是天热时换成薄的毛巾毯。
另外要注意尽量不要在空调房里打坐,尤其是夏天开着冷气空调。实在太热的天气,可以在另一个房间开着空调,让凉气渗过来,空调温度可以调高一点。
千万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所谓防风如防箭,哈哈。看看达摩祖师的示范吧!
为什么要修禅定?近日重温南师的经典著作《如何修证佛法》,发现该书在开端便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此摘录下来,以供养诸位。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象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众笑)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天忽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多时间都是在盘腿枯坐中,熬得腿骨生疼,且无生机,甚或抑郁在胸,竟如困狮一般,需时而低吼一声来宣泄。
显然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然后想起高僧古德们的修行模式来,似乎除了达摩祖师一坐多年不动弹之外,其余的多是时常在经行中,而在经行中出种种境界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憨山大师的例子:
憨山德清( 1546-1623),金陵人,俗姓蔡,十二岁入南京报恩寺。三十岁,结茅北台龙门。一日粥罢经行,忽然立定而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如大圆镜,影显山河大地;有偈云: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微;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因发悟无人印证,即展《楞伽经》印证,八个月,经旨了然。
于是开始增加经行计划,凌晨起床先经行20分钟,然后第一座改为站桩。
站桩是多年前的功课,当时炼少林气功,每日站桩5小时左右,炼得整日介神完气足,身轻如燕。学佛后就不炼了,反而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而善师最初曾开示,要修不倒单,就得先站桩,当时有点不以为然:学佛了还炼这玩意儿干啥,虽然以前没刻意去炼什么内气外放,但总觉著相。于是只管打坐。
因这阵子工作繁忙,耗神厉害,每天第一座总是在昏沉中虚度,加上感觉身体有点虚,于是想着是不是恢复站桩这活计。也是想起师父的开示,禅人非不养生,亦非不注意身体,只是用而不著罢了。达摩祖师传的少林武功,本意即是强壮色身所用,但绝不执著,只是后世差不多已经将祖师的本意丢了,唯有喟叹。
于是今日凌晨就开始了新的计划,经行,加站桩,站桩不多说,功底还在,对经行仍有莫大的疑问,包括白天的两三次定时行走,只是缓步溜达而已,同时默然念佛,对身体的关节活络似乎很有效,同时也能感受到活动身体后所带来的调理,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在下午请师父开示,蒙师父慈悲,在此将大意略作整理,以飨诸位。
师示:经行乃禅修的一种方式,非为锻炼身体,经行与打坐,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禅人若有一半时间在禅坐,则有一半时间在经行。
(时,师令闭眼行走,禅悦抖抖索索,摸摸索索,不敢前行。)
睁眼行走时,身体、神识、意识均被眼根的局限控制,在其所制造的幻象中。
经行如同盲眼行走,但非真闭眼,而是不以六根感受,摆脱六根的限制,用心感知一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喜怒哀乐。实为一种观心的模式,因而速度、步伐等等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干什么。
',1)">
看到一位师兄写的八段锦的修习体会,转来与大家分享:
老早就开始做八段锦,但现在才体会出其部分好处。
以前尽管每天做几遍,但总觉得效果不显著,有点像普通的体操。有时候还不如我站桩有感觉。近几日突然想起师父多次讲解过的:1,要憋足口气,撑到憋不住为止;2,要奋力做,靠一股争力。
回想,发现平时做的时候都是软绵绵的,或者赶时间,想快些做完了事。自然核心的东西一样都没办。而站桩毕竟还有一定忍耐,自然效果反而好。
于是这几天做如同打仗决斗一般,将各个动作与憋劲,抗争,忍耐,不轻言放弃融合。结果,做了两个动作就体力耗尽,不得不歇歇;出汗,流泪,流鼻涕,肌肉发抖,打嗝,恶心感全来了。才知道身体有多虚,八段锦有多契机。待磨磨蹭蹭但保证质量的把八个动作做完,只感觉到浑身轻松,全身充满力量感,早已远离夏日常有的乏力情况。做完后觉得,再做站桩或者平时普通锻炼动作都没什么必要了。该有的效果,八段锦都能达到。
又有次盘腿打游戏忘了时间,结果盘了7个小时后,发现体内似乎蕴满了能量,火烧的感觉。不稳定,身体似乎容不下。其向下跑,产生性欲,向上跑,想大吼大叫或者运动一番发泄。起来做了遍八段锦,感觉身体的舒展中,慢慢的融合了这股能量,一遍下来,舒坦无事了。可知修行中要动静结合。
听多了“戒生定”,但戒与定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戒能生定?
恐怕一般人并不清楚。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此将师之慈悲开示与诸位分享。
戒律不外四者,杀盗淫妄者也。此四者,皆源于我执,戒之,亦非独看外表,如杀,不单指表面的杀生,吃肉,尚包括嗔恨之心。
杀即不慈,包括虽然未吃,但起想吃动物的心,此种人身心刚强,则不易打起双盘——魔王见修行人双盘跏趺坐即哆嗦,因唤起了他的慈悲心。
禅悦也见过一些人,以前吃肉杀生所造业力都集中在两腿上,两腿极其粗壮,且僵硬,单盘都费劲,只能散盘,还得用厚厚的被子作坐垫。
然而,这样的大侠,如果能好好持戒,多多打坐,将心慢慢放柔和,很快就能改变这样的状况。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没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就能打起双盘来了,在他而言,就似一个念头的转变,一下子就完全改观了,从此修行突飞猛进!
哈哈,双盘是禅定的一个坎儿。
戒盗即不贪
贪心起时,即忘却一切乃自性化现,顿失般若智慧,落饿鬼道。
日常若贪心重,禅定时,则打不开心量,容易死在某个境界。
大乘菩萨相好光明,具足威仪,皆因慈悲无我无贪之心相所生。
淫则散乱,禅定时如进一境界出不来,皆因宿世淫乱所致。
戒淫则不生。若要不生,则须不淫,需断段、触、思、识四食。(此处,断乃不著之意)。
妄者,以言已成就为大者。心中有圣,则成“怪”。修行人皆是他人见其成就,而于己无一法可成就者。
若于禅定时境界作圣解,则有天魔借其落处而化现种种形象,但有执著,即落魔道。
哈哈,这样大家差不多就明白,为啥戒能生定了吧?
上次就有师兄问俺,以什么方法修定?俺只答了一个字:
戒。
禅定是什么
我想,无非就是专注。
定有百千三昧。
南老师说,抠脚丫子时的状态也是一种定。(虽然味道不咋地 )
师言:当你脑子所有的CPU,都集中在某一点时,就是三昧。(大意)
念佛三昧是什么?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子时到,休息先——看看,三昧没了。回头梦里尽造意业。对治的办法是快速念一卷《金刚经》。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