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歌尔服饰有限公司:关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55:02
关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
2007-01-15 

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号 邱明君
(2006年12月19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唐利民市长的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身,是我省1989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土项目”,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口皆碑的“川中项目”。自2005年起,正式明确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温家宝总理曾用“四个一”高度评价农业综合开发,他说:“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回良玉副总理把农业综合开发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概括为20个字,即“改善条件、综合发展、民办公助、合力开发、规范管理”。
一、农业综合开发总的概况
    1989年至今,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达8.04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财政5.63亿元 ,市本级财政1.21亿,县级财政1.2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230余万亩,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十八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不论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还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实际上已成为主渠道,其作用不可替代。农业综合开发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悄然改变着项目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渐进式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努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农业综合开发从来就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村经济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乡凤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十五”及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
   (一)“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3.32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27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1.05亿元。在财政资金总投入中,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2.56亿元,占整个财政资金投入的77%;市级财政资金0.59亿元,占17.6%;县级财政资金0.17亿元,占5.4%。
    1、土地治理项目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全部为无偿投入,共22700万元,其中:国家13464万元、省6822万元、市957万元、县级1457万元。我市8个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县,涪城、游仙(含农科区)、安县、三台、盐亭、梓潼、江油、平武,共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主要新建了农田输水灌溉渠道2250公里、改良土壤34万亩、整修机耕道路532公里、新建和修复配套提灌站420个、机电井82眼、购置农业机械1230台套、植造水土保持林3万余亩、培训项目区农民28万余人,大量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成优质粮食基地和节水示范基地40余万亩。水土保持项目极大地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县的三台、盐亭、梓潼、江油、平武、北川6县市,综合治理魏刘河、通口河、武都水库、两河等51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523平方公里,并在项目区坡改梯3.8万亩、建设水保林13万亩、经果林11万亩。
    2、大力支持和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十五”期间,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我市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10500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财政5320万元,市级财政4943万元,县级财政资金237万元。重点扶持了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如以光友公司为龙头的薯类产业,以安县豪茂、都乐为龙头的魔芋产业,以铁骑力士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生猪繁育及养殖产业,以国豪种业和川农大高科为龙头的种子产业,以安县纸业、梓潼苎麻、雪宝乳业、江油恒源药业等优质生猪、奶业、茶业、药材、粮油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和农民显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二)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
    2006年度,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总投入9315万元,比上年增加586万元,增长6.7%。其中国家和省级农发财政资金7653万元,占总的财政资金82%;市级财政资金1447万元,占15.5%;县级财政资金215万元,占2.5%。
    1、国家农发办批复我市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8个县11个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8.49万亩,总投入财政资金4015万元。通过建设农田灌排渠道及输水管道290公里、提灌站28座、扩建小型水库2座、拦河坝2座、小型蓄水工程550余口及其配套建筑物7000余处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同时采取改良土壤5万亩、整修机耕路100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77台套等农业农机措施,植造水土保持林0.2万亩,培训项目区农民3万余人,大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等农业科技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项目区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农业综合开发成果。
    2、国家农发办、水利部批复我市2006年度水土保持项目6个,财政资金总投入1335万元。综合治理神龙河、太平河、弥江干流等6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0余平方公里。
    3、积极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2006年度,向国家和省农发办推荐上报农业产业化项目8个,通过国家农发办评估和全国性竞争,批复了铁骑力士公司良种猪繁育项目,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其中:有偿资金525万元,无偿资金175万元。该项目可以年繁育种猪1.5万头,带动5000农户大幅增收。
    4、成功申报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一是梓潼县东方红水库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续建,财政资金总投入1300万元,2005年已下达490万元,2006年下达810万元;二是盐亭县莲花湖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财政资金投入1070万元(2006、2007年各下达535万元)。这两个大中型水库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后,新增防渗干支渠42公里、防渗整治干支渠44公里,将新增灌溉面积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6万亩,同时可以解决近万余农民的饮水困难。
    5、国家农发办、农业部批复我市由四川农大高科实施的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财政投资350万元。该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年繁育及加工良种300万公斤,推广播种面积260余万亩。
    6、争取到省农发办自然灾害毁损工程修复项目,下达财政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维修我市历年自然灾害损毁的农业综合开发灌溉渠道15公里。
    7、正在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可望争取到当年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
    8、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安排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970万元,重点支持优质生猪、奶业、粮油加工、蚕桑业、茶业、果蔬等产业化项目72个,从面上带动农业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部门唯一保留的既进行资金管理又具体进行项目实施的一项工作。我市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财政资金投入、全面执行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质量。
   (一)健全有力的组织领导。具体从三个层面上加强了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自我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伊始,市、县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副县长为组长,各农口部门为成员的市、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市、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协调和事业发展。
    2、市、县均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简称“农发办”),配备了专职主任、工作人员具体协调、布置、指导和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3、设立专家组和项目小组。在各级农发办的组织下,专家组负责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技术把关;项目小组在县级农发办的组织领导下,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保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长。
    1、遵照市委的决定,每年市级财政专项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与壮大。自1998至2006年,共安排市级农业产业化资金6450万元,支持发展了优质生猪、奶业、粮油加工、茶业、果疏等本地优势产业。
    2、全面落实市级配套并督促县级财政确保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
    3、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持续增长。总的财政资金投入由2001年4479.6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931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也由2001年206.2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447万元。
   (三)全面执行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各项规章制度,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切实加强项目及资金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1、严格执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项目公示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选择项目区。全面实行竞争立项,坚持凡申报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必须事前征求农民意见、必须提交项目建议书、必须编制详细的初设或实施方案、必须绘制规定的图件、必须编制工程概预算和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项目公示 “六个必须”。再由县农发办召开和主持竞争评审会议,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和乡镇陈述情况进行综合评审,确定拟上项目乡镇。通过竞争立项提高了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区的开发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农民的“我要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条件,充分保障了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注意将项目区的确立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相结合。如2006年规划的11个土地治理项目区,其中涪城区小桥村、游仙区天池村、三台园坝子村、梓潼五星村等7个项目区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紧密结合。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了财政支农资金,发挥综合效益,大力配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把项目规划评审关,加强项目的审查工作。项目规划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基础。市上要求各项目县在上报项目和编制规划时,要将选点布局、内容安排、措施搭配、筹资投劳等各个环节,与农民群众和产业化企业的意愿相结合,使项目建设围绕解决主要制约因素,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市级农发办组织农、林、水、农机等部门和中介机构的专家对各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查,保证项目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及项目材料的真实性。
    3、加强项目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检查验收。一是督促指导各项目县严格执行国家、省农发办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二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规划设计较为复杂关键的地方,市农发办直接深入现场指导;三是在工程实施中推行农民监督员方式,进行全民监督;四是对已建农发工程的管护制度进行有效探索,在全省第一个明确规定今年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必须建立用水户协会,得到省农发办充分肯定;五是按照国家和省农发办规定的检查验收方法,在县级验收的基础上,市农发办经省农发办授权组织各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发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的重点抽查验收,在省农发办的推荐下,先后有泸州、自贡、德阳、资阳等兄弟市县前来参观交流;六是在盐亭召开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作法,并以会代训对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培训,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质量不断提高。
    4、牢牢抓住资金管理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既负责项目实施,又负责资金使用和管理。以财政无偿资金全部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业务要求高,责任重大。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市农发办充分调研,总结经验,在全省首个制定了《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帐制操作规程》,指导和加强了日常财务监管,切实完善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从预付、使用、结算到最后决算报账的资金监管制度,实现了对农发资金整个运营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并被省农发办在全省推广运用。
    5、项目县管理实行奖优罚劣。由于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卓有成效,上级下达项目和资金历年递增,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新增了我市平武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将农科区单独视作项目县进行立项支持。
    6、认真开展农发专项资金清理检查工作。及时召开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检查工作会议,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专项资金清理。从市级和各县反馈的自查和全省交叉检查情况看,我市各级农发办在资金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上都严格遵守和执行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和财经纪律,无“十条”违纪违规问题。
    7、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补助农民的物资发放程序,保证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市农发办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物资补助操作规程》,已在2006年的项目建设中全面实施。
四、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仍然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市耕地面积460余万亩,通过十八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改造中低产田230万亩,仍有230万亩中低产田等待改造。而且,在1998年以前改造的130余万亩,是比较分散、零星的治理,投资水平低,到现在已经又属于中低产田的范畴了。由此推算,我市仍有近360万亩中低产田等待改造。以目前每年改造8万亩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一些财政困难县保证配套投入的任务还十分艰难。因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投入不足,是中长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矛盾。
   (二)农业综合开发历年积累的应归还的有偿资金数额巨大,还款任务艰巨。尽管通过历年的不断催收和申报核销,但目前我市借入国家和省农发办有偿资金余额5688万元,今年底到期应还的有偿资金高达3365万元,还款压力巨大。最为紧迫的是,如果不能按期足额归还,将扣减国家、省对我市财政投资指标,农业综合开发将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三)农业产业化项目竞争力不强。目前,国家支持产业化项目有三种方式:投资参股、贷款贴息、有偿无偿结合。但由于我市的产业化项目存在——产业特色不够明显、龙头企业优势不够突出、企业和基地规模不够宏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显著等弱点,在全国、全省缺乏竞争力,从而难以得到立项支持。近三年来,仅有安县豪茂魔芋精加工、铁骑力士优质生猪繁殖和光友公司薯类加工三个项目得到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资金支持。
五、“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经济工作文件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立足农业综合开发基本任务不动摇,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及农业生态脆弱区开展土地治理,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改善,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我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水土保持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为核心,全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项目区改造成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生产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产业支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大力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化资金和有效运用本级产业化资金,培育一批具有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用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群众的生活宽裕铺路。
   (三)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尊重农民意愿、推进民主建设、实施民主管理的过程。项目区的开发,首先是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的“我要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条件;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决定了项目区农民的自主投劳或集资,必须是一个“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过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还推行群众代表的民主监督、建后管护的民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发展提供实施机遇和示范样本。
   (四)及时足额落实和督促县级财政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资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度。
   (五)进一步管好用好市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市级产业化扶持方案,全力筹措资金。深入调研,优选项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使财政扶持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六)切实做好国家、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工作。搞好立项前的调研和论证,积极推进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和项目公示制,真正把既符合扶持政策,又见效快、对农民带动力强的项目,选出来,推荐上去。
   (七)加大有偿资金的催收力度,动用多种办法和手段,极力化解历史债务。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偿还因素造成的对农业综合开发上级投入的不利影响。
   (八)继续加强农发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发挥农发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大对县级农发办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年度任务。
   (九)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不仅让全社会了解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和意义,关注和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更要让农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才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珍惜和爱护农发工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十八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不论是投资和开发规模,还是效益和开发效果,不论是项目和资金管理,还是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都在逐年提高和逐步加强。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