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截面的极限弯矩:山僧的佛茶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38:14
山僧的佛茶味2010-10-10 09:38 受尽万般俗事困扰的人,皆以茶禅一味为妙,期望借着茶汤入解脱门。



云南有居士名陈东院,是虔诚的佛教徒,深信观世音菩萨。一年,陈居士前往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南海普陀山去朝拜,朝拜完毕,刚好遇到一位念法华经的和尚。陈东院心里一阵欢喜,随后便请这位和尚替他念经超度亡母,使她离苦得乐,早登天界。然后便回到云南家中,却得知家里的一头壮牛忽然死去了。当晚,这只牛托梦给陈居士,告诉他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口业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念经超度我,使我能离开牛身,但还未能离开地狱之苦,你再请法师为我念经超度吧!”

得了此梦,陈东院再度前往普陀山去见那位和尚,请他帮忙再次超度自己正受苦的母亲。和尚答应了,然后便诚心地跪在佛前念起法华经,在念到第四卷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渴,极想喝茶,瞄了一眼茶壶,里面却没有茶。再瞄一眼,但见平时喝酒的酒杯里还有些酒,便把那酒喝完,又继续把整部法华经念完。话说这位和尚,平日里念经都甚是认真诚心,只是酒瘾一直断不了,偶尔还是会喝一两杯。

几天后,陈东院又作了一个梦,他的牛妈妈又说了:我本来可以离开地狱的,当法师念第一到第四卷法华经的时候,地狱里遍满金光,且有金莲花生出来。可是啊,正当我要投生时,忽然间有一股酒气充满整个地狱,接下来拿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华经就没有那麽大的功效了,因此我也就没法投生。你再请这位法师为我重念吧!

这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化上人讲过的一桩公案,发生在晋朝时期,那时已有高僧在普陀山住山,结茅修行,同时种植茶树,并以茶礼佛,若有闲余也用来待客自品。但凡佛事,总要备茶于一旁。那一次,若是壶里还有茶,和尚或许就不会被酒瘾战胜心魔,而是像以往一样,饮上几口便神清气爽,继续认真地念经。虽然和尚最后还是把酒给彻底戒了,但对于大多数修行中的禅门中人来说,要抛开俗世的妄想与深植心中的贪嗔痴,却远远不是说抛开就抛开那么简单的,更不要说须得每天直坐不动、不委不倚地坐禅。枯坐的乏味修行罕有适合的伴物,喝酒要乱性,白水又无味。茶的出现,恰似僧人的绝好伴侣,不仅驱逐昏沉和困意,茶的甘甜微涩也让苦寂的修行变得意味丰富。以茶助禅,因此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僧人修行,首以身口意之三业清净为要。沐浴净身,行止威仪,是为身业清净;口诵经咒,无杂秽语,是为口业清净;心地恬淡,观佛相好,是为意业清净。所谓茶之禅意,即由此而来。唐代时,寺院定下农禅制度,百丈清规,言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遂普遍开始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栽种采制茶叶。普陀山气候温湿、阴潮,长年云雾缭绕,生长于此处的茶树亦鲜嫩质佳、风味十足,并因此成为礼佛的上选,再加上普陀山有“海天佛国”之称,故此茶便约定俗成为“佛茶”。此中最极品者,为佛顶山菩萨顶的“佛顶云雾”茶,也称“云雾佛茶”,其味清醇芬芳。随着茶事兴盛,普陀山的僧侣植茶、制茶、烹茶也蔚然成风,茶艺甚高,寺院里做佛事、法会、讲经均须用茶,僧侣之间会友交流也都以茶待客,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一碗茶”。

普陀山制佛茶,通常在谷雨前后,在晴明天气采摘一季头茶,采下的鲜叶由专门的茶僧侣处用手工炒成“似眉非眉,似圆非圆,似螺非螺”之蝌蚪状,故又有“凤尾茶”之称,其状有着江南茶叶的逶迤秀美,其味则有着山坡云雾的独特甘洌。僧家种茶,称为出坡修行,为的是培慈悲智慧之理念,养清静自在之身心。慈悲就意味着不能杀生,哪怕是盘踞在珍贵茶树上的虫子,最多也只以用咒水驱除。对俗世中人来说,一杯茶下肚,万事皆可休矣,正是“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茶禅一味,是别无选择,也成了最好的选择。文人香客皆爱此茶,加上相传佛茶有治肺痈血痢之特殊功能,但凡朝山进香者,都念念以求。到了清朝,此茶被定为贡茶,仅供皇室享用,千金难求。

佛茶的渊源在佛,于是普陀山的佛茶也随佛教的兴衰而起落。历史上,明清两代都曾实行过严格的海禁政策,寺庙遭到焚毁,普陀山佛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佛国乐土成为抗倭战争的前沿,佛茶也随之中断。知道17世纪末,清政府收复台湾取消海禁,普陀佛茶才随着普陀山元气的恢复而重现。但200余年后,使普陀山却又因遭到文革浩劫而又一次遭受劫难,佛像全数被砸毁,寺院僧尼大多被遣回,佛茶也从此消失。直到1977年,人们想起来要重拾普陀山佛茶,却发现能做佛茶的人已经没有来了。茶师们只好不断重新试制,两年后,在碧螺春名茶师的帮助下,才最终制作出传说中“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普陀佛茶外形,从此定下“普陀佛茶”的名称,商品化出售,产茶之处,也从普陀山本岛扩展到了舟山的定海、桃花岛、六横等地。